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的親子,西藏臣民對她非常反感,因此便造成藏土傳法須忌諱禅宗的局面。
還不隻這樣。
藏密格魯派(dGelugs,黃教)草創時期,跟覺曩派(Jonang)競争得很劇烈。
他們都傳“時輪金剛”(Kalacakra),然而在見地上卻大有差别。
覺曩派主如來藏“他空見”(gzhanstong)之說,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士卻主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之說,由是兩宗便勢成水火。
後來格魯派執掌政權,便逼覺曩派改宗,此派一廢,藏密論師談如來藏時便十分小心翼翼。
甯瑪派受到上述曆史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大圓滿”的如來藏思想便隻重口傳。
雖然,甯瑪派的如來藏見地不同覺曩派,覺曩派持“他空見”,跟甯瑪派的“了義見”不同,但受到壓力則隻有輕重之别而已。
然而一旦掌握了這有關如來藏的見地之後,再讀甯瑪派祖師的論著,便會覺得許多論著其實已貫串了這個見地,隻不過未白紙黑字地将之寫出來而已。
(唯據敦煌出土資料,則甯瑪派古師卻未受曆史因素影響,所以亦有些論典,已明顯表明如來藏這一見地。
可是這些文獻皆未翻譯為漢文,姑置之不論。
) 由甯瑪派的如來藏思想,可以解釋《入楞伽經》的傳播分歧。
甯瑪派的“大圓滿”,本屬印度瑜伽行中觀派的修習(當時則未有“大圓滿”之名)。
這一派修習的特點,跟唯識今學不同之處,在於不以“轉識成智”為究竟,而瑜伽行的唯識今學派則以之為究竟。
然則二家卻亦有相同之處,即同樣重視心識境界。
由是即可說明為甚麼法相宗會将《入楞伽經》視為本宗所依的經典,這應該是秉承印度瑜伽行派論師的傳統。
至於漢土禅宗,由初祖菩提達摩起,至五祖弘忍,以及與六祖慧能同時的神秀,都一直重視《入楞伽經》,這即是因為禅宗古師的見地,實同藏密甯瑪派“大圓滿”的見地,皆以心識當下離垢為修持目标。
後來禅宗改用《攝大乘論》來說《入楞伽經》,實已偏離了印度論師的傳統,也可以說是對禅宗古師的離異。
本經“導論”(見拙《如來藏論集》),即以甯瑪派的見地作為根據。
由此見地,可認為本經實全說如來藏。
——也可以這樣說,本經實演說佛、菩薩、凡夫等三種心識。
持這見地以讀《入楞伽經》,即無杆格難通之處。
如若不然,隻在名相上做工夫,或隻依唯識的觀點來诠釋,恐怕都未能通達本經的要旨。
因此“導論”中所發揮的如來藏思想以及《入楞伽經》經旨,對漢土學者來說應該有一份新鮮的感覺。
然而我們卻不妨持此觀點來研讀四祖道信以上的禅宗祖師論述,當會發現,他們的觀點即與此見地吻合。
至於甯瑪派祖師的論著,則可用龍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s,1308-1363)的《心性自解脫論》(Semsnyidranggrol)、《法性自解脫論》(Chosnyidranggrol)及《平等性自解脫論》(mNyamnyidranggrol)為例。
若持上述觀點研讀,便當於見地上生勝解。
——凡夫具心性;菩薩具法性;佛具平等性,然而自性圓滿清淨則一,故任從一路而入皆可證自解脫。
這便與前說如來藏的見地一緻。
這個說法,亦即釋尊所說的三解脫門——空解脫即心性自解脫;無相解脫即法性自解脫;無願解脫即平等性自解脫。
甚至持此見地來認識唯識學說,也會領悟到,這是對凡夫心識,以及對修行時所現的心識境界作一系統分析。
蓋行者必須對心識境界有所确認,始能談得上心識修習也。
由此可見,《入楞伽經》所貫串的,實為佛法修習的最高法門,以當下自解脫為目标。
這法門,亦即是文殊師利菩薩及維摩诘居士所演說的“不可思議法門”。
希望本譯以及“導論”,能破解學者對《入楞伽經》的疑難。
