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無常品(1)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不說即是佛說故。
依何密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雲不說即是佛說? 世尊答言:此依密意之二法,大慧,故作如是說。
雲何二法?謂自内證法性(pratytma-dharmata)及本住法性(paurana-sthiti-dharmata)[注11]。
依此密意二法,我作如是說。
雲何自内證法性為密意?諸如來所現證,即我現證,無增無減。
内自證境界離諸文字與分别,不落於相對名言。
雲何本住法性?法性〔先聖〕古道,常時在此,大慧,此如金、銀、珍珠常在藏處。
無論如來出世不出世,法界常住(dharmadhatu-sthitia)。
諸法法性[注12]〔本〕住(sthita-eva-esadharmanamdharmata)。
法住(dharma-sthitita)與法決定(dharmaniyamata)有如舊城古道。
譬如,大慧,如人行叢林中發現舊城,其具條理之道路可通向此城,即便入城止息,一如城中人享受種種所具樂。
大慧,汝於意雲何?其人造路入城,且造城中種種事物耶? 大慧言:不也,世尊。
世尊言:如是,大慧。
我所現證及諸如來所現證者皆是法性(dharmata)、法住(sthitita)、決定(niyamata)、如如(tathata)、實際(bhutata)、真實(satyata)。
以此之故,我說由如來成正覺夜以至如來涅槃夜,中間未嘗說一字,亦将不說。
故說頌言—— 7由成正覺之夜起以至涅槃之夜止 於此二者之中際我實都無有所說 8本住法性之密意及依自内證法性 我與一切如來衆於此實無少差别 爾時,大慧請世尊言:唯願告我,世尊,一切法之有(astitva)無(nastitva)相,令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得離於有無,疾證無上正覺。
世尊答言:大慧,谛聽且善思維,我當為汝說。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我獻耳於世尊。
世尊於是言:世間有情依於二法,大慧,彼依有與無,於是堕入彼所樂之有見(astitvanisrita)或無有見(nastitvanisrita)。
彼想解脫為無解脫。
今者,大慧,雲何為依於有之世間有情?此謂彼認世間為由因緣而成實有,此實存在,世間不由因緣生則是無有。
若世間為無有者則為無因緣。
以其所說之有法,依因緣生,故此即為世間諸法之因見[注13]。
今者,大慧,雲何為依於無有之有情?大慧此謂,受貪嗔癡已,而卻作分别貪嗔癡為有非有,大慧,其人離有相故而不受諸法有;此複有人離於有相,故不認佛與二乘有貪嗔癡,於是亦說無有。
今者,大慧,〔此二〕,其誰為壞法者[注14]? 大慧言:世尊,彼受貪嗔癡已,複不承認為受者。
世尊言:善說哉,大慧。
此真善說,大慧。
彼以想貪嗔癡為有而還想為無有,不但自壞其法,且亦壞佛與二乘性相。
何以故?以煩惱不可取為内外故,以彼〔内外〕非異非不異故。
大慧,貪嗔癡實不可取為内外,彼無自身實質,亦不能被取為受。
大慧,以貪嗔癡〔外法〕無實自性,彼即壞佛與二乘性相。
佛與二乘本性解脫(prakrti-vimuktas),以無能縛所縛之因故。
大慧,若有所縛境,則必有能縛與縛因。
如是說者,法如是壞。
大慧,此即無相與有相[注15]。
依此密義故我說,甯取我見如須彌山,不取由有及無有(nastyastitva)而起增上慢以成空見者[注16]。
若人於有及無有見而起慢,是真壞於法。
彼唯樂於自〔相〕與共相見,而不解外世間無有而唯自心,故非真實。
以彼不解此義,故見外境變易,每一刹那皆受變壞苦,一一随逐,時分時裂,蘊處界一一相續流注,時成時壞。
彼不知經中文字能除虛妄分别者[注17],亦名壞法。
故說頌言—— 9具有具無此二見即為心識之境界 於此識境消失時心識究竟得寂息 10當不執持外境時此既非滅亦非有 是即如如主體性是即說之為智境 11若信本無而有生既生成有而還滅 即落於因說生滅彼非行於我教法 12非由外道非由佛非由於我非餘衆 若由於因而取有其誰尚能說無有 13當由於因取有時則更不能取無有 由依說生惡見量有與無有成分别 14若能現證為無生亦即現證為無滅 由是不落於有無世間即成為寂靜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世尊言:唯願示我,世尊;唯願示我,善逝;唯願示我,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告我,無上士。
