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惑等,乃貪嗔癡一切煩惱之總名也。
迷于所對之境而颠倒事理謂之惑;‘障’者,以惑故,執于理而成所知障,執于事而成煩惱障。
以惑起業,以業成障。
障者,障礙聖道,令行人拘于三界故名。
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煩惱障(由我執起)、所知障(由法執起);三障:煩惱障(惑)、業障(業)、報障(苦)等。
‘難’者,有二種:一指三惡道之苦難或六道之苦難也;一指聞法見佛之障難,指八難也。
八難者,如地獄、餓鬼、畜生(無法見佛聞法)、北拘盧州、長壽天(福報勝而無法學佛)。
聾盲喑啞(無法見佛聞法)、世智聰辯(自持聰明邪見,不聞法也)、佛前佛後(無法或難以見佛聞法也)。
6)定自在王菩薩:此菩薩修得大自在定,故名定自在王。
此大士人中之龍,世間之愛悉皆遠離,離欲得禅,成就無漏功德,解脫塵勞煩惱,故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無有不定之時,名定自在王。
7)谛聽:谛者名了,了達聲塵本來不生,不逐語言,詳審而聽。
又若人聽法,不起吾慢貢高,亦不起自卑輕小,以平常心認真聽法,名為谛聽。
8)善思念:聞法之時當先淨慮,排除雜念,猶如量器,欲貯甘露,器不清淨,必當染污。
聞法亦如是,法如甘露,心如量器,雜念如污,當去雜念,淨其心境,方可得清淨之甘露法雨也。
9)一切智成就如來:此佛以智立名,無明破盡,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無一不知,知窮諸法實相而得名。
一切智,見前注。
如來,見前注。
10)應供:梵語阿羅诃,以其斷一切惡故,應受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
佛十号之一。
11)正遍知:梵語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譯作等正覺,正遍知,佛的十号之一。
覺知遍于一切為遍,覺知契于其理為正,謂正遍覺知一切法也。
又,三世諸佛之覺知平等,故曰等;遠離邪妄,故曰正。
12)明行足:梵語多遮羅那三般那,如來十号之一。
‘明’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以足行路也,指戒定慧而言。
佛依戒定慧之足,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
又‘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之三明也。
‘行’者,身口意三業也;‘足’者,具足也,圓滿也,意為圓滿具足身口意三業之三明也。
又,‘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
13)善逝:梵語修伽陀,譯意為好去、如去。
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故名善逝,佛之十号之一。
善逝者,如實去彼岸(涅槃)不再退沒生死大海之意。
14)世間解:梵語路伽憊。
譯作知世間,能解世間之有情及非有情之事。
佛的十号之一。
‘路伽’譯作‘世’;‘憊’譯作‘知’,知二種世間:衆生及非衆生。
世間解是化他之智,用以教化衆生,善解世間。
15)無上士:梵語阿耨多羅,佛的十号之一。
在諸法中,涅槃為無上;在一切衆生中,佛為無上,故名無上士。
16)調禦丈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佛十号之一。
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禦丈夫使入善道。
佛亦度女人,以女常從男,故雖稱調禦丈夫,亦兼指調禦女子入正道也。
17)天人師:梵語舍多提婆魔沙南。
佛十号之一。
佛為人天之導師。
能教示其應作與不應作,使人依教奉行,解脫煩惱,故名天人師。
又,佛雖度一切衆生,而以天、人兩道得道最多,故獨稱天人師。
18)出家:梵語波吠你野,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
《維摩诘經》雲:‘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有三種及四種出家。
三種出家者,第一、出世俗家:遠離妻子兒女俗情故,又名出紅塵家;第二、出三界家:能脫生死證阿羅漢;第三、出無明家:證佛法身,究竟出無明家,便成佛道。
四種出家者,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心出身不出:雖受用妻子而心不耽染;身出心不出:身參法侶,心猶顧戀;身心俱不出:乃俗人也。
19)十善:違十惡之行也。
善惡性之判有二,一、以理分:《菩薩璎珞經》雲:‘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住于緣;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為惡’。
《大乘義章》雲:‘順理名善,違理名惡’。
二以利分:《唯識論》雲:‘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為順,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
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為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十惡者,身三殺盜淫也,口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意三貪嗔癡也。
反此十惡名十善。
’ 20)清淨蓮華目如來:此佛以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九相,眼色如绀青相而起名。
印度蓮花色青,與佛眼相似,故雲清淨蓮花目也。
贊如來相好文中有:‘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目淨修廣若青蓮,齒白齊密猶珂雪’。
21)福度:羅漢已證無漏之斷德,能斷一切煩惱,應為人天所供養,而人天亦因之而得福,度于三惡道而得人天之上福,故稱福度。
22)教化:又稱勸化,教人化惡為善也。
23)光目:此光目女乃地藏王菩薩曆劫修行中所應化之身,故以菩提心之功德,令目蘊慧光,睛藏神德,号曰光目。
