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117)千福莊嚴:佛具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一一相皆由百種福德以莊嚴之,得三千二百福莊嚴,簡稱千福莊嚴也。
菩薩于三大阿僧祗劫後,更于百大劫間種可感佛果之三十二相之福業也。
一一相各種一百福,故亦稱百福莊嚴。
118)六道衆生:亦稱六趣衆生,乃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是也。
此六者乃衆生輪回之道途,故稱六道。
衆生各乘因業而趣入相應之道途,故稱六趣。
119)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于應用。
方者,方正之理也;便者,巧妙之言行利益衆生也。
方者,适衆生不同之方域;便者,應衆生方域之習性而施教也。
對般若而釋,則謂達于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于極道之智為方便。
極道者,乃利他之手段方法也。
對真實而釋,則謂究竟之指歸為真實,假設暫廢謂方便,故又名善巧或善權。
120)那由他:又作那由多,那述等,數目名,相當于此方之億。
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故那由他之數亦有三等,非比現代必以萬萬為億也。
121)阿僧祗:新稱阿僧企耶,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印度數目名。
阿僧祗為數目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一阿僧祗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兆。
122)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此佛以定慧為名。
“覺華定”乃定之名也,以覺乃觀空之智,覺照諸法皆空,智開如花,故稱“覺華”。
能以覺智觀心,心開而入三昧,故名“覺華定”。
而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華經》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自在王”。
如來者,佛十号之一也,詳見前注。
123)像法:佛法四時之一。
佛法四時者:一、佛在世時;二、正法時:佛雖去世,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正法住世而令得證正果者;三、像法時:像者,似也。
謂于佛滅後五百年,後一千年間所行之于正法相似之佛法也。
像法之時,佛道教化漸訛替,法儀不行,無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有相似之佛法;四、末法時:佛法轉為末微,有教而無行,亦無證果者。
故知佛之正法,教、行、證三者皆具足;像法唯有教、行而無證;末法唯有教在,而無行、證之者。
三時之時間:釋迦佛滅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124)婆羅門:梵語婆羅賀摩拿,譯作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天竺四姓之一,乃奉事大梵天而修淨行之一族。
又,稱淨行高貴、棄舍惡法、博學多聞之人。
125)宿福:宿者,過去世也,往昔世也。
宿福者,往昔過去世所種之福德也。
地藏菩薩因地化身婆羅門女,以宿世常積功德,故感當世宿福深厚。
福有三福:一、施類福:行布施,以感大富之果報也;二、戒類福:持性戒及遮戒,以感生天之福報也;三、修類福:修禅定,以感解脫生死而得涅槃之果報也。
126)三寶:佛、法、僧為三寶也。
佛者,覺知義;法者,規則義;僧者,和合義。
三寶有四種:一為同體三寶,一一之體皆有三寶:如佛有覺照義,佛寶也;佛有軌則義,法寶也;無違诤之過,僧寶也。
二為理體三寶,于真如理體立三寶:理體為佛寶;覺性法相為法寶;清淨無為為僧寶。
三為化相三寶:如大乘以佛身為佛寶,六度為法寶,十聖為僧寶;小乘以佛化身為佛寶,四谛十二因緣為法寶,四果緣覺為僧寶。
四為住持三寶:佛滅後,以塑畫為佛寶,經書文句為法寶,剃發染衣為僧寶也。
127)正見:八正道之一,離諸邪、倒之正觀也。
《勝 經》雲:“非颠倒見,是名正見”。
八正道,亦稱八聖道支,聖者,正也。
八正道乃: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乃八正道之主體也;正思維,既見四谛之理,複思維其理而令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體;正業,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于清淨之身業也,以無漏之戒為體;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順于正法而活命,離五種邪活法(營不如法之事而為生活,即:詐現異相、自說功能、占相吉兇、高聲現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以無漏之戒為體;正精進,發正智之用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正定,以正智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以無漏之定為體。
此八法盡離邪非,能到涅槃(道),故名正道。
128)魂神:心識之異名。
心對境有明了和分别之作用,稱為心識。
小乘分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大乘分八識(六識再加末那識及阿賴耶識),末那識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阿賴耶識即藏識,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乃有為法之根本,雖在生死而不失滅,故稱“無沒識”。
