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小乘一切戒行也。
以衆生自性清淨無染,不染五欲六塵,令三業清淨,直證無上道也。
33)羼提波羅密:羼提,譯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罵辱擊打,及非有情之寒熱饑渴等之大行。
以自性清淨無生故,一切惡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證無生法忍也。
34)毗離耶波羅密:毗離耶譯作精進,精勵身心行道也。
以清淨自性無間斷故,故能不息也。
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無妄名精,悟理名進。
唯精進方可克期取證也。
<普賢行願品>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名精進也。
35)禅波羅密:禅,全稱禅那,譯作靜慮,又名三昧,定。
思維真理,定止散亂之法也。
自性清靜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靜慮也。
靜者,寂也;慮者,照也。
36)般若波羅密:般若,譯作淨慧,妙慧。
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真之慧也。
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無知,無知而知,離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
般若者,了達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餘皆不能也。
37)慈悲音:四無量心之前二也。
慈以施樂,悲以拔苦,以所緣乃無量衆生之境,故稱“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
以平等利益一切衆生故,亦稱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四無量心之後二也。
喜者,喜衆生能離苦得樂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來三種心(慈、悲、喜)之功德。
又,能怨親平等,舍怨親之分别心也,乃利他之心也。
“舍”之實義,乃《金剛經》中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之義也。
39)解脫音:梵雲木底木叉,譯作解脫,離縛而得自在義。
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
衆生自性本來清淨,無有系縛之相,複能令衆生離縛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脫之音也。
40)無漏音:漏者,煩惱之異名,漏洩之義。
貪、嗔、癡諸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頭漏洩不止,能令衆生漏落到三惡道中去,故名為漏。
以此之故,名有煩惱之法為有漏,離煩惱之法名無漏。
戒、定、慧及涅槃等皆為無漏之法也。
以自性清淨,遠離煩惱,故能出此無漏之音也。
41)智慧音:知世間法,了三乘法,破煩惱之暗,脫三界之苦,得大乘法樂之智慧。
42)大智慧音:知出世間法,了一乘大法,破根本無明之暗,證得究竟佛果之智慧。
43)師子吼音:佛說三乘之法如獅子吼,外道盡皆攝伏,故名。
又,佛在大衆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之獅子吼。
44)大師子吼音:佛說一乘大法,令衆生究竟證得佛果。
大者,喻時空之無限也。
45)雲雷音:雲者,普複之義;雷者,普震之義。
形容佛說法如雲普複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衆生喜悅,令外道攝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46)大雲雷音:此雲雷之音普複一切法界,華嚴、華藏世界無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機之賢聖亦皆受益而得證佛果。
47)娑婆世界:譯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衆生堪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衆生而受種種勞苦故。
《文句》二下雲:“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悲華經》雲:“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雲:“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衆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
此娑婆世界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與極樂世界同屬第十三重。
48)天龍:諸天與龍神也,乃八部衆之上首,故以此稱天龍八部。
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迦。
天有欲界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重:乃初、二、三、四之四禅天也;無色界四重天:乃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
龍:梵語那伽,蛇中之首,有神力,能變化,行雲雨。
夜叉:譯作能啖鬼、勇健,能飛行空中食人。
乾達婆:譯作香陰、香神、尋香,樂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行奏樂之神。
阿修羅:譯作無端(貌醜也)、無酒(不飲酒)、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常與帝釋作戰。
迦樓羅: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以龍為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閻浮提隻容一足。
緊那羅:舊譯人非人、疑人,新譯歌神。