雲何為現證之性相?由此〔現證〕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得通達其義,能疾得無上覺,且不随於彼,受識覺與哲理所誤導[注18]。
世尊言:谛聽,大慧,且善思念之,我當為汝說。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我當如是,且以耳獻世尊。
於是世尊言:一切聲聞緣覺與佛所得之現證,其性相有二。
一者宗趣法相(siddhanta-nayalaksana)、二者言說法相(desana-nayalaksana)。
今者,大慧,宗趣法相者謂内所得境界,其性相面貌為離語言、離分别、離文字,由是導入無漏境界。
此為内自證境地自性相,遠離哲理思維與魔衆。
以摧毀哲理思維及魔衆故,所得之内自光明即發光輝。
大慧,此即宗趣法相。
今者,大慧,雲何言說法相?此即九部教法[注19]中之種種,此令人離有無二見,離於一異。
先以善巧方便,導有情得知覺,由是凡傾向彼者,皆得受教。
大慧,此即言說法相。
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诃薩,當於此努力。
15現證宗趣及言說為内自證與教法 若能知見其相異即不随於識覺者 16凡愚之所設想者實無可以為真實 於度脫處無外境哲理何不於此求 17有為世間作觀察見為生死之相續 二見由是而滋長以颠倒故無所知 18唯彼涅槃為真實此則無關於心意 受分别而見世間猶如芭蕉與夢幻 19此無有貪亦無嗔無癡亦無有人我 由愛而生起蘊聚此則可譬喻為夢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重白世尊言:唯願告我,世尊;唯願告我,善逝,於此虛妄分别性相,世尊,告我其如何而生、雲何而生、因何而生、其誰所生。
此虛妄分别生起且成持續,於中雲何知其為虛妄分别?此即謂,何等法堪稱為虛妄分别?何等分别說為虛妄? 世尊說言:善說、
依何密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雲不說即是佛說? 世尊答言:此依密意之二法,大慧,故作如是說。
雲何二法?謂自内證法性(pratytma-dharmata)及本住法性(paurana-sthiti-dharmata)[注11]。
依此密意二法,我作如是說。
雲何自内證法性為密意?諸如來所現證,即我現證,無增無減。
内自證境界離諸文字與分别,不落於相對名言。
雲何本住法性?法性〔先聖〕古道,常時在此,大慧,此如金、銀、珍珠常在藏處。
無論如來出世不出世,法界常住(dharmadhatu-sthitia)。
諸法法性[注12]〔本〕住(sthita-eva-esadharmanamdharmata)。
法住(dharma-sthitita)與法決定(dharmaniyamata)有如舊城古道。
譬如,大慧,如人行叢林中發現舊城,其具條理之道路可通向此城,即便入城止息,一如城中人享受種種所具樂。
大慧,汝於意雲何?其人造路入城,且造城中種種事物耶? 大慧言:不也,世尊。
世尊言:如是,大慧。
我所現證及諸如來所現證者皆是法性(dharmata)、法住(sthitita)、決定(niyamata)、如如(tathata)、實際(bhutata)、真實(satyata)。
以此之故,我說由如來成正覺夜以至如來涅槃夜,中間未嘗說一字,亦将不說。
故說頌言—— 7由成正覺之夜起以至涅槃之夜止 於此二者之中際我實都無有所說 8本住法性之密意及依自内證法性 我與一切如來衆於此實無少差别 爾時,大慧請世尊言:唯願告我,世尊,一切法之有(astitva)無(nastitva)相,令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得離於有無,疾證無上正覺。
世尊答言:大慧,谛聽且善思維,我當為汝說。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我獻耳於世尊。
世尊於是言:世間有情依於二法,大慧,彼依有與無,於是堕入彼所樂之有見(astitvanisrita)或無有見(nastitvanisrita)。
