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4)

關燈
園林、山河種種,唯未入至宮殿,即便睡醒。

    既醒,其人追憶此城及市心樓廈,大慧,於意雲何,其人持夢中種種所見非真實而成追憶,可稱為智者否? 大慧言:不也,世尊。

     世尊續言:凡愚與淺智者亦爾,彼受邪見所噬,着於外道,不知心自所見諸法其實如夢,如是即緊執一異、有無等義。

     大慧,此如畫師所繪畫之土地,本無高低,然愚人則分别〔計執〕其高低。

    今者亦爾,大慧,於未來際,或有人於習氣中、於外道邪見心識與計着中受教養,由是執持自他、俱非俱,而成自壞壞他;彼或謗離有無而得無生法忍者為斷滅;彼且謗諸因果;彼追随邪見而拔無垢清淨功德根,彼受欲求勝法者遠離。

    彼之思想已受一、異、俱等颠倒所糾纏,於颠倒中作有無、增損計着。

    地獄即為彼等究竟皈依處。

     大慧,此如諸翳目者見發網,於是互相謂言:此事稀有、此事稀有,且谛見之,長者。

    然所謂發網者其實未曾存在。

    以見與不見故,可說其事實為非在非不在。

    今者亦爾,大慧,醉心於外道邪見分别者,舍棄有無、一異、俱非俱等真實認知,於是違背善法,終成自毀毀他。

     大慧,此如旋火輪,非實是輪,唯凡愚則計着如是性相,智者當不如是。

    今者亦爾,大慧,其心堕入外道邪見者,當於一切有情之生起中,邪計一異、俱非俱等。

     大慧,此如雨中水泡,似摩尼寶珠(sphatika-mani-sadrsa),凡愚以其實為摩尼寶珠,於是追逐。

    大慧,此無非水泡,非珠非非珠,以其有如是取着,亦有不如是取着故。

    今者亦爾,彼心受外道見與分别習氣所熏,遂於諸法,非有而說為生,有而說為因緣所壞。

     更者,大慧,由建立三種量〔與五段論〕[注117],於是即成分别,彼謂内自證聖智,離二〔取〕自性,然具真實自性而有。

    大慧,若於修行中心意識起轉依,即於心自所見中舍能取所取,如是入如來地,得内自證聖智,於時更無彼有想非有想。

    複次,大慧,若於行者所得境界中取着有與非有,是即執着我、壽者、神我、人等。

    複次,大慧,說自性、諸法自相共相,此實為化佛教法,非法性佛。

    複次,大慧,此〔化佛〕教法實為對凡愚之方便,随順其心、随順其思維方式、随順其見一切法。

    一切施設但唯說自性,而非為顯示聖智自證及住三摩地樂境。

    [注118] 大慧,此如水中樹影,是影非影,是樹相非樹相。

    今者亦爾,大慧,彼受外道見習氣所熏者,持分别而認取一異、俱非俱、有非有、以其心未能離縛束,而不能認知唯心所見。

     大慧,此如明鏡現種種色、種種像,此随緣而起,非依分别,而彼實非像非非像,以其見而為像,其實非像故。

    大慧,彼對心自所見形色作分别者,則如凡愚認之為像。

    今者亦爾,大慧,一異、俱非俱於自心成像,似實顯現。

     大慧,此如人聲、河聲、風聲等回響,非有非非有,以其聽而似聲,其實非〔人等〕聲故。

    今者亦爾,大慧,有無、一異、俱非俱,皆是自心分别與習氣。

     大慧,此如於無草、藤、灌木、喬木處,陽焰乘陽光,顯現為波流,此為非有非非有,以依貪〔或不貪〕故。

    今者亦爾,大慧,無明分别識受無始來時遍計妄想習氣所熏,即動搖如陽焰,即使於内自證聖智展現之真實中,亦起生住滅、一異、俱非俱、有無等浪。

     大慧,此如起屍鬼以其咒力令屍起、如機關令木人運動,此非〔屍與木人〕自力所緻,唯凡愚慣執無有以為有,遂遍計彼由自力而動。

    今者亦爾,大慧,凡愚與淺智者委身於外道颠倒見,即落於自他義,然而彼等之增益實全無善立足處。

    以此之故,大慧,為於修學中得内自證聖真實,汝須舍能引入生住滅、一異、俱非俱、有無等義之分别。

     是故即說頌言—— 149識為第五之蘊聚類如水中之樹影 彼亦認如幻與夢不應依識作分别 150三界類如發絲網動漾類如陽焰水 彼複亦如夢與幻如是現觀即解脫 151譬如陽焰於春日心之動亂即可見 渴獸遍計以為水然而於此卻無實 152由於識種起現行世間由是成可見 凡愚計此為生起猶如翳眼暗中看 153無始即見彼無明生死道上作流轉 執着於有成牽系如楔出楔而舍離[注119] 154世間常如幻起屍如機關及夢電雲 三相續法撕裂後行者即時成解脫 155此中無有唯施設唯如虛空中陽焰 若能如是知諸法可說實為無所知 156由施設且唯名言故求其相不可得 諸蘊類如發絲網於中現行起分别 157衆多世間如發網複如幻夢尋香城 如旋火輪如陽焰非有而唯成顯現 158常非常及一與異以及俱與俱非等 愚者迷亂心分别無始來時成系縛 159鏡中水中與眼中瓶中以及寶珠上 所成影像皆可見而實無像其能持 160猶如陽焰虛空中種種事物唯顯現 雖然形色各相異皆如石女夢中兒 複次,大慧,如來教法,離於四句。

    此即離一、異、俱、俱非。

    是離有無、增益與減損。

     如來教法首說〔四〕谛、〔十二緣起〕及引向解脫之〔八〕正道。

    大慧,如來教法非落於如是等句義,如勝性(prakrti)[注120]、自在(isvara)、無因、自生、微塵、時、自性相續等。

     複次,大慧,如善導衆人之大商主,為淨彼等所知障與煩惱障二種障,故安住彼等於百八句無相句義中,由性相作諸乘(yana)區别、諸地(bhumi)區别、要義區别。

     複次,大慧,此有四種禅。

    何者為四?是為—— 一者、愚夫所行禅(halopacarika-dh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