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福;衣食住等物乃資助人之生命者,以生活所需之物資助他人以種福,是名資福。
又,衣食住器等物亦為資佛道修行之外德,施之可助人增修佛道,此福德較前更大。
何況以此資生之物供養賢聖,其福更不可限量矣。
25)志誠:志者,志願;誠者,實德,性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
志誠,有信向之意:信者,信三寶力;向者,向菩提道也。
志誠有端心正意之意: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也。
以志誠故,純孝感天,故得佛現身而救度也。
26)稽首:梵文稱和南,婆南,即敬禮、度我之意,禮拜也。
西域有九等禮: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緻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27)業緣:善業為招樂果之因緣,惡業為招苦果之因緣,一切有情盡由業緣而生。
《維摩诘經》雲:‘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新譯《仁王經》雲:‘諸界趣生,随業緣生,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法華經序品》雲:‘生死所趣,善惡業緣’。
28)暗冥:即幽冥,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無真理之光之處所,通常指地獄道,亦稱幻冥。
地藏菩薩救苦誓願深重,常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救苦,濟拔罪苦衆生,故稱幻冥世界教主。
29)卒白難竟:‘卒’者,終也;‘白’者,說也;‘竟’者,完也。
此語意為‘很難說完’,‘說也說不完’也。
30)慈哀愍我:慈者,慈悲。
慈有如來慈及聲聞慈之别:如來慈以無漏之功德,具足佛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功德。
而聲聞無此功德,故聲聞慈乃小慈也,至多施人以人天福報,無能救拔令離生死也。
哀者,悲哀;愍者,憐憫。
求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哀我母之苦,愍我孝順之心而救拔也。
31)梵志:志求梵天之法者名梵志。
《瑜珈論記》雲:‘梵者,西國語,此翻為寂靜,謂涅槃也。
志是此方語,志求于梵,故雲梵志也’。
梵者,具雲梵摩、勃蘭摩,婆羅賀摩之簡略,謂梵天也。
婆羅門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亦稱梵志。
梵,譯作寂靜、清淨、離欲等。
色界諸天離淫欲而清淨,總名梵天。
32)無憂國土:乃極樂世界也,其土無有女人,一生補處成佛,壽命不可計劫。
33)無盡意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剛,無盡金剛。
賢劫十六尊之一。
梵名阿差末底,佛遊寶莊嚴堂說《大集經》時,從東方不國普賢如來所來,廣說八十無盡之法門,見《無盡意菩薩經》。
又《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為發起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名号之因緣,及解頸衆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者也。
34)善知識: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更能益我菩提之道為善,故名善知識,乃相知相識導我于至善之地者,為善知識也。
又,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能度衆生者為善知識。
《法句經》雲:‘善知識者,能說深法,于畢竟空中,熾然達一切法者為善知識。
’《圓覺經》雲:‘末法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35)彈指間:時名。
《戒疏》雲:‘僧祗雲: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彈指’,喻時間極短也。
又,經中佛常有‘彈指’之舉,其義有三:一為許諾,如許講法也;一為歡喜,如《法華經》中:‘一時謦,俱共彈指’;一為警告,如《嘉祥法華義疏》雲:‘為令覺悟,是故彈指’。
36)歸依:歸者,歸投;依者,依靠,于勝者歸投、依靠、依伏也。
《大乘義章》雲:‘歸投依伏,故雲歸依。
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法界次第》雲:‘歸以反還為義,依者憑也’。
歸亦作皈,含‘白反’之義,即衆生反黑業(惡業)歸于白業(善業)之意。
歸有歸命之意,即身命歸趣于佛、歸順佛之教義、命根歸于一心本元之意。
37)宿命:宿世之生命也。
佛謂世人于過去世皆有生命。
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畜生,展轉輪回,謂之宿命。
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38)癃殘:癃,音龍,手足不靈活也;又,小便不利。
《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
殘者,殘疾也,如四肢、眼、耳、鼻、舌、嗓等有殘缺者也。
39)悭吝:悭,音千,小氣;吝,音林(入聲),小氣。
《無量壽經》雲:‘愛保貪重’者是也,已得之物不肯舍,未得之物妄想取,正與‘布施’、‘舍’相反也。
40)畋獵:畋,音田,打獵也。
41)悖逆:悖,音被,違背;忤,音武,逆也,不順從也。
42)鞭撻:撻,音蹋,打的意思。
鞭撻,用鞭子打的意思。
43)啞:亦作喑啞,喑,音‘音’,口不能發聲;啞,口能發聲而不成話語。
44)阙絕:阙,古時用作‘缺’,缺少的意思;絕,斷絕,一點也沒有。