似人而頭上有角,男則馬首人身,能歌舞,女則貌美。
摩候羅迦:譯作大蟒神,亦樂神之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以八部衆中含有鬼神,故稱天龍鬼神也。
49)四天王天:為帝釋之外将。
須彌山之半腹有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雲四王天,乃欲界第一天。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達婆(此雲尋香,乃天帝伎樂神)及毗舍(此雲颠狂鬼,啖精氣鬼)神将,護弗婆提人,能護持國土,居須彌山黃金。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領鸠 荼(夢魇鬼)及辟荔神(低等餓鬼),護閻浮提人,能令人善根增長,居須彌山琉璃 。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領一切龍及富單那(名臭,主熱病之鬼),護瞿耶尼人,能以淨天眼擁護人,居須彌山白銀 。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飛行鬼,能啖鬼)、羅刹(可畏鬼,暴惡鬼)神将,護郁單越人,能以福德施人,名聞四方,居須彌山水晶 。
50)須焰摩天:天名,譯作妙善,妙時分。
焰摩者,時分也。
彼天光明赫奕,晝夜不分,以花開花合為一晝夜。
彼天快樂,時時唱言“快哉!”故名須焰摩天。
51)兜率陀天:譯作知足,于五欲之境知止足故。
此天依空而居,内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為天衆欲樂之處。
此天一晝夜合人間四百年,此天人壽為四千年,合人間為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彌勒内院常為菩薩成佛前之最後住處。
52)化樂天:六欲天之第五,亦稱樂變化天,能自化五塵而自娛樂也。
此天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身長八由旬(一由旬合四十、六十或八十裡),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從男女膝上化生,初生即如人間十二歲之兒童。
53)他化自在天:略名他化天,第六天。
此天樂具不必自己化作,可由下界化現而取之自娛也。
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皆為害正法之魔也,即四魔中之天魔,釋尊成佛時,波旬即此魔王也。
54)梵衆天:梵天也,譯作清淨、寂靜、離欲等。
色界諸天離欲而清淨,總名梵天。
梵衆天者,乃色界初禅三天之一,最下級者,指梵天民衆也。
此天之定,乃初禅定也,具尋伺(覺觀)二心所及喜樂二受者。
55)梵輔天:色界初禅三天之二,大梵天之輔相也,侍衛梵王,為臣為相而輔翼也。
56)大梵天:色界初禅三天之三,最高天主也,稱大梵天王,名曰屍棄。
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來請佛轉法輪,自稱為娑婆世界之教主。
57)少光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一。
二禅天定心微細,無尋伺(覺觀)之心所,尚感受喜樂二受也,無眼等五識,唯餘意識。
少光天者,定力深故,定體自可發光也,故名少光。
58)無量光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二,定力轉勝,光明無量也。
59)光音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三也,新稱極光淨天,此天已無音聲,以口發淨光代音聲而語言。
大火災破壞至色界初禅天時,下界衆生盡來此處,待新世界成劫之時,自此天起金色大雲,注大洪雨,以造初禅以下直至地獄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衆生漸漸下生以至地獄界。
此天定力更勝,已無覺觀之心所。
60)少淨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一,唯有樂受,離喜受,乃清淨之意識也,得受淨妙之樂境。
以三禅三天中,淨樂較少故,名少淨天。
61)無量淨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二,較之少淨天,禅定力增,樂境亦增,淨樂無量,故名無量淨天。
62)遍淨天:色界三禅天之第三天。
此天淨光周遍,寂靜之樂,周遍身心,三界之樂以此天為第一。
此天名定生喜樂地,樂受之至極也。
(四禅天乃舍受,無此樂也)。
63)福生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一天也。
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勝,故名福生。
要言之,清福最難得也。
又,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406之解釋,則以無雲天為四禅天之第一天,而以此福生天為四禅天之第二天。
無雲者,以雲喻貪,此天清淨無貪,故以無雲為名也。
64)福愛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二天也。
以最勝之禅定福感得微妙随順,名之曰福愛天。
又,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406之解釋,則無此天之名也。
65)廣果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三天也,為凡夫得生之天最勝處,凡夫修福最高莫過于此天。
此天之上乃聖者所生之處,稱五淨居天。
淨居天之意,唯聖者所住,無異生雜入也。
五淨居天指四禅天之後五天。
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277雲,乃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及色究竟天此五天也。
而本經所述之“無想天”,乃外道所居之天,一定五百劫,不在此五天之數。
66)無想天:又名外道天。
外道壓迫妄想令其不生,一定能定五百劫,在三界中無處可安,“有部”與“經部”攝其于廣果天中;“上座部”則于廣果天之上立無想天。
《俱舍論》第五雲:“無想有情居于何處?居在廣果。
