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恒河神。
昔佛弟子畢陵迦婆蹉常喚恒河女神為小婢,以此女神往昔曾為其婢故。
77)樹神:印度有樹神,名摩陀祗主厭。
中國《九華山志》載:王南塘遊九華,夢一老人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
”明日上山見數樵夫欲砍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計值而售之,複構亭于其下,曰“一松亭”。
凡樹必有神,神若離樹,其樹必枯,猶人魂之離體也。
78)山神:五嶽皆有神,五嶽神乃大神也。
其餘諸山,大者為大神,小者為小神。
凡山皆有神依而住之。
79)地神:閻浮提地神名堅牢,乃總地神也,大地神女之名,意為如地之堅牢,如神之不壞也。
欲求資财、珍寶伏藏及神通、長年妙藥,并療衆病、降伏魔怨、制諸異道時,依《金光明經·堅牢地神品》所述之法行之。
本經有“地神護法品”述此地神功德。
80)川澤神:川為小河,澤為湖泊。
中國諸大湖皆有神,如: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巢湖、太湖等,皆稱龍君、龍王也。
81)苗稼神:稼者,禾苗已結實可收割者也。
禾苗莊稼亦有神祗扶持以期豐收。
相傳古代後稷(音計)教人耕種,死後為苗稼之神。
82)晝神:主白晝之神,司人間善惡等事。
83)夜神:主夜晚之神,司人間善惡等事。
善财童子五十三參,曾參普德等主夜神。
84)空神:名舜若多。
舜若多者,梵語也,譯作空性。
空性有二義:一曰虛空之實體,名空性;一曰諸法之空無,名空性。
真如為空性,而真如之本體實非空也。
此正與凡情之見相反:凡情執虛妄相以為有,而實空也;凡情不見真如理體之相以為空,而實有也。
此處指掌管虛空之神。
85)天神:梵語泥縛多,多稱梵天,亦為帝釋等一切天衆之總稱。
此天衆亦包括諸天所統領之鬼神等衆,如:夜叉、羅刹、乾達婆、毗舍、鸠 荼等。
86)飲食神:即竈神,俗稱竈王爺。
《淮南子》雲:“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周禮注》雲:“颛顼氏有子曰黎,祀為竈神”。
許慎《五經通義》雲:“竈神姓蘇,名吉利;或雲張姓,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博頰,字卿忌”。
佛教中名“監齋使者”。
87)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種種藥草,皆有神依附。
所謂疾疫之世化為藥草,饑馑之時變作稻糧,以救萬民之神也。
88)惡目鬼王:陰界有無量之鬼,須有鬼王統治之,令其不越規矩,不胡作非為。
此衆多鬼王皆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教化幽冥衆生,令改惡從善,舍邪歸正,皈依三寶,最終得離三途乃至三界而永離生死也。
惡目鬼王者,其目光兇惡,用以折伏惡人惡鬼,令其回惡向善也。
89)啖血鬼王:有一類鬼常遊屠宰之場、争戰之場,專門啖(音淡,吃也)食鮮血,為此常常發生紛争,須有鬼王統治管理之。
90)啖精氣鬼王:即毗舍 鬼,東方持國天王所率之鬼神,狀如小兒,專門食人之精氣,使人虧損;又常食五谷之精華,令五谷耗損,故亦有鬼王統治之。
91)啖胎卵鬼王:孕婦生子之時,諸惡鬼争食其胞衣,故亦有鬼王統治之。
92)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如西方廣目天王所率之富單那鬼神,主管行寒熱之病。
此鬼王以行病懲罰種種作惡之衆生。
93)攝毒鬼王:此鬼王心慈力強,能收攝種種毒,如龍毒、蛇毒、蠱毒、藥毒及一切諸毒,利益一切衆生。
94)慈心鬼王:此鬼王慈心向人,常以樂事施人,念念愛護衆生。
95)福利鬼王:如世間城隍、土地或某些山嶽之神,赦人之禍,施人以福,故稱福利鬼王。
96)大愛敬鬼王:此鬼王愛護、恭敬那些持戒修行者、拜佛念經者,真正修行之人,令其吉人天相,事事順遂,以勉勵諸修善之人。
97)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
新舊有六譯:一、《無量壽經》、《涅槃經》譯作“妙德”;二、《無行經》譯作“妙首”;三、《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譯作“普首”;四、《阿目經》、《普超經》譯作“濡首”;五、《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璎珞經》譯作“敬首”;六、《大日經》新譯作“妙吉祥”。
文殊或曼殊譯作妙、敬、普;師利或室利譯作頭、德、吉祥。
此菩薩與普賢菩薩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
文殊為七佛之師,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龍種上如來”,現在稱“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普見佛”。
一切菩薩皆号為法王子,而獨稱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薩,為一切菩薩之首也。
98)法王子:佛于法自在,故稱法王。
《法華經·譬喻品》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維摩诘經》雲:“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又,西藏喇嘛之職位,亦稱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
菩薩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
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大智度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
” 99)善根:身口意三業之善行牢固,如根子之紮于地,故稱善根。
