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涅槃之海,故名大。
23)千輪毫光:指‘慈’。
能與世間種種之樂。
24)大千輪毫光:指無緣大慈,與法界衆生以出世入涅槃之究竟大樂也。
25)寶輪毫光:指‘悲’。
能拔濟世間種種苦難,離我執分别之心也。
26)大寶輪毫光:指同體大悲,令法界衆生皆得脫離“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兩種生死,究竟自在也。
離我執法執分别之心也,慈悲能離分别,故成妙觀察智也。
27)日輪毫光:指‘喜’。
随喜他人種種功德,無私無畏,猶如日光普照大地,令萬物溫暖,生長繁茂也。
喜者,離于垢染之濁心,清淨名喜。
28)大日輪毫光:喜至究極也,大喜也,一切衆生悉皆成佛,方稱佛之本懷,如地藏之‘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阿難之‘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也,如大日輪令一切萬物悉皆圓滿成熟也。
29)月輪毫光:指‘舍’。
兩邊皆離,如怨親俱舍也。
以一切功德回向衆生界,離我執之心也。
30)大月輪毫光:大舍也。
以一切功德悉皆舍于有情,回向法界,離我執法執之心也,如大月輪普照大地,皆令清涼也。
喜舍能離執著,故成平等性智也。
31)宮殿毫光:指三乘菩提,如登法王之殿。
三乘菩提者,聲聞乘得羅漢果位,緣覺乘得辟支佛果位,菩薩乘得佛果位,三乘各各破其應破之有漏,初轉第八識之依正,皆登法王之殿也。
32)大宮殿毫光:指一乘菩提,究竟證佛果位也,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破一切漏,成法身體,證大圓鏡智也。
33)海雲毫光:指三乘之涅槃,遍覆生死大海,如大海之雲也。
三乘初轉第八識,各得權實之智。
(唯佛得實智,餘皆權智也。
) 34)大海雲毫光:指一乘之涅槃,遍覆法界之大海也。
證無邊智境,直緣中道,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并識一切法種種行類差别,有空雙照,名一切種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乃如來萬德之總本也。
35)超聖因事:聖因者,能得見聖聞法之因緣也。
見第七章注。
超聖因事者,指地藏菩薩具不可思議智力,說法度生,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超凡入聖之事也。
36)證十地事:十地者,修大乘菩薩道,必先破盡見惑方可入聖位,稱“地上菩薩”。
故知:十信為“外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為“内凡位”或賢位(稱三賢位),此皆在凡夫位之列,以其尚未破盡見惑也。
十地者:初地、歡喜地:菩薩滿初阿僧祗劫之行,成就‘施’度,初得聖性,破見惑,證二空性,生大歡喜也。
二、離垢地:成就‘戒’度,斷修(思)惑,除毀犯之垢,身心清淨。
三、發光地:成就‘忍’度,斷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而現光也。
四、焰慧地:成就‘勤’(精進)度,斷修惑,慧性熾盛。
五、極難勝地:成就‘禅’度,斷修惑,和合真俗二智使之相應。
六、現前地:成就‘慧’度,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差别。
七、遠行地:成就‘方便’度,發大悲心,亦斷修惑,遠離二乘自度也。
八、不動地:第三阿僧祗劫之始也。
成就‘願’度,斷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
九、善慧地:成就‘力’度,斷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能說法也。
十、法雲地:成就‘智’度,亦斷修惑,具足出生無邊功德,如大雲複空出清淨水。
‘證十地’者,謂地藏菩薩早已自證十地之果,複能起大悲大智之心,化度一切衆生,令皆得證十地也。
37)憐憫:見人受苦而起的慈悲之情。
38)五衰相:天人将死時所現之五種衰敗之相,諸經所說不一。
《涅槃經》雲:‘釋提桓因,命欲将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
’說大小之五種衰相:‘然諸天子将命終時,先有五種相現: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著身;四者、本性嚣馳,令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
此五衰相現,非定當死。
複有五種大衰相現: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花蔓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
此五相現,必定當死。
’ 39)璎珞:梵語枳由羅,編玉懸于身以為裝飾之具。
印度男女貴族多用此。
40)陳白:陳者,陳述;白者,表白。
向佛陳說,恭敬發問,表白自心之意。
又贊歎佛的話語,也稱‘白佛’。
41)五辛:即五葷,凡物辛臭者皆曰葷。
《梵網經》雲:‘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音謝)蔥、慈蔥、蘭蔥、興渠。
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楞嚴經》雲:‘諸衆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
’其中:‘蔥是薤(音謝)即韭菜,俗稱‘頭’,可作醬菜及入藥’。
‘慈蔥’即普通之蔥,包括大小蔥。
‘蘭蔥’是小蒜。
‘興渠’生于新疆于阗,色白,其臭如蒜,中原無此物也。
42)忤身:忤,音‘五’,違逆,抵觸也。
忤身者,指以種種違逆之言、行、事傷其身心,令不得安樂也。