45)吾我貢高:亦稱吾慢貢高,亦即自高自大之意。
又,衣食住器等物亦為資佛道修行之外德,施之可助人增修佛道,此福德較前更大。
何況以此資生之物供養賢聖,其福更不可限量矣。
25)志誠:志者,志願;誠者,實德,性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
志誠,有信向之意:信者,信三寶力;向者,向菩提道也。
志誠有端心正意之意: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也。
以志誠故,純孝感天,故得佛現身而救度也。
26)稽首:梵文稱和南,婆南,即敬禮、度我之意,禮拜也。
西域有九等禮: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緻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27)業緣:善業為招樂果之因緣,惡業為招苦果之因緣,一切有情盡由業緣而生。
《維摩诘經》雲:‘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新譯《仁王經》雲:‘諸界趣生,随業緣生,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法華經序品》雲:‘生死所趣,善惡業緣’。
28)暗冥:即幽冥,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無真理之光之處所,通常指地獄道,亦稱幻冥。
地藏菩薩救苦誓願深重,常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救苦,濟拔罪苦衆生,故稱幻冥世界教主。
29)卒白難竟:‘卒’者,終也;‘白’者,說也;‘竟’者,完也。
此語意為‘很難說完’,‘說也說不完’也。
30)慈哀愍我:慈者,慈悲。
慈有如來慈及聲聞慈之别:如來慈以無漏之功德,具足佛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功德。
而聲聞無此功德,故聲聞慈乃小慈也,至多施人以人天福報,無能救拔令離生死也。
哀者,悲哀;愍者,憐憫。
求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哀我母之苦,愍我孝順之心而救拔也。
31)梵志:志求梵天之法者名梵志。
《瑜珈論記》雲:‘梵者,西國語,此翻為寂靜,謂涅槃也。
志是此方語,志求于梵,故雲梵志也’。
梵者,具雲梵摩、勃蘭摩,婆羅賀摩之簡略,謂梵天也。
婆羅門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亦稱梵志。
梵,譯作寂靜、清淨、離欲等。
色界諸天離淫欲而清淨,總名梵天。
32)無憂國土:乃極樂世界也,其土無有女人,一生補處成佛,壽命不可計劫。
33)無盡意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剛,無盡金剛。
賢劫十六尊之一。
梵名阿差末底,佛遊寶莊嚴堂說《大集經》時,從東方不國普賢如來所來,廣說八十無盡之法門,見《無盡意菩薩經》。
又《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為發起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名号之因緣,及解頸衆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者也。
34)善知識: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更能益我菩提之道為善,故名善知識,乃相知相識導我于至善之地者,為善知識也。
又,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能度衆生者為善知識。
《法句經》雲:‘善知識者,能說深法,于畢竟空中,熾然達一切法者為善知識。
’《圓覺經》雲:‘末法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35)彈指間:時名。
《戒疏》雲:‘僧祗雲: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彈指’,喻時間極短也。
又,經中佛常有‘彈指’之舉,其義有三:一為許諾,如許講法也;一為歡喜,如《法華經》中:‘一時謦,俱共彈指’;一為警告,如《嘉祥法華義疏》雲:‘為令覺悟,是故彈指’。
36)歸依:歸者,歸投;依者,依靠,于勝者歸投、依靠、依伏也。
《大乘義章》雲:‘歸投依伏,故雲歸依。
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法界次第》雲:‘歸以反還為義,依者憑也’。
歸亦作皈,含‘白反’之義,即衆生反黑業(惡業)歸于白業(善業)之意。
歸有歸命之意,即身命歸趣于佛、歸順佛之教義、命根歸于一心本元之意。
37)宿命:宿世之生命也。
佛謂世人于過去世皆有生命。
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畜生,展轉輪回,謂之宿命。
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38)癃殘:癃,音龍,手足不靈活也;又,小便不利。
《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
殘者,殘疾也,如四肢、眼、耳、鼻、舌、嗓等有殘缺者也。
39)悭吝:悭,音千,小氣;吝,音林(入聲),小氣。
《無量壽經》雲:‘愛保貪重’者是也,已得之物不肯舍,未得之物妄想取,正與‘布施’、‘舍’相反也。
40)畋獵:畋,音田,打獵也。
41)悖逆:悖,音被,違背;忤,音武,逆也,不順從也。
42)鞭撻:撻,音蹋,打的意思。
鞭撻,用鞭子打的意思。
43)啞:亦作喑啞,喑,音‘音’,口不能發聲;啞,口能發聲而不成話語。
44)阙絕:阙,古時用作‘缺’,缺少的意思;絕,斷絕,一點也沒有。
45)吾我貢高:亦稱吾慢貢高,亦即自高自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