第八章.斷食肉品
關燈
小
中
大
十倍禁止。
然而此處則無論任何情形、任何方式、任何地方,無條件一律禁止。
由是,大慧,我不〔曾〕許任何人食肉,我〔現在〕不許可,未來亦不許可食肉。
大慧,我告於汝,出家之僧侶,不宜食肉。
大慧,或有人謂如來食肉,應思維之,此實诽謗如來。
大慧,彼愚人受業障所礙,将堕入漫漫長夜而無義利之邪行。
大慧,諸聖聲聞且不食凡人所取之食,何況為血肉之食耶,此實不宜。
大慧,我聲聞、緣覺、菩薩衆唯以法為食,而非肉食,更何況如來。
如來為法身,大慧,彼住於法中以為食,彼非為肉身,彼不住於任何肉食。
彼已斷除支持一切有法資财之渴求諸習氣、遠離一切邪煩惱過失習氣;彼已於心及智中究竟解脫;彼為一切種智者、彼為遍見者;彼無偏私而視一切有情為獨子;彼具大悲心。
大慧,試思念一切有情之獨子,如我者,如何能許聲聞衆食其獨子肉,更何況我食。
是故,大慧,謂我許諸聲聞食肉,我亦食肉,此實無任何根據。
故說頌言—— 1菩薩摩诃薩彼為勝利者 是故當遠離酒肉及蔥等 2肉非智者許彼具厭惡氣 為具惡名因我說不可食 3食者具罪過不食生善德 大慧汝須知食肉自取罪 4行人離食肉視為己所生 視此為罪行彼由精血成 令生靈怖畏 5行人常遠離肉及種種酒 韭蒜蔥等等 6麻油勿塗身勿卧穿孔床 微蟲住孔中孔閉生驚懼 7食肉生驕慢驕慢起邪計 邪計生於貪故須戒食肉 8邪計生貪故貪令心麻木 由是與惑合不解脫生死 9為利殺有情以财而取肉 是二皆惡業當堕号叫獄 10肉食者惡心違反牟尼說 釋迦已明示彼壞兩世間 11彼諸惡行者當往極怖獄 食肉即成熟号叫等獄中 12無有三淨肉是皆不許可 勿問勿鼓吹戒除於食肉 13行人莫食肉我與諸佛禁 彼此相食者生為食肉獸 14惡味與可厭生而成狂亂 世世為賤民獵師譚婆種[注12] 15食肉者種姓生於空行胎 複為羅刹胎輾轉為賤民 16諸經戒食肉象脅大雲經 涅槃及指鬘[注13]以及此楞伽 17諸佛與二乘常诃責食肉 嗜肉無慚愧則常成狂亂 18能離食肉者當生行人家 或為婆羅門具智與資财 19若對戒諸肉而起見聞疑 食肉者之說彼實無所知 20貪為解脫障酒肉亦複然 〔若有食之者不能入聖道〕[注14] 21或於未來世人作癡愚說 說肉為正食佛陀所許可 22食肉如服毒或如自子肉 是故修行人知足而行乞 23任處與任時我皆戒食肉 住於悲心者能同獅虎遊 24是故須戒肉彼成怖衆因 此違解脫法〔戒〕是智者幢 《入楞伽》一切佛說體性,第八<斷食肉品>竟。
注釋 1梵本此處無大慧問頌,唯置於本品後釋迦所說重頌中,首三頌與漢舊譯大慧問頌略同。
於舊譯,唯唐譯於長行後始出開頌,作為重頌,餘二譯則作問頌,置長行前。
2梵文mamsa-bhaksanagunadosa,唐譯作“食不食肉功德過失”,甚為仔細,但由此例,即可見其意譯痕迹。
3由“善哉”起,依唐譯意譯。
4舊譯無“舍離羅刹自性”(apagata-raksa-bhava)句,而譯作“尚生護念心”。
5劉宋譯“師予蘇陀娑”;魏譯“師子奴”;唐譯“師子生”。
6此天為帝釋之臣,司掌工藝。
7梵本隻此一句,舊譯則加入屍毘王割肉等叙述。
以釋迦曾為屍毘王,割肉贖鴿故事,在印度已流傳甚廣,故不須細說,漢譯者則非細說不可,由是有此差别。
8此亦印度廣傳故事,故用“如是等等”略過。
上故事與此故事,詳見佛本生等經。
9saptakutirake'pigrame,唐譯誤為“領七億家”。
10此種鳥以美目著稱。
印度有駒那羅太子故事。
11由此段起,唐譯及劉宋譯多所删節,而魏譯獨詳。
唯魏譯與梵本大異,此或另有所本。
12此依魏譯,譚婆(Domba)為夜叉女。
13“指鬘”即《盎掘摩羅經》。
14此二句依唐譯補入。
