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白話文
關燈
小
中
大
謀求理解心體形狀,那是不可能有所區分而有所得的,但因為衆生無明癡心隐蔽熏陶習氣的因緣,呈現妄想境界,生執着念頭。
所謂此心念不能自知,妄想而說有,生起覺知念頭,算計這是我及我所有的,而沒有實際的有覺知念頭存在。
因為此妄心徹底沒有形象,無法見到的緣故。
’ 如果沒有覺知而起分别,則沒有十方三世一切境界的差異之相。
因為一切萬法皆不能獨立存在,隻是因為妄想念頭的分别而有,所謂一切境界,各不相同,自己認為存在,知道這個為自己,那個為外在,所以一切萬法不能獨立存在,沒有其他差異,隻因為妄想心念,無法了知道沒有内在外界,說内外境界,而妄想生起種種念頭,說有說無,說這說那,說是說非,說好說惡,乃至妄想而生無量無邊的萬法之想。
應當這樣理解,一切萬法,皆從妄想念頭而生,以妄想念頭為其根本。
然而此妄想念頭沒有自相,隻依境界而生,所謂攀緣覺知之前的境界的緣故,說這個是心。
又此妄想念頭,與之前境界,雖然在一起互為依靠,生起沒有先後,而此妄想念頭,則為一切境界原來的主人。
為什麼呢?依據妄想念頭,不能了知法界本來為一體一相緣故。
說心有無明,依無明之力的原因,而現妄想境界,也因依據無明消滅的緣故,一切境界也會消滅。
并非依據一切境界不能自我了知,說境界有無明。
也并非依據一切境界的緣故,而生無明。
一切諸佛,對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又不依境界消滅而無明消滅。
因為一切境界,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沒有存在自性。
因為這樣的義理,所以說一切萬法都依念頭為本,應當知道一切萬法,都名字叫做心,義理和本體沒有差異,被心念所攀緣攝受的緣故。
有一切萬法,從心念而起,與心造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沒有長駐,因為一切境界,都是随心念所攀緣,念念相續的緣故,而得以存在,暫時而有。
這樣所說的心的含義,有兩種相。
是怎樣的兩種呢?一是心的内相,二是心的外相,心内之相,又有兩種,是怎樣的兩種呢?一是真,二是妄。
所說的真,即是心體的本來之相,如如不動,清淨圓滿,無障無礙,精微難見,遍滿一切處恒常不壞,能夠建立助長一切萬法。
所說的妄,即生起念頭、分别、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考等。
雖然重複相續,能生起一切種種境界,但本質虛無,沒有真實存在,不可見。
所說的心外相,即一切萬法種種境界,有所念時,境界現前,知道有内心及内心的差别,應當知道,内在的妄相,是因是體,外在妄相,是果是用。
依照這樣的義理,所以我說一切萬法皆名為心。
另外又應當知道,心外相,如同夢中所見種種境界,皆是唯心所造,沒有實際外實。
一切境界,也都如此,即是因為無明心識做夢而見,妄想而造做。
再者,應當知道:内心念念不停住的緣故,所見所攀緣的一切境界也随心念念念不停住,所謂心念生故種種法生,心念滅故種種法滅。
這樣的生滅之相,隻有名字,實際上不可得。
心不至境界,則境界不至心,如同鏡子中的影像,沒有來也沒有去。
所以一切萬法,生起消滅的定相,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謂一切萬法究竟無本體,本來恒空,實則無生無滅的緣故。
一切萬法實則無生無滅,那麼也就無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了,寂靜一味,就是真如第一義理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清澈圓滿,無所分别。
無所分别,于一切處所,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因而能依持建立一切萬法。
再者,這個真心則稱為如來藏海,具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沒有遺漏、清淨功德之作用。
諸佛法身,從無始以來,無所障礙,自在不滅,一切顯化,種種功德之作用,恒常發生,從未休息。
