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無毒,恭敬作禮來迎接聖女,對聖女說:“這位有善根的大菩薩,您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呀?”這時婆羅門女就問鬼王說:“這兒是什麼地方呀?”無毒鬼王回答說:“這兒是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聖女問:“我聽說地獄是在大鐵圍山裡邊的,對嗎?”無毒回答說:“在大鐵圍山裡邊,确确實實是有地獄的。
”聖女再問:“哪我現在又是怎麼會到地獄來的呢?”無毒回答說:“倘若不是依靠佛或菩薩摩诃薩的威神力量來的話,那便是因為本身造地獄的業而來。
除了這二條以外,誰想來也辦不到啊!”聖女又問: “這裡的海水為什麼會像開水鍋裡的水似地上下翻滾啊?為什麼在海裡又有那麼多的罪人以及種種兇惡的怪獸呢?”無毒回答說:“這些都是閻浮提的造惡衆生,新死不久,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後,由于沒有親戚、子女、朋友為他們作超度功德,使他們能脫離這地獄的苦難;同時,他們生前又沒有好好修善,沒有求得佛法僧三寶力量的加持,所以按照他們生前所作的惡業,就感應到地獄來了。
到地獄來之前,按照規律來講,應當先渡這海(身業所造之海);這海往東過去有十萬由旬遠,又有一海(口業所造之海),它令衆生受的苦要比這身業海大好多倍;在口業海的東邊,還有一海(意業所造之海),它令衆生受的苦又要比那口業海大許多倍。
這三個業海都是由于身、口、意三業所造的惡業之因,招緻感應到這苦海之果。
通常所稱的業海,就是指的這兒。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說:“那末,地獄又在什麼地方呢?”無毒回答說:“三海(身、口、意之業海)之内是大地獄,多到有好幾千,大大小小都不一樣。
所謂最大的,就有十八個。
其次大的,有五百個,那裡邊的苦難和毒害真是說不完。
再其次的,那也有千兒八百的,每個裡邊也有無量的苦難。
”聖女又問大鬼王說:“我母親死了還沒幾天,不知道她的魂神現在在哪裡?”鬼王問聖女道:“菩薩,您的母親活著的時候她曾做過些什麼善或惡的事嗎?”聖女回答說:“我母執著邪見,常常譏笑、諷刺、毀謗三寶。
雖然有時因為勸說,暫時相信一下,過不久就又不信、不敬三寶了。
現在雖然死了沒幾天,但也不知道她現在應當投生在什麼地方。
”無毒再問聖女:“菩薩的母親姓什麼,叫什麼呀?”聖女回答說:“我父我母都屬于婆羅門種姓,父親叫屍羅善現,母親叫悅帝利。
”無毒聽了以後,知道聖女的母親已因為供佛念佛的力量而生天了,所以很恭敬地合掌告訴聖女說:“聖女啊,您可以放心地回家吧,不必再憂愁悲傷、深切思念您的母親了。
因為這位悅帝利罪女逝世後到現在,經過三天的時間,說多虧有個孝順的子女為她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前上了供養、修了福,虔誠地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号,所以,不但菩薩的母親當時脫離了地獄之災,就是在這無間地獄裡一同受苦的一切罪人,也在這同一天裡解脫了地獄之苦,升到善道裡受樂了。
”鬼王說完之後,恭敬地向聖女合掌,抽身而退。
這時婆羅門女就好像做夢醒了一樣,又回到了自己當時念佛的佛堂裡。
經過把這事仔仔細細思考了以後,覺悟到生死業緣、因緣果報、佛力加持等等不可思議的因果關系,推已及人,便又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願說:“願我自今日起直到遙遠的未來的最邊際,所有一切因造罪而受苦的衆生,我都要用種種方法和智慧,使他們都得到徹底的解脫。
”’ 佛進一步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知道嗎?剛才所說的那個鬼王無毒是誰嗎?他就是現在的财首菩薩呀!婆羅門女呢?就是地藏王菩薩呀!’ 【注釋】: 1)地藏:梵名乞叉底蘖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觀察衆機。
于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衆生之大悲菩薩也。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在密教,其密号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
《蓮華三昧經》雲:“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
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恒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2)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
“菩提”為覺,為道;“薩”為有情,為衆生。
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
有自覺、覺他兩義:于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于人,則下化衆生,以菩提法覺、化衆生也。
故菩薩者,有覺悟之衆生也;能覺悟衆生之衆生也。
3)本願:依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理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名大願。
此願于無量生死之前,本昔所發之願,故稱本願,以此本願為成就佛道之基也。
一切佛菩薩于因地時皆發願,皆稱本願。
以願不同故,成就不同,名号亦異。
4)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
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
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曆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衆生令入佛道也。
複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5)于阗國:于阗,譯作地乳,今稱和阗,亦作和田,縣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離車族由尼波羅縱斷西藏高原于此建國。
6)三藏:經律論也。
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
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
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7)沙門: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之修行人也。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沙門有四種:勝道沙門,證聖果者,聖僧是也;說道沙門,能宏揚如來三藏聖教者;活道沙門,能修諸善法,增長慧命者;污道沙門,違背戒律,裨販如來者。
8)實叉難陀:本經譯者名,華言“學喜”。
此法師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于中華唐朝時代于阗國來華譯經,八十華嚴經即此尊者所譯。
9)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
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