魂神者,乃六識或八識之心識也。
129)無間地獄:地獄,梵語那洛迦、泥犁,譯為不樂、可厭、苦具、無有等。
因其處于地下,故名地獄。
地獄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二、近邊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處)。
無間地獄之意,詳見經文所述,如“日夜受罪,以至劫數”、“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苦楚相連,更無間斷”等。
130)因果:因者能生,果者所生。
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
佛教能通三世說善惡報應之義。
《止觀五》曰:“招果為因,克獲為果”。
131)業:梵語羯磨,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
其善性惡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
其在過去者,謂之宿業,現在者,謂之現業。
《俱舍光記十三》曰:“造作名業”。
業有多種,如三業,指身、口、意三業,善、惡、無記三業,有漏、無漏、非漏非無漏三業等;六業,指感招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業及不定業(微善小惡,受業不定者)。
132)惡趣:趣者,衆生所往之國土名為趣。
《俱舍論八》曰:“趣為所往”,即衆生以種種因緣造業,所感得之報土名為趣。
惡趣者,以行惡業而感惡道之趣,如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也,亦稱三惡趣。
133)供具:又名供物,供佛菩薩等香、華、飲食、幡蓋等事物也。
通常指六種供具:華、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
善無畏三藏提出以“迦”(香水)、塗香、華、焚香、飯食、燈明為六供,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之六度。
134)塔寺:塔,又作塔婆,浮圖等,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
藏佛舍利者為舍利塔,無舍利者名支提,單為表靈場古迹而立者。
法身塔者,書法身偈而藏之者。
法身偈者,乃“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寺者,梵語尾賀羅。
寺原為官司之名,《羅壁志餘》曰:“漢設鴻胪寺待四方賓客。
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于鴻胪寺。
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
此中國有僧寺之始。
” 135)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法。
此一切智對于一切種智,有總别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别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
一切智乃聲聞、緣覺之智,為分别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
何以故?以一切種智亦稱道種智,能知一切種種差别之道法者,乃菩薩之智,而佛智通達此二者,故名一切智智。
136)神德:神者玄妙不測之謂神,修善積功之謂德。
具足萬行之善而複玄妙不測者,謂之神德。
常指修行六度萬行之菩薩(也包括無修無證之佛)或斷惑修真之羅漢辟支佛等聖人。
137)慈愍:慈愍,慈悲也。
慈能與衆生樂,悲能濟衆生苦。
愍者,憐憫也,哀憫也,即悲之意,故慈愍即慈悲之意。
138)尋禮佛已:“尋”者,連續相繼之意;“尋禮佛已”即“禮完佛之後,馬上……”之意。
《北史·薛安都傳》:“俄而酒馔相尋,刍粟繼至”。
139)端坐:端者,糾正之意。
端身,則身三惡殺、盜、淫不作;端口,則口四惡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不犯;端意,則意三惡貪、嗔、癡不起。
端坐者,則化十惡為十善,身口意三業清淨,而以念佛名号之功德消諸業障及惑障而自度度他也。
140)搏攫:搏者,搏鬥,指近身戰鬥;攫者,音決,本指鳥用爪疾取,今引伸為奪取。
搏攫之意,為相互争鬥,相互奪取也。
141)頭足相就:相就,相互靠攏也。
頭足相就,指惡鬼們用爪子把罪人的頭和腳抓在一起吞食。
142)無毒:地獄中執掌管理的官,主理受罪的衆鬼。
此鬼王心中平等,無貪、嗔、癡三毒,故無偏愛,無私嗔,按律治罪,故稱無毒。
143)何緣來此:菩薩入地獄,一是為遊曆、觀察,以增其智;一是為救拔罪苦衆生,故無毒問聖女:“何緣來此?” 144)大鐵圍山: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
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鹹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
圍繞此鹹海者,即大鐵圍山也,此為一小世界。
詳言之,中間是須彌山,以後各山團團圍繞,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鐵圍山,此鐵圍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層也。
鐵圍山又分兩重,兩重之間便是地獄所在。
145)閻浮提:新稱瞻部州,位于須彌山的南方,也稱南瞻部州,即是我們所居之處。
閻浮是樹名,為印度所産的喬木,雖為落葉植物,而其期極短,新葉相續而出。
閻浮樹下有河,稱閻浮檀,河中出金,稱閻浮檀金。