遍及一切世界,都能夠發生作用,顯示種種度化。
一佛身即是一切所有佛身,一切所有佛身即是一佛身。
所有的作用,也是共同相通為一體,即無所分别相,不分别彼此,平等無二,依此一體法性而能發生作用,一同自然顯化,自體無所差異。
諸佛法身,遍及一切處,圓滿不動,為衆生生死相續恒常依靠。
譬如虛空能容受一切種種類型的色像,這一切種種類型的色像皆依虛空而存在、建立、發展變化,住于虛空中,又被虛空所把持,以虛空為體,不能出離虛空的界限。
色像之中,虛空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滅時,還是歸于虛空,而虛空界,不增不減,不動也不變。
諸佛法身,也如同這樣,能夠承載一切衆生各種果報,一切衆生的果報,都是依據諸佛法身而存在、建立和發展變化,住于法身中,為法身所把持,以法身為體,不能出離法身界限。
應當知道一切衆生身中,諸佛法身也是不會毀滅,因為煩惱而斷滅毀壞時,還是歸于法身,而法身界不增不減,不動也不變。
但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之心,癡心暗藏的因緣所熏習的業力緣故,顯示妄想境界,以妄想境界熏習的緣故,生起與妄想所生之相相應的念頭,執着我身和我所有,造作各種業力,承受生死之苦,說這個法身名字叫衆生。
如果這樣的衆生中,能夠被法身強有力的熏習,煩惱就會逐漸微薄,能夠厭離世間無常,上求涅盤之道,生起對一實境的信力,修六度波羅蜜和一切菩提分法門,就叫菩薩。
如果這菩薩,修行一切善法圓滿具足,徹底的遠離了無明睡夢昏沉,就叫做佛。
應當知道這樣的衆生、菩薩、佛等等,皆依據世間假名而說的,所以有所差别,而法身之體,是徹底平等的,沒有差異。
善男子,這就是簡單略說一實境的義理。
如果依一實境界修起信,解悟的,應當學習兩種修觀之法,哪兩種呢?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于一切時一切處,伴随身口意造業,但應當觀察了知這一切皆唯心念所造作,乃至一切境界。
如果生執着念頭,應當察覺,不要使心念無故攀緣,而緻不能自我覺察,在念念之間,皆應當觀察,伴随心念有所攀緣,還應當使心念跟随此念,讓心念自我覺知。
了知内在自生念頭,并非一切境界有念頭有分别。
即内心自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損利有無等等知見,無窮念頭。
而一切境界,不曾有想念頭和生起分别。
應當知道一切境界自身離于分别之心,即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于一切相,這樣觀察一切萬法皆唯心所生。
如果要生起出離心,那麼無一法一相能見有差别,應當這樣牢記于心,知道皆是妄想念頭,沒有實體境界,不要讓此心荒廢休止,這個則是修學唯心識觀。
如果心無法記憶,不能自我覺察心念,那麼即有前境界,則非唯心識觀。
如果能覺知自己心念的,就能夠知道貪婪的念頭,嗔怒的念頭,以及愚癡邪見的念頭。
知道什麼是善,知道什麼是不善,也知道什麼是無記,知道心念操勞憂慮種種苦痛。
若坐時,随心念所攀緣,念念觀察覺知心念生滅,譬如水的流動、燈的火焰,即使暫時的也不能常住。
跟随這樣的修法就能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後,其次應當學習信解奢摩他觀心法門,及毗婆舍那觀心法門。
學習信解奢摩他觀心者,思維内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于分别。
學習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内外色,随心生,随心滅;乃至學習見佛色身,亦複如是,随心生,随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學習信解這兩種觀心法門,能迅速理解一乘法門之道,應當知道這樣的唯心識觀,就是最上等智慧之門,能讓信心勇猛銳利,增長淨信理解之力,快速悟入空的義理,而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如果學習真如實觀法門,那麼應該意識到心性無生無滅,不執着在見聞覺知,永遠遠離一切分别的念頭,漸漸能超越空處,識處,無處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确定境界相,得到相似空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的分别之相就不會顯前了。
