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變化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七.變化品(Nairmanika)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重白世尊言:雲何世尊授記阿羅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一切有情未具見般涅槃性而〔說其〕得成如來道?雲何說如來由成正覺夜至入涅槃夜,中間未曾說一字?雲何如來常在三摩地中而無慮無觀?雲何化佛於化土[注1]作如來事?雲何於諸識中有相繼刹那壞滅性相?雲何金剛手[注2]常護衛〔如來〕?雲何本際不可知而仍可知其終結?雲何有魔衆、有魔事,又有餘業?
世尊,業障示現為婆羅門女孫陀利[注3]、乞女旃遮[注4],及空缽[注5]等事,雲何世尊有是未斷此等過患而能成就一切種智?
世尊答言:谛聽且思念之,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世尊。且以耳獻於世尊。
世尊告彼言:我依密意說無餘涅槃界,實為鼓勵行人盡己力作菩薩行。大慧,此土及餘佛土,皆有樂求聲聞涅槃者。
為轉彼等聲聞傾向,且令其盡己力修大乘行,故我授記化生之聲聞成化身,而非法性佛。大慧,此依密意而對聲聞說此授記。
大慧,聲聞及緣覺之舍煩惱障〔與如來〕無異,以解脫之一味與平等故。然於舍所知障則不然。大慧,所知障須明見諸法無我始得清淨;於煩惱障,初得人無我見而起用,意識即不起。複次,舍離法障(dharmavasana)則須藏識習氣不現,此即究竟清淨。
大慧,有本住法(purva-dharma-sthitita)者,依密意而說,既非先亦非後亦非有故[注6]。如來無慮無觀而說法,所用言說即本〔住〕而無所依(purva-prahinir-eva-aksarais);此以正思維故,以不忘失故,無慮無觀。已不複在四習氣地,已離二種死,已止息煩惱、所知二種障。
大慧,七識聚者,即謂意、意識,及眼識等。其性相為刹那,以其由習氣為本故。彼缺無漏善,唯亦不流轉。以何流轉,大慧?即以彼為涅槃因、為苦樂因之如來藏。此非其心已為空性想所壓之凡愚衆所能覺知。
大慧,如來與金剛手俱,此謂於化現中之化佛,非本初如來應正等覺[注7]。本初如來,大慧,實離一切根識與量,超越一切凡愚及二乘與外道之所至。住於現法之樂[注8],由現觀法而得智忍。是故金剛手即不近如來。
一切化佛不由於業而生,於彼無有如來,然離於彼亦無有如來。如陶師,依種種和合而作有情事,〔如來〕說諸圓滿性相,而非教建立自理趣,此已是自證聖智境界。
複次,大慧,於六識聚寂息,凡愚及淺智者視為斷;彼於藏識無所知而生常見。彼心中分别之本際不可知也,大慧。
若其自心之分别寂息,即得解脫。此即舍四習氣,舍諸過失。
故說頌言——
1三乘非是乘亦無佛涅槃
對離諸過衆悉授如來記
2究竟現觀智及無餘涅槃
為彼怯懦衆而依密意說
3諸佛所起智及其所說道
入此非入餘故彼無涅槃
4有欲色與見是為四習氣
意識令其生心意所從住
5意識眼識等生無常斷見
涅槃智與埋無始成常見
第七<變化品>竟。
注釋
1依梵本(nirmana),應直譯為“〔所〕化境界,(化相)。
2金剛手(Vajrapani)舊譯“金剛神”。餘經譯為“密迹金剛”或“金剛密迹”。
3婆羅門自殺其女孫陀利(Sundarika),以誣釋迦。
4旃遮(Canca)僞假有孕以誣釋迦。
5釋迦入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還。上來所說三事,為釋迦九難中事(有雲十難),見《興起行經》,及《大智度論》。
6唐譯此句與梵本大異,譯雲“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語,非異前後佛。”此恐有誤解。劉宋譯為“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即同梵本。
7此即密乘施設之普賢王如來。
8以其所現證之樂為住於如實之“有境”中,故其樂即是一切界生機,以有生機始能顯現為“有境”。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重白世尊言:雲何世尊授記阿羅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一切有情未具見般涅槃性而〔說其〕得成如來道?雲何說如來由成正覺夜至入涅槃夜,中間未曾說一字?雲何如來常在三摩地中而無慮無觀?雲何化佛於化土[注1]作如來事?雲何於諸識中有相繼刹那壞滅性相?雲何金剛手[注2]常護衛〔如來〕?雲何本際不可知而仍可知其終結?雲何有魔衆、有魔事,又有餘業?
