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5)
關燈
小
中
大
此即謂——
170因有相如幻非虛如是諸法說真實
然彼無實如閃電故說諸法悉如幻
複次,大慧言:若依世尊,一切法無生,且又如幻,然而,世尊,二者豈無相違耶?佛說一切法無生以其為幻自性故。
[注140] 世尊答言:大慧,說一切法無生,即正因其有幻自性,我說前後無相違。
何以故?以生非生故。
當認知顯現於我等面前之世間無非自心時;當說一切外境若有若無時,即可見其無性且本不生。
以此之故,我說前後無相違。
然而大慧,為除外道論所說,生由於因,始說諸法如幻,而且無生。
大慧,外道集諸惑亂而成生義,由有由無以說一切法之生,而不知由自分别而成着相,如是實為〔生〕緣。
大慧,於我說勿生怖畏,於此光明中,“無生”此名當已通達。
[注141] 複次,大慧,我說諸法有者(bhava-upadesa),為欲得成流轉,以彼斷見者言一無所有故;又欲令我弟子接受種種業之生處。
由接受“有”(bhava)[注142],即接受流轉。
大慧,說一切法具幻自性性相者,謂欲凡愚與淺智者,得遣除一切法自性想,彼受颠倒性相見,未能了知世間但唯自心之義,由是計着有作者、由因生、成自相。
為遣除彼見,故我說一切法於其自性中,性相實如幻、如夢。
彼着於颠倒見,於是自欺欺他,以不能如實見一切法而見其真實。
大慧,若見一切法而能如實見其真實,即能悟入唯心自顯現。
故說頌言—— 171於無生中遮遣因為成流轉立有境 由見一切法如幻是故於相不分别 複次,大慧,我将說名句文身(naman-pada-vyanjana-kaya)性相。
以菩薩摩诃薩若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即能與其表義相應,疾證無上正覺,且能以此開悟一切有情。
大慧,名身者,謂事物依於名而有所得,身即此事物(vastu),事物之身(kaya)、色體(sarira)為同義。
大慧,此即名身。
句身者,謂其所表義,抉擇實物究竟義。
抉擇(niscaya)、決定(nistha)、認知(upalabdhi)為同義。
大慧,此即我說之句身。
至於文身,謂由彼以顯示名與句。
彼為符号。
文字(vyanjana)、符号(linga)、性相(laksana)、認知(upalabdhi)、施設(prajnapti)為同義。
[注143] 複次,大慧,句身者,謂於句中能完全表達一義,至於名,大慧,則以别别各字母差别為自性,如由阿(a)至哈(ha)。
複次,大慧,文身者,則如長、短〔音〕等。
[注144] 複次,大慧,關於句身,其意可由路旁足印而得,如象、馬、人、鹿、犢、牛、水牛、山羊、綿羊等。
至於名身,則如非色四蘊,唯由名作顯示,是故但由名而成[注145]。
至於文身,則由種種自相而成。
大慧,此即名、句、文身義,汝須徹解此等名相。
[注146] 故有頌言—— 172由於其中有分别名身句身與文身 凡愚於此成計着猶如大象溺深泥 複次,大慧,未來世有錯誤思維者,以無智故,對真實與因持妄見,彼為智者所問,問雲何於諸法之相對中得解脫,此如一異、俱非俱等。
對於此問,彼或答言:“此不成問,此非正……”,我言,此問非正問[注147]。
色等,與無常為一為異? 今者亦爾,涅槃與諸行、能相與所相、能作與所作、功德與功德所起、大種所造與大種、能見與所見、微塵與土地、智與智者等為一為異,如是等問,牽涉種種有境,由一法次第連貫而至餘法,可無休止,如是彼問即是無可答之問,世尊說此當置答(sthapaniyaavyakrita),蓋此愚夫以無智故,對所聞不能理解,故不可答。
如來應正等覺為欲令無智者離怖畏句,故即不說。
大慧,如來為欲令外道離錯見錯論,對不可說者即不作考慮。
大慧,外道或如是言:如何命即是身、命與身異等等,於此即成不可答之問,以有作者之惑,故不可答,以此非我所說法故。
於我所說法中,大慧,分别不起,以我說超越能所故。
對此尚有何可置。
然而,大慧,對彼等溺於能所而不了知世間唯心所見者,則有可置。
如來應正等覺對一切有情說法,用四種答問。
對於置答,大慧,有時對根器未熟者有用,對已熟者,則無可止置。
複次,大慧,一切法離作與作者即是無生,今由無作者,故說一切法無生。
大慧,一切法無自性,何以故?大慧,由自證智觀察,自相共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無自性。
複次,大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
何以故,自相共相見其似在,其實非在;見其似去,其實非去。
以此之故,大慧,一切法無來無去。
複次,大慧,一切法非斷滅。
何以故?以成立諸法自性之相非有,而諸法則超越可得。
複次,大慧,一切法無常,何以故?以相之生起,其性相為無常故。
複次,大慧,一切法是常,何以故?謂諸相之生起為非生起且複無有故,又諸法是常,以其具無常性故,是故,大慧,一切法說之為常。
