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5)
關燈
小
中
大
師與勝論師說由有或無有生
如是一切彼所說皆不可答應置答
175由智以作觀察時諸法自性不可得
是故彼為無自性抑且彼亦不可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世尊言:唯願告我,世尊,諸預流果(srota-apanna)及其所至之預流果境界性相,令我及餘菩薩摩诃薩,善通達預流果及預流果所至境界,則進而通達一來果(sakrdagamin)、不還果(anagami)以至無生果(arhattva阿羅漢)境界性相之方便行相,且得向一切有情解說。
令其知二無我、淨二種障、次第曆具各别性相之菩薩諸地,至如來不可思議境界。
此如衆色摩尼寶,普令一切有情悉得饒益,令得教、緣、行、身與樂等受用。
世尊答言:谛聽,大慧,善用汝心,我當為汝說。
大慧答言:唯然,世尊。
於是世尊言:大慧,預流果有三種差别[注149],雲何為三?大慧,此即上中下三等。
下者於諸有中七返受生而至終極;中者三生至五生而得涅槃;上者即生可得涅槃。
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samyojana),謂身見結(satkayadrsti-samyojana)、疑結(vicikitsa-samyojana)、戒禁取結(silavrataparamarsa-samyojana)。
大慧,於此三結漸進,至最上地,得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兩種,謂俱生與遍計,此與依他與遍計有之關系相似。
例如,大慧,依於諸法依他自性,種種遍計自性之執着由是生起,然而〔有境〕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彼非是緣,而是遍計,唯是凡愚之虛妄分别,彼施設種種相,複熱衷執取,猶如鹿之於陽焰。
大慧,此即遍計身見,為預流所遍計,然此實為長時以來由彼無明與計着所積集。
於得人無我時,此見即壞。
大慧,預流所持之俱生身見,於觀察我等相同之各别身已,見有色及餘四蘊,色蘊由四大種及其所屬生起,大種相互為緣,故於此見實無蘊聚可以稱之為色。
此際預流衆證有與無,俱生身見於時即壞,貪亦不現,大慧,此即身見性相。
複次,大慧,關於疑之自性,於現證法時,通達其性相,且如前所說,兩種身見已壞,於教法中疑即不得有,更不思追随餘師,以淨不淨故。
大慧,此即預流所斷之疑。
複次,大慧,何以預流不持戒禁取?以彼等已明見令彼再生之苦自性。
取(paramrsti)者,大慧,凡愚與淺智者持戒虔敬,而且苦行,以彼實願得世間安樂故,彼望得生於所欲之境遇中,預流則不持此,唯求内自證最勝無漏無分别戒品之法相[注150],大慧,此即預流之戒禁取。
大慧,由壞此三結[注151],預流故得離貪嗔癡。
大慧問言:世尊所教,貪有多種,何者須當舍離? 世尊答言:世間由愛起,此如女色,起打掴鳴抱眄視等[注152],〔預流〕見此現時樂生将來苦,故於此無貪。
何以故?以彼已住於已得之三摩地樂中。
此貪須離,非涅槃貪。
複次,大慧,雲何一來果?此謂於彼尚有一度對色相與顯現之分别。
唯彼受教,須離能作與所作,且彼善知得禅定相,故彼再來世間一次,即可盡苦邊際而得涅槃,由是名為一來(sakrd-agamin)。
複次,大慧,雲何不還果?此謂彼等於過去、現在、未來,對别别事物尚持有無為其性相,然而此分别之颠倒與過失更不再來,煩惱於彼已不複起,且諸結永斷不還,由是名為不還(anagamin)。
複次,大慧,阿羅漢者,謂已成就禅定、三摩地、解脫、力、神通等,且已永斷煩惱、諸苦、分别。
由是名為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說有三種阿羅漢,三者之中,何者堪得阿羅漢之名?其為一向趣(eka-ayana)於寂滅者、或為因發誘導餘衆願而退資糧者、或為佛所應化者? 世尊答言:大慧,為一向趣於寂滅之聲聞,非為餘者。
大慧,餘二者,或已圓滿修習菩薩行,或為化佛所化。
以依本願善巧方便而生,故彼為莊嚴諸佛會聚而於中顯現。
大慧,於如是道上與所住;彼等說種種依於分别之法,此謂彼超越禅定、禅者、禅所緣而得果,以彼了知世間無非心自所見。
彼依所得而說。
複次,大慧,若預流作如是念:此是枷鎖,然而我已離彼。
則彼已犯疑過,彼依然持我慢,故彼實未曾脫枷鎖。
複次,為超越無量、無色界禅定者,則應離自心所見諸相。
滅受想等至不能超越個别世間,以其無有而唯心。
故說頌言—— 176禅定與彼三摩地無量以及無色定 及彼滅盡受想定以唯心故不可得 177預流果及一來果不還果與阿羅漢 如是四果實無非依於心之虛妄境 178禅與禅者及所緣斷除以及見真實 悉皆無非是分别於此認知即解脫 複次,大慧,有兩種覺智,謂觀察智(pravicaya-buddhi)及取分别相計着建立智(ikalpalaksanagrahabhinivesapratisthapika-buddhi)。
