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存亡品第七

關燈
審定的業報、确定的托生地點去投生了。

    倘若這個人在生之時曾經造過不少的惡的話,那就往往是一碰得幾千幾百年中在惡道裡受苦。

    倘若犯的是無間地獄的極惡大罪時,那就千劫萬劫掉在無間地獄裡,幾乎是永無出頭之日,永受極端的酷刑了。

     ‘另外,長者,這些個有罪有業的衆生在命終之後,家裡的親人為他在佛菩薩前上供,在寺廟裡或家裡辦些素席供僧,用這功德來為亡者施福。

    但要注意的是:在辦齋食的時候及供齋之間,無論是生熟的米、面或蔬菜的之類,不要随便掉在地上,更不能随便丢棄、糟蹋。

    若是無意掉在地上弄髒的,第一千萬不能再擦擦後上供,這是極不恭敬,而且是有罪過的;第二即使不能吃了,也得施舍給豬狗等,不能抛棄浪費。

    一切上供給佛、法、僧三寶的供品,在上供前千萬不能自己先嘗一口,更别說先吃了。

    倘若違背了,先吃了,或是在上供時不夠恭敬、不夠虔誠的話,那末這個亡人一點也得不到利益。

    相反,若能勤勤懇懇、恭恭敬敬、誠誠心心地供齋,把一切上供的食品、供具,弄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地去供佛供僧,那末,在這些功德中,有七分之一是可以讓死去的人收到的。

    因此說,長者,閻浮提的衆生若能為他們的父母或是親人在命終之後能虔誠地設齋供養的話,無論是死去的或是活著的,都會獲得福報的利益的。

    ’ 地藏王菩薩在說這些話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的閻浮提鬼神,都發了無量的菩提心,大辯長者在做完這請法的功德之後,也就恭敬地向佛、向地藏王菩薩作禮并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注釋】: 1)脫獲:脫,倘或,或許之意,脫獲者,倘若獲得,偶然僥幸獲得之意。

    此意為普通衆生即使在做好事的情況下,也是不明因果,碰巧做上,故不免又為惡也。

     2)深邃:邃,音歲。

    深遠也,這裡“深”,指造業深重,“邃”,指入地獄的年代久遠,即指此人業障深重,堕于大地獄而不能自拔也。

     3)省:音醒,察看,檢查,如反省、内省。

    《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又知覺、醒悟,如發人深省,引申為明白。

    《列子·楊朱》:‘實僞之辨,如此其省也’。

    本經此處之意指後者,意為‘應當明白那是作惡,堕惡道的路子’。

     4)幡蓋:幡,梵語波吒迦,長帛下垂,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莊嚴具。

    幡具無量佛德,以頂觸之,則生受輪王之灌頂,終受佛位之灌頂。

    蓋,飾以寶玉之天蓋。

    佛菩薩及講師、讀師之高座上所懸之物。

    天蓋者,蓋佛之頂上以避雨之具,原系天人供養,故稱天蓋。

     5)本識:即第八識阿賴耶識。

    《唯識了義燈》雲:‘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阿賴耶識,譯作藏識,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譯作‘無沒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失沒也;譯作心,具積集及生起二義,謂能積集種子,生起諸法也。

     6)拜祭:拜者,跪拜。

    中國拜法與西域佛教拜法不同,也稱三跪九叩,沿用道家的禮拜方式。

    佛教禮拜常用頭面接足禮,即跪地後兩掌心向上,頭安于兩掌中間觸地也。

    祭者,祭奠。

    以供品(如燈香花燭食品之類)供鬼神享用,達到安慰亡靈及求鬼神滿已願。

     7)魍魉:音網兩。

    古代傳說中的精怪,多由依草附木而生。

    《楞嚴經卷八》雲:‘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魉鬼。

    ……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

     8)聖分:聖,正也,能證正道,名之為聖。

    《大乘義章》雲:‘初地以上,息妄契真,會正名聖’。

    聖人者,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之人也。

    聖分者,能得見聖聞法的福分也。

    聖因者,造能得見聖聞法的因緣也。

    聖事者,行能得見聖聞法之事也。

     9)殃累:以造惡所得之禍殃,連累他人或自己也。

     10)無生: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稱無生。

    觀無生之理,則可破生死煩惱也。

    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以無漏真智證此理,名證無生法忍。

     11)聞健自修:‘聞’者,聞經中所說命終後,為亡者修功德、造諸善因之事也;‘健’者,趁現在身體尚健,一息尚存之時也;‘自修’者,自修自得也。

     12)無常大鬼:無常者,梵語阿你怛也。

    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住,謂之無常。

    以無常故,生必有死也,死時有殺鬼至,名無常大鬼。

    《毗奈耶律三十四》曰:‘于寺門屋下畫生死輪……于輪上應作無常大鬼,發張口,長舒兩臂,抱生死輪’。

     13)冥冥遊神:指人死之後的孤魂,它們通常壽命最長為四十九天,若是大善大惡之人,則少于此天數便轉世去也。

     14)營齋:齋,梵名烏哺沙他,又稱布薩,清淨之義,後又轉為‘時’義,指時非時也。

    以正午以前為‘時’,正午以後為‘非時’,即過午不食也。

    此為齋之本義,後又轉為素食之義。

    又‘齋戒’者,清心之不淨為‘齋’,禁身之過非為‘戒’,此為齋之又一義也。

    又,‘齋七’者,謂人死後七七日之齋會也,即以死後每七日一次齋會,以至七七四十九天的七次齋會也。

    營齋之會,供佛供僧,以清淨之素食于午前供之,不得先食,不得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