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2)
關燈
小
中
大
無我,照明菩薩諸地;複能超越二乘與外道之寂止樂,入如來法身,此即不可思議如來行與〔如來〕界,且得令五法〔三〕自性不起[注63]。
此即謂彼等能得與般若(prajna)、智(jnana)相成之法,複能入如幻境界,至諸佛刹土,至兜率天宮,且住於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世尊告言:大慧,有一類外道,溺於無有,依彼見地,斷言一切法自性随因壞滅而無有,即以此分别見而謂兔角無有,彼等乃說一切法無有如兔角。
複次,大慧,又有一類外道,見大種、求那、極微、實境(dravya)、形與位等諸法差别有,故執着於兔無有角而牛有角。
是故大慧,彼等堕入二見而不能了達唯心,彼等欲分别自心〔所成〕之外境。
大慧,身及資具,與所住處,實唯分别而成為有。
兔角非是非非是(na-asty-asty-vinivittam),故對此不應分别。
由是大慧,於一切法,可準而知其非有非非有,於彼不應作分别。
複次,大慧,離於有與非有者,更不作兔無角想,以相對故,彼不想兔無角;亦不作牛有角想,以觀察牛角,至極微亦不可得,故無究竟實法。
如是即聖智現證境界,離有與無。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世尊言:非如是耶,世尊,若見不依分别而起之相[注64],於是比度,以不生分别而說〔兔角)為無。
世尊言:非是,大慧,〔角〕不以不生起分别即成為無有。
何以故?以有角想即有分别故。
依於角想,大慧,分别即生。
由分别與角想之相依,大慧,即以其相依而遠離異不異(anyananya),故說兔角為無有,非由相對〔牛角〕故。
大慧,若分别異於兔角〔想〕者,則當不由角為量而成分别;若說不異,則分别實由角為量而成[注65]。
分析極微而觀察,無角〔實體〕可得,如是角之概念即為非理[注66],故彼等〔牛角與兔角〕皆為無有,更何須說〔兔角〕為無耶。
是故大慧,相對於牛而說兔無角之理不成,於此更不應作分别。
大慧,外道持有無二見,由角之理即知其不可得。
大慧,複有一種外道持邪見,彼執着於色、因、數等,不善知虛空之自性,見虛空與色相離,遂於彼等之相離而存在起分别。
然而大慧,空即是色,複次大慧,由於空入於色内,是故色即是空。
以建立能持(adhara)所持(adheya)故,大慧,始說二者相差别,成空與色,大慧,於大種轉起〔情器世間〕時,實彼此相異,不住於虛空,虛空於彼等實為無有。
兔角亦然如是,大慧,彼相對於牛角而成無有,然而大慧,分析牛角至極微,複分析極微而至無物可成極微想,是則尚有何物可由相對而成為無耶?餘法亦爾,故由相對立量,不能持之為正量。
[注67] 爾時世尊複說與大慧言:菩薩摩诃薩,大慧,須離兔角與牛角、色與空等分别想。
如是,大慧,汝與諸菩薩當思維自心所現分别之自性,則當入諸菩薩地,宣說彼等於自心顯現中之觀修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125所見世間實非有諸法心生故可見 身與資具及住處皆為藏識之顯現 126心與意以及意識三自性以及五法 二種無我及清淨即諸導師之所說 127譬如長短等諸法唯由相對而鹹有 若說為有實非有若說非有實為有 128分析而至於極微實無色法可分别 所能建立但唯心此惡見者所不信 129此非理量之境界亦非聲聞之境界 此為悲憫者所說佛内自證之法門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為淨自心現流而問佛言:世尊,雲何清淨自心現流?此清淨為漸(krama)為頓(yugapat)耶? 世尊答言:自心現流漸淨非頓,大慧,此如庵摩羅果漸熟非頓,淨自心現流有情衆亦複如是,漸而非頓。
大慧,此如陶師造器,漸而非頓,大慧,如來清淨有情衆亦如是,漸而非頓;大慧,此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大慧,有情由如來清淨亦複如是,漸而非頓;大慧,此如學習劇藝、舞蹈、歌唱、音樂、琵琶、書畫等伎藝,漸成熟而非頓,大慧,如來清淨一切有情亦複如是,漸而非頓。
大慧,譬如明鏡無分别頓現形象,大慧,如來清淨一切有情亦複如是,無分别頓入無相境界;大慧,譬如日月以光華頓照一切色法,大慧,如來令一切有情離颠倒見所成習氣,彼由此〔習氣〕而接受心現之外境;大慧,亦複如是,頓向一切有情示現不可思議佛智境界;譬如藏識頓現自心所見之身、資具、住處境,大慧,等流佛(Nisyanda-Buddha)亦複如是,頓成熟有情内心,安置彼於色究竟天宮殿,作種種修學;大慧,譬如法身佛以光輝照耀而頓成等流化身佛,大慧,亦複如是,自證聖智頓時照耀,離有無見。
