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2)
關燈
小
中
大
[注78]而成為常,則我可說此種常不可思議,實為外道不知自因性相,彼等在内自證聖智境界之外,大慧,其所說法,無關宏旨。
更者,大慧,畏由生死(samsara)分别而起諸苦者,欲求涅槃(nirvana),不知生死與涅槃實無差别,由是以見諸法非真實故,遂遍計根境於未來際斷滅,由是而成涅槃〔境界〕。
彼等不知,大慧,涅槃實為由内自證境界而令藏識轉。
是故,大慧,彼愚人說三乘(yanatraya-vadin)而不說無相之唯心境界,大慧,此所以彼不知三時如來之教法,外境即唯自心,由是取着有外境為心所見,大慧,彼等故常生死輪轉。
更者,大慧,依三時如來教法,一切法無生。
何以故?無有實性,唯自心顯現。
大慧,以其非是有生,亦非是非有生,是故無生。
大慧,一切法如兔角、如馬角、如驢角、如駝角,然而凡愚淺智者以其虛妄遍計,於自性作分别,由是亦說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之自性相〔實為〕無生,大慧,此是内自證聖智趣境(pratyatma-atrya-jnana-gati-gocara),非凡愚淺智者之二取分别境自性。
身、資具、住處等自性相,於凡愚見藏識為二取性相時轉起,彼等堕入有法之二見而認取生住滅,故一切法生,唯由分别而為有與非有。
是故,大慧,汝須於此中修學。
複次,大慧,此有五種性(gotra),各具其自現觀(abhisamaya)。
是為—— 一者、聲聞乘現觀種性(Sravakayanabhisamaya-gotra)[注79]。
二者、緣覺乘現觀種性(Pratyekabuddhayanabhisamaya-gotra)。
三者、如來乘現觀種性(Tathagatayanabhisamaya-gotra)。
四者、不定種性(Aniyata-ekatara-gotra)[注80]。
五者、無種性(Agotra)[注81]。
大慧,雲何知是聲聞乘種性?於蘊處界自〔相〕共相自性,若知若證,彼等即舉身毛豎,其心唯樂了達於相、修習於相,而非於亦為其所知之不斷緣起鍊。
大慧,如是者即所謂聲聞乘種性。
彼於自乘現觀已,住五地六地,煩惱不起(paryutthana-klesa),唯習氣煩惱(vasana-klesa)未斷,故彼未能超越不思議變易生死。
彼作獅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等等[注82]。
彼修人無我,究竟得涅槃覺。
複次,若有人信於自我、衆生、生、長、養而至神我及人我(pudgala),且於其中求得涅槃,複次,大慧,亦有人見一切法依作因(karana)而有,即於此中求認知涅槃,然而大慧,以彼等未現觀諸法無我故,是故於彼實無解脫。
如是種種,大慧,即聲聞乘與外道於現觀中所生之錯誤,非出離而謂出離。
是故大慧,汝須修學,於此惡見以求舍離。
今者,大慧,緣覺乘種性若見示知以緣覺現觀,即通身毛豎而流涕。
彼等所求之教法,為離諸世緣與紛擾,於外境諸色無所染着,得以神通力分身,或作變化,由是滿足。
此即緣覺乘現觀種性,當授之以緣覺乘現觀。
大慧,此是緣覺乘現觀種性性相,其現觀屬緣覺乘。
今者,大慧,如來乘現觀種性有三種:一者、一切法自性無自性現觀種性(svabhava-nihsvabhava-dharma-abhisamaya-gotra);二者、得内自證聖現觀種性(adhigama-svapratyatma-arya-abhisamaya-gotra);三者、廣大外佛刹現觀種性(bahya-buddha-ksetra-audarya-abhisamaya-gotra)[注83]。
大慧,若次第聞此三種〔現觀差别〕,及聞藏識不可思議境,於中身、資具及住處皆見為自心變現,其人不生怖畏,不現驚訝,則知其人為如來乘現觀種性。
大慧,其現觀性相屬如來乘。
複次,大慧,若對人說此三〔乘〕現觀,彼即随順而修學,大慧,此即是建立其種性之初治地(parikarma-bhumi),由是彼得入非識境地(nirahasa-bhumi)[注84]。
此即為建立[注85]。
然聲聞若能由内觀藏識,及由見諸法無我而得淨治煩惱習氣,即可住於三摩地樂中,究竟得如來種性身[注86]。
注釋 48此頌隻二句,即所謂“半頌”、“半偈”。
49此依唐譯補。
下同。
50此即明智境如何轉為識境而成顯現。
51同上(劉宋亦同)。
唯魏譯則以此頌亦為世尊所說。
應依唐譯。