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之善,如根相似,稱為善根。
又,稱不貪、不嗔、不癡為三善根,以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之所生也。
100)無礙智:無礙者,自在通達涉入也,如種種燈光互相涉入而為無礙之相。
佛智通達自在,知世間法、知三世、知自他,無有障礙,故名無礙智,亦名後得智。
101)小果聲聞:小果者,指修小乘法所得之果也。
聲聞者,梵語舍羅婆迦,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
聲聞之義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如來所說之聲教而悟解,故曰聲聞;二、就所觀之法門而釋,衆生唯有名無實,故目之為聲,觀此聲而悟解無我、人、衆生、壽者之義,目之為聞,故曰聲聞;三、就化地之佛說而釋,佛所說一乘之法旨為聲,衆生聞而悟解名聞,故曰聲聞。
102)因地:因者,因緣;地者,位次。
相對于佛果之位,凡修行佛道而未達佛果之一切位,皆稱因地,乃以修行欲達佛果之因緣所在之位次也。
103)不思議:不可思議之略也。
不可思議者,或為理之深妙,或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也。
《法華玄義序》:“妙名不可思議”。
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測;以事神故希奇,非淺識之所量。
故知不思議者,非情識之所可窺測者也。
104)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須彌山及外圍鐵圍山,則為九山)。
一小世界乃一個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約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一個太陽系。
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尊佛所住、所教化之境界。
此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禅天,兩者成壞同時。
105)劫:梵語稱劫波,譯成“分别時節”,指不能用年、月、日、時來計算的極長遠的時節。
或以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所須時間為一劫,或以大、中、小時為一劫。
小劫者,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起算,每過百年減一歲,直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反之,從人壽十歲起,每過百年加一歲,直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
增劫、減劫都稱小劫。
十次增減,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
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通常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106)十地果位:有多種十地之說。
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論》七十八所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者。
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經》所說,于三乘後加入佛乘十地。
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經》與《金剛頂經》二經密宗所立之十地。
此處唯述菩薩乘之十地:一、歡喜地:為菩薩既滿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二空性,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菩薩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羅密。
二、離垢地:菩薩成就屍(持戒)波羅密,斷修惑(即思惑),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故雲離垢地。
三、發光地:菩薩成就羼提(忍辱)波羅密,斷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故雲發光地。
四、焰慧地:菩薩成就毗離耶(精進)波羅密,斷修惑,使慧性熾盛,故雲焰慧地。
五、極難勝地:菩薩成就禅定波羅密,斷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使之合而相應,故雲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菩薩成就般若(智慧)波羅密,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差别,故雲現前地。
七、遠行地:菩薩成就方便波羅密,發大悲心,斷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故雲遠行地。
八、不動地:菩薩成就願波羅密,斷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故雲不動地。
九、善慧地:菩薩成就力波羅密,斷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能說法,故雲善慧地。
十、法雲地:菩薩成就智波羅密,亦斷修惑,具足無邊恒沙清淨性功德,出生無邊功德水,如大雲複虛空,出清淨衆水,故雲法雲地。
十地位滿,便證佛菩提而成佛。
107)辟支佛:梵稱辟支迦佛陀。