複次,大慧,雲何為法性等流佛[注68]所教?一切法由自相共相而被認知,以其與習氣因緣相對待,即不知其為自心所現之外境,由
此即謂彼等能得與般若(prajna)、智(jnana)相成之法,複能入如幻境界,至諸佛刹土,至兜率天宮,且住於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世尊告言:大慧,有一類外道,溺於無有,依彼見地,斷言一切法自性随因壞滅而無有,即以此分别見而謂兔角無有,彼等乃說一切法無有如兔角。
複次,大慧,又有一類外道,見大種、求那、極微、實境(dravya)、形與位等諸法差别有,故執着於兔無有角而牛有角。
是故大慧,彼等堕入二見而不能了達唯心,彼等欲分别自心〔所成〕之外境。
大慧,身及資具,與所住處,實唯分别而成為有。
兔角非是非非是(na-asty-asty-vinivittam),故對此不應分别。
由是大慧,於一切法,可準而知其非有非非有,於彼不應作分别。
複次,大慧,離於有與非有者,更不作兔無角想,以相對故,彼不想兔無角;亦不作牛有角想,以觀察牛角,至極微亦不可得,故無究竟實法。
如是即聖智現證境界,離有與無。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世尊言:非如是耶,世尊,若見不依分别而起之相[注64],於是比度,以不生分别而說〔兔角)為無。
世尊言:非是,大慧,〔角〕不以不生起分别即成為無有。
何以故?以有角想即有分别故。
依於角想,大慧,分别即生。
由分别與角想之相依,大慧,即以其相依而遠離異不異(anyananya),故說兔角為無有,非由相對〔牛角〕故。
大慧,若分别異於兔角〔想〕者,則當不由角為量而成分别;若說不異,則分别實由角為量而成[注65]。
分析極微而觀察,無角〔實體〕可得,如是角之概念即為非理[注66],故彼等〔牛角與兔角〕皆為無有,更何須說〔兔角〕為無耶。
是故大慧,相對於牛而說兔無角之理不成,於此更不應作分别。
大慧,外道持有無二見,由角之理即知其不可得。
大慧,複有一種外道持邪見,彼執着於色、因、數等,不善知虛空之自性,見虛空與色相離,遂於彼等之相離而存在起分别。
然而大慧,空即是色,複次大慧,由於空入於色内,是故色即是空。
以建立能持(adhara)所持(adheya)故,大慧,始說二者相差别,成空與色,大慧,於大種轉起〔情器世間〕時,實彼此相異,不住於虛空,虛空於彼等實為無有。
兔角亦然如是,大慧,彼相對於牛角而成無有,然而大慧,分析牛角至極微,複分析極微而至無物可成極微想,是則尚有何物可由相對而成為無耶?餘法亦爾,故由相對立量,不能持之為正量。
[注67] 爾時世尊複說與大慧言:菩薩摩诃薩,大慧,須離兔角與牛角、色與空等分别想。
如是,大慧,汝與諸菩薩當思維自心所現分别之自性,則當入諸菩薩地,宣說彼等於自心顯現中之觀修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125所見世間實非有諸法心生故可見 身與資具及住處皆為藏識之顯現 126心與意以及意識三自性以及五法 二種無我及清淨即諸導師之所說 127譬如長短等諸法唯由相對而鹹有 若說為有實非有若說非有實為有 128分析而至於極微實無色法可分别 所能建立但唯心此惡見者所不信 129此非理量之境界亦非聲聞之境界 此為悲憫者所說佛内自證之法門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為淨自心現流而問佛言:世尊,雲何清淨自心現流?此清淨為漸(krama)為頓(yugapat)耶? 世尊答言:自心現流漸淨非頓,大慧,此如庵摩羅果漸熟非頓,淨自心現流有情衆亦複如是,漸而非頓。
大慧,此如陶師造器,漸而非頓,大慧,如來清淨有情衆亦如是,漸而非頓;大慧,此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大慧,有情由如來清淨亦複如是,漸而非頓;大慧,此如學習劇藝、舞蹈、歌唱、音樂、琵琶、書畫等伎藝,漸成熟而非頓,大慧,如來清淨一切有情亦複如是,漸而非頓。
大慧,譬如明鏡無分别頓現形象,大慧,如來清淨一切有情亦複如是,無分别頓入無相境界;大慧,譬如日月以光華頓照一切色法,大慧,如來令一切有情離颠倒見所成習氣,彼由此〔習氣〕而接受心現之外境;大慧,亦複如是,頓向一切有情示現不可思議佛智境界;譬如藏識頓現自心所見之身、資具、住處境,大慧,等流佛(Nisyanda-Buddha)亦複如是,頓成熟有情内心,安置彼於色究竟天宮殿,作種種修學;大慧,譬如法身佛以光輝照耀而頓成等流化身佛,大慧,亦複如是,自證聖智頓時照耀,離有無見。
複次,大慧,雲何為法性等流佛[注68]所教?一切法由自相共相而被認知,以其與習氣因緣相對待,即不知其為自心所現之外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