閻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
146)繼嗣:嗣,音四,接續,繼承之意。
此處指子孫,謂死後之四十九日内,尚未有子女為其作超度之功德也。
147)本業:根本之業,基本之業,即一生中主要的業力。
《無量壽經》雲:“殃咎牽引,無從舍離”,業力是引導衆生輪回六道的主力,除非善根力或佛力強過它,否則衆生總是有如大海中一葉扁舟,随業浪颠簸而流浪于生死大海而已。
148)由旬:又作俞旬,逾那,計裡程之數目,帝王一日行軍之裡程也。
分上中下三等。
上由旬六十裡,中由旬五十裡,下由旬四十裡。
149)業海:大鐵圍山東西南北各有三重海,乃身口意三業所造之業所感,先渡身業海,次渡口業海,終渡意業海。
由于身口意三業,意業最多,口業次之,身業最少,故三重海越渡越廣,其苦亦越倍。
150)邪見:五見之一,亦稱見惑。
五見者,身見,合我見(實有我身)、我所見(實有我所有物)兩者為身見;邊見:以身見故,執身後有斷、有常之妄見,以兩邊故,名邊見;邪見,撥無因果之理,以為惡不招苦,善不招樂,乃邪見中之最邪者也;見取見,以邪見為本,更延拓出種種邪見,如外道執邪法之見,更生種種異端之見也;戒禁取見,以邪見為本,更生種種戒禁之法,非因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執以為生天之因者),非道為道(如修塗灰斷食以為涅槃之道)。
凡此五見皆為流轉生死、淪落惡道之因也。
151)解脫:梵曰木底木叉,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牢獄。
解為離縛,脫為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雲:“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雲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又雲:“但無憂憎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傳心法要》雲:“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152)财首菩薩:無量世過去有佛名釋迦牟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見,不信正法。
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教其入塔拜佛像,且稱南無佛。
依是因緣得值九百萬億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來無數劫不堕惡道,今得甚深首楞嚴三昧,乃财首菩薩是也。
見《觀佛三昧經》。
又佛法有七财:信、戒、多聞、舍、慧、慚、愧,佛法以信為能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以信為财之首。
财首菩薩為十信位菩薩。
117)千福莊嚴:佛具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一一相皆由百種福德以莊嚴之,得三千二百福莊嚴,簡稱千福莊嚴也。
菩薩于三大阿僧祗劫後,更于百大劫間種可感佛果之三十二相之福業也。
一一相各種一百福,故亦稱百福莊嚴。
118)六道衆生:亦稱六趣衆生,乃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是也。
此六者乃衆生輪回之道途,故稱六道。
衆生各乘因業而趣入相應之道途,故稱六趣。
119)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于應用。
方者,方正之理也;便者,巧妙之言行利益衆生也。
方者,适衆生不同之方域;便者,應衆生方域之習性而施教也。
對般若而釋,則謂達于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于極道之智為方便。
極道者,乃利他之手段方法也。
對真實而釋,則謂究竟之指歸為真實,假設暫廢謂方便,故又名善巧或善權。
120)那由他:又作那由多,那述等,數目名,相當于此方之億。
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故那由他之數亦有三等,非比現代必以萬萬為億也。
121)阿僧祗:新稱阿僧企耶,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印度數目名。
阿僧祗為數目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一阿僧祗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兆。
122)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此佛以定慧為名。
“覺華定”乃定之名也,以覺乃觀空之智,覺照諸法皆空,智開如花,故稱“覺華”。
能以覺智觀心,心開而入三昧,故名“覺華定”。
而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華經》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自在王”。
如來者,佛十号之一也,詳見前注。
123)像法:佛法四時之一。
佛法四時者:一、佛在世時;二、正法時:佛雖去世,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正法住世而令得證正果者;三、像法時:像者,似也。
謂于佛滅後五百年,後一千年間所行之于正法相似之佛法也。
像法之時,佛道教化漸訛替,法儀不行,無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有相似之佛法;四、末法時:佛法轉為末微,有教而無行,亦無證果者。
故知佛之正法,教、行、證三者皆具足;像法唯有教、行而無證;末法唯有教在,而無行、證之者。
