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無常品(1)
關燈
小
中
大
。
識者依從生滅,智則不依從生滅〔現象〕。
複次,大慧,堕於有相無相、堕於有無、種種因以為性者是識,超越有相無相者則是智。
複次,大慧,識以積聚為性,智則無所積集。
此智有三種,謂知自〔相〕共相智(svasamanyalaksanavadharakajnana)、知生滅智(utpadavyayavadharakajnana)、知不生不滅智(anutpadaniro-dhavadharakajnana)。
複次,大慧,智離於取着,識則自着於種種外境。
其次,識依三緣和合相應而生,智則為無礙相應自性[注33]。
更者,大慧,識以有所得為性[注34],智以無所得為性,其為聖智内自證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
故說頌言—— 38積集業者名為心了别此者即是智[注35] 人由般若可得者無相境界及具力[注36] 39受外境縛名為心轉起覺知名為智[注37] 無相勝境增勝中所轉起者名般若 40心意識離想分别此是聲聞非佛子 彼菩薩求由分别而得觸證於法性[注38] 41其清淨者如來智住於寂滅最勝忍 彼由殊勝義而生而遠離於作意行 42於我般若有三種智者由是得具力 一切自相得分别一切諸法得顯現[注39] 43我般若離彼二乘聲聞智着有境轉 如來般若為無垢以依唯心生起故 複次,大慧,外道說九種轉變而成其轉變修學。
此即——一者、形(samsthana)轉變;二者、相(laksana)轉變;三者、因(hetu)轉變;四者、相應(yukti)轉變[注40];五者、見(drsti)轉變;六者、生(utpada)轉變[注41];七者、體(bhava)轉變[注42];八者、顯現緣轉變(pratyaya-abhivyakti);九者、顯現事轉變(kriya-abhivyakti)。
此即一切外道依其密義而起轉變論之九種見,彼等皆以有無二見為基。
今者,大慧,由形轉變,即可說於顯現中成相異,如金可成種種飾物相,此如金可成钏镯、璎珞、卐字等等。
雖成種種器,而金則依舊,此即彼等之轉變學說。
大慧,與此相類,複有外道由因分别諸法而說為共轉變,彼皆錯誤,否則亦非是彼。
於轉變中所說之一切相異,實由分别而來,此如牛乳於凝乳中變稠、水果於酒液中變熟。
大慧,此變稠變熟等,一一即皆為由分别而生起之轉變,此受外道分别,而實無所轉變,以外境有無,即是分别故,唯心所見而無真實。
同理,大慧,凡愚及淺智者所認知之外境轉起,唯是自心分别。
大慧,於夢幻中之所見,實無所轉起亦無所消失,大慧,此如睡夢中見事物起滅,此如說石女兒生死。
故說頌言—— 44於時間中起形變於大種中起諸根 此實具在中有中是故遍計非智者 45諸佛不從於生緣而對世間作分别 唯從規範世間緣見世間如尋香城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請於世尊,說一切法之深密計着[注43],及其解離[注44]之道,說言:唯願告我,世尊;唯願告我,如來應正等覺,我等深密計着之性相,及離於計着。
於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善知計着與離計着之區别時,我等當能於此善巧,而不複如言而執義。
於我等善知何謂一切法之計着,及離此計着時,我等當能壞語言文字分别;由我等智覺入佛刹土及佛聚會;受力自在神通與總持(dharani)印所善印;成十無盡願中智覺且顯耀化身種種光輝,作無功用行,如日如月如摩尼寶如大種;於諸地持離分别見,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入諸地以至佛位;於一切有情世間,随彼所須而說法,令其於沈思如夢如幻諸法時離有無二見,離生滅之虛妄分别;以至我等終得於甚深〔心性〕休息中轉依而離言說。
世尊言:善說哉、善說哉,大慧,善谛聽之且善作思維,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世尊,獻耳於世尊。
世尊如是以告彼言:大慧,對一切法深密執計着,依言而取其義者,實為數無量。
例如:自相計着、緣起計着、有無二見計着、生非生分别計着、滅非滅分别計着、乘無乘分别計着、有為無為分别計着、地非地相計着、一切分别及由現觀所生之分别計着、對外道宗義〔所說〕之有無分别計着、三乘與一乘由現觀所生之分别計着。
