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無常品(3)

關燈
上出世間諸法,而不複因不知世間無有而唯心自見,說常與無常。

     一切外道不知何謂分别,故堕入二見,彼不得成就,而将“無常”依世間〔識境〕言說〔而理解〕。

    大慧,一切法分别世間、出世間、最上出世間三種相,為依世間言說分别而建立,此非凡愚及淺智者之所知。

     故說頌言—— 118妄想外道無常義分别始造旋止息 分别外形之轉變分别色物等無常 119說一切法無有壞大種體性常住故 滲於種種外道見如是分别無常性 120於彼一切外道衆所說不生不壞滅 基於大種體性常雲何分别無常性 121世間無有而唯心一切二見由心起 由是而成能所取我與我所皆無有 122梵天等等所住界我說一切是唯心 若然離於心之外梵天等等不可得 《入楞伽大乘經》第三<無常品>竟。

     注釋 78此句依唐譯。

    梵本同劉宋譯,作“彼亦非無自性”。

     79梵文vi,有出離義,故姑如是譯。

    唐譯為“勝導者”、劉宋譯為“廣導者”。

     80指世界最初因。

     81為數論派初祖,意譯黃頭仙。

     82此指耆那教祖師。

    耆那教創教者為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jnataputra),傳於其前尚有二十三位祖師,故被為第二十四祖。

    其第二十二位祖師,即謂是釋迦。

     83印度大史詩《羅摩傳》(Ramayana)主角。

     84印度六師中,吠檀多派(Vedanta)初祖。

     85由此可知,經中實以義為智境、言說為識境,故前者不落生滅,後者則落。

    複次,“義無自體而不能離言說”,即經中主旨,智境唯藉識境始能成顯現。

     86舊譯改為“若不說者,教法則斷”。

    恐誤。

    此言:佛依言說而說真實,故若落於言說,則不受真實,由是即斷經中所說之真實。

    如是始能與下文相應。

     87依舊譯,此指化生,如唐譯雲:“菩薩生勝妙處,欲令衆生安住大乘。

    ”與梵本稍異,然其義可從。

     88sobha莊嚴,一切法皆為法界之莊嚴,故此即指一切法之不生不滅相。

     89abhisamskara,此字複義,此處意為作意令莊嚴現前。

     90故知“唯心自見”不同“一切唯心造”。

    前者離作不作,後者則落於作意。

    由此即可見“唯識無境”、“一切唯心造”與“無有而唯心(自見)”,實為三淨治次第。

     91唐譯作“不生不滅則是涅槃”、劉宋譯作“不起不滅我說涅槃”、魏譯作“無生無相者是我所說名為涅槃”,與梵本不同。

     92唐譯及劉宋譯,皆改“無因論”為“有因論”,唯魏譯同梵本,作“無因論”。

    此“無因論”為外道(順世外道)所說,非同佛說“無因”。

    佛說無因,以盡離緣起故,不落於緣起而說無因。

    一為智境,一則為識境中建立。

     93karanasyanirodhanam,此即指以作者(如自在天)為一切法生因。

    今采意譯。

     94於梵本,此句上來尚有一句“諸法如夢如發網如幻如尋香城如陽焰”。

    唐譯及劉宋譯皆無此句。

     95samkala依舊譯譯為“鈎鎖”,原義為相連結。

    故宗喀巴說“相連緣起”。

     又,相依相對anyonyapeksa,即指“相依緣起”與“相對緣起”。

    此頌於四重緣起之說其三,唯未說“相礙緣起”。

     96此頌說超越緣起,而非落於緣起。

     97原文仍作“鈎鎖”,今改譯。

     98舊譯異,如唐譯“生法若非有,彼為誰因緣?”意謂,若一法非有,則不能更成他法之因緣。

    此恐誤。

    頌義實為,若於世俗中已建立為緣生而成有,則不得同時說為非有。

    此於彌勒瑜伽行教法中,說為“不遣餘外”。

    見《三自性判定》等論,不贅。

     99“清涼”依唐譯。

     100唐譯及劉宋譯皆作“七種無常”,梵本作“八種無常”而實隻說七種;魏譯為“八種無常”而八種俱備,可知今梵本有脫漏,而魏譯所據梵本,不同唐譯及劉宋譯所依梵本,應較為完備。

     101括号中句引魏譯引補入。

     102亦引魏譯補入。

    此句意謂:有法由四大種生,而成不存在狀态,故無物可見其生,以其離於四大相續體故。

     103梵文為bhutabhautika,意謂“已存之大種造色”,今依唐譯,意譯為微塵。

     104唐意譯為“生無常”。

     105唐意譯為“物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