三時之時間:釋迦佛滅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124)婆羅門:梵語婆羅賀摩拿,譯作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天竺四姓之一,乃奉事大梵天而修淨行之一族。
又,稱淨行高貴、棄舍惡法、博學多聞之人。
125)宿福:宿者,過去世也,往昔世也。
宿福者,往昔過去世所種之福德也。
地藏菩薩因地化身婆羅門女,以宿世常積功德,故感當世宿福深厚。
福有三福:一、施類福:行布施,以感大富之果報也;二、戒類福:持性戒及遮戒,以感生天之福報也;三、修類福:修禅定,以感解脫生死而得涅槃之果報也。
126)三寶:佛、法、僧為三寶也。
佛者,覺知義;法者,規則義;僧者,和合義。
三寶有四種:一為同體三寶,一一之體皆有三寶:如佛有覺照義,佛寶也;佛有軌則義,法寶也;無違诤之過,僧寶也。
二為理體三寶,于真如理體立三寶:理體為佛寶;覺性法相為法寶;清淨無為為僧寶。
三為化相三寶:如大乘以佛身為佛寶,六度為法寶,十聖為僧寶;小乘以佛化身為佛寶,四谛十二因緣為法寶,四果緣覺為僧寶。
四為住持三寶:佛滅後,以塑畫為佛寶,經書文句為法寶,剃發染衣為僧寶也。
127)正見:八正道之一,離諸邪、倒之正觀也。
《勝 經》雲:“非颠倒見,是名正見”。
八正道,亦稱八聖道支,聖者,正也。
八正道乃: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乃八正道之主體也;正思維,既見四谛之理,複思維其理而令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體;正業,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于清淨之身業也,以無漏之戒為體;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順于正法而活命,離五種邪活法(營不如法之事而為生活,即:詐現異相、自說功能、占相吉兇、高聲現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以無漏之戒為體;正精進,發正智之用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正定,以正智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以無漏之定為體。
此八法盡離邪非,能到涅槃(道),故名正道。
128)魂神:心識之異名。
心對境有明了和分别之作用,稱為心識。
小乘分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大乘分八識(六識再加末那識及阿賴耶識),末那識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阿賴耶識即藏識,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乃有為法之根本,雖在生死而不失滅,故稱“無沒識”。
魂神者,乃六識或八識之心識也。
129)無間地獄:地獄,梵語那洛迦、泥犁,譯為不樂、可厭、苦具、無有等。
因其處于地下,故名地獄。
地獄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二、近邊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處)。
無間地獄之意,詳見經文所述,如“日夜受罪,以至劫數”、“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苦楚相連,更無間斷”等。
130)因果:因者能生,果者所生。
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
佛教能通三世說善惡報應之義。
《止觀五》曰:“招果為因,克獲為果”。
131)業:梵語羯磨,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
其善性惡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
其在過去者,謂之宿業,現在者,謂之現業。
《俱舍光記十三》曰:“造作名業”。
業有多種,如三業,指身、口、意三業,善、惡、無記三業,有漏、無漏、非漏非無漏三業等;六業,指感招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業及不定業(微善小惡,受業不定者)。
132)惡趣:趣者,衆生所往之國土名為趣。
《俱舍論八》曰:“趣為所往”,即衆生以種種因緣造業,所感得之報土名為趣。
惡趣者,以行惡業而感惡道之趣,如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也,亦稱三惡趣。
133)供具:又名供物,供佛菩薩等香、華、飲食、幡蓋等事物也。
通常指六種供具:華、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
善無畏三藏提出以“迦”(香水)、塗香、華、焚香、飯食、燈明為六供,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之六度。
134)塔寺:塔,又作塔婆,浮圖等,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
藏佛舍利者為舍利塔,無舍利者名支提,單為表靈場古迹而立者。
法身塔者,書法身偈而藏之者。
法身偈者,乃“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寺者,梵語尾賀羅。
寺原為官司之名,《羅壁志餘》曰:“漢設鴻胪寺待四方賓客。
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于鴻胪寺。
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
此中國有僧寺之始。
