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1)
關燈
小
中
大
、如沙出油。
是故其宗見實不能成,彼於虛無中已壞,且大慧,彼等所行所作及其所說之因,悉皆無用,其所說之有與非有,亦無義理。
大慧,於彼诤論三緣和合時,彼依於因果,由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及有非有,以其住於彼抉擇地(tarkabhumi)[注40],其決定即依其理教(yuktagama)[注41],如是彼即生邪智憶念(smrti)[注42]。
由是大慧,淺心凡愚者受邪見毒,乃說此由無明而緻之颠倒思維,即一切智所說。
複次,大慧,複有婆羅門與沙門,認知自心之外世間,自無始以來,由分别與戲論而成為現;知此世間無自性且複無生,如雲、如旋火輪、如乾闼婆城、如幻、如陽焰、如水中月、如夢;此自心離分别與因緣、離妄想說、離言诠相(laksyalaksana);知身及資具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超越能所。
如是無妄想境界從自心覺,更不與生住滅相應。
諸菩薩摩诃薩,大慧,如是思維,恒住不舍,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
其所行,大慧,當依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一切有情自性如幻如影,非由緣生[注43]。
超越能所差别,證知離心即無所得。
以依離緣起故,得次第入别别菩薩地,住别别三摩地境界,且由信功德,解三界唯心,由是能入如幻三摩地(mayopamasamadhi)。
菩薩以見唯心故,得入無相道,由是而住波羅蜜多,且能任持,離作者與業及修學,入依於如來身(Tathagatakaya),如如變化之金剛喻定(vajravimbopamasamadhi)。
以成就轉依故,大慧,彼等即能漸次現證如來身,具力、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為莊嚴,入諸佛刹土,入諸外道殿堂[注44],超越心意意識(citta-mano-manovijnana)。
是故,大慧,彼菩薩摩诃薩欲随逐如來身而現證,當於唯心義中觀修,離蘊、處、界、心念、因緣、業行、修學與生住滅等諸分别、諸虛妄戲論。
三有實緣無始以來虛妄分别習氣與戲論而現,觀無相無生佛地境界,即能通達自證聖法、即能無功用而得心自在,如摩尼寶能成種種色,即能随宜變化,入諸有情微細心中。
以堅信唯心義故,即能於佛道中漸升諸地。
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诃薩應於自證中善為修學[注45]。
爾時大慧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說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諸相等微妙法門。
此是諸菩薩摩诃薩之所修學;此遠離由心外别立餘法以認知世間之心境界[注46];此盡破由語言與戲論所施設之所謂真實,故為諸佛教法心要。
唯願為楞伽城摩羅耶山中諸菩薩說,說諸如來随喜之法身境界,說藏識大海及其波浪。
時世尊即複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 由四種緣,眼識生起。
何者為四?一者、取着外境而不知由於自心;二者、由無始以來戲論與邪見所積集之習氣,令執持色;三者、識之本性(vijnana-prakrti-svabhavata);四者、渴望見種種色相。
有此四種緣,藏識喻如洪水,轉識即生波浪。
餘〔識〕亦如眼識。
於諸根微塵毛孔中,諸識或頓生,如明鏡現諸影像;或漸生,如風吹海水。
大慧,心海波浪亦複如是,無間受外境風吹,因、所作、相,相互為緣不斷,業識與根本識由是互相纏縛而不能脫,不能了知色自性,大慧,五識聚即如是起用。
與五識俱者有所謂意識,外境於焉即受了别,由分别而成相,於是轉起色身[注47]。