世尊,業障示現為婆羅門女孫陀利[注3]、乞女旃遮[注4],及空缽[注5]等事,雲何世尊有是未斷此等過患而能成就一切種智?
世尊答言:谛聽且思念之,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世尊。且以耳獻於世尊。
世尊告彼言:我依密意說無餘涅槃界,實為鼓勵行人盡己力作菩薩行。大慧,此土及餘佛土,皆有樂求聲聞涅槃者。
為轉彼等聲聞傾向,且令其盡己力修大乘行,故我授記化生之聲聞成化身,而非法性佛。大慧,此依密意而對聲聞說此授記。
大慧,聲聞及緣覺之舍煩惱障〔與如來〕無異,以解脫之一味與平等故。然於舍所知障則不然。大慧,所知障須明見諸法無我始得清淨;於煩惱障,初得人無我見而起用,意識即不起。複次,舍離法障(dharmavasana)則須藏識習氣不現,此即究竟清淨。
大慧,有本住法(purva-dharma-sthitita)者,依密意而說,既非先亦非後亦非有故[注6]。如來無慮無觀而說法,所用言說即本〔住〕而無所依(purva-prahinir-eva-aksarais);此以正思維故,以不忘失故,無慮無觀。已不複在四習氣地,已離二種死,已止息煩惱、所知二種障。
大慧,七識聚者,即謂意、意識,及眼識等。其性相為刹那,以其由習氣為本故。彼缺無漏善,唯亦不流轉。以何流轉,大慧?即以彼為涅槃因、為苦樂因之如來藏。此非其心已為空性想所壓之凡愚衆所能覺知。
大慧,如來與金剛手俱,此謂於化現中之化佛,非本初如來應正等覺[注7]。本初如來,大慧,實離一切根識與量,超越一切凡愚及二乘與外道之所至。住於現法之樂[注8],由現觀法而得智忍。是故金剛手即不近如來。
一切化佛不由於業而生,於彼無有如來,然離於彼亦無有如來。如陶師,依種種和合而作有情事,〔如來〕說諸圓滿性相,而非教建立自理趣,此已是自證聖智境界。
複次,大慧,於六識聚寂息,凡愚及淺智者視為斷;彼於藏識無所知而生常見。彼心中分别之本際不可知也,大慧。
若其自心之分别寂息,即得解脫。此即舍四習氣,舍諸過失。
故說頌言——
1三乘非是乘亦無佛涅槃
對離諸過衆悉授如來記
2究竟現觀智及無餘涅槃
為彼怯懦衆而依密意說
3諸佛所起智及其所說道
入此非入餘故彼無涅槃
4有欲色與見是為四習氣
意識令其生心意所從住
5意識眼識等生無常斷見
涅槃智與埋無始成常見
第七<變化品>竟。
注釋
1依梵本(nirmana),應直譯為“〔所〕化境界,(化相)。
2金剛手(Vajrapani)舊譯“金剛神”。餘經譯為“密迹金剛”或“金剛密迹”。
3婆羅門自殺其女孫陀利(Sundarika),以誣釋迦。
4旃遮(Canca)僞假有孕以誣釋迦。
5釋迦入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還。上來所說三事,為釋迦九難中事(有雲十難),見《興起行經》,及《大智度論》。
6唐譯此句與梵本大異,譯雲“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語,非異前後佛。”此恐有誤解。劉宋譯為“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即同梵本。
7此即密乘施設之普賢王如來。
8以其所現證之樂為住於如實之“有境”中,故其樂即是一切界生機,以有生機始能顯現為“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