覺複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别于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别于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别于菩薩。
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10)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間喜見城,帝釋(玉皇大帝)居之,巅之四方有峰,每峰有八天,共稱三十三天。
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統領,即帝釋外臣四大天王也。
11)摩诃薩:摩诃薩的簡稱,譯作大心,大衆生,大有情。
摩诃名大,薩名衆生,即有作佛大心之衆生也。
“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衆生大(度盡一切衆生也)。
12)五濁:見濁,以不明萬法因緣所生無自性故,妄執為實,起自他、人我之見,不能見道,故名見濁;煩惱濁,以有人我之見,生是非、生愛憎而起種種煩惱;衆生濁,煩惱内熏,發動身三、口四七支,造取舍、憎愛等業,随業受報,輪回不息,故名衆生濁;命濁,輪回中一期壽命,壽夭窮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濁;劫濁,前四濁熾盛,三災竟起,衆苦充滿,故名劫濁。
以五濁複障故,難見實相之理,故為障道因緣也。
13)智慧:梵語若那,譯作智;梵語般若,譯作慧。
決斷曰智,知俗谛曰智,照見名智;簡擇曰慧,照真谛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凝心修定所得變化莫測,通用無礙,變化自在之力。
不測之謂神,無礙之謂通。
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現衆生、現世界、詣世界、生萬物、示化身)、漏盡通(一切世界示現正覺),通稱六通。
15)調伏: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柔者以法調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剛者以勢降伏之。
調和控禦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也。
調理惡魔使之降伏也。
《金剛經》中“雲何應住”是“調”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
開顯本心是“調”之正意,唯開顯本心,方能舍兩邊、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調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歸正道。
愚意以為,“伏”者,正合“戒”意;“調”者,正合“定”意。
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适“調”。
其心調伏,其慧自開也。
16)知苦樂法:知世間苦,樂學出世間之法也。
17)問訊:手合掌而口問安也。
卑問尊則為“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上慰下則為“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否?” 18)世尊:梵語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譯為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萬德,為世所尊重也。
19)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作如來,佛十号之一,乃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者也,名真身如來。
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名應身如來也。
20)大圓滿光明雲:衆生自性本具圓滿光明也。
無際曰大;生佛同具曰圓滿;清淨性功德曰光明,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雲普複,故稱雲。
21)大慈悲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大慈,故與法界樂;大悲,故拔法界苦。
餘義同上。
22)大智慧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之惑,故雲智慧。
餘義同上。
23)大般若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清淨智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世間出世間,無能及之;無論事理、因果、凡聖,無一時而不照,無一法而不知,故雲般若。
餘義同上。
24)大三昧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從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無量,故三昧亦無量。
25)大吉祥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以此清淨功德故,無不罪滅福生,惑去智來,逢兇化吉,遇難成祥;聾者能聞,盲者能視,啞者能言,病者痊愈,故名大吉祥光明雲。
26)大福德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能令衆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聲聞福、緣覺福、辟支佛福、菩薩福及諸佛究竟圓滿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雲。
27)大功德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能令一切衆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八萬四千塵勞諸惑,究竟證得涅槃之樂,故名大功德光明雲。
28)大歸依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此清淨功德自有一體三寶,可令一切衆生自歸自依,即自歸依佛、法、僧。
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此光明雲攝受衆生。
遇此雲者,即當歸依三寶也。
29)大贊歎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既有如上所述無窮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衆生、一切諸佛贊莫能窮、歎莫能窮,故名大贊歎光明雲。
30)微妙:微者,幽玄難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難窺也;妙者,神機難知,故以不可思議之“妙”,表理相之難測也。
“微妙”常以表法體之幽玄絕思。
此處形容佛所演出種種之音,具不可思議之神力也。
31)檀波羅密音:檀為檀那之略,譯作布施或施主,有财、法、無畏之三施也;波羅密譯作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