24)資
迷于所對之境而颠倒事理謂之惑;‘障’者,以惑故,執于理而成所知障,執于事而成煩惱障。
以惑起業,以業成障。
障者,障礙聖道,令行人拘于三界故名。
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煩惱障(由我執起)、所知障(由法執起);三障:煩惱障(惑)、業障(業)、報障(苦)等。
‘難’者,有二種:一指三惡道之苦難或六道之苦難也;一指聞法見佛之障難,指八難也。
八難者,如地獄、餓鬼、畜生(無法見佛聞法)、北拘盧州、長壽天(福報勝而無法學佛)。
聾盲喑啞(無法見佛聞法)、世智聰辯(自持聰明邪見,不聞法也)、佛前佛後(無法或難以見佛聞法也)。
6)定自在王菩薩:此菩薩修得大自在定,故名定自在王。
此大士人中之龍,世間之愛悉皆遠離,離欲得禅,成就無漏功德,解脫塵勞煩惱,故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無有不定之時,名定自在王。
7)谛聽:谛者名了,了達聲塵本來不生,不逐語言,詳審而聽。
又若人聽法,不起吾慢貢高,亦不起自卑輕小,以平常心認真聽法,名為谛聽。
8)善思念:聞法之時當先淨慮,排除雜念,猶如量器,欲貯甘露,器不清淨,必當染污。
聞法亦如是,法如甘露,心如量器,雜念如污,當去雜念,淨其心境,方可得清淨之甘露法雨也。
9)一切智成就如來:此佛以智立名,無明破盡,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無一不知,知窮諸法實相而得名。
一切智,見前注。
如來,見前注。
10)應供:梵語阿羅诃,以其斷一切惡故,應受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
佛十号之一。
11)正遍知:梵語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譯作等正覺,正遍知,佛的十号之一。
覺知遍于一切為遍,覺知契于其理為正,謂正遍覺知一切法也。
又,三世諸佛之覺知平等,故曰等;遠離邪妄,故曰正。
12)明行足:梵語多遮羅那三般那,如來十号之一。
‘明’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以足行路也,指戒定慧而言。
佛依戒定慧之足,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
又‘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之三明也。
‘行’者,身口意三業也;‘足’者,具足也,圓滿也,意為圓滿具足身口意三業之三明也。
又,‘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
13)善逝:梵語修伽陀,譯意為好去、如去。
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故名善逝,佛之十号之一。
善逝者,如實去彼岸(涅槃)不再退沒生死大海之意。
14)世間解:梵語路伽憊。
譯作知世間,能解世間之有情及非有情之事。
佛的十号之一。
‘路伽’譯作‘世’;‘憊’譯作‘知’,知二種世間:衆生及非衆生。
世間解是化他之智,用以教化衆生,善解世間。
15)無上士:梵語阿耨多羅,佛的十号之一。
在諸法中,涅槃為無上;在一切衆生中,佛為無上,故名無上士。
16)調禦丈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佛十号之一。
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禦丈夫使入善道。
佛亦度女人,以女常從男,故雖稱調禦丈夫,亦兼指調禦女子入正道也。
17)天人師:梵語舍多提婆魔沙南。
佛十号之一。
佛為人天之導師。
能教示其應作與不應作,使人依教奉行,解脫煩惱,故名天人師。
又,佛雖度一切衆生,而以天、人兩道得道最多,故獨稱天人師。
18)出家:梵語波吠你野,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
《維摩诘經》雲:‘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有三種及四種出家。
三種出家者,第一、出世俗家:遠離妻子兒女俗情故,又名出紅塵家;第二、出三界家:能脫生死證阿羅漢;第三、出無明家:證佛法身,究竟出無明家,便成佛道。
四種出家者,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心出身不出:雖受用妻子而心不耽染;身出心不出:身參法侶,心猶顧戀;身心俱不出:乃俗人也。
19)十善:違十惡之行也。
善惡性之判有二,一、以理分:《菩薩璎珞經》雲:‘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住于緣;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為惡’。
《大乘義章》雲:‘順理名善,違理名惡’。
二以利分:《唯識論》雲:‘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為順,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
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為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十惡者,身三殺盜淫也,口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意三貪嗔癡也。
反此十惡名十善。
’ 20)清淨蓮華目如來:此佛以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九相,眼色如绀青相而起名。
印度蓮花色青,與佛眼相似,故雲清淨蓮花目也。
贊如來相好文中有:‘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目淨修廣若青蓮,齒白齊密猶珂雪’。
21)福度:羅漢已證無漏之斷德,能斷一切煩惱,應為人天所供養,而人天亦因之而得福,度于三惡道而得人天之上福,故稱福度。
22)教化:又稱勸化,教人化惡為善也。
23)光目:此光目女乃地藏王菩薩曆劫修行中所應化之身,故以菩提心之功德,令目蘊慧光,睛藏神德,号曰光目。
24)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