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1)

關燈
此句為“解脫實有幾多種”(Howmanykindsofemancipationarethere?)。

    見鈴木譯,頁25。

     12梵文medha,指對世間學術之理解力,此即識智(亦可譯為“世智”)。

    今為突顯本經所說智與識之關系,故譯為“識智”。

     13梵文Iksvaku。

     14Nirmanika-Buddha,此處與與常用之Nirmana-Buddha不同,強調其生起。

    故下來對報身佛亦稱為異熟佛(Buddha-Vipakaja),此即強調其由異熟心(報生心)生起。

    于法身佛則稱為如如智佛(Tathatajnana-Buddha),亦強調其為智生身(身智界三無分别之身)。

     15karitaki舊譯“诃梨”(诃梨勒),即诃子。

    Amali舊譯“庵摩羅”(阿摩勒),即餘甘子。

     16kailasa舊譯“雞羅娑”、“開拉沙”,為喜馬拉雅山五峰之一。

    山上有湖,流出而成沙拉憂河(Sarayu),環抱無鬥城(Ayodhya)而入恒河,故風景優美無比。

    此與下輪圍山(Cakravada)、金剛山(Vajrasamhanana)成一剛柔對比。

     17梵文Mahadeva,直譯為“大王”或“天王”。

    今依舊譯。

     18此處“心”,梵文為hrdaya,指心要、心髓、體性等。

     19arupya-carin,此如求生無色天之禅修者。

     20梵文jnama-jneyah-gamam,即智(jnana)、所知(jneya,識境)及教法(gama)三者。

     21頌中量名,依唐譯及魏譯。

    prastha升;drona斛;kharya十斛;laksa十萬斛(魏譯百萬斛);koti一億斛(唐譯千億斛);vimvana頻婆羅,意為十兆斛。

    此中一百萬為一億;十億為兆。

     22頌中重量名詞依唐譯與魏譯。

    anu極微;sarsapa芥子;raksika草子;masa豆;dharana铢;masaka(舊譯缺,今姑譯為錢);karsa兩;pala斤;Sumeru須彌。

     23鈴木本此處誤譯,把“色究竟天”句拼入前頌,并将“雲何得能入悉地”(siddhantohyakanisthesu……katham)句誤為“雲何汝問我理量”(Whatdoyouaskmeaboutreasoning?)。

    見鈴木譯,頁31。

     24此處名相與大慧所問者不同。

    Nairmankabuddha,姑譯為“化生佛”;Vipakasthabuddha,姑譯為“報生佛”。

     25此頌及前94頌,皆隻三句。

     26“證”為意譯,原文為“成就”(sidhanta)。

     27“句”(pada),原意為足印,引伸為“住”,故所列舉百八句,即為佛所曾住之境界,然此非佛所住,以足印為喻,即知其雖曾住而實已離。

     28此二句與下來諸相對句結構不同。

     29思議,梵文cintya;舊譯則譯為“心”,即把cintya與citta混淆。

     30kanistha,意為最低,故應指四天王天。

    唯舊譯則譯為色究竟天(akanistha)。

     31唐譯為“真相”;魏譯為“智相”。

    梵Jati意為體性、賦性,尤指相應於相礙緣起而成之特性(如此世間人有五官等)。

    故此處改譯為“賦性相”,即指仍持其相礙特性之識相。

     32劉宋譯作三類:“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

    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别事識”。

    此與魏譯及唐譯不同。

    (參見第十品注8) 33梵文為alayavijnana,即阿賴耶識,今皆沿舊譯例,譯為藏識。

     34此處梵文為alaya,仍應指阿賴耶識。

    阿賴耶與阿賴耶識二者原有分别:所謂“阿賴耶賦性相”,實為轉起阿賴耶識之因,非此處所說。

    故今譯為藏識賦性相。

     35士夫(purusa),即相當於靈魂或神我。

     36此同魏譯與劉宋譯。

    唐譯無“般若境界”,於第六,别立一“如來所行”。

    此中“般若境界”,魏譯為“慧境界”,實指對識境實相之認知。

     37舊譯三詞連貫成一名相:“自性第一義心”,實可商榷。

    此中hrdaya,舊譯為“心”,然此詞實指精神領域之本質,故姑譯為“體性”。

    參注92。

     38此即謂物體由因緣結合而成為果,於是成物而顯現。

     39此即指上來所說之無種、因果現、時為三緣。

    此據傳為勝論師之說,所謂三緣,即彼等基本概念(句義)。

     40唐譯為“覺想地”,魏譯“覺觀地”(劉宋譯同唐譯)。

     41此中yuktya為“理”,即因明學上之法則;agama為“教”,即教法。

    理由教法決定,故教法即為因明學中之“心學”(認識),理即為因明學中之“量學”。

    於诤論時立量,此量實依教法而成立,故即是yuktyagama,今依唐譯,譯為“理教”。

    魏譯及劉宋譯皆未譯此詞。

     42此指觀修時之座後憶念,即是行持。

    詳見彌勒諸論所說。

     43唐譯“從緣而起”,誤。

    魏譯及劉宋譯則不誤。

    非由緣生者,即非如緣起法所雲,由緣起而成為有。

    然此亦非謂“緣生是故性空”,以其已說為實非緣生故。

    “非緣生”始說為空,即須超越緣起。

     44梵文tirthya-ayatana-upagata,此句唐譯未譯,魏意譯為“入一切衆生所樂”,劉宋連上句譯為“入一切佛刹外道入處”。

    此蓋於譯時有所顧忌。

    若明本經“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之深義,則當知外道一切識境,亦皆為智境之顯現,是故無有分别。

     45所謂自證,即漸次由認知識境而轉為認知智境。

    此中修學,即是瑜伽行。

     46此指藏識境界。

    於本經中,凡說“心”(citta)者,多指藏識。

     47色身與意生身相對。

    下來說菩薩意生身,可與此段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