23)千輪毫光:指‘慈’。
能與世間種種之樂。
24)大千輪毫光:指無緣大慈,與法界衆生以出世入涅槃之究竟大樂也。
25)寶輪毫光:指‘悲’。
能拔濟世間種種苦難,離我執分别之心也。
26)大寶輪毫光:指同體大悲,令法界衆生皆得脫離“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兩種生死,究竟自在也。
離我執法執分别之心也,慈悲能離分别,故成妙觀察智也。
27)日輪毫光:指‘喜’。
随喜他人種種功德,無私無畏,猶如日光普照大地,令萬物溫暖,生長繁茂也。
喜者,離于垢染之濁心,清淨名喜。
28)大日輪毫光:喜至究極也,大喜也,一切衆生悉皆成佛,方稱佛之本懷,如地藏之‘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阿難之‘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也,如大日輪令一切萬物悉皆圓滿成熟也。
29)月輪毫光:指‘舍’。
兩邊皆離,如怨親俱舍也。
以一切功德回向衆生界,離我執之心也。
30)大月輪毫光:大舍也。
以一切功德悉皆舍于有情,回向法界,離我執法執之心也,如大月輪普照大地,皆令清涼也。
喜舍能離執著,故成平等性智也。
31)宮殿毫光:指三乘菩提,如登法王之殿。
三乘菩提者,聲聞乘得羅漢果位,緣覺乘得辟支佛果位,菩薩乘得佛果位,三乘各各破其應破之有漏,初轉第八識之依正,皆登法王之殿也。
32)大宮殿毫光:指一乘菩提,究竟證佛果位也,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破一切漏,成法身體,證大圓鏡智也。
33)海雲毫光:指三乘之涅槃,遍覆生死大海,如大海之雲也。
三乘初轉第八識,各得權實之智。
(唯佛得實智,餘皆權智也。
) 34)大海雲毫光:指一乘之涅槃,遍覆法界之大海也。
證無邊智境,直緣中道,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并識一切法種種行類差别,有空雙照,名一切種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乃如來萬德之總本也。
35)超聖因事:聖因者,能得見聖聞法之因緣也。
見第七章注。
超聖因事者,指地藏菩薩具不可思議智力,說法度生,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超凡入聖之事也。
36)證十地事:十地者,修大乘菩薩道,必先破盡見惑方可入聖位,稱“地上菩薩”。
故知:十信為“外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為“内凡位”或賢位(稱三賢位),此皆在凡夫位之列,以其尚未破盡見惑也。
十地者:初地、歡喜地:菩薩滿初阿僧祗劫之行,成就‘施’度,初得聖性,破見惑,證二空性,生大歡喜也。
二、離垢地:成就‘戒’度,斷修(思)惑,除毀犯之垢,身心清淨。
三、發光地:成就‘忍’度,斷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而現光也。
四、焰慧地:成就‘勤’(精進)度,斷修惑,慧性熾盛。
五、極難勝地:成就‘禅’度,斷修惑,和合真俗二智使之相應。
六、現前地:成就‘慧’度,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差别。
七、遠行地:成就‘方便’度,發大悲心,亦斷修惑,遠離二乘自度也。
八、不動地:第三阿僧祗劫之始也。
成就‘願’度,斷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
九、善慧地:成就‘力’度,斷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能說法也。
十、法雲地:成就‘智’度,亦斷修惑,具足出生無邊功德,如大雲複空出清淨水。
‘證十地’者,謂地藏菩薩早已自證十地之果,複能起大悲大智之心,化度一切衆生,令皆得證十地也。
37)憐憫:見人受苦而起的慈悲之情。
38)五衰相:天人将死時所現之五種衰敗之相,諸經所說不一。
《涅槃經》雲:‘釋提桓因,命欲将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
’說大小之五種衰相:‘然諸天子将命終時,先有五種相現: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著身;四者、本性嚣馳,令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
此五衰相現,非定當死。
複有五種大衰相現: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花蔓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
此五相現,必定當死。
’ 39)璎珞:梵語枳由羅,編玉懸于身以為裝飾之具。
印度男女貴族多用此。
40)陳白:陳者,陳述;白者,表白。
向佛陳說,恭敬發問,表白自心之意。
又贊歎佛的話語,也稱‘白佛’。
41)五辛:即五葷,凡物辛臭者皆曰葷。
《梵網經》雲:‘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音謝)蔥、慈蔥、蘭蔥、興渠。
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楞嚴經》雲:‘諸衆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
’其中:‘蔥是薤(音謝)即韭菜,俗稱‘頭’,可作醬菜及入藥’。
‘慈蔥’即普通之蔥,包括大小蔥。
‘蘭蔥’是小蒜。
‘興渠’生于新疆于阗,色白,其臭如蒜,中原無此物也。
42)忤身:忤,音‘五’,違逆,抵觸也。
忤身者,指以種種違逆之言、行、事傷其身心,令不得安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