然而意識與餘識不知彼此相互為緣,故於分别即起執着,此分别實為自心之投影。
如是,諸識於極密切聯系上起功用,由分别而顯現為外境。
以諸識如是起用故,於行者入等至(samapatti)境界時,不覺知微細習氣於中運作,由是以為滅諸識入寂止境。
然而諸識實未滅,以習氣種子未滅,故諸識依舊,所謂滅者,實為彼已不複執持之外境更不起用。
如是,大慧,此藏識微細行,除如來與住地菩薩,其實難知。
二乘及外道,彼作觀修,即使依於其修定之力及智,亦不能辨别。
唯有藉其智力而能了知菩薩諸地相、於句義能得決定、且於諸佛刹土培植福德資糧者,始能無礙而知,由是彼得遠離分别與戲論,此〔分别與戲論〕由自心〔變現〕之外境而起。
彼隐居山林而專作觀修,無論上、中、下,唯有於外境分别中能現觀自心流注,得住無邊刹土受諸佛灌頂,現證自在、力、神通與三昧者,諸善知識及諸佛環繞,大慧,彼始能知心、意、意識,此即以心為自性之外境分别力。
彼等即能越過由業、愛、無明所成之生死海,大意,行人故須依善知識與諸佛之教而作觀修修學。
注釋 1即世間智。
2nirabhasa,唐譯“無影”,魏譯“寂靜”。
字根abhasa,指“無而為有”之境界,故唐譯為“影”。
若直譯,即指離心識觀感(無影像),故譯為“離識境”,俾合本經主旨。
3manovijnana即末那識,於舊譯,譯為“意”(有時又譯為“意識”)。
4Nyaya,為足目(Aksapada)所創之正理學派。
此句在唐譯為“何故當來世,種種諸異部”(魏譯略同),實誤。
此非說“當來世”有正理學派興起,實問彼前途如何。
5原文“覺支”(bodhyangani),應專指七覺支。
6原文bodhipaksa。
7指心動亂。
釋迦常以國土喻心。
8梵文jnana,本經用此詞時,與般若(prajna)有别。
般若專指佛智境,jnana則有時指佛智,有時指菩薩證智,故姑且暫譯為“非識智”。
9梵文sattva-akara。
10原文謂“王者如何守護其所有(bhava)”,今意譯。
11梵vidya-sthana,直譯為“住於明〔處〕”,此“明〔處〕”即指智境,故今譯為“持明”(vidya-dhara)。
鈴木譯此處則譯
是故其宗見實不能成,彼於虛無中已壞,且大慧,彼等所行所作及其所說之因,悉皆無用,其所說之有與非有,亦無義理。
大慧,於彼诤論三緣和合時,彼依於因果,由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及有非有,以其住於彼抉擇地(tarkabhumi)[注40],其決定即依其理教(yuktagama)[注41],如是彼即生邪智憶念(smrti)[注42]。
由是大慧,淺心凡愚者受邪見毒,乃說此由無明而緻之颠倒思維,即一切智所說。
複次,大慧,複有婆羅門與沙門,認知自心之外世間,自無始以來,由分别與戲論而成為現;知此世間無自性且複無生,如雲、如旋火輪、如乾闼婆城、如幻、如陽焰、如水中月、如夢;此自心離分别與因緣、離妄想說、離言诠相(laksyalaksana);知身及資具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超越能所。
如是無妄想境界從自心覺,更不與生住滅相應。
諸菩薩摩诃薩,大慧,如是思維,恒住不舍,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
其所行,大慧,當依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一切有情自性如幻如影,非由緣生[注43]。
超越能所差别,證知離心即無所得。
以依離緣起故,得次第入别别菩薩地,住别别三摩地境界,且由信功德,解三界唯心,由是能入如幻三摩地(mayopamasamadhi)。
菩薩以見唯心故,得入無相道,由是而住波羅蜜多,且能任持,離作者與業及修學,入依於如來身(Tathagatakaya),如如變化之金剛喻定(vajravimbopamasamadhi)。
以成就轉依故,大慧,彼等即能漸次現證如來身,具力、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為莊嚴,入諸佛刹土,入諸外道殿堂[注44],超越心意意識(citta-mano-manovijnana)。