以清淨自性能出種種音聲,度脫衆生種種煩惱而成就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至于涅槃彼岸故也。
下同。
32)屍波羅密:具稱屍羅波羅密。
屍羅者,譯作戒,乃在家出家
”聖女問:“我聽說地獄是在大鐵圍山裡邊的,對嗎?”無毒回答說:“在大鐵圍山裡邊,确确實實是有地獄的。
”聖女再問:“哪我現在又是怎麼會到地獄來的呢?”無毒回答說:“倘若不是依靠佛或菩薩摩诃薩的威神力量來的話,那便是因為本身造地獄的業而來。
除了這二條以外,誰想來也辦不到啊!”聖女又問: “這裡的海水為什麼會像開水鍋裡的水似地上下翻滾啊?為什麼在海裡又有那麼多的罪人以及種種兇惡的怪獸呢?”無毒回答說:“這些都是閻浮提的造惡衆生,新死不久,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後,由于沒有親戚、子女、朋友為他們作超度功德,使他們能脫離這地獄的苦難;同時,他們生前又沒有好好修善,沒有求得佛法僧三寶力量的加持,所以按照他們生前所作的惡業,就感應到地獄來了。
到地獄來之前,按照規律來講,應當先渡這海(身業所造之海);這海往東過去有十萬由旬遠,又有一海(口業所造之海),它令衆生受的苦要比這身業海大好多倍;在口業海的東邊,還有一海(意業所造之海),它令衆生受的苦又要比那口業海大許多倍。
這三個業海都是由于身、口、意三業所造的惡業之因,招緻感應到這苦海之果。
通常所稱的業海,就是指的這兒。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說:“那末,地獄又在什麼地方呢?”無毒回答說:“三海(身、口、意之業海)之内是大地獄,多到有好幾千,大大小小都不一樣。
所謂最大的,就有十八個。
其次大的,有五百個,那裡邊的苦難和毒害真是說不完。
再其次的,那也有千兒八百的,每個裡邊也有無量的苦難。
”聖女又問大鬼王說:“我母親死了還沒幾天,不知道她的魂神現在在哪裡?”鬼王問聖女道:“菩薩,您的母親活著的時候她曾做過些什麼善或惡的事嗎?”聖女回答說:“我母執著邪見,常常譏笑、諷刺、毀謗三寶。
雖然有時因為勸說,暫時相信一下,過不久就又不信、不敬三寶了。
現在雖然死了沒幾天,但也不知道她現在應當投生在什麼地方。
”無毒再問聖女:“菩薩的母親姓什麼,叫什麼呀?”聖女回答說:“我父我母都屬于婆羅門種姓,父親叫屍羅善現,母親叫悅帝利。
”無毒聽了以後,知道聖女的母親已因為供佛念佛的力量而生天了,所以很恭敬地合掌告訴聖女說:“聖女啊,您可以放心地回家吧,不必再憂愁悲傷、深切思念您的母親了。
因為這位悅帝利罪女逝世後到現在,經過三天的時間,說多虧有個孝順的子女為她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前上了供養、修了福,虔誠地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号,所以,不但菩薩的母親當時脫離了地獄之災,就是在這無間地獄裡一同受苦的一切罪人,也在這同一天裡解脫了地獄之苦,升到善道裡受樂了。
”鬼王說完之後,恭敬地向聖女合掌,抽身而退。
這時婆羅門女就好像做夢醒了一樣,又回到了自己當時念佛的佛堂裡。
經過把這事仔仔細細思考了以後,覺悟到生死業緣、因緣果報、佛力加持等等不可思議的因果關系,推已及人,便又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願說:“願我自今日起直到遙遠的未來的最邊際,所有一切因造罪而受苦的衆生,我都要用種種方法和智慧,使他們都得到徹底的解脫。
”’ 佛進一步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知道嗎?剛才所說的那個鬼王無毒是誰嗎?他就是現在的财首菩薩呀!婆羅門女呢?就是地藏王菩薩呀!’ 【注釋】: 1)地藏:梵名乞叉底蘖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觀察衆機。
于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衆生之大悲菩薩也。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在密教,其密号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
《蓮華三昧經》雲:“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
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恒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2)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
“菩提”為覺,為道;“薩”為有情,為衆生。
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
有自覺、覺他兩義:于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于人,則下化衆生,以菩提法覺、化衆生也。
故菩薩者,有覺悟之衆生也;能覺悟衆生之衆生也。
3)本願:依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理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名大願。
此願于無量生死之前,本昔所發之願,故稱本願,以此本願為成就佛道之基也。
一切佛菩薩于因地時皆發願,皆稱本願。
以願不同故,成就不同,名号亦異。
4)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
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
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曆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衆生令入佛道也。
複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5)于阗國:于阗,譯作地乳,今稱和阗,亦作和田,縣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離車族由尼波羅縱斷西藏高原于此建國。
6)三藏:經律論也。
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
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
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7)沙門: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之修行人也。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沙門有四種:勝道沙門,證聖果者,聖僧是也;說道沙門,能宏揚如來三藏聖教者;活道沙門,能修諸善法,增長慧命者;污道沙門,違背戒律,裨販如來者。
8)實叉難陀:本經譯者名,華言“學喜”。
此法師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于中華唐朝時代于阗國來華譯經,八十華嚴經即此尊者所譯。
9)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
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
覺複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别于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别于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别于菩薩。
