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無常品(1)

關燈
善說,大慧,真善說哉,汝能問及於此,此實堪問,汝為哀憫人天衆多有情,為其利益、為其安樂,是故大慧,其谛聽且思念之。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世尊,獻耳於世尊。

     於是世尊對彼言:當外境種種受遍計且成執着時,分别即起。

    大慧,人執着能取所取,彼於心中未能決定外境自性其實唯心,即堕入有無二見。

    大慧,以彼受見地習氣及外道分别所滋長,由是理解外境種種法,遂成執着。

    以此之故,分别而成心心所法體系,且說為我與我所,此體系即起用。

     大慧言:如世尊言,於人對種種外境起遍計且成執着時,即起分别,彼堕入有無二見,且受見與以能取所取為基之外道分别所滋長。

    以其如是理解外境種種,且成執着,由是分别而成心心所法,且由於不認知唯心無境而令其起用,於是堅持種種法為有與無。

     然此實應如是,世尊。

    外境種種由有無(sad-asat)二法而說其性相,即說之為離有非有(bhava-abhava-vivikto)[注20],非成〔外道〕見。

     世尊,第一義谛亦然如是,說為離宗義、離根量、離因明辯論、離表義、離理量等,然則如何,世尊?於一邊,說種種〔外境〕分别起用成為執着,執種種非真實外境;於另一邊,第一義谛則不起分别,此分别唯自起用。

    世尊,不應如是,於一處說其生起〔分别〕,於另處則說其不生起,其理為不平等因(visama-hetu)[注21]。

     且依世尊,依有無二見、執有無二見,即成虛妄分别見,〔此虛妄分别〕一如幻師生種種幻事,一一遍計為真實形色,成種種分别相。

    如是,說為離分别之“有非有”義亦應是〔遍計〕。

    若如是,豈不亦堕入順世外道見耶[注22]? 世尊言:大慧,分别實無從起亦無從棄。

    何以故?以其說為有無時實無分别起[注23],所見現實外法皆非真實,一切所見皆無所有而唯心。

     大慧,分别實無從起亦無從棄,然而大慧,由於凡愚遍計自心生起之種種分别,以執着種種有相故,乃生起由自心轉起對本性之分别。

     大慧,如何能令凡愚及淺智者於分别心中得以洞察,見其離我及我所,且離因果颠倒見[注24]?複次,如何能令彼認知無有而唯心,令深心轉依(cittasraya)?如何能令彼明見諸地而得如來之内自證趣境,超越五法及〔三〕自性,超越實事想及分别想? 以此之故,大慧,我說分别由執着種種非真實之外法而起,由了知如實義,了知由分别所生之種種法義,則得解脫。

     故說頌言—— 20若有人認此世間實由因緣而生起 執着此想執四句其人不解我教法 21於此世間任何處不得說有或非有 亦不得說有非有愚取因緣作分别 22見世間離有非有亦離有與非有俱 是則其心能轉依得能認證於無我 23說一切法為無生以由因緣而生起 因緣生者是為果由於有則無所生[注25] 24不能由果更生果以犯二果過失故 二果全然不得成由果而緻者無有 25觀彼一切有為法離於能依與所依 由是決定為唯心故我教法說唯心 26自性住處為心量離於因緣之世間 圓滿有境為心量故我說為無上梵[注26] 27我者實為假施設然自我實無體性 蘊之自性亦心造是故於中體性無 28平等說為有四種自相與因及成有 無我平等為第四是瑜伽者之修學[注27] 29除諸一切識覺見離於能取與所取 無所得以及無生此即我說為唯心[注28] 30我說非有非非有唯心則離有非有 此即可說之為如此遠離於彼識覺 31真如空性與實際涅槃以及彼法界[注29] 與及種種意生身是皆我所說唯心 32由彼習氣與分别外境種種即轉起 計内心生為外有我則說之名唯心 33外境實為無所有外境種種心所見 由是身資與住處此等我名之唯心[注30]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向世尊言:世尊嘗言,菩薩摩诃薩及餘衆,不應依語(ruta)而取義(artha)。

    然而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不應依語取義?雲何為語?雲何為義? 世尊言:如是,大慧,善谛聽且善思維之,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诃薩於是說言:唯然,世尊,獻耳於世尊。

     世尊於是即言:今者,大慧,雲何語言生起?彼依分别而以習氣為因,二者連結,遂有聲音與文字差别,由齒颚唇舌以及口腔發出,由是可成交談。

    此即語言。

     今者,大慧,雲何為義?此謂菩薩摩诃薩善於取義,獨住靜處,由聞思修生起般若,以此〔般若〕而行於涅槃道上,由是以其自智(svabuddhi)[注31]轉習氣根源,住於内自證趣境諸次第,彼即一生殊勝業行盈滿。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善觀察語與義,通曉語之於義非異非不異,義之於語亦然如此。

    大慧,若義異於語,則語義不成顯示,然由語而達義,恰如由燈以見物,大慧,如人持燈以見其資具。

    彼或言:此即我之資具,藏於此處。

    大慧,今實如是,語言及言說燈由分别而生起,菩薩摩诃薩能〔由燈〕入内自證殊勝境,於境界中則離言說分别。

     複次,大慧,若有人執着於如言取義,堅持其對無生無滅之涅槃本初境界;對三乘一乘;對五〔法〕、心識、三〔自性〕等觀念,則其人已成增益與減損。

     當於如幻中見諸外境時,〔外境〕即受分别,即受虛妄表達,分别即由於此持續。

    此即是凡愚之持續分别,非是聖者。

     故說頌言—— 34彼随語言作分别即於法性作增益 以其有所增益故其人當堕入地獄 35自我非即為蘊聚蘊聚之中亦無我 彼非如其所分别亦非是彼之餘外 36一切有相於凡愚成為分别而見取 若一如其所見者人人都應見真實 37以一切法實非有故無污染無清淨 法非如其之所見亦非是彼之餘外 複次,大慧,我當為汝說智相與識相,於汝及餘菩薩摩诃薩通達智相與識相(jnanavijnanalaksana)之差别時,即能疾證無上覺。

     智有三種,謂世間智(laukikajnana)、出世間智(lokattarajnana)及出世間無上智(lokottaratamajnana)。

     今者,識相智為外道及凡愚淺智者取着有無二見;世間智則為二乘取着自相共相;出世間智則離有無二見,於菩薩究竟觀一切法無相時生起,見無生無滅,於佛地現證〔二〕無我[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