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婆羅那王勸請品》 唵(Om)
關燈
小
中
大
頂禮三寶
頂禮諸佛菩薩衆
下來悉心所紀錄《入楞伽經》,於中法王開示一切法無我
一.羅婆那王勸請品(Ravanadhyesan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邊摩羅耶山頂(Samudramalayaiskhara)楞伽城(Lankapura)中,此中雜寶諸花以為嚴飾,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彼等從諸佛土俱來集會。
諸菩薩摩诃薩於種種三摩地遊戲自在,具足力與神通,諸佛手灌其頂,以大慧(Mahamati)菩薩摩诃薩為其上首。
彼等善解如自心現之器世間義理;彼等随順種種有情心行而作調伏教化;彼等究竟通達五法、三〔自性〕、〔八〕識及二無我。
爾時,世尊於海龍王(Sagaranagarajan)宮說法七日期滿而出,無數釋(Sakra)梵(Brahma)天龍(Nagakanya)奉迎,〔世尊〕舉目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曾於彼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說自内證聖智[注1]之法,此離外道量智,及聲聞與緣覺[注2]識境。
今我亦當為羅婆那(Ravana)夜叉王(Yaksaadhipati)說如是法。
羅婆那夜叉王乘如來神力而聞佛音,遙知世尊從龍宮出,無數釋梵天龍圍繞;且見於聚會中,心意動蕩海波浪起,藏識(alayavijnana)大海受客境風動而轉識(pravrttivijnana)蕩漾。
爾時,彼立其處,發歡喜聲而高唱言:我當往請世尊入楞伽城,於此長夜中作饒益,利樂諸人天有情。
羅婆那夜叉王随即偕諸眷屬,乘花宮車來詣佛所,到已,下車,步行右繞佛三匝。
彼等奏樂,以大青因陀羅寶而為弦撥,〔奏已〕置琵琶(vina)於一旁,彼〔琵琶〕以吠琉璃寶而為嵌飾,置於無價黃白上衣如畢利揚瞿(priyangu)[注3]者之上,唱種種音[注4],如具六(saharsya)、神仙曲(risabha)、持地調(gandhara)、明意(dhavata)、近聞(nisada)、中令(madhyama)、雞屍迦(kaisika),於歌音(gitasvara)、土風(grama)、雅調(murchana)[注5]等諸旋律中相應,歌音與妙笛音,偈頌(gatha)節拍中和聲—— 1心自性為法藏義[注6]無我離量離諸垢[注7] 其内自證趣所知[注8]願佛示知入法道 2無量功德善逝身於彼現為化已化 内自證趣法得樂[注9]适時佛請入楞伽 3過去諸佛與佛子現種種身楞伽住 祈尊示我無上法種種夜叉願谛聽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更依都咤迦(totaka)調而歌偈頌言—— 4世尊經七夜離海此海鲸魚衆所住[注10] 海中亦有龍王宮於今安詳升此岸 5羅婆那於佛升時帶同妃後[注11]夜叉衆 帶同輸迦[注12]娑剌那[注13]帶同衆中飽學者 6依神力詣世尊處下花車向如來禮 各報名字申供養供已得世尊護持[注14] 7來此者我羅婆那是為十首夜叉王 祈願佛能攝受我以及楞伽一切衆 8過去諸佛此城中於鑲寶石山颠處 曾經宣示自所證内自證智之境界 9今願世尊亦如是於諸佛子環繞中 說法寶嚴山頂上[注15]我楞伽衆願谛聽 10過去諸佛曾稱譽入楞伽經自所證 此為内自證智境不見其餘教法中 ll我憶念於過去世諸佛與諸佛子俱 當衆朗誦此經典世尊唯願說如是 12佛與佛子此适時哀憫一切夜叉衆 登彼雜寶莊嚴山演說甚深微妙法 13楞伽城是莊嚴城諸般寶石為嚴飾 清涼瑰麗群峰繞珍寶網羅作華蓋 14世尊此中諸夜叉已離貪嗔等諸過 思量自證供養佛彼此勸信大乘法 15此中夜叉童男女渴望聽聞於大乘 世尊我導師請來來摩羅耶楞伽城 16頭上瓶耳夜叉衆[注16]彼等亦於城中住 彼願奉獻於大乘是故願聞内自證 17彼曾勤供養諸佛於今亦願如是作 請來請以悲憫故請同佛子來楞伽 18大意請受我宮室連同此中諸樂天 種種雜寶璎珞飾以及無憂王花園[注17] 19我盡一切供養佛以及供養諸佛子 於我無有不能供請悲憫我大牟尼 20三界尊聞彼說已即呼羅刹王而言 過去世中此寶山諸大導師所曾住 21為悲憫於汝等故内自證法為宣說[注18] 於此寶石莊嚴山未來際亦當如是 22此是瑜伽者住處[注19]彼於現法樂中住[注20] 夜叉王兮汝已得諸善逝及我悲憫 23如是世尊受請已於是默然而安住 羅婆那即獻花車世尊安坐於其上 24羅婆那及随從衆以及智慧諸佛子 百千樂天歌且舞一齊同入此城中 25入此悅意城中後複受夜叉衆敬禮 羅婆那與夜叉男及夜叉女申敬意 26一衆夜叉童男女供養佛陀珍寶網 羅婆那以寶璎珞供養佛及菩薩衆[注21] 27佛及