這樣修學,才夠資格算是善知識,大慈悲長期守護者,因為遠離各種業障,勤奮修行不荒廢,逐漸能契入心寂三昧。
得到這樣的三昧之後,就又能契入一行三昧。
契入一行三昧後,能見無數諸佛,發深心廣行六度波羅蜜,安住于堅定淨信之位,對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法,決定信解,能決定修行方向。
随緣修學世間的各種禅定三昧之法,不會執着于什麼,乃至修遍一切善法菩提分法,于生死之中無所畏懼,對于二乘法門沒有興趣,因為能修學這兩種觀法的最妙善巧方便,能作衆生依止的善知識,從根本上行化度衆生之法。
再者,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兩種,哪兩種呢?一是利根之人,二是鈍根之人。
利根之人,已經知道一切外境,皆唯心所造,虛妄不實,如夢如幻等,确信沒有疑問,五蓋煩惱輕微,散亂心很少,這樣的人,應該學習真如實觀法門。
鈍根之人,開始還不知道一切外境,皆是唯心,虛妄不實,易染習氣情執深厚,五蓋業障經常顯起,妄心難以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雖然這樣學習相信理解,如果善業太薄,不能深入進階,業障煩惱,無法逐漸降伏,心生懷疑怯懦,畏懼墜入三惡道,生在八難的地方,害怕不能常逢佛菩薩,不能供養聽聞受持正法,害怕菩提難信不能成就。
有這樣的懷疑恐懼及種種業障者,應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地藏菩薩名号,如果能離妄想一心持誦,善根增長,心願勇猛銳利。
應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别,不聲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皈依之處。
又再觀自己的心念之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應該厭離的。
如果能修學這樣的觀法,能夠迅速增長淨信之心,所有業障,能漸漸減弱。
為什麼呢?此人能夠學習誦持我名,又能學習誦持十方諸佛名。
能學習以至誠心禮拜供養我,也能學習以至誠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
即是學習受持讀誦大乘深經,即是學習遠離邪見,于深邃義理中不堕诽謗,即是對于究竟甚深第一實義學習信解,即是能除各種罪障,即是當得無
所謂此心念不能自知,妄想而說有,生起覺知念頭,算計這是我及我所有的,而沒有實際的有覺知念頭存在。
因為此妄心徹底沒有形象,無法見到的緣故。
’ 如果沒有覺知而起分别,則沒有十方三世一切境界的差異之相。
因為一切萬法皆不能獨立存在,隻是因為妄想念頭的分别而有,所謂一切境界,各不相同,自己認為存在,知道這個為自己,那個為外在,所以一切萬法不能獨立存在,沒有其他差異,隻因為妄想心念,無法了知道沒有内在外界,說内外境界,而妄想生起種種念頭,說有說無,說這說那,說是說非,說好說惡,乃至妄想而生無量無邊的萬法之想。
應當這樣理解,一切萬法,皆從妄想念頭而生,以妄想念頭為其根本。
然而此妄想念頭沒有自相,隻依境界而生,所謂攀緣覺知之前的境界的緣故,說這個是心。
又此妄想念頭,與之前境界,雖然在一起互為依靠,生起沒有先後,而此妄想念頭,則為一切境界原來的主人。
為什麼呢?依據妄想念頭,不能了知法界本來為一體一相緣故。
說心有無明,依無明之力的原因,而現妄想境界,也因依據無明消滅的緣故,一切境界也會消滅。
并非依據一切境界不能自我了知,說境界有無明。
也并非依據一切境界的緣故,而生無明。
一切諸佛,對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又不依境界消滅而無明消滅。
因為一切境界,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沒有存在自性。