辟支佛具兩重意義:緣覺,觀待内外之緣(内觀十二因緣,外觀飛花落葉)而悟聖果;獨覺,初發心時值佛,思維世間之法,後得道,身出無佛之世,性好寂靜,加行滿而無師友之教,自然獨悟,故名獨覺。
108)威神誓願:威,令人視其外而生畏;神,令人不測其内而覺不可思議;誓,立誓也;願,願求成就其事也。
諸佛菩薩必有總、别兩種誓願。
總誓願者,四宏誓願是也: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别誓願者,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大士十二大願等是也。
地藏菩薩久證十地,智慧神通不可窮盡,故其威神誓願亦不可思議也。
109)贊歎:贊者,贊佛相好;歎者,歎佛功德。
菩薩亦然,以佛菩薩之相好、功德皆不可思議也。
《行事鈔》曰:“美其功德曰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謂歎。
” 110)瞻禮:瞻者,以恭敬心向上仰觀也;禮者,以恭敬心作身業禮敬之相也。
有九等身業作禮之相:發言慰問、俯首示敬、舉手高揖、合掌平拱、曲膝、長跪、手膝踞地、五輪俱曲、五體投地。
111)供養:進财為供,攝資為養。
即捐贈錢财為供,捐獻生活用具為養。
為資養三寶而供奉的燈、香、花、果、衣、食、資财等,稱為供養。
這種供養稱為财供養或利供養。
供養有三種:一是财供養,如上所說;一是敬供養,恭敬、贊歎也是一種供養。
一是法供養,說法或依教奉行,利益衆生稱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上,以此供養出生諸佛也。
112)彩畫刻镂:以顔料色彩畫諸佛菩薩之形像以便供養禮拜,稱彩畫;以木、石、金、玉等為材料,雕刻佛菩薩的形像以便供養禮拜,稱刻镂。
镂,音漏,對金、木等物雕刻稱镂。
113)塑漆:雕塑及上漆也。
用黏土或陶瓷來雕塑佛像,有的在塑像外邊用漆或彩帛包裹後上漆以增加色彩,稱為塑漆。
114)不可說:以法身無為,法性無為,故非言語思量之可分别,數目限量之可表達,故雲不可說。
115)長者:梵語疑叻賀缽底,積财具德者之通稱。
《法華玄贊》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财盈,名為長者。
”大長者須備十德: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具此十德,名大長者。
116)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佛之名号。
師子奮迅者,佛所具三昧之名号也。
獅子奮迅時,開張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哮吼之相。
佛入此三昧,則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獸攝伏,故名師子奮迅三昧。
具足萬行者,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佛具獅子奮迅三昧,能除卻微細障定之塵,捷疾出入三昧,證入一心,從而具足萬行,以成正覺,故從因德立号,
昔佛弟子畢陵迦婆蹉常喚恒河女神為小婢,以此女神往昔曾為其婢故。
77)樹神:印度有樹神,名摩陀祗主厭。
中國《九華山志》載:王南塘遊九華,夢一老人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
”明日上山見數樵夫欲砍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計值而售之,複構亭于其下,曰“一松亭”。
凡樹必有神,神若離樹,其樹必枯,猶人魂之離體也。
78)山神:五嶽皆有神,五嶽神乃大神也。
其餘諸山,大者為大神,小者為小神。
凡山皆有神依而住之。
79)地神:閻浮提地神名堅牢,乃總地神也,大地神女之名,意為如地之堅牢,如神之不壞也。
欲求資财、珍寶伏藏及神通、長年妙藥,并療衆病、降伏魔怨、制諸異道時,依《金光明經·堅牢地神品》所述之法行之。
本經有“地神護法品”述此地神功德。
80)川澤神:川為小河,澤為湖泊。
中國諸大湖皆有神,如: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巢湖、太湖等,皆稱龍君、龍王也。
81)苗稼神:稼者,禾苗已結實可收割者也。
禾苗莊稼亦有神祗扶持以期豐收。
相傳古代後稷(音計)教人耕種,死後為苗稼之神。
82)晝神:主白晝之神,司人間善惡等事。
83)夜神:主夜晚之神,司人間善惡等事。
善财童子五十三參,曾參普德等主夜神。
84)空神:名舜若多。
舜若多者,梵語也,譯作空性。
空性有二義:一曰虛空之實體,名空性;一曰諸法之空無,名空性。
真如為空性,而真如之本體實非空也。
此正與凡情之見相反:凡情執虛妄相以為有,而實空也;凡情不見真如理體之相以為空,而實有也。
此處指掌管虛空之神。
85)天神:梵語泥縛多,多稱梵天,亦為帝釋等一切天衆之總稱。
此天衆亦包括諸天所統領之鬼神等衆,如:夜叉、羅刹、乾達婆、毗舍、鸠 荼等。
86)飲食神:即竈神,俗稱竈王爺。
《淮南子》雲:“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周禮注》雲:“颛顼氏有子曰黎,祀為竈神”。
許慎《五經通義》雲:“竈神姓蘇,名吉利;或雲張姓,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博頰,字卿忌”。
佛教中名“監齋使者”。
87)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種種藥草,皆有神依附。
所謂疾疫之世化為藥草,饑馑之時變作稻糧,以救萬民之神也。
88)惡目鬼王:陰界有無量之鬼,須有鬼王統治之,令其不越規矩,不胡作非為。
此衆多鬼王皆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教化幽冥衆生,令改惡從善,舍邪歸正,皈依三寶,最終得離三途乃至三界而永離生死也。
惡目鬼王者,其目光兇惡,用以折伏惡人惡鬼,令其回惡向善也。
89)啖血鬼王:有一類鬼常遊屠宰之場、争戰之場,專門啖(音淡,吃也)食鮮血,為此常常發生紛争,須有鬼王統治管理之。