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10)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間喜見城,帝釋(玉皇大帝)居之,巅之四方有峰,每峰有八天,共稱三十三天。
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統領,即帝釋外臣四大天王也。
11)摩诃薩:摩诃薩的簡稱,譯作大心,大衆生,大有情。
摩诃名大,薩名衆生,即有作佛大心之衆生也。
“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衆生大(度盡一切衆生也)。
12)五濁:見濁,以不明萬法因緣所生無自性故,妄執為實,起自他、人我之見,不能見道,故名見濁;煩惱濁,以有人我之見,生是非、生愛憎而起種種煩惱;衆生濁,煩惱内熏,發動身三、口四七支,造取舍、憎愛等業,随業受報,輪回不息,故名衆生濁;命濁,輪回中一期壽命,壽夭窮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濁;劫濁,前四濁熾盛,三災竟起,衆苦充滿,故名劫濁。
以五濁複障故,難見實相之理,故為障道因緣也。
13)智慧:梵語若那,譯作智;梵語般若,譯作慧。
決斷曰智,知俗谛曰智,照見名智;簡擇曰慧,照真谛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凝心修定所得變化莫測,通用無礙,變化自在之力。
不測之謂神,無礙之謂通。
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現衆生、現世界、詣世界、生萬物、示化身)、漏盡通(一切世界示現正覺),通稱六通。
15)調伏: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柔者以法調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剛者以勢降伏之。
調和控禦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也。
調理惡魔使之降伏也。
《金剛經》中“雲何應住”是“調”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
開顯本心是“調”之正意,唯開顯本心,方能舍兩邊、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調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歸正道。
愚意以為,“伏”者,正合“戒”意;“調”者,正合“定”意。
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适“調”。
其心調伏,其慧自開也。
16)知苦樂法:知世間苦,樂學出世間之法也。
17)問訊:手合掌而口問安也。
卑問尊則為“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上慰下則為“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否?” 18)世尊:梵語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譯為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萬德,為世所尊重也。
19)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作如來,佛十号之一,乃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者也,名真身如來。
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名應身如來也。
20)大圓滿光明雲:衆生自性本具圓滿光明也。
無際曰大;生佛同具曰圓滿;清淨性功德曰光明,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雲普複,故稱雲。
21)大慈悲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大慈,故與法界樂;大悲,故拔法界苦。
餘義同上。
22)大智慧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之惑,故雲智慧。
餘義同上。
23)大般若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清淨智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世間出世間,無能及之;無論事理、因果、凡聖,無一時而不照,無一法而不知,故雲般若。
餘義同上。
24)大三昧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從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無量,故三昧亦無量。
25)大吉祥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以此清淨功德故,無不罪滅福生,惑去智來,逢兇化吉,遇難成祥;聾者能聞,盲者能視,啞者能言,病者痊愈,故名大吉祥光明雲。
26)大福德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能令衆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聲聞福、緣覺福、辟支佛福、菩薩福及諸佛究竟圓滿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雲。
27)大功德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能令一切衆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八萬四千塵勞諸惑,究竟證得涅槃之樂,故名大功德光明雲。
28)大歸依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此清淨功德自有一體三寶,可令一切衆生自歸自依,即自歸依佛、法、僧。
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此光明雲攝受衆生。
遇此雲者,即當歸依三寶也。
29)大贊歎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
既有如上所述無窮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衆生、一切諸佛贊莫能窮、歎莫能窮,故名大贊歎光明雲。
30)微妙:微者,幽玄難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難窺也;妙者,神機難知,故以不可思議之“妙”,表理相之難測也。
“微妙”常以表法體之幽玄絕思。
此處形容佛所演出種種之音,具不可思議之神力也。
31)檀波羅密音:檀為檀那之略,譯作布施或施主,有财、法、無畏之三施也;波羅密譯作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
以清淨自性能出種種音聲,度脫衆生種種煩惱而成就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至于涅槃彼岸故也。
下同。
32)屍波羅密:具稱屍羅波羅密。
屍羅者,譯作戒,乃在家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