是故,大慧,彼菩薩摩诃薩欲随逐如來身而現證,當於唯心義中觀修,離蘊、處、界、心念、因緣、業行、修學與生住滅等諸分别、諸虛妄戲論。
三有實緣無始以來虛妄分别習氣與戲論而現,觀無相無生佛地境界,即能通達自證聖法、即能無功用而得心自在,如摩尼寶能成種種色,即能随宜變化,入諸有情微細心中。
以堅信唯心義故,即能於佛道中漸升諸地。
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诃薩應於自證中善為修學[注45]。
爾時大慧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說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諸相等微妙法門。
此是諸菩薩摩诃薩之所修學;此遠離由心外别立餘法以認知世間之心境界[注46];此盡破由語言與戲論所施設之所謂真實,故為諸佛教法心要。
唯願為楞伽城摩羅耶山中諸菩薩說,說諸如來随喜之法身境界,說藏識大海及其波浪。
時世尊即複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 由四種緣,眼識生起。
何者為四?一者、取着外境而不知由於自心;二者、由無始以來戲論與邪見所積集之習氣,令執持色;三者、識之本性(vijnana-prakrti-svabhavata);四者、渴望見種種色相。
有此四種緣,藏識喻如洪水,轉識即生波浪。
餘〔識〕亦如眼識。
於諸根微塵毛孔中,諸識或頓生,如明鏡現諸影像;或漸生,如風吹海水。
大慧,心海波浪亦複如是,無間受外境風吹,因、所作、相,相互為緣不斷,業識與根本識由是互相纏縛而不能脫,不能了知色自性,大慧,五識聚即如是起用。
與五識俱者有所謂意識,外境於焉即受了别,由分别而成相,於是轉起色身[注47]。
然而意識與餘識不知彼此相互為緣,故於分别即起執着,此分别實為自心之投影。
如是,諸識於極密切聯系上起功用,由分别而顯現為外境。
以諸識如是起用故,於行者入等至(samapatti)境界時,不覺知微細習氣於中運作,由是以為滅諸識入寂止境。
然而諸識實未滅,以習氣種子未滅,故諸識依舊,所謂滅者,實為彼已不複執持之外境更不起用。
如是,大慧,此藏識微細行,除如來與住地菩薩,其實難知。
二乘及外道,彼作觀修,即使依於其修定之力及智,亦不能辨别。
唯有藉其智力而能了知菩薩諸地相、於句義能得決定、且於諸佛刹土培植福德資糧者,始能無礙而知,由是彼得遠離分别與戲論,此〔分别與戲論〕由自心〔變現〕之外境而起。
彼隐居山林而專作觀修,無論上、中、下,唯有於外境分别中能現觀自心流注,得住無邊刹土受諸佛灌頂,現證自在、力、神通與三昧者,諸善知識及諸佛環繞,大慧,彼始能知心、意、意識,此即以心為自性之外境分别力。
彼等即能越過由業、愛、無明所成之生死海,大意,行人故須依善知識與諸佛之教而作觀修修學。
注釋 1即世間智。
2nirabhasa,唐譯“無影”,魏譯“寂靜”。
字根abhasa,指“無而為有”之境界,故唐譯為“影”。
若直譯,即指離心識觀感(無影像),故譯為“離識境”,俾合本經主旨。
3manovijnana即末那識,於舊譯,譯為“意”(有時又譯為“意識”)。
4Nyaya,為足目(Aksapada)所創之正理學派。
此句在唐譯為“何故當來世,種種諸異部”(魏譯略同),實誤。
此非說“當來世”有正理學派興起,實問彼前途如何。
5原文“覺支”(bodhyangani),應專指七覺支。
6原文bodhipaksa。
7指心動亂。
釋迦常以國土喻心。
8梵文jnana,本經用此詞時,與般若(prajna)有别。
般若專指佛智境,jnana則有時指佛智,有時指菩薩證智,故姑且暫譯為“非識智”。
9梵文sattva-akara。
10原文謂“王者如何守護其所有(bhava)”,今意譯。
11梵vidya-sthana,直譯為“住於明〔處〕”,此“明〔處〕”即指智境,故今譯為“持明”(vidya-dhara)。
鈴木譯此處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