此等即是分别,此等以及餘〔未說〕者,即是凡愚及淺智者所喜之深密計着。
以凡愚及淺智者堅執故,其所作分别即如作繭自縛,彼以分别及計着之絲,非唯自縛,且縛他人,而竟以絲為陶醉,由是彼即堅執於有或無有。
大慧,此中實無深密計着相與解離相,以見一切法住於寂靜,於中分别不起。
大慧,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住,得由寂靜見以見一切法。
複次,大慧,當由相而見唯心時,即了知外境之有無,即能入唯心之無相境界,於寂靜中見分别一切法為有為無之性相,見深密計着之所由生。
以此之故,無有深密計着及解離相。
大慧,於此中無縛無解,除非彼以識智(buddhya)之理以認縛解。
何以故?以一切法之有無深密計着實不可得故。
複次,大慧,凡愚及淺智者心中有三種深密計着,此即貪嗔癡,及與貪喜相俱之生殖愛。
以此密計,即相續生於五趣,以密計貪嗔癡之一切有情,五趣即為彼而有。
若斷除計着,即無計着與非計着可言。
複次,大慧,依於三和合且成執着,識相續即不停起用,以其計着此為相續,且深密決定為有故。
若不取成為識因之三和合,是即三解脫。
此若為〔決定〕見,即無任何計着生起。
注釋 1轉得,句中梵為pravrti,即“生起”意。
2此二頌說無上續(anuttara),參第十品注162及有關諸頌。
3劉宋譯,作“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
”此即符下來世尊之所答。
然唐譯、魏譯皆同今梵本,未知是劉宋本改譯,抑梵本原有異本。
4随眠(anusaya),小乘視之為“煩惱”之同義詞。
彌勒瑜伽行則視之為煩惱之習氣,不同煩惱,而為煩惱種子。
此處用發毒之鼠為喻,即用習氣義。
5cyuti,義為變遷。
今用之以謂死,實含有重視成意生身之意。
《成唯識論》說不思議變易生死,以有分别業為因,以所知障為緣,故於三界以外受殊勝微妙果報身,此即意生身。
菩薩再以此身來三界修菩薩行,始得成佛。
6指如來藏顯露。
其上所說,即現證如來藏之條件。
7此非指如來藏,以其但
識者依從生滅,智則不依從生滅〔現象〕。
複次,大慧,堕於有相無相、堕於有無、種種因以為性者是識,超越有相無相者則是智。
複次,大慧,識以積聚為性,智則無所積集。
此智有三種,謂知自〔相〕共相智(svasamanyalaksanavadharakajnana)、知生滅智(utpadavyayavadharakajnana)、知不生不滅智(anutpadaniro-dhavadharakajnana)。
複次,大慧,智離於取着,識則自着於種種外境。
其次,識依三緣和合相應而生,智則為無礙相應自性[注33]。
更者,大慧,識以有所得為性[注34],智以無所得為性,其為聖智内自證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
故說頌言—— 38積集業者名為心了别此者即是智[注35] 人由般若可得者無相境界及具力[注36] 39受外境縛名為心轉起覺知名為智[注37] 無相勝境增勝中所轉起者名般若 40心意識離想分别此是聲聞非佛子 彼菩薩求由分别而得觸證於法性[注38] 41其清淨者如來智住於寂滅最勝忍 彼由殊勝義而生而遠離於作意行 42於我般若有三種智者由是得具力 一切自相得分别一切諸法得顯現[注39] 43我般若離彼二乘聲聞智着有境轉 如來般若為無垢以依唯心生起故 複次,大慧,外道說九種轉變而成其轉變修學。
此即——一者、形(samsthana)轉變;二者、相(laksana)轉變;三者、因(hetu)轉變;四者、相應(yukti)轉變[注40];五者、見(drsti)轉變;六者、生(utpada)轉變[注41];七者、體(bhava)轉變[注42];八者、顯現緣轉變(pratyaya-abhivyakti);九者、顯現事轉變(kriya-abhivyakti)。
此即一切外道依其密義而起轉變論之九種見,彼等皆以有無二見為基。
今者,大慧,由形轉變,即可說於顯現中成相異,如金可成種種飾物相,此如金可成钏镯、璎珞、卐字等等。
雖成種種器,而金則依舊,此即彼等之轉變學說。
大慧,與此相類,複有外道由因分别諸法而說為共轉變,彼皆錯誤,否則亦非是彼。
