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刹那品

關燈
,經雲,如來令普賢菩薩說十種三摩地,故此十三摩地即為普賢之内觀自證智境界。

    其名為:普光、妙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清淨深心行、知過去莊嚴藏、智光明藏、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衆生差别身、法界自在、無礙輪大三昧。

    由此十三摩地,即知智境與識境非異非不異,此亦即事理無礙之所言。

     3舊譯“實際”。

     4此句重要,此處說明“如來藏藏識”,實為“名為藏識之如來藏”之義,能知此義,則可息今人對如來藏之诤。

    唯識今學末流否定如來藏,即不知此義之故,由是華嚴天台二宗教法受謗。

    唐譯“如來藏名藏識”,其義不明;魏譯“如來藏不在藏識中”誤;劉宋則仍譯為“如來藏藏識”。

     5此句與魏譯及唐譯大異。

    如唐譯雲“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臆度起見不能現證。

    ”唯劉宋譯為“此如來藏藏識,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

    ”與梵本大緻相同。

     6今時學者說如來藏,多引唐譯“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以之定義如來藏性相,於是即多臆度之詞,外加於如來藏。

    由本段經文,即了知如來現觀如來藏為“本未受染”,現為“客塵所染”則為二乘與外道之現觀。

    由是而知,不能将“本性清淨”與“客塵所染”混為一談以定義如來藏性相,此實為現證如來藏之兩種不同境界。

     7此句梵文為tathagata-visayaevatathagatagarbhaalayavijnana-visaya。

    此中visaya,指根官所受境界,故知此處用visaya一詞,即明智境不離識境始成顯現。

    上說“如來境界”同。

     8唐及劉宋譯“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即小醜),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衆”與梵本不同,魏譯近是。

    然唐譯亦合,以識之持續取相即有如觀衆,故亦可稱之為“妄想”。

     9nimitta通常譯為“相”,但其義則為“所相”,亦即依“能相”(laksana)而建立之相。

    此如依“虛妄分别”,即建立一切法所相。

    可參閱拙譯《辨法法性論》 10故甯瑪派以“現分”為樂,即是一切有法之生機。

     11中觀家謂建立“自證分”即實有執,便是依識中無有生住滅而言。

    此成大乘佛教中長期诤論。

     12此即謂依如幻以觀不滅、如夢以觀不生;如谷響以觀不常、如水月以觀不斷;如眼華以觀不來、如陽焰以觀不去;如變化以觀不一、如乾闼婆城以觀不異等次第。

    此八不觀修尚保存於甯瑪派教法中。

    又,舊譯但籠統說為觀一切法如幻等,未譯出次第觀修之義。

    此句經文(maya-adi-purvakamsarva-dharma-gatimvibhavayan),若依梵文直譯,則為“由如幻開始,見一切法之所行〔過程〕。

    ” 13“其身得離於意與施設”(kayammanovijnapti-rahitam),此即謂離“唯識無境”,亦離“一切唯心造”。

    唐譯“其身清淨離心意意識”,似有改譯。

     14於此須知,智與如如亦有現證差别,如初地證智即與佛智有差别。

    質實而言,初地所觸證之真如,雖同佛現證之真如,然而其現證境界即有差别。

    故佛地以前尚有能證與所證,即未盡除所知障。

    下來說,為佛現證境界,故始名之為“真性”等。

     15此句意譯。

    直譯則為“相互為緣之相”。

     16此依唐譯,梵本作“住沙性不變而不取餘物性”(nabaluka-svabhava-antaramarabhantebaluka-avasthaevabalukah)。

     17唐譯,同梵本(apakrstaapinaprajnayantepraksiptaapinaprajnayante)。

     18此即甯瑪派所說之“本始基”(gdodma'igzhi)o本始基自性即如來藏。

     19nirvyapara離用,亦可譯為“無作”,前人亦将此詞譯為“不生”。

     20梵作ksaya-varjitam,離壞,然舊譯皆作“離作”。

     21此即說如來藏藏識。

     22此頌據梵本意譯。

    直譯為長行則雲“若但於任何處莫名其妙而建立心行,則其因非真實,是故不能完成此建立。

    是則尚如何能說其為刹那滅”。

     23jnana-sampad,唐譯為“圓滿智”,意譯。

     24“真實性”,bhuta。

    此頌魏譯“乾闼婆幻色,何故念不住,無四大見色,四大何所為”,與諸譯異,亦與梵本異。

    疑所據者與今梵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