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4)

關燈
注137] 複次,大慧,幻(maya)非是無有真實,能見諸法〔與幻〕同性,即說一切法具幻自性(maya-upamatva)。

    [注138] 大慧言:世尊,說一切法具幻自性,為因幻為遍計,且着種種似相耶,抑或說其為自相之不真實(vitathata)遍計? 若言一切法具幻之自性,為因幻受遍計且着種種似相,世尊,諸法即不應具幻之自性。

    何以故?以由種種形迹以見相,非不由於因。

    若彼雖顯現而無因,種種形迹皆為施設,則彼可成為如幻。

    以此之故,世尊,諸法具幻之自性者,應非因〔諸法與幻〕二者相似,皆由遍計且着種種形迹。

     世尊言:非是,大慧,此非因其都受遍計,都着種種形迹而說諸法為幻,說一切法如幻者,以其非真實,且如閃電,見而速滅。

    大慧,閃電現而速滅,即如顯現之於凡愚。

     大慧,今者亦爾,一切法施設為自相共相,實依於自分别,當認知無所有時[注139],對外境之遍計及着相悉皆息止。

     注釋 111由此可知,将“緣生性空”解讀為“緣生是故性空”,實不合佛說,亦非龍樹意旨。

    本頌舊譯誤。

     112是故即有恩怨情仇種種語言名相。

    此中“競争”(satru),昔人多譯為“寃雠”、“怨敵”等,於此隻宜解讀為“競争”。

    以satru原捐如鄰國國王等之“敵”,此“敵”即有競争意。

    鈴木之英譯則從簡,僅謂“由憶念往時所作業而生起”(……risefromrecollectingdeedsoncepreviouslycommitted)。

    見鈴木譯,頁76。

     113空空義,sunyatasunyatartha。

    空性亦空,以空性亦為句義故,凡句義皆落識境。

     114實際,bhutakoti。

    由此頌知,智境唯内自證,凡有所說,皆為識境,故非實際。

    舊譯未合。

     115此即普賢行。

     116此即智境顯現為識境。

     117三種量即現量、比量、非量:五段論即宗、因、喻、合、結。

    “五段論”依舊譯補入。

     118此即明說“如來藏藏識”(名為藏識之如來藏)非方便說。

    唯說“自性”始為方便說。

     119於識境中觀修以離識境,即如楔出楔。

     120此為勝論師之建立,又譯為“自性”。

     121此如《解深密經》、《十地經》等之所說。

    《十地》說菩薩諸地體性,《解深密》說諸地觀修。

    於觀察時,持體性作抉擇,然後依觀修得決定。

    此即觀察義禅之所為。

     122即證三種意生身,詳見本經下來所說。

    此三種樂,亦即三次第聖智自證境界。

     123此即與注82所說之二乘涅槃不同。

    彼所得者為“涅槃覺”。

     124常、斷是相,所以離相即不可說常。

     125maha-parinirvana圓寂,音譯“大般涅槃”,意為圓滿諸德,寂滅諸惡。

     126此句舊譯作“非一義,非種種義”〔故唐譯為“不一不異”〕,蓋所據梵本有異文之故。

    按義理,應以“亦非無義”為合,因此非一異之相對境界故。

    般涅槃離一切緣起,故須說涅槃非因,非離緣起即成無義。

     127此處梵文為adhisthana-anadhisthitatvat,疑有缺文。

    唐譯無此句,劉宋譯為“謂不住神力故”,魏譯“不以得諸佛住持力故”,皆應有缺文。

     128唐譯“以作者故,從無生有”,劉宋譯“外道亦說有無有生”,恐誤。

    魏譯“外道亦說,從于有無而生諸法”,與梵本同。

    應從梵本。

     129梵:karanamapikarya-apeksamkaryamapikarana-apeksam,唐譯“果待于因,因複待因”,與此立論不同。

    此處謂因果輾轉相依,為一重因果;唐譯則說二重因果。

    以唐譯較優。

     130yadi&hellipbhavanasyurabhilaponapravartete,唐譯“若無諸法,言依何起”,是說有諸法然後有言說,與此有言說然後諸法始依言說之概念而成為有,恰恰相反。

     131Samantabhadra,密乘建立普賢王如來為法身佛,此處建立之為報身,故說有刹土。

     132主張“聲為常住”者,有聲生(Janma)與聲顯(Abhivyakti)兩派。

    前者不立聲性為實有,待緣而生,生起為聲音後即常住〔一如認為言說真實而常住〕;後者立聲性為常住,待緣而成顯現,然而聲音則為無常。

    故上來破言說,即破聲生師;此處破常聲,即破聲顯師。

     133此段唐譯“如恒河水,有見有不見,餓鬼不見不可言有,餘所見故不可言無。

    ”文意較清晰,但恐有誤解。

    此處實作二喻。

    如於海取波,此即對於凡愚,海實非有,唯見有波故,彼實未取海故;如見恒河水,此相對於餓鬼,見其所不見,故不可說為非有,以實見恒河水故。

     134此句略依唐譯補。

    唐譯作“非諸妄法有差别相”。

     135此即以“無分别”為究竟義。

    凡緣起法皆落分别,是故不得說緣生,緣起為勝義。

    落於緣起,即是聲聞,落於緣生,即是緣覺,唯盡離四重緣起,始是佛乘。

    此可參《七十空性論》。

     136唐譯“大慧,彼妄法中種種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彼即妄法。

    ”較梵本為佳。

     137此句依舊譯,梵本作“猛路如黑暗”。

     138此句唐譯作“見諸法非幻無有相似”;魏譯作“汝不得言幻是無,故一切諸法亦無如幻”。

    唐譯合,唯其意晦澀。

    應解讀雲:“非幻為無有,見諸法與幻相似”,即諸法亦非為無有(如幻而有)。

     139此即無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