52梵文明言balanam-buddhi-vaikalyad(直譯“凡愚以無覺故”),以其無覺(智)然後始說“藏識如大海”,此即智境中本無此事。
更者,大慧,畏由生死(samsara)分别而起諸苦者,欲求涅槃(nirvana),不知生死與涅槃實無差别,由是以見諸法非真實故,遂遍計根境於未來際斷滅,由是而成涅槃〔境界〕。
彼等不知,大慧,涅槃實為由内自證境界而令藏識轉。
是故,大慧,彼愚人說三乘(yanatraya-vadin)而不說無相之唯心境界,大慧,此所以彼不知三時如來之教法,外境即唯自心,由是取着有外境為心所見,大慧,彼等故常生死輪轉。
更者,大慧,依三時如來教法,一切法無生。
何以故?無有實性,唯自心顯現。
大慧,以其非是有生,亦非是非有生,是故無生。
大慧,一切法如兔角、如馬角、如驢角、如駝角,然而凡愚淺智者以其虛妄遍計,於自性作分别,由是亦說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之自性相〔實為〕無生,大慧,此是内自證聖智趣境(pratyatma-atrya-jnana-gati-gocara),非凡愚淺智者之二取分别境自性。
身、資具、住處等自性相,於凡愚見藏識為二取性相時轉起,彼等堕入有法之二見而認取生住滅,故一切法生,唯由分别而為有與非有。
是故,大慧,汝須於此中修學。
複次,大慧,此有五種性(gotra),各具其自現觀(abhisamaya)。
是為—— 一者、聲聞乘現觀種性(Sravakayanabhisamaya-gotra)[注79]。
二者、緣覺乘現觀種性(Pratyekabuddhayanabhisamaya-gotra)。
三者、如來乘現觀種性(Tathagatayanabhisamaya-gotra)。
四者、不定種性(Aniyata-ekatara-gotra)[注80]。
五者、無種性(Agotra)[注81]。
大慧,雲何知是聲聞乘種性?於蘊處界自〔相〕共相自性,若知若證,彼等即舉身毛豎,其心唯樂了達於相、修習於相,而非於亦為其所知之不斷緣起鍊。
大慧,如是者即所謂聲聞乘種性。
彼於自乘現觀已,住五地六地,煩惱不起(paryutthana-klesa),唯習氣煩惱(vasana-klesa)未斷,故彼未能超越不思議變易生死。
彼作獅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等等[注82]。
彼修人無我,究竟得涅槃覺。
複次,若有人信於自我、衆生、生、長、養而至神我及人我(pudgala),且於其中求得涅槃,複次,大慧,亦有人見一切法依作因(karana)而有,即於此中求認知涅槃,然而大慧,以彼等未現觀諸法無我故,是故於彼實無解脫。
如是種種,大慧,即聲聞乘與外道於現觀中所生之錯誤,非出離而謂出離。
是故大慧,汝須修學,於此惡見以求舍離。
今者,大慧,緣覺乘種性若見示知以緣覺現觀,即通身毛豎而流涕。
彼等所求之教法,為離諸世緣與紛擾,於外境諸色無所染着,得以神通力分身,或作變化,由是滿足。
此即緣覺乘現觀種性,當授之以緣覺乘現觀。
大慧,此是緣覺乘現觀種性性相,其現觀屬緣覺乘。
今者,大慧,如來乘現觀種性有三種:一者、一切法自性無自性現觀種性(svabhava-nihsvabhava-dharma-abhisamaya-gotra);二者、得内自證聖現觀種性(adhigama-svapratyatma-arya-abhisamaya-gotra);三者、廣大外佛刹現觀種性(bahya-buddha-ksetra-audarya-abhisamaya-gotra)[注83]。
大慧,若次第聞此三種〔現觀差别〕,及聞藏識不可思議境,於中身、資具及住處皆見為自心變現,其人不生怖畏,不現驚訝,則知其人為如來乘現觀種性。
大慧,其現觀性相屬如來乘。
複次,大慧,若對人說此三〔乘〕現觀,彼即随順而修學,大慧,此即是建立其種性之初治地(parikarma-bhumi),由是彼得入非識境地(nirahasa-bhumi)[注84]。
此即為建立[注85]。
然聲聞若能由内觀藏識,及由見諸法無我而得淨治煩惱習氣,即可住於三摩地樂中,究竟得如來種性身[注86]。
注釋 48此頌隻二句,即所謂“半頌”、“半偈”。
49此依唐譯補。
下同。
50此即明智境如何轉為識境而成顯現。
51同上(劉宋亦同)。
唯魏譯則以此頌亦為世尊所說。
應依唐譯。
52梵文明言balanam-buddhi-vaikalyad(直譯“凡愚以無覺故”),以其無覺(智)然後始說“藏識如大海”,此即智境中本無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