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體,故知此為大乘經典也。

    明宗,以明因果為宗,以願力度生為宗,故全經廣述因果,知苦樂之因果,故有大願度生之舉也。

    顯用,以改過遷善,進而斷惑證真為用。

    故知此經亦“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圓頓經典也。

    教相,以會權歸實為其教相。

    教相者,分“化法”:藏、通、别、圓,及“化儀”:頓、漸、秘密、不定也。

    依前“顯用”之分析,吾意以為此經乃至圓至頓,兼顧“藏、通、别”及“漸、秘密、不定”也。

    何以故?以此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複以念佛法門接引上上根之利根衆生也。

    上上之根,聞之頓開佛慧,速成佛道;下下之根,聞之漸種善根,終成佛道也。

     總之,《地藏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的大乘圓頓法門之經也。

     《地藏經》全經大綱如下:《地藏經》分三卷,共十三品。

    每幾品合成一大段,每一大段都各有深義。

    第一大段是:“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及“分身集會品第二”這二品,說明地藏菩薩是下化衆生的人天幽冥教主。

    為什麼呢?因為大士分身無量:上至天宮、中至人道、下至地獄,以孝道行化,以因果勸世,令一切衆生離三惡道得生人天也。

    第二大段是:“觀衆生業緣品第三”、“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及“地獄名号品第五”這三品,說明地藏菩薩所教化的對象。

    這對象便是那些不孝雙親、不敬三寶、造業受苦的衆生。

    同時,也是說明一切衆生輪轉六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無明妄想導緻身、口、意三業所緻。

    第三大段是:“如來贊歎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這三品,說明以什麼因緣可以度化衆生離苦趣、升人天,亦就是燒香供養、誦經禮拜、造幡造像、布施塔廟等功德也。

    第四大段是:“稱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及“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五品,暢說一切諸佛的本懷──令一切衆生盡皆成佛之正因。

    此正因便是念佛法門。

    一切衆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而助因便是布施,财、法、無畏之三施也。

    以此正、助二因,可令一切衆生返妄歸真,返染成淨,終至成佛也。

     閱讀《地藏經》如能把握此全經之脈絡,則全經之大旨自可了然于胸矣。

     最後,再談談有關譯白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注解的問題。

    注解我是依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進行注解的。

    對于那些在《佛學大辭典》裡找不到的詞彙,就參考聖一法師及宣化上人對《地藏經》講解的内容加以注釋。

    我注解的詞彙量大,注解得也比較詳細,目的是為了使初學者能更多地通過本書來了解一下佛學的許多基本名詞。

    因為佛教中基本名詞太多,換句術語講,就是“名相”太多。

    法相宗就是大量地講解佛教名詞的一個宗派,《大智度論》也可說是解釋名相較多的一部論著。

    另外,佛教的詞彙有時在形式上同世間法的完全一緻,而在内涵上卻大大不同。

    這也是把注釋搞多、搞細的原因之一。

     其次,講講譯白的問題。

    經中有不少的詞,不是用簡單的幾個詞就能把它白話化了的,然而又不能不講的,如“善知識”等,實在沒有相應的現代詞可以代替,隻好直引其詞,歸入注解,由注解來詳說。

    有的勉強可以用幾句話來說明的,如“如是我聞”、“谛聽”之類,則盡量用現代文來表達,以期起到譯白的作用。

    除了詞義之外,句義也很關鍵。

    經中可以用一、兩句話講清,但譯白卻不可能用幾句話來講清。

    若不講清,則失去譯白的通俗易懂性;若要講清,又如橫雲斷山似的,插進一段話,把文氣一概砍斷。

    為此,我采取“引注”的方式,即在需要說明意義的那句話之後,加上一個“*”号,在當頁的末端用一細長橫線加在正文的左下角,在細橫線底下,用“* 引注:”把要說明的話表達出來。

    這樣,既說明了問題,又不割斷了文氣,使文章的可讀性增強。

     以前第一次寫作《無量壽經白話》時,是先寫成譯白,然後加以注解。

    後經黃念祖老居士提醒後,在第二稿就增加了注釋,直到最後定稿。

    以後的《金剛經白話》及這次的《地藏經白話》的譯白,都作到先把全經的詞句進行注釋,在明了全經意義的基礎上再改寫白話,可以使“白話”與“注釋”相一緻,令譯白更加準确。

     這次譯白的工作進行得很快,很順利,不能不說是佛力加被的緣故,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斷斷續續地把注釋及譯白全部完成。

    另外不得不提出感謝的是,在謄寫稿件上,心健居士承擔了全部謄稿的工作,特在此随喜贊歎,回向法界。

     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慚愧行人 三寶弟子 王智隆 頂禮 時 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 地藏王菩薩聖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