90)啖精氣鬼王:即毗舍 鬼,東方持國天王所率之鬼神,狀如小兒,專門食人之精氣,使人虧損;又常食五谷之精華,令五谷耗損,故亦有鬼王統治之。
91)啖胎卵鬼王:孕婦生子之時,諸惡鬼争食其胞衣,故亦有鬼王統治之。
92)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如西方廣目天王所率之富單那鬼神,主管行寒熱之病。
此鬼王以行病懲罰種種作惡之衆生。
93)攝毒鬼王:此鬼王心慈力強,能收攝種種毒,如龍毒、蛇毒、蠱毒、藥毒及一切諸毒,利益一切衆生。
94)慈心鬼王:此鬼王慈心向人,常以樂事施人,念念愛護衆生。
95)福利鬼王:如世間城隍、土地或某些山嶽之神,赦人之禍,施人以福,故稱福利鬼王。
96)大愛敬鬼王:此鬼王愛護、恭敬那些持戒修行者、拜佛念經者,真正修行之人,令其吉人天相,事事順遂,以勉勵諸修善之人。
97)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
新舊有六譯:一、《無量壽經》、《涅槃經》譯作“妙德”;二、《無行經》譯作“妙首”;三、《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譯作“普首”;四、《阿目經》、《普超經》譯作“濡首”;五、《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璎珞經》譯作“敬首”;六、《大日經》新譯作“妙吉祥”。
文殊或曼殊譯作妙、敬、普;師利或室利譯作頭、德、吉祥。
此菩薩與普賢菩薩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
文殊為七佛之師,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龍種上如來”,現在稱“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普見佛”。
一切菩薩皆号為法王子,而獨稱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薩,為一切菩薩之首也。
98)法王子:佛于法自在,故稱法王。
《法華經·譬喻品》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維摩诘經》雲:“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又,西藏喇嘛之職位,亦稱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
菩薩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
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大智度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
” 99)善根:身口意三業之善行牢固,如根子之紮于地,故稱善根。
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之善,如根相似,稱為善根。
又,稱不貪、不嗔、不癡為三善根,以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之所生也。
100)無礙智:無礙者,自在通達涉入也,如種種燈光互相涉入而為無礙之相。
佛智通達自在,知世間法、知三世、知自他,無有障礙,故名無礙智,亦名後得智。
101)小果聲聞:小果者,指修小乘法所得之果也。
聲聞者,梵語舍羅婆迦,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
聲聞之義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如來所說之聲教而悟解,故曰聲聞;二、就所觀之法門而釋,衆生唯有名無實,故目之為聲,觀此聲而悟解無我、人、衆生、壽者之義,目之為聞,故曰聲聞;三、就化地之佛說而釋,佛所說一乘之法旨為聲,衆生聞而悟解名聞,故曰聲聞。
102)因地:因者,因緣;地者,位次。
相對于佛果之位,凡修行佛道而未達佛果之一切位,皆稱因地,乃以修行欲達佛果之因緣所在之位次也。
103)不思議:不可思議之略也。
不可思議者,或為理之深妙,或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也。
《法華玄義序》:“妙名不可思議”。
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測;以事神故希奇,非淺識之所量。
故知不思議者,非情識之所可窺測者也。
104)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須彌山及外圍鐵圍山,則為九山)。
一小世界乃一個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約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一個太陽系。
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尊佛所住、所教化之境界。
此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禅天,兩者成壞同時。
105)劫:梵語稱劫波,譯成“分别時節”,指不能用年、月、日、時來計算的極長遠的時節。
或以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所須時間為一劫,或以大、中、小時為一劫。
小劫者,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起算,每過百年減一歲,直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反之,從人壽十歲起,每過百年加一歲,直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
增劫、減劫都稱小劫。
十次增減,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