於轉變中所說之一切相異,實由分别而來,此如牛乳於凝乳中變稠、水果於酒液中變熟。
大慧,此變稠變熟等,一一即皆為由分别而生起之轉變,此受外道分别,而實無所轉變,以外境有無,即是分别故,唯心所見而無真實。
同理,大慧,凡愚及淺智者所認知之外境轉起,唯是自心分别。
大慧,於夢幻中之所見,實無所轉起亦無所消失,大慧,此如睡夢中見事物起滅,此如說石女兒生死。
故說頌言—— 44於時間中起形變於大種中起諸根 此實具在中有中是故遍計非智者 45諸佛不從於生緣而對世間作分别 唯從規範世間緣見世間如尋香城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請於世尊,說一切法之深密計着[注43],及其解離[注44]之道,說言:唯願告我,世尊;唯願告我,如來應正等覺,我等深密計着之性相,及離於計着。
於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善知計着與離計着之區别時,我等當能於此善巧,而不複如言而執義。
於我等善知何謂一切法之計着,及離此計着時,我等當能壞語言文字分别;由我等智覺入佛刹土及佛聚會;受力自在神通與總持(dharani)印所善印;成十無盡願中智覺且顯耀化身種種光輝,作無功用行,如日如月如摩尼寶如大種;於諸地持離分别見,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入諸地以至佛位;於一切有情世間,随彼所須而說法,令其於沈思如夢如幻諸法時離有無二見,離生滅之虛妄分别;以至我等終得於甚深〔心性〕休息中轉依而離言說。
世尊言:善說哉、善說哉,大慧,善谛聽之且善作思維,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世尊,獻耳於世尊。
世尊如是以告彼言:大慧,對一切法深密執計着,依言而取其義者,實為數無量。
例如:自相計着、緣起計着、有無二見計着、生非生分别計着、滅非滅分别計着、乘無乘分别計着、有為無為分别計着、地非地相計着、一切分别及由現觀所生之分别計着、對外道宗義〔所說〕之有無分别計着、三乘與一乘由現觀所生之分别計着。
此等即是分别,此等以及餘〔未說〕者,即是凡愚及淺智者所喜之深密計着。
以凡愚及淺智者堅執故,其所作分别即如作繭自縛,彼以分别及計着之絲,非唯自縛,且縛他人,而竟以絲為陶醉,由是彼即堅執於有或無有。
大慧,此中實無深密計着相與解離相,以見一切法住於寂靜,於中分别不起。
大慧,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住,得由寂靜見以見一切法。
複次,大慧,當由相而見唯心時,即了知外境之有無,即能入唯心之無相境界,於寂靜中見分别一切法為有為無之性相,見深密計着之所由生。
以此之故,無有深密計着及解離相。
大慧,於此中無縛無解,除非彼以識智(buddhya)之理以認縛解。
何以故?以一切法之有無深密計着實不可得故。
複次,大慧,凡愚及淺智者心中有三種深密計着,此即貪嗔癡,及與貪喜相俱之生殖愛。
以此密計,即相續生於五趣,以密計貪嗔癡之一切有情,五趣即為彼而有。
若斷除計着,即無計着與非計着可言。
複次,大慧,依於三和合且成執着,識相續即不停起用,以其計着此為相續,且深密決定為有故。
若不取成為識因之三和合,是即三解脫。
此若為〔決定〕見,即無任何計着生起。
注釋 1轉得,句中梵為pravrti,即“生起”意。
2此二頌說無上續(anuttara),參第十品注162及有關諸頌。
3劉宋譯,作“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
”此即符下來世尊之所答。
然唐譯、魏譯皆同今梵本,未知是劉宋本改譯,抑梵本原有異本。
4随眠(anusaya),小乘視之為“煩惱”之同義詞。
彌勒瑜伽行則視之為煩惱之習氣,不同煩惱,而為煩惱種子。
此處用發毒之鼠為喻,即用習氣義。
5cyuti,義為變遷。
今用之以謂死,實含有重視成意生身之意。
《成唯識論》說不思議變易生死,以有分别業為因,以所知障為緣,故於三界以外受殊勝微妙果報身,此即意生身。
菩薩再以此身來三界修菩薩行,始得成佛。
6指如來藏顯露。
其上所說,即現證如來藏之條件。
7此非指如來藏,以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