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無常品(2)

關燈
故說頌言—— 46諸法遍計皆非有實為計着之性相 對此若能了知者即斷除彼計着網 47凡愚依言而取義實如作繭而自縛 此繭即是能分别以彼凡愚計着故 大慧更言:如世尊說,一切法唯種種能所分别,無有自性,以無有而唯分别故。

    世尊,若唯遍計分别〔成世間〕,而見為自性相之世間則無有,世尊,於此豈非如所言,以一切法為遍計自性,是故無垢無離垢耶[注45]? 世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諸法自性無非即是凡愚及淺智者之分别,而彼〔諸法自性〕則非如其所分别。

    大慧,彼由遍計生起,故不能決定法之性相。

    然而,大慧,智者則可決定諸法自性,由聖智、聖見、聖慧眼。

     大慧言:世尊,若諸法自性唯由智者之智、智内證及智眼始得決定,而非人眼天眼所得見;又若無有凡愚及淺智者所分别之自性,世尊,凡愚及淺智者如何可離於分别,以其無法可認知聖真實義(aryabhavavastu)[注46]。

     世尊,彼非颠倒不颠倒。

    何以故?以其不可能悟入真實自性故;以其見諸法生起之有無性相故。

    世尊,即聖者亦不能分别於此義,以自相[注47]如是而然,非是〔可分别〕境故。

    世尊,聖者於真實自性相現前時,亦無非為見彼有因無因之遍計生起〔相〕,由是堕入自相有見[注48]。

     境界異於此者,有無窮過失,以此真實之自性即成不可得故。

    世尊,由遍計生者,不能為此真實之自性,何以故?蓋於說諸法由遍計而成為有時,更說〔其〕非因受遍計而然。

     世尊,〔依理〕,遍計性相與自性性相實異,以其分别〔性相〕與自性性相之因不同故。

    世尊,當〔智者與凡愚〕二者各各計着時,唯凡愚不能見真實;又告我等何以故,則雲,諸法非如計着之所計而為實,此蓋為欲令一切有情離於計着故。

     今者,世尊,是否為令一切有情離有無〔二〕見,故告彼須持真實之自性義,令彼轉而樂着於聖智境界之無所有見計執(abhinivesannastitvadrsti)[注49]?何故說自性為聖智之真實教法,以遮寂靜之真實[注50]? 世尊言:大慧,我非遮寂靜之真實,亦非由執真實有之聖者教法而堕入實有見[注51]。

    然而一切有情自無始來時已慣沈溺於自性中,為除彼畏,故先令彼由自性真實之聖智以認知,此即令〔凡愚〕終有所執,然後始告彼以寂靜之真實。

    大慧,此自性教法非我所說,然而,大慧,若人已由彼自寂靜真實而得現證,且實能住於其中,即當見惑亂為無相,由是即知無有而唯心,彼即能永離由有由無以見外世間之〔二〕見。

    彼由三解脫得如實印所善印;彼由内自證智得於一切法自性中起現觀;彼且得離落於常邊與斷邊之實見。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不應建立一切法為不生之宗。

    何以故?此宗所說,謂一切法皆以自性有為因而生起諸相,菩薩摩诃薩若決定一切法為不生,此決定已自壞其宗。

    一切為不生之宗義,與持此〔宗〕者相違,以其依相待而生故。

     即使此不生宗說為入於自存之範限,仍不能成立不生見,說一切法不生之宗義亦壞,以其依於三分論五分論〔推理〕故。

    於此宗若說為有無皆不生,大慧,如是成立,則必須入於自存之範限,然而無論有無,自存相皆不可得。

     大慧,故由此宗決定一切法不生,則恰堪自壞其宗以三分論五分論諸支多過失故,以〔三分論五分論〕諸支分以種種造作(krtakatvat)相互為因故,由是此宗不成建立。

     若說一切法不生故一切法空,且無自性,菩薩摩诃薩亦不應如是說。

    然而,大慧,菩薩摩诃薩實應指出諸法於其自性中如幻如夢,以其可見(drisya)〔為有〕亦不可見(adrisya)故,一切法依智或凡愚而如是見。

    故除非於凡愚心生怖畏時,實應說一切法如夢幻。

    大慧,彼凡愚及淺智者醉心於有無見,當起抖顫。

    大慧,應令彼莫因怖畏而離背大乘。

     故說頌言—— 48無自性亦非識造無實事亦無藏識[注52] 凡愚樂着諸分别惡理量者如死屍[注53] 49諸外道所建立者謂一切法皆不生 然無物非不斷生以皆與緣作聯系 50謂一切法皆不生般若無有此分别 若依因而成論斷此中實無正理量 51此則猶如翳目者颠倒而見毛發網 其所分别於有境皆是凡愚妄分别 52三界無非是假名事自性中無真實 依假名之事自性諸理量者起分别 53所相實事及假名無非皆為心撓亂 若能於此得超越佛子行無分别道 54譬如於彼陽焰中無水而識覺為水 是故凡愚見諸法與聖者見兩不同 55聖者内觀之境界常行於彼離識境 清淨生於三解脫故遠離於生與滅 56於一切法拭盡處無相境亦不成有[注54] 於有非有平等中聖者即能生智果 57如何有境不成有如何平等能生起 昧則内中外撓亂息撓亂心見平等 大慧更問言:如世尊說,智〔般若〕離於攀緣,凡所攀緣,唯住於施設量,假名不能取為真實,故所取亦自寂息,以無所取,分别所說智即不起。

     今者,世尊,無所得,其為不了知諸法自相共相為一為異〔多〕而緻者耶?抑此無所得,為自相共相相俱,其自性相互牽制而緻者耶?抑此無所得,為石壁(kudya)、帷帳(kata)、山岩(vapra)、垣牆(prakara)、地、水、火、風所障而緻者耶?抑以其極遠極近?抑以其為幼稚為老年為盲人,以緻諸根不能認知外境?世尊,若智之無所得由不了知自相共相與一異而然,世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