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 67)無煩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四天也(無想天除外),乃聖者所居之五淨天之第一天,無一切煩惱雜亂之天也。
聲聞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下界惑盡,上界惑薄,故生此天。
68)無熱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五天也,五淨天之第二天。
無一切熱惱之處,亦為阿那含果聖人所居之處,其惑較之無煩天更薄。
《俱舍頌疏世間品一》雲:“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
” 69)善見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六天也,定力勝而見清澈,故名善見。
定力勝而令惑薄障淺,故所見更為明澈,較之無熱天更勝。
又,能見種種勝法故,名善見天。
70)善現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七天也,善妙之果報顯現,故名善現。
此天定力又勝善見天,故非但見之,抑亦現之,能令種種勝法現前也。
71)色究竟天: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頂,乃色之邊際,若能一念空色,便離色界。
色界四禅天之第八天也。
72)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正雲摩醯濕伐羅,“摩醯”為“大”,“濕伐羅”為“自在”,即大自在天也,乃色界頂上天神之名也,于三千大千世界得大自在。
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遊大千世界;一念之頃能知大千世界所下雨滴頭數。
73)非想非非想處天:舊稱非有想非無想天,無色界天之第四天也。
此天定名之意為: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無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無細想,故曰非非想。
無色界另有三天,空無邊處天:厭形色之身,思無邊之空,作空無邊之解,所生之處曰空無邊處。
于色界中,以方便力,滅種種色,出色界獄,但見虛空無邊,故名空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舍外界之空,舍其虛空而緣内識為心識無邊之解,心與識無邊相應,故名識無邊處定。
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舍心識觀心識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故名無所有定。
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無所有處天。
此四種無色界天,以無色故,于三界随處可安,故無論上下高低,皆為此天所居之範圍;以定力勝故,可知其勝于欲、色二界也。
74)海神:名海若,又名耐薰,乃北方天王毗沙門天王腹部所帶之鬼面名,住于大海,統領大海之神祗水妖,掌管風浪行旅禍福及水族興衰之事。
75)江神:名江伯,于各江流中為神,司職有如海神,掌管風浪行旅禍福及水族興衰之事。
相傳春秋伍子胥殁後為錢塘江神。
江神多為男性。
76)河神:名宓(音蜜)妃。
中國洛河有洛神。
印度恒河有
以衆生自性清淨無染,不染五欲六塵,令三業清淨,直證無上道也。
33)羼提波羅密:羼提,譯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罵辱擊打,及非有情之寒熱饑渴等之大行。
以自性清淨無生故,一切惡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證無生法忍也。
34)毗離耶波羅密:毗離耶譯作精進,精勵身心行道也。
以清淨自性無間斷故,故能不息也。
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無妄名精,悟理名進。
唯精進方可克期取證也。
<普賢行願品>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名精進也。
35)禅波羅密:禅,全稱禅那,譯作靜慮,又名三昧,定。
思維真理,定止散亂之法也。
自性清靜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靜慮也。
靜者,寂也;慮者,照也。
36)般若波羅密:般若,譯作淨慧,妙慧。
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真之慧也。
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無知,無知而知,離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
般若者,了達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餘皆不能也。
37)慈悲音:四無量心之前二也。
慈以施樂,悲以拔苦,以所緣乃無量衆生之境,故稱“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
以平等利益一切衆生故,亦稱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四無量心之後二也。
喜者,喜衆生能離苦得樂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來三種心(慈、悲、喜)之功德。
又,能怨親平等,舍怨親之分别心也,乃利他之心也。
“舍”之實義,乃《金剛經》中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之義也。
39)解脫音:梵雲木底木叉,譯作解脫,離縛而得自在義。
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
衆生自性本來清淨,無有系縛之相,複能令衆生離縛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脫之音也。
40)無漏音:漏者,煩惱之異名,漏洩之義。
貪、嗔、癡諸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頭漏洩不止,能令衆生漏落到三惡道中去,故名為漏。
以此之故,名有煩惱之法為有漏,離煩惱之法名無漏。