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通常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106)十地果位:有多種十地之說。
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論》七十八所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者。
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經》所說,于三乘後加入佛乘十地。
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經》與《金剛頂經》二經密宗所立之十地。
此處唯述菩薩乘之十地:一、歡喜地:為菩薩既滿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二空性,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菩薩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羅密。
二、離垢地:菩薩成就屍(持戒)波羅密,斷修惑(即思惑),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故雲離垢地。
三、發光地:菩薩成就羼提(忍辱)波羅密,斷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故雲發光地。
四、焰慧地:菩薩成就毗離耶(精進)波羅密,斷修惑,使慧性熾盛,故雲焰慧地。
五、極難勝地:菩薩成就禅定波羅密,斷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使之合而相應,故雲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菩薩成就般若(智慧)波羅密,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差别,故雲現前地。
七、遠行地:菩薩成就方便波羅密,發大悲心,斷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故雲遠行地。
八、不動地:菩薩成就願波羅密,斷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故雲不動地。
九、善慧地:菩薩成就力波羅密,斷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能說法,故雲善慧地。
十、法雲地:菩薩成就智波羅密,亦斷修惑,具足無邊恒沙清淨性功德,出生無邊功德水,如大雲複虛空,出清淨衆水,故雲法雲地。
十地位滿,便證佛菩提而成佛。
107)辟支佛:梵稱辟支迦佛陀。
辟支佛具兩重意義:緣覺,觀待内外之緣(内觀十二因緣,外觀飛花落葉)而悟聖果;獨覺,初發心時值佛,思維世間之法,後得道,身出無佛之世,性好寂靜,加行滿而無師友之教,自然獨悟,故名獨覺。
108)威神誓願:威,令人視其外而生畏;神,令人不測其内而覺不可思議;誓,立誓也;願,願求成就其事也。
諸佛菩薩必有總、别兩種誓願。
總誓願者,四宏誓願是也: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别誓願者,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大士十二大願等是也。
地藏菩薩久證十地,智慧神通不可窮盡,故其威神誓願亦不可思議也。
109)贊歎:贊者,贊佛相好;歎者,歎佛功德。
菩薩亦然,以佛菩薩之相好、功德皆不可思議也。
《行事鈔》曰:“美其功德曰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謂歎。
” 110)瞻禮:瞻者,以恭敬心向上仰觀也;禮者,以恭敬心作身業禮敬之相也。
有九等身業作禮之相:發言慰問、俯首示敬、舉手高揖、合掌平拱、曲膝、長跪、手膝踞地、五輪俱曲、五體投地。
111)供養:進财為供,攝資為養。
即捐贈錢财為供,捐獻生活用具為養。
為資養三寶而供奉的燈、香、花、果、衣、食、資财等,稱為供養。
這種供養稱為财供養或利供養。
供養有三種:一是财供養,如上所說;一是敬供養,恭敬、贊歎也是一種供養。
一是法供養,說法或依教奉行,利益衆生稱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上,以此供養出生諸佛也。
112)彩畫刻镂:以顔料色彩畫諸佛菩薩之形像以便供養禮拜,稱彩畫;以木、石、金、玉等為材料,雕刻佛菩薩的形像以便供養禮拜,稱刻镂。
镂,音漏,對金、木等物雕刻稱镂。
113)塑漆:雕塑及上漆也。
用黏土或陶瓷來雕塑佛像,有的在塑像外邊用漆或彩帛包裹後上漆以增加色彩,稱為塑漆。
114)不可說:以法身無為,法性無為,故非言語思量之可分别,數目限量之可表達,故雲不可說。
115)長者:梵語疑叻賀缽底,積财具德者之通稱。
《法華玄贊》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财盈,名為長者。
”大長者須備十德: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具此十德,名大長者。
116)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佛之名号。
師子奮迅者,佛所具三昧之名号也。
獅子奮迅時,開張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哮吼之相。
佛入此三昧,則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獸攝伏,故名師子奮迅三昧。
具足萬行者,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佛具獅子奮迅三昧,能除卻微細障定之塵,捷疾出入三昧,證入一心,從而具足萬行,以成正覺,故從因德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