[注148] 是故說頌言—— 173四種答問之方式一向正答及反問 分别答以及置答由是調伏諸外道 174數論
[注140] 世尊答言:大慧,說一切法無生,即正因其有幻自性,我說前後無相違。
何以故?以生非生故。
當認知顯現於我等面前之世間無非自心時;當說一切外境若有若無時,即可見其無性且本不生。
以此之故,我說前後無相違。
然而大慧,為除外道論所說,生由於因,始說諸法如幻,而且無生。
大慧,外道集諸惑亂而成生義,由有由無以說一切法之生,而不知由自分别而成着相,如是實為〔生〕緣。
大慧,於我說勿生怖畏,於此光明中,“無生”此名當已通達。
[注141] 複次,大慧,我說諸法有者(bhava-upadesa),為欲得成流轉,以彼斷見者言一無所有故;又欲令我弟子接受種種業之生處。
由接受“有”(bhava)[注142],即接受流轉。
大慧,說一切法具幻自性性相者,謂欲凡愚與淺智者,得遣除一切法自性想,彼受颠倒性相見,未能了知世間但唯自心之義,由是計着有作者、由因生、成自相。
為遣除彼見,故我說一切法於其自性中,性相實如幻、如夢。
彼着於颠倒見,於是自欺欺他,以不能如實見一切法而見其真實。
大慧,若見一切法而能如實見其真實,即能悟入唯心自顯現。
故說頌言—— 171於無生中遮遣因為成流轉立有境 由見一切法如幻是故於相不分别 複次,大慧,我将說名句文身(naman-pada-vyanjana-kaya)性相。
以菩薩摩诃薩若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即能與其表義相應,疾證無上正覺,且能以此開悟一切有情。
大慧,名身者,謂事物依於名而有所得,身即此事物(vastu),事物之身(kaya)、色體(sarira)為同義。
大慧,此即名身。
句身者,謂其所表義,抉擇實物究竟義。
抉擇(niscaya)、決定(nistha)、認知(upalabdhi)為同義。
大慧,此即我說之句身。
至於文身,謂由彼以顯示名與句。
彼為符号。
文字(vyanjana)、符号(linga)、性相(laksana)、認知(upalabdhi)、施設(prajnapti)為同義。
[注143] 複次,大慧,句身者,謂於句中能完全表達一義,至於名,大慧,則以别别各字母差别為自性,如由阿(a)至哈(ha)。
複次,大慧,文身者,則如長、短〔音〕等。
[注144] 複次,大慧,關於句身,其意可由路旁足印而得,如象、馬、人、鹿、犢、牛、水牛、山羊、綿羊等。
至於名身,則如非色四蘊,唯由名作顯示,是故但由名而成[注145]。
至於文身,則由種種自相而成。
大慧,此即名、句、文身義,汝須徹解此等名相。
[注146] 故有頌言—— 172由於其中有分别名身句身與文身 凡愚於此成計着猶如大象溺深泥 複次,大慧,未來世有錯誤思維者,以無智故,對真實與因持妄見,彼為智者所問,問雲何於諸法之相對中得解脫,此如一異、俱非俱等。
對於此問,彼或答言:“此不成問,此非正……”,我言,此問非正問[注147]。
色等,與無常為一為異? 今者亦爾,涅槃與諸行、能相與所相、能作與所作、功德與功德所起、大種所造與大種、能見與所見、微塵與土地、智與智者等為一為異,如是等問,牽涉種種有境,由一法次第連貫而至餘法,可無休止,如是彼問即是無可答之問,世尊說此當置答(sthapaniyaavyakrita),蓋此愚夫以無智故,對所聞不能理解,故不可答。
如來應正等覺為欲令無智者離怖畏句,故即不說。
大慧,如來為欲令外道離錯見錯論,對不可說者即不作考慮。
大慧,外道或如是言:如何命即是身、命與身異等等,於此即成不可答之問,以有作者之惑,故不可答,以此非我所說法故。
於我所說法中,大慧,分别不起,以我說超越能所故。
對此尚有何可置。
然而,大慧,對彼等溺於能所而不了知世間唯心所見者,則有可置。
如來應正等覺對一切有情說法,用四種答問。
對於置答,大慧,有時對根器未熟者有用,對已熟者,則無可止置。
複次,大慧,一切法離作與作者即是無生,今由無作者,故說一切法無生。
大慧,一切法無自性,何以故?大慧,由自證智觀察,自相共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無自性。
複次,大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
何以故,自相共相見其似在,其實非在;見其似去,其實非去。
以此之故,大慧,一切法無來無去。
複次,大慧,一切法非斷滅。
何以故?以成立諸法自性之相非有,而諸法則超越可得。
複次,大慧,一切法無常,何以故?以相之生起,其性相為無常故。
複次,大慧,一切法是常,何以故?謂諸相之生起為非生起且複無有故,又諸法是常,以其具無常性故,是故,大慧,一切法說之為常。
[注148] 是故說頌言—— 173四種答問之方式一向正答及反問 分别答以及置答由是調伏諸外道 174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