諸菩薩摩诃薩於種種三摩地遊戲自在,具足力與神通,諸佛手灌其頂,以大慧(Mahamati)菩薩摩诃薩為其上首。
彼等善解如自心現之器世間義理;彼等随順種種有情心行而作調伏教化;彼等究竟通達五法、三〔自性〕、〔八〕識及二無我。
爾時,世尊於海龍王(Sagaranagarajan)宮說法七日期滿而出,無數釋(Sakra)梵(Brahma)天龍(Nagakanya)奉迎,〔世尊〕舉目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曾於彼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說自内證聖智[注1]之法,此離外道量智,及聲聞與緣覺[注2]識境。
今我亦當為羅婆那(Ravana)夜叉王(Yaksaadhipati)說如是法。
羅婆那夜叉王乘如來神力而聞佛音,遙知世尊從龍宮出,無數釋梵天龍圍繞;且見於聚會中,心意動蕩海波浪起,藏識(alayavijnana)大海受客境風動而轉識(pravrttivijnana)蕩漾。
爾時,彼立其處,發歡喜聲而高唱言:我當往請世尊入楞伽城,於此長夜中作饒益,利樂諸人天有情。
羅婆那夜叉王随即偕諸眷屬,乘花宮車來詣佛所,到已,下車,步行右繞佛三匝。
彼等奏樂,以大青因陀羅寶而為弦撥,〔奏已〕置琵琶(vina)於一旁,彼〔琵琶〕以吠琉璃寶而為嵌飾,置於無價黃白上衣如畢利揚瞿(priyangu)[注3]者之上,唱種種音[注4],如具六(saharsya)、神仙曲(risabha)、持地調(gandhara)、明意(dhavata)、近聞(nisada)、中令(madhyama)、雞屍迦(kaisika),於歌音(gitasvara)、土風(grama)、雅調(murchana)[注5]等諸旋律中相應,歌音與妙笛音,偈頌(gatha)節拍中和聲—— 1心自性為法藏義[注6]無我離量離諸垢[注7] 其内自證趣所知[注8]願佛示知入法道 2無量功德善逝身於彼現為化已化 内自證趣法得樂[注9]适時佛請入楞伽 3過去諸佛與佛子現種種身楞伽住 祈尊示我無上法種種夜叉願谛聽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更依都咤迦(totaka)調而歌偈頌言—— 4世尊經七夜離海此海鲸魚衆所住[注10] 海中亦有龍王宮於今安詳升此岸 5羅婆那於佛升時帶同妃後[注11]夜叉衆 帶同輸迦[注12]娑剌那[注13]帶同衆中飽學者 6依神力詣世尊處下花車向如來禮 各報名字申供養供已得世尊護持[注14] 7來此者我羅婆那是為十首夜叉王 祈願佛能攝受我以及楞伽一切衆 8過去諸佛此城中於鑲寶石山颠處 曾經宣示自所證内自證智之境界 9今願世尊亦如是於諸佛子環繞中 說法寶嚴山頂上[注15]我楞伽衆願谛聽 10過去諸佛曾稱譽入楞伽經自所證 此為内自證智境不見其餘教法中 ll我憶念於過去世諸佛與諸佛子俱 當衆朗誦此經典世尊唯願說如是 12佛與佛子此适時哀憫一切夜叉衆 登彼雜寶莊嚴山演說甚深微妙法 13楞伽城是莊嚴城諸般寶石為嚴飾 清涼瑰麗群峰繞珍寶網羅作華蓋 14世尊此中諸夜叉已離貪嗔等諸過 思量自證供養佛彼此勸信大乘法 15此中夜叉童男女渴望聽聞於大乘 世尊我導師請來來摩羅耶楞伽城 16頭上瓶耳夜叉衆[注16]彼等亦於城中住 彼願奉獻於大乘是故願聞内自證 17彼曾勤供養諸佛於今亦願如是作 請來請以悲憫故請同佛子來楞伽 18大意請受我宮室連同此中諸樂天 種種雜寶璎珞飾以及無憂王花園[注17] 19我盡一切供養佛以及供養諸佛子 於我無有不能供請悲憫我大牟尼 20三界尊聞彼說已即呼羅刹王而言 過去世中此寶山諸大導師所曾住 21為悲憫於汝等故内自證法為宣說[注18] 於此寶石莊嚴山未來際亦當如是 22此是瑜伽者住處[注19]彼於現法樂中住[注20] 夜叉王兮汝已得諸善逝及我悲憫 23如是世尊受請已於是默然而安住 羅婆那即獻花車世尊安坐於其上 24羅婆那及随從衆以及智慧諸佛子 百千樂天歌且舞一齊同入此城中 25入此悅意城中後複受夜叉衆敬禮 羅婆那與夜叉男及夜叉女申敬意 26一衆夜叉童男女供養佛陀珍寶網 羅婆那以寶璎珞供養佛及菩薩衆[注21] 27佛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