若有少分利益,應當感謝甯瑪派近代法王敦珠無畏智金剛尊者的教導。
談錫永 西元二千又五年歲次乙酉正月
還不隻這樣。
藏密格魯派(dGelugs,黃教)草創時期,跟覺曩派(Jonang)競争得很劇烈。
他們都傳“時輪金剛”(Kalacakra),然而在見地上卻大有差别。
覺曩派主如來藏“他空見”(gzhanstong)之說,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士卻主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之說,由是兩宗便勢成水火。
後來格魯派執掌政權,便逼覺曩派改宗,此派一廢,藏密論師談如來藏時便十分小心翼翼。
甯瑪派受到上述曆史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大圓滿”的如來藏思想便隻重口傳。
雖然,甯瑪派的如來藏見地不同覺曩派,覺曩派持“他空見”,跟甯瑪派的“了義見”不同,但受到壓力則隻有輕重之别而已。
然而一旦掌握了這有關如來藏的見地之後,再讀甯瑪派祖師的論著,便會覺得許多論著其實已貫串了這個見地,隻不過未白紙黑字地将之寫出來而已。
(唯據敦煌出土資料,則甯瑪派古師卻未受曆史因素影響,所以亦有些論典,已明顯表明如來藏這一見地。
可是這些文獻皆未翻譯為漢文,姑置之不論。
) 由甯瑪派的如來藏思想,可以解釋《入楞伽經》的傳播分歧。
甯瑪派的“大圓滿”,本屬印度瑜伽行中觀派的修習(當時則未有“大圓滿”之名)。
這一派修習的特點,跟唯識今學不同之處,在於不以“轉識成智”為究竟,而瑜伽行的唯識今學派則以之為究竟。
然則二家卻亦有相同之處,即同樣重視心識境界。
由是即可說明為甚麼法相宗會将《入楞伽經》視為本宗所依的經典,這應該是秉承印度瑜伽行派論師的傳統。
至於漢土禅宗,由初祖菩提達摩起,至五祖弘忍,以及與六祖慧能同時的神秀,都一直重視《入楞伽經》,這即是因為禅宗古師的見地,實同藏密甯瑪派“大圓滿”的見地,皆以心識當下離垢為修持目标。
後來禅宗改用《攝大乘論》來說《入楞伽經》,實已偏離了印度論師的傳統,也可以說是對禅宗古師的離異。
本經“導論”(見拙《如來藏論集》),即以甯瑪派的見地作為根據。
由此見地,可認為本經實全說如來藏。
——也可以這樣說,本經實演說佛、菩薩、凡夫等三種心識。
持這見地以讀《入楞伽經》,即無杆格難通之處。
如若不然,隻在名相上做工夫,或隻依唯識的觀點來诠釋,恐怕都未能通達本經的要旨。
因此“導論”中所發揮的如來藏思想以及《入楞伽經》經旨,對漢土學者來說應該有一份新鮮的感覺。
然而我們卻不妨持此觀點來研讀四祖道信以上的禅宗祖師論述,當會發現,他們的觀點即與此見地吻合。
至於甯瑪派祖師的論著,則可用龍青巴尊者(Klongchenrab'byams,1308-1363)的《心性自解脫論》(Semsnyidranggrol)、《法性自解脫論》(Chosnyidranggrol)及《平等性自解脫論》(mNyamnyidranggrol)為例。
若持上述觀點研讀,便當於見地上生勝解。
——凡夫具心性;菩薩具法性;佛具平等性,然而自性圓滿清淨則一,故任從一路而入皆可證自解脫。
這便與前說如來藏的見地一緻。
這個說法,亦即釋尊所說的三解脫門——空解脫即心性自解脫;無相解脫即法性自解脫;無願解脫即平等性自解脫。
甚至持此見地來認識唯識學說,也會領悟到,這是對凡夫心識,以及對修行時所現的心識境界作一系統分析。
蓋行者必須對心識境界有所确認,始能談得上心識修習也。
由此可見,《入楞伽經》所貫串的,實為佛法修習的最高法門,以當下自解脫為目标。
這法門,亦即是文殊師利菩薩及維摩诘居士所演說的“不可思議法門”。
希望本譯以及“導論”,能破解學者對《入楞伽經》的疑難。
若有少分利益,應當感謝甯瑪派近代法王敦珠無畏智金剛尊者的教導。
談錫永 西元二千又五年歲次乙酉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