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5)

關燈
何故世尊說三乘而不說一乘? 世尊答言:以無教法可令二乘自證涅槃,故我不說一乘。

    大慧,二乘依如來所說而受調教,而受寂離,如是入於解脫,非依自證。

     複次,大意,彼未摧壞業習氣與智障。

    一切二乘不能現證法無我,未入不可思議變異生死。

    是故我對二乘說為三乘而非一乘。

    大慧,於摧毀一切惡習氣時,彼現證法無我,以惡習氣已除,故不複沈醉於三摩地中,得入無漏界覺悟。

    其時,入出世間無漏界,積集成就法身功德,此〔功德〕即為斷除力,超越一切義。

     故說頌言—— 203彼天乘以及梵乘彼聲聞乘緣覺乘 以及諸佛如來乘如是諸乘皆我說 204乃至有心起識用種種乘皆不究竟 當彼心成轉依時無有乘亦無乘者 205此實諸乘無建立是故我說為一乘[注169] 然為接載凡愚故是故我說乘差别 206此於解脫有三種.說為一切法無我 智與煩惱同自性得解脫時亦離彼 207譬如片木浮於海彼聲聞心亦如是 彼既持相成迷惑由是漂流於有海 208雖已能離随煩惱煩惱習氣依然縛 雖然沈醉三昧酒依然須住無漏界 209於此既無究竟行於此亦無退轉身 於得三摩地身已即然曆劫亦不覺 210有如沈沈昏醉者由彼沈醉而酒醒 恢複其智而現證;佛谛即是其自身 《三萬六千頌入楞伽經》,第二<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竟。

     注釋 140唐譯缺此句。

    魏譯“以如來說一切諸法不如幻故”,誤。

    劉宋譯“說無生性如幻”與梵本同。

    此句義稍難明,以緻誤譯缺譯。

    此句意雲:若說一切法無生,即因一切法具幻自性,則不應說為如幻,以其已即上幻故。

    由是說二義相違。

     141舊譯與梵本異。

    無此句,,而另有句雲,“我說諸法非有無生,故說無生”(依唐譯)。

     142此為“有境”之有。

    故於171頌即譯之為“有境”。

     143舊譯中,三段皆無說同義句。

     略釋三義。

    文身為字母等;名身如“我”;句身如“無我”。

    說“我”時,無抉擇義,當說“無我”時,即有一表義可抉擇。

     144此以一字分别名句文身。

    每一字都為句身,如是字母即為名身,長短音等即為文身。

    此如sunyata,若以全字為句身,則s、u等字母即可稱為名身,a字發長音,是即文身。

     145此以具體與抽象作分别。

     146由名身、句身、文身之為假施設,以明—切法唯藉名言以作顯示者,此名言,當然亦為假施設。

     147原文如是,顯示答者之支離,甚為生動。

     148“無常性”是常,故說具無常性諸法為常。

    又,此一大段,即說置答之範圍。

     149舊譯作須陀洹有三種差别,誤。

     150此句唐譯略同,原文為svapratyatma-adhigama-visesa-gamitayamparinamyanirvikalpa-anasrava-dharma-laksana-akarenaprasajyantesila-angaih。

     151三結,即上來所說之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

     152此依魏譯。

     153唐譯“取相分别執着建立智”,魏譯“虛妄分别取相住智”,劉宋譯“妄想相攝受計着建立覺”。

     154此即所謂識覺。

    兩種覺智,一為智覺、一為識覺。

    前者觀察智境,後者觀察識境。

     155tathagata-pratyatma-bhumimadhigamya,此句唐略譯為“入於佛地”;魏譯“證如來内究竟法身智慧地”;劉宋譯“當得如來自覺地”。

    按,此即現證如來藏。

     156jneya,前人多音譯為“爾焰”或“爾炎”。

    指人能認知的境界。

    不過,有時将人的認知亦稱為智,於是便亦名之為“智境”,其實是識境。

    唐譯“分别爾炎識滅,名為涅槃”;劉宋譯“見虛妄境界分别識滅,名為涅槃”;魏譯“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157客境與心所現境有區别,一為客觀存在的世間;一為依心識而成變現的世間。

    所以於第一品中即有雲:“藏識大海受客境風動而轉識蕩漾。

    ”心所現境即由識而起。

     158此非謂佛家之聖智,外道亦有其聖智。

     159此謂一因生。

     160此即無因生。

     161相屬,非是相依、相對。

    如金與金縷,皆屬於金。

    若生分别,即謂金不同金縷,相與用皆不同故。

    有誤解本例者,謂金為本體,於是認為此即執本體為實有,由是如來藏亦為實有,此即不明相屬義。

     162智,tarka。

    原意為“思擇”,此依魏譯“智依覺觀生”句。

     163nastihetuka,異端因,非正因。

     164前兩句參考唐譯而譯。

     165唐譯“無有遍計性,而有於緣起”,此譯尚可。

    劉宋譯“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魏譯“無有妄想法,因緣法亦無”,則可商榷。

     166梵本作虛妄分别有十種,誤,當從舊譯。

    十二種分别與六種因,見前。

     167buddhi,菩提,覺,今譯為覺智。

    舊譯則譯為“智”。

     168此如前說六因。

     169此句依舊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