戒、定、慧及涅槃等皆為無漏之法也。
以自性清淨,遠離煩惱,故能出此無漏之音也。
41)智慧音:知世間法,了三乘法,破煩惱之暗,脫三界之苦,得大乘法樂之智慧。
42)大智慧音:知出世間法,了一乘大法,破根本無明之暗,證得究竟佛果之智慧。
43)師子吼音:佛說三乘之法如獅子吼,外道盡皆攝伏,故名。
又,佛在大衆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之獅子吼。
44)大師子吼音:佛說一乘大法,令衆生究竟證得佛果。
大者,喻時空之無限也。
45)雲雷音:雲者,普複之義;雷者,普震之義。
形容佛說法如雲普複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衆生喜悅,令外道攝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46)大雲雷音:此雲雷之音普複一切法界,華嚴、華藏世界無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機之賢聖亦皆受益而得證佛果。
47)娑婆世界:譯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衆生堪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衆生而受種種勞苦故。
《文句》二下雲:“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悲華經》雲:“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雲:“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衆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
此娑婆世界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與極樂世界同屬第十三重。
48)天龍:諸天與龍神也,乃八部衆之上首,故以此稱天龍八部。
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迦。
天有欲界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重:乃初、二、三、四之四禅天也;無色界四重天:乃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
龍:梵語那伽,蛇中之首,有神力,能變化,行雲雨。
夜叉:譯作能啖鬼、勇健,能飛行空中食人。
乾達婆:譯作香陰、香神、尋香,樂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行奏樂之神。
阿修羅:譯作無端(貌醜也)、無酒(不飲酒)、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常與帝釋作戰。
迦樓羅: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以龍為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閻浮提隻容一足。
緊那羅:舊譯人非人、疑人,新譯歌神。
似人而頭上有角,男則馬首人身,能歌舞,女則貌美。
摩候羅迦:譯作大蟒神,亦樂神之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以八部衆中含有鬼神,故稱天龍鬼神也。
49)四天王天:為帝釋之外将。
須彌山之半腹有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雲四王天,乃欲界第一天。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達婆(此雲尋香,乃天帝伎樂神)及毗舍(此雲颠狂鬼,啖精氣鬼)神将,護弗婆提人,能護持國土,居須彌山黃金。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領鸠 荼(夢魇鬼)及辟荔神(低等餓鬼),護閻浮提人,能令人善根增長,居須彌山琉璃 。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領一切龍及富單那(名臭,主熱病之鬼),護瞿耶尼人,能以淨天眼擁護人,居須彌山白銀 。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飛行鬼,能啖鬼)、羅刹(可畏鬼,暴惡鬼)神将,護郁單越人,能以福德施人,名聞四方,居須彌山水晶 。
50)須焰摩天:天名,譯作妙善,妙時分。
焰摩者,時分也。
彼天光明赫奕,晝夜不分,以花開花合為一晝夜。
彼天快樂,時時唱言“快哉!”故名須焰摩天。
51)兜率陀天:譯作知足,于五欲之境知止足故。
此天依空而居,内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為天衆欲樂之處。
此天一晝夜合人間四百年,此天人壽為四千年,合人間為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彌勒内院常為菩薩成佛前之最後住處。
52)化樂天:六欲天之第五,亦稱樂變化天,能自化五塵而自娛樂也。
此天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身長八由旬(一由旬合四十、六十或八十裡),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從男女膝上化生,初生即如人間十二歲之兒童。
53)他化自在天:略名他化天,第六天。
此天樂具不必自己化作,可由下界化現而取之自娛也。
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皆為害正法之魔也,即四魔中之天魔,釋尊成佛時,波旬即此魔王也。
54)梵衆天:梵天也,譯作清淨、寂靜、離欲等。
色界諸天離欲而清淨,總名梵天。
梵衆天者,乃色界初禅三天之一,最下級者,指梵天民衆也。
此天之定,乃初禅定也,具尋伺(覺觀)二心所及喜樂二受者。
55)梵輔天:色界初禅三天之二,大梵天之輔相也,侍衛梵王,為臣為相而輔翼也。
56)大梵天:色界初禅三天之三,最高天主也,稱大梵天王,名曰屍棄。
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來請佛轉法輪,自稱為娑婆世界之教主。
57)少光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一。