” 135)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法。
此一切智對于一切種智,有總别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别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
一切智乃聲聞、緣覺之智,為分别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
何以故?以一切種智亦稱道種智,能知一切種種差别之道法者,乃菩薩之智,而佛智通達此二者,故名一切智智。
136)神德:神者玄妙不測之謂神,修善積功之謂德。
具足萬行之善而複玄妙不測者,謂之神德。
常指修行六度萬行之菩薩(也包括無修無證之佛)或斷惑修真之羅漢辟支佛等聖人。
137)慈愍:慈愍,慈悲也。
慈能與衆生樂,悲能濟衆生苦。
愍者,憐憫也,哀憫也,即悲之意,故慈愍即慈悲之意。
138)尋禮佛已:“尋”者,連續相繼之意;“尋禮佛已”即“禮完佛之後,馬上……”之意。
《北史·薛安都傳》:“俄而酒馔相尋,刍粟繼至”。
139)端坐:端者,糾正之意。
端身,則身三惡殺、盜、淫不作;端口,則口四惡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不犯;端意,則意三惡貪、嗔、癡不起。
端坐者,則化十惡為十善,身口意三業清淨,而以念佛名号之功德消諸業障及惑障而自度度他也。
140)搏攫:搏者,搏鬥,指近身戰鬥;攫者,音決,本指鳥用爪疾取,今引伸為奪取。
搏攫之意,為相互争鬥,相互奪取也。
141)頭足相就:相就,相互靠攏也。
頭足相就,指惡鬼們用爪子把罪人的頭和腳抓在一起吞食。
142)無毒:地獄中執掌管理的官,主理受罪的衆鬼。
此鬼王心中平等,無貪、嗔、癡三毒,故無偏愛,無私嗔,按律治罪,故稱無毒。
143)何緣來此:菩薩入地獄,一是為遊曆、觀察,以增其智;一是為救拔罪苦衆生,故無毒問聖女:“何緣來此?” 144)大鐵圍山: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
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鹹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
圍繞此鹹海者,即大鐵圍山也,此為一小世界。
詳言之,中間是須彌山,以後各山團團圍繞,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鐵圍山,此鐵圍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層也。
鐵圍山又分兩重,兩重之間便是地獄所在。
145)閻浮提:新稱瞻部州,位于須彌山的南方,也稱南瞻部州,即是我們所居之處。
閻浮是樹名,為印度所産的喬木,雖為落葉植物,而其期極短,新葉相續而出。
閻浮樹下有河,稱閻浮檀,河中出金,稱閻浮檀金。
閻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
146)繼嗣:嗣,音四,接續,繼承之意。
此處指子孫,謂死後之四十九日内,尚未有子女為其作超度之功德也。
147)本業:根本之業,基本之業,即一生中主要的業力。
《無量壽經》雲:“殃咎牽引,無從舍離”,業力是引導衆生輪回六道的主力,除非善根力或佛力強過它,否則衆生總是有如大海中一葉扁舟,随業浪颠簸而流浪于生死大海而已。
148)由旬:又作俞旬,逾那,計裡程之數目,帝王一日行軍之裡程也。
分上中下三等。
上由旬六十裡,中由旬五十裡,下由旬四十裡。
149)業海:大鐵圍山東西南北各有三重海,乃身口意三業所造之業所感,先渡身業海,次渡口業海,終渡意業海。
由于身口意三業,意業最多,口業次之,身業最少,故三重海越渡越廣,其苦亦越倍。
150)邪見:五見之一,亦稱見惑。
五見者,身見,合我見(實有我身)、我所見(實有我所有物)兩者為身見;邊見:以身見故,執身後有斷、有常之妄見,以兩邊故,名邊見;邪見,撥無因果之理,以為惡不招苦,善不招樂,乃邪見中之最邪者也;見取見,以邪見為本,更延拓出種種邪見,如外道執邪法之見,更生種種異端之見也;戒禁取見,以邪見為本,更生種種戒禁之法,非因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執以為生天之因者),非道為道(如修塗灰斷食以為涅槃之道)。
凡此五見皆為流轉生死、淪落惡道之因也。
151)解脫:梵曰木底木叉,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牢獄。
解為離縛,脫為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雲:“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雲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又雲:“但無憂憎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傳心法要》雲:“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152)财首菩薩:無量世過去有佛名釋迦牟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見,不信正法。
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教其入塔拜佛像,且稱南無佛。
依是因緣得值九百萬億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來無數劫不堕惡道,今得甚深首楞嚴三昧,乃财首菩薩是也。
見《觀佛三昧經》。
又佛法有七财:信、戒、多聞、舍、慧、慚、愧,佛法以信為能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以信為财之首。
财首菩薩為十信位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