然而此處則無論任何情形、任何方式、任何地方,無條件一律禁止。
由是,大慧,我不〔曾〕許任何人食肉,我〔現在〕不許可,未來亦不許可食肉。
大慧,我告於汝,出家之僧侶,不宜食肉。
大慧,或有人謂如來食肉,應思維之,此實诽謗如來。
大慧,彼愚人受業障所礙,将堕入漫漫長夜而無義利之邪行。
大慧,諸聖聲聞且不食凡人所取之食,何況為血肉之食耶,此實不宜。
大慧,我聲聞、緣覺、菩薩衆唯以法為食,而非肉食,更何況如來。
如來為法身,大慧,彼住於法中以為食,彼非為肉身,彼不住於任何肉食。
彼已斷除支持一切有法資财之渴求諸習氣、遠離一切邪煩惱過失習氣;彼已於心及智中究竟解脫;彼為一切種智者、彼為遍見者;彼無偏私而視一切有情為獨子;彼具大悲心。
大慧,試思念一切有情之獨子,如我者,如何能許聲聞衆食其獨子肉,更何況我食。
是故,大慧,謂我許諸聲聞食肉,我亦食肉,此實無任何根據。
故說頌言—— 1菩薩摩诃薩彼為勝利者 是故當遠離酒肉及蔥等 2肉非智者許彼具厭惡氣 為具惡名因我說不可食 3食者具罪過不食生善德 大慧汝須知食肉自取罪 4行人離食肉視為己所生 視此為罪行彼由精血成 令生靈怖畏 5行人常遠離肉及種種酒 韭蒜蔥等等 6麻油勿塗身勿卧穿孔床 微蟲住孔中孔閉生驚懼 7食肉生驕慢驕慢起邪計 邪計生於貪故須戒食肉 8邪計生貪故貪令心麻木 由是與惑合不解脫生死 9為利殺有情以财而取肉 是二皆惡業當堕号叫獄 10肉食者惡心違反牟尼說 釋迦已明示彼壞兩世間 11彼諸惡行者當往極怖獄 食肉即成熟号叫等獄中 12無有三淨肉是皆不許可 勿問勿鼓吹戒除於食肉 13行人莫食肉我與諸佛禁 彼此相食者生為食肉獸 14惡味與可厭生而成狂亂 世世為賤民獵師譚婆種[注12] 15食肉者種姓生於空行胎 複為羅刹胎輾轉為賤民 16諸經戒食肉象脅大雲經 涅槃及指鬘[注13]以及此楞伽 17諸佛與二乘常诃責食肉 嗜肉無慚愧則常成狂亂 18能離食肉者當生行人家 或為婆羅門具智與資财 19若對戒諸肉而起見聞疑 食肉者之說彼實無所知 20貪為解脫障酒肉亦複然 〔若有食之者不能入聖道〕[注14] 21或於未來世人作癡愚說 說肉為正食佛陀所許可 22食肉如服毒或如自子肉 是故修行人知足而行乞 23任處與任時我皆戒食肉 住於悲心者能同獅虎遊 24是故須戒肉彼成怖衆因 此違解脫法〔戒〕是智者幢 《入楞伽》一切佛說體性,第八<斷食肉品>竟。
注釋 1梵本此處無大慧問頌,唯置於本品後釋迦所說重頌中,首三頌與漢舊譯大慧問頌略同。
於舊譯,唯唐譯於長行後始出開頌,作為重頌,餘二譯則作問頌,置長行前。
2梵文mamsa-bhaksanagunadosa,唐譯作“食不食肉功德過失”,甚為仔細,但由此例,即可見其意譯痕迹。
3由“善哉”起,依唐譯意譯。
4舊譯無“舍離羅刹自性”(apagata-raksa-bhava)句,而譯作“尚生護念心”。
5劉宋譯“師予蘇陀娑”;魏譯“師子奴”;唐譯“師子生”。
6此天為帝釋之臣,司掌工藝。
7梵本隻此一句,舊譯則加入屍毘王割肉等叙述。
以釋迦曾為屍毘王,割肉贖鴿故事,在印度已流傳甚廣,故不須細說,漢譯者則非細說不可,由是有此差别。
8此亦印度廣傳故事,故用“如是等等”略過。
上故事與此故事,詳見佛本生等經。
9saptakutirake'pigrame,唐譯誤為“領七億家”。
10此種鳥以美目著稱。
印度有駒那羅太子故事。
11由此段起,唐譯及劉宋譯多所删節,而魏譯獨詳。
唯魏譯與梵本大異,此或另有所本。
12此依魏譯,譚婆(Domba)為夜叉女。
13“指鬘”即《盎掘摩羅經》。
14此二句依唐譯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