[注153] 觀察智者,大慧,以智觀察一切法自性,離四句、不可得。
此即觀察智。
雲何離四句?謂離一異、俱非俱、有無、常斷。
此謂四句。
大慧,汝應用心修
令其知二無我、淨二種障、次第曆具各别性相之菩薩諸地,至如來不可思議境界。
此如衆色摩尼寶,普令一切有情悉得饒益,令得教、緣、行、身與樂等受用。
世尊答言:谛聽,大慧,善用汝心,我當為汝說。
大慧答言:唯然,世尊。
於是世尊言:大慧,預流果有三種差别[注149],雲何為三?大慧,此即上中下三等。
下者於諸有中七返受生而至終極;中者三生至五生而得涅槃;上者即生可得涅槃。
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samyojana),謂身見結(satkayadrsti-samyojana)、疑結(vicikitsa-samyojana)、戒禁取結(silavrataparamarsa-samyojana)。
大慧,於此三結漸進,至最上地,得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兩種,謂俱生與遍計,此與依他與遍計有之關系相似。
例如,大慧,依於諸法依他自性,種種遍計自性之執着由是生起,然而〔有境〕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彼非是緣,而是遍計,唯是凡愚之虛妄分别,彼施設種種相,複熱衷執取,猶如鹿之於陽焰。
大慧,此即遍計身見,為預流所遍計,然此實為長時以來由彼無明與計着所積集。
於得人無我時,此見即壞。
大慧,預流所持之俱生身見,於觀察我等相同之各别身已,見有色及餘四蘊,色蘊由四大種及其所屬生起,大種相互為緣,故於此見實無蘊聚可以稱之為色。
此際預流衆證有與無,俱生身見於時即壞,貪亦不現,大慧,此即身見性相。
複次,大慧,關於疑之自性,於現證法時,通達其性相,且如前所說,兩種身見已壞,於教法中疑即不得有,更不思追随餘師,以淨不淨故。
大慧,此即預流所斷之疑。
複次,大慧,何以預流不持戒禁取?以彼等已明見令彼再生之苦自性。
取(paramrsti)者,大慧,凡愚與淺智者持戒虔敬,而且苦行,以彼實願得世間安樂故,彼望得生於所欲之境遇中,預流則不持此,唯求内自證最勝無漏無分别戒品之法相[注150],大慧,此即預流之戒禁取。
大慧,由壞此三結[注151],預流故得離貪嗔癡。
大慧問言:世尊所教,貪有多種,何者須當舍離? 世尊答言:世間由愛起,此如女色,起打掴鳴抱眄視等[注152],〔預流〕見此現時樂生将來苦,故於此無貪。
何以故?以彼已住於已得之三摩地樂中。
此貪須離,非涅槃貪。
複次,大慧,雲何一來果?此謂於彼尚有一度對色相與顯現之分别。
唯彼受教,須離能作與所作,且彼善知得禅定相,故彼再來世間一次,即可盡苦邊際而得涅槃,由是名為一來(sakrd-agamin)。
複次,大慧,雲何不還果?此謂彼等於過去、現在、未來,對别别事物尚持有無為其性相,然而此分别之颠倒與過失更不再來,煩惱於彼已不複起,且諸結永斷不還,由是名為不還(anagamin)。
複次,大慧,阿羅漢者,謂已成就禅定、三摩地、解脫、力、神通等,且已永斷煩惱、諸苦、分别。
由是名為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說有三種阿羅漢,三者之中,何者堪得阿羅漢之名?其為一向趣(eka-ayana)於寂滅者、或為因發誘導餘衆願而退資糧者、或為佛所應化者? 世尊答言:大慧,為一向趣於寂滅之聲聞,非為餘者。
大慧,餘二者,或已圓滿修習菩薩行,或為化佛所化。
以依本願善巧方便而生,故彼為莊嚴諸佛會聚而於中顯現。
大慧,於如是道上與所住;彼等說種種依於分别之法,此謂彼超越禅定、禅者、禅所緣而得果,以彼了知世間無非心自所見。
彼依所得而說。
複次,大慧,若預流作如是念:此是枷鎖,然而我已離彼。
則彼已犯疑過,彼依然持我慢,故彼實未曾脫枷鎖。
複次,為超越無量、無色界禅定者,則應離自心所見諸相。
滅受想等至不能超越個别世間,以其無有而唯心。
故說頌言—— 176禅定與彼三摩地無量以及無色定 及彼滅盡受想定以唯心故不可得 177預流果及一來果不還果與阿羅漢 如是四果實無非依於心之虛妄境 178禅與禅者及所緣斷除以及見真實 悉皆無非是分别於此認知即解脫 複次,大慧,有兩種覺智,謂觀察智(pravicaya-buddhi)及取分别相計着建立智(ikalpalaksanagrahabhinivesapratisthapika-buddhi)。
[注153] 觀察智者,大慧,以智觀察一切法自性,離四句、不可得。
此即觀察智。
雲何離四句?謂離一異、俱非俱、有無、常斷。
此謂四句。
大慧,汝應用心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