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刹那品

關燈
a-bhanga),及其差别相。

    世尊,雲何一切法為刹那? 世尊答言:大慧,谛聽且善思維之,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世尊。

    且以耳獻於世尊。

     世尊告彼言:大慧,一切法,我等說為一切法者,是善不善、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罪非罪、執受無執受。

    要言之,五取蘊以心意意識〔習氣〕為因,凡愚淺智者,於心意意識作增上,故〔五取蘊〕被計為善不善。

    大慧,智者由等至三摩地樂及住現世法樂,則名為無漏善(kusala-anasrava)。

     複次,大慧,善不善即謂八識。

    雲何為八?謂如來藏名為藏識、〔污染〕意、意識,及外道描述之五識聚。

    今者,大慧,善不善刹那展轉差别,〔五蘊〕身與相續結合而無變異,相互纏縛,現而生起,即生即滅,唯不能通達世間無有而唯心自見。

    於一識滅時,次識生起,意識即與五識聚結合,執取形态及形相差别,此於刹那際完成,我說此等為刹那法。

     大慧,知為如來藏之藏識,彼與意結合,且與轉識之習氣結合,是為刹那〔法〕;然而若與無漏習氣結合,則非刹那。

    此非依止刹那〔外〕論之凡愚及淺智者所能解。

    不解一切法有刹那及有非刹那,彼即樂着於斷見,且欲壞無為法。

     大慧,五識非流轉體,不受苦樂,亦無非涅槃因。

    然而,大慧,如來藏則與苦樂因相俱,有所動靜,為四種習氣所麻木(sammurcchitah)。

    凡愚於此不解,以其樂着於分别見,故分别習氣令其迷惘。

     複次,大慧,金、金剛、佛舍利,由其特性(dhata)甚為殊勝,此等法住於劫盡而不壞。

    大慧,若現觀所得亦為刹那,則聖者将失其聖(aryatva),然彼等於此不失。

    大慧,金與金剛曆劫盡而住,保持如一,其所保持者,不減不增。

    雲何凡愚不解一切法内外之密義,唯於刹那想中作分别? 複次,大慧問言:世尊亦言,圓滿六波羅蜜多,即成正覺。

    雲何六波羅蜜多?雲何圓滿? 世尊答言:大慧,有三種波羅蜜多。

    何者為三?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於此,大慧,世間波羅蜜多者,執我與我所取,緊執於二見,貪着色境界等,於是圓滿(paripurayanti)布施波羅蜜多,令得生起諸有境界。

    大慧,凡愚圓滿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多,亦然如是,得神通力,生於梵天。

     至於出世間,大慧,聲聞與緣覺之所修。

    彼心意落於執取涅槃,行布施等,如凡愚之求樂而求彼涅槃樂。

     複次,大慧,出世間上上波羅蜜多者,菩薩摩诃薩最上法行,此即見世間無有而唯心自見;對於分别,能了知其為自心二見,故見分别不起,一切執取都無所有;遠離一切色相執着想,彼自相實唯自心。

    為利樂一切有情,故修布施波羅蜜多。

    於所緣境不生分别,即是修持戒波羅蜜多。

    於分别想不生起時,仍具能取所取之忍智,即是安忍波羅蜜多。

    初中後夜,精進修行,随順所觀(anukula-darsad)而不起分别,即是精進波羅蜜多。

    不樂着於分别、不堕入外道涅槃見,即是禅定波羅蜜多。

     至於般若波羅蜜多,於自心分别寂息時、於以智究竟觀察諸法而不落二見時、於基(asraya)[注18]上起轉依而先業〔身〕不壞。

    為成就内自證聖智之所修,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大慧,此即波羅蜜多及其涵義。

     故說頌言—— 9凡愚分别有為法空與無常及刹那 分别刹那法之喻如河如燈如種子 10諸法離用而刹那[注19]寂靜無生亦離壞[注20] 此即是我之所說諸刹那法之涵義 11生死相續而無間此我不為凡愚說[注21] 由於無間相續有分别流動於六道 12以無明而為其因心由彼而總生起 若然於色未生前中際所住為何處 13若於無間死相續别有一心能活動 彼之相依在何處于其時色尚未生起 14不知心於何處動亦不知其緣何動 其因非實故不成如何得知刹那滅[注22] 15諸觀修者之正受黃金以及佛舍利 以及光音天天宮不為世間事所壞 16諸佛所住之法性及彼所證智成就[注23] 比丘依教之所證皆常豈可說刹那 17乾闼婆城及幻相如何得非刹那法 由不實立真實性豈得說為有作者[注24] 第六<刹那品>竟。

     注釋 1此處意譯,原作“無間不生起”(samanantara-anutpatter)。

     2十三摩地,又名十定、十大三昧,見《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