彼想解脫為無解脫。
今者,大慧,雲何為依於有之世間有情?此謂彼認世間為由因緣而成實有,此實存在,世間不由因緣生則是無有。
若世間為無有者則為無因緣。
以其所說之有法,依因緣生,故此即為世間諸法之因見[注13]。
今者,大慧,雲何為依於無有之有情?大慧此謂,受貪嗔癡已,而卻作分别貪嗔癡為有非有,大慧,其人離有相故而不受諸法有;此複有人離於有相,故不認佛與二乘有貪嗔癡,於是亦說無有。
今者,大慧,〔此二〕,其誰為壞法者[注14]? 大慧言:世尊,彼受貪嗔癡已,複不承認為受者。
世尊言:善說哉,大慧。
此真善說,大慧。
彼以想貪嗔癡為有而還想為無有,不但自壞其法,且亦壞佛與二乘性相。
何以故?以煩惱不可取為内外故,以彼〔内外〕非異非不異故。
大慧,貪嗔癡實不可取為内外,彼無自身實質,亦不能被取為受。
大慧,以貪嗔癡〔外法〕無實自性,彼即壞佛與二乘性相。
佛與二乘本性解脫(prakrti-vimuktas),以無能縛所縛之因故。
大慧,若有所縛境,則必有能縛與縛因。
如是說者,法如是壞。
大慧,此即無相與有相[注15]。
依此密義故我說,甯取我見如須彌山,不取由有及無有(nastyastitva)而起增上慢以成空見者[注16]。
若人於有及無有見而起慢,是真壞於法。
彼唯樂於自〔相〕與共相見,而不解外世間無有而唯自心,故非真實。
以彼不解此義,故見外境變易,每一刹那皆受變壞苦,一一随逐,時分時裂,蘊處界一一相續流注,時成時壞。
彼不知經中文字能除虛妄分别者[注17],亦名壞法。
故說頌言—— 9具有具無此二見即為心識之境界 於此識境消失時心識究竟得寂息 10當不執持外境時此既非滅亦非有 是即如如主體性是即說之為智境 11若信本無而有生既生成有而還滅 即落於因說生滅彼非行於我教法 12非由外道非由佛非由於我非餘衆 若由於因而取有其誰尚能說無有 13當由於因取有時則更不能取無有 由依說生惡見量有與無有成分别 14若能現證為無生亦即現證為無滅 由是不落於有無世間即成為寂靜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世尊言:唯願示我,世尊;唯願示我,善逝;唯願示我,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告我,無上士。
雲何為現證之性相?由此〔現證〕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得通達其義,能疾得無上覺,且不随於彼,受識覺與哲理所誤導[注18]。
世尊言:谛聽,大慧,且善思念之,我當為汝說。
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唯然,我當如是,且以耳獻世尊。
於是世尊言:一切聲聞緣覺與佛所得之現證,其性相有二。
一者宗趣法相(siddhanta-nayalaksana)、二者言說法相(desana-nayalaksana)。
今者,大慧,宗趣法相者謂内所得境界,其性相面貌為離語言、離分别、離文字,由是導入無漏境界。
此為内自證境地自性相,遠離哲理思維與魔衆。
以摧毀哲理思維及魔衆故,所得之内自光明即發光輝。
大慧,此即宗趣法相。
今者,大慧,雲何言說法相?此即九部教法[注19]中之種種,此令人離有無二見,離於一異。
先以善巧方便,導有情得知覺,由是凡傾向彼者,皆得受教。
大慧,此即言說法相。
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诃薩,當於此努力。
15現證宗趣及言說為内自證與教法 若能知見其相異即不随於識覺者 16凡愚之所設想者實無可以為真實 於度脫處無外境哲理何不於此求 17有為世間作觀察見為生死之相續 二見由是而滋長以颠倒故無所知 18唯彼涅槃為真實此則無關於心意 受分别而見世間猶如芭蕉與夢幻 19此無有貪亦無嗔無癡亦無有人我 由愛而生起蘊聚此則可譬喻為夢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重白世尊言:唯願告我,世尊;唯願告我,善逝,於此虛妄分别性相,世尊,告我其如何而生、雲何而生、因何而生、其誰所生。
此虛妄分别生起且成持續,於中雲何知其為虛妄分别?此即謂,何等法堪稱為虛妄分别?何等分别說為虛妄? 世尊說言: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