二禅天定心微細,無尋伺(覺觀)之心所,尚感受喜樂二受也,無眼等五識,唯餘意識。
少光天者,定力深故,定體自可發光也,故名少光。
58)無量光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二,定力轉勝,光明無量也。
59)光音天:色界二禅三天之三也,新稱極光淨天,此天已無音聲,以口發淨光代音聲而語言。
大火災破壞至色界初禅天時,下界衆生盡來此處,待新世界成劫之時,自此天起金色大雲,注大洪雨,以造初禅以下直至地獄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衆生漸漸下生以至地獄界。
此天定力更勝,已無覺觀之心所。
60)少淨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一,唯有樂受,離喜受,乃清淨之意識也,得受淨妙之樂境。
以三禅三天中,淨樂較少故,名少淨天。
61)無量淨天:色界三禅三天之二,較之少淨天,禅定力增,樂境亦增,淨樂無量,故名無量淨天。
62)遍淨天:色界三禅天之第三天。
此天淨光周遍,寂靜之樂,周遍身心,三界之樂以此天為第一。
此天名定生喜樂地,樂受之至極也。
(四禅天乃舍受,無此樂也)。
63)福生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一天也。
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勝,故名福生。
要言之,清福最難得也。
又,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406之解釋,則以無雲天為四禅天之第一天,而以此福生天為四禅天之第二天。
無雲者,以雲喻貪,此天清淨無貪,故以無雲為名也。
64)福愛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二天也。
以最勝之禅定福感得微妙随順,名之曰福愛天。
又,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406之解釋,則無此天之名也。
65)廣果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三天也,為凡夫得生之天最勝處,凡夫修福最高莫過于此天。
此天之上乃聖者所生之處,稱五淨居天。
淨居天之意,唯聖者所住,無異生雜入也。
五淨居天指四禅天之後五天。
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277雲,乃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及色究竟天此五天也。
而本經所述之“無想天”,乃外道所居之天,一定五百劫,不在此五天之數。
66)無想天:又名外道天。
外道壓迫妄想令其不生,一定能定五百劫,在三界中無處可安,“有部”與“經部”攝其于廣果天中;“上座部”則于廣果天之上立無想天。
《俱舍論》第五雲:“無想有情居于何處?居在廣果。
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 67)無煩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四天也(無想天除外),乃聖者所居之五淨天之第一天,無一切煩惱雜亂之天也。
聲聞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下界惑盡,上界惑薄,故生此天。
68)無熱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五天也,五淨天之第二天。
無一切熱惱之處,亦為阿那含果聖人所居之處,其惑較之無煩天更薄。
《俱舍頌疏世間品一》雲:“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
” 69)善見天:色界四禅天之第六天也,定力勝而見清澈,故名善見。
定力勝而令惑薄障淺,故所見更為明澈,較之無熱天更勝。
又,能見種種勝法故,名善見天。
70)善現天:色界四禅天之第七天也,善妙之果報顯現,故名善現。
此天定力又勝善見天,故非但見之,抑亦現之,能令種種勝法現前也。
71)色究竟天: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頂,乃色之邊際,若能一念空色,便離色界。
色界四禅天之第八天也。
72)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正雲摩醯濕伐羅,“摩醯”為“大”,“濕伐羅”為“自在”,即大自在天也,乃色界頂上天神之名也,于三千大千世界得大自在。
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遊大千世界;一念之頃能知大千世界所下雨滴頭數。
73)非想非非想處天:舊稱非有想非無想天,無色界天之第四天也。
此天定名之意為: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無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無細想,故曰非非想。
無色界另有三天,空無邊處天:厭形色之身,思無邊之空,作空無邊之解,所生之處曰空無邊處。
于色界中,以方便力,滅種種色,出色界獄,但見虛空無邊,故名空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舍外界之空,舍其虛空而緣内識為心識無邊之解,心與識無邊相應,故名識無邊處定。
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舍心識觀心識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故名無所有定。
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無所有處天。
此四種無色界天,以無色故,于三界随處可安,故無論上下高低,皆為此天所居之範圍;以定力勝故,可知其勝于欲、色二界也。
74)海神:名海若,又名耐薰,乃北方天王毗沙門天王腹部所帶之鬼面名,住于大海,統領大海之神祗水妖,掌管風浪行旅禍福及水族興衰之事。
75)江神:名江伯,于各江流中為神,司職有如海神,掌管風浪行旅禍福及水族興衰之事。
相傳春秋伍子胥殁後為錢塘江神。
江神多為男性。
76)河神:名宓(音蜜)妃。
中國洛河有洛神。
印度恒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