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刹那品

關燈
如如(tathata)。

    觀修者由此而入如來内自證殊勝智,於此中遠離常斷、有非有等見;〔於此中〕得現見有法現前住等至樂[注10]。

    然而,大慧,凡愚不知五法、〔三〕自性、〔八〕識與二無我,由不覺知外境無有而唯心自見,故生分别,此非智者。

     大慧言:雲何凡愚起分别而非智者? 世尊言:大慧,凡愚執名(naman)、句義(samjna)、施設(samketa),由是心随流轉(cittamanusaranti)。

    〔心〕随流轉故,假立種種性相,其思維即堕入我與我所見而着於諸色。

     以執着故,凡愚即受障(ajnana-avrtah)。

    以彼受染(samrajyante),是故生貪、嗔、癡業積集,業積而複積,心即如蠶蛹受分别絲所縛,由是堕入流轉生死海之險地。

    如汲水輪,唯輪轉而不能向前。

     由於癡故,彼不知一切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遠離我與我所執着之自性。

    一切法於虛妄分别中生起,彼實離能相所相,亦無生住滅因。

    凡唯心自見者皆分别之為生,即謂其從自在天、時、大種、勝因等生,由是遂追随名與相。

    大慧,凡愚〔心〕實沿相而行。

     複次,大慧,相者,謂如現於眼識者見為形色,與此相同,現於耳鼻舌身意識,由意見之為聲香味觸法。

    如是等等即我之所謂相。

     複次,大慧,分别者,謂依於所說之名而取相,說其為此而非為彼。

    例如,說為象馬、車步、男女等,分别由是生起。

     複次,大慧,正智者,謂見名與相以相互為緣故不可得,於識中無有生起、亦無有壞滅、刹那亦無有住[注11]。

    當如是不複堕入二乘與外道之地時,即是正智。

    更者,大慧,依於正智量,菩薩摩诃薩即當不取名為實、相為不實。

     當於淨除增損二邊之颠倒見時,於識更不生名與相之〔妄〕求(nama-nimittamarthayor-apravrtti-vijnanam),我即謂之為如如。

    大慧菩薩摩诃薩於如如〔境界〕中建立無相境,即登初歡喜地。

     菩薩登歡喜地時,遠離外道邪因,入出世間法之道。

    當通達種種性相(laksana-paricayan),次第見一切法如幻[注12]等。

    於得内自證聖智法相已,即求離一切戲論,相續於菩薩地上,畢竟入〔第十〕法雲地。

     入法雲地已,以至如來地,三摩地、力、自在、神通諸花開放。

    此際為成熟諸有情衆,即如月現於水,種種變現光華閃耀。

    十無盡願,依種種根器而教化有情。

    大慧,以菩薩摩诃薩入如如故,其身得離於意與施設[注13]。

     大慧更問言:三自性在於五法之中,抑其别具性相? 世尊言: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在其中。

    於此,名與相,為遍計(parikalpita)自性。

    大慧,分别即依此自性而起,着我與我所意念。

    此意念與分别同時而起,如日與日光。

    大慧,成立自性此概念之分别(vikalpa),存在於種種性相中,此名為依他(paratantra)自性。

    正智與如如,以不壞故,大慧,名為圓成(parinispanna任運)自性。

     複次,大慧,執取於自心所見,即成八種分别,此由計着非真實自性相而緻。

    若對我與我所之執着止息,即起二無我。

    大慧,五法已含容一切佛法,含容别别地次第;含容由聖智入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内自證境界。

    [注14] 複次,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等五法,此中相(nimitta)者,謂見其種種性相(laksana),如形狀(samsthana)、型态(akrti)、特色(visesa)、面貌(akara)、形色(rupa)等,此即為相。

    於相之外,複有概念,如瓶,人可說其為如是如是而非其餘,此即是名。

    於施設名時,相即決定,於是即成分别,說為心與心所。

    此等名相畢竟不可得,於不起識智時,則不見依他相[注15],〔依他相〕離諸計度,此即名諸法之如如。

    如如之性相,可說為真性(tattva)、真實(bhuta)、決定(niscaya)、究竟(nistha)、根本(prakrti)、自性(svabhava)、不可得(anupalabdhi)。

    此為我及諸如來之所現證,如實見而開顯〔諸〕施設,於衆廣為宣說。

    若能随順於此,即悟解不常不斷,分别不起,與内自證聖智境界相應。

    此非二乘及外道之境相,是為正智。

     大慧,〔五法〕含容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及一切佛法。

    大慧,以汝智善作思維,亦令餘衆如是,勿受他轉。

     故說頌言—— 5五法三自性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