因為這樣的義理,所以說一切萬法都依念頭為本,應當知道一切萬法,都名字叫做心,義理和本體沒有差異,被心念所攀緣攝受的緣故。
有一切萬法,從心念而起,與心造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沒有長駐,因為一切境界,都是随心念所攀緣,念念相續的緣故,而得以存在,暫時而有。
這樣所說的心的含義,有兩種相。
是怎樣的兩種呢?一是心的内相,二是心的外相,心内之相,又有兩種,是怎樣的兩種呢?一是真,二是妄。
所說的真,即是心體的本來之相,如如不動,清淨圓滿,無障無礙,精微難見,遍滿一切處恒常不壞,能夠建立助長一切萬法。
所說的妄,即生起念頭、分别、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考等。
雖然重複相續,能生起一切種種境界,但本質虛無,沒有真實存在,不可見。
所說的心外相,即一切萬法種種境界,有所念時,境界現前,知道有内心及内心的差别,應當知道,内在的妄相,是因是體,外在妄相,是果是用。
依照這樣的義理,所以我說一切萬法皆名為心。
另外又應當知道,心外相,如同夢中所見種種境界,皆是唯心所造,沒有實際外實。
一切境界,也都如此,即是因為無明心識做夢而見,妄想而造做。
再者,應當知道:内心念念不停住的緣故,所見所攀緣的一切境界也随心念念念不停住,所謂心念生故種種法生,心念滅故種種法滅。
這樣的生滅之相,隻有名字,實際上不可得。
心不至境界,則境界不至心,如同鏡子中的影像,沒有來也沒有去。
所以一切萬法,生起消滅的定相,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謂一切萬法究竟無本體,本來恒空,實則無生無滅的緣故。
一切萬法實則無生無滅,那麼也就無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了,寂靜一味,就是真如第一義理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清澈圓滿,無所分别。
無所分别,于一切處所,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因而能依持建立一切萬法。
再者,這個真心則稱為如來藏海,具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沒有遺漏、清淨功德之作用。
諸佛法身,從無始以來,無所障礙,自在不滅,一切顯化,種種功德之作用,恒常發生,從未休息。
遍及一切世界,都能夠發生作用,顯示種種度化。
一佛身即是一切所有佛身,一切所有佛身即是一佛身。
所有的作用,也是共同相通為一體,即無所分别相,不分别彼此,平等無二,依此一體法性而能發生作用,一同自然顯化,自體無所差異。
諸佛法身,遍及一切處,圓滿不動,為衆生生死相續恒常依靠。
譬如虛空能容受一切種種類型的色像,這一切種種類型的色像皆依虛空而存在、建立、發展變化,住于虛空中,又被虛空所把持,以虛空為體,不能出離虛空的界限。
色像之中,虛空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滅時,還是歸于虛空,而虛空界,不增不減,不動也不變。
諸佛法身,也如同這樣,能夠承載一切衆生各種果報,一切衆生的果報,都是依據諸佛法身而存在、建立和發展變化,住于法身中,為法身所把持,以法身為體,不能出離法身界限。
應當知道一切衆生身中,諸佛法身也是不會毀滅,因為煩惱而斷滅毀壞時,還是歸于法身,而法身界不增不減,不動也不變。
但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之心,癡心暗藏的因緣所熏習的業力緣故,顯示妄想境界,以妄想境界熏習的緣故,生起與妄想所生之相相應的念頭,執着我身和我所有,造作各種業力,承受生死之苦,說這個法身名字叫衆生。
如果這樣的衆生中,能夠被法身強有力的熏習,煩惱就會逐漸微薄,能夠厭離世間無常,上求涅盤之道,生起對一實境的信力,修六度波羅蜜和一切菩提分法門,就叫菩薩。
如果這菩薩,修行一切善法圓滿具足,徹底的遠離了無明睡夢昏沉,就叫做佛。
應當知道這樣的衆生、菩薩、佛等等,皆依據世間假名而說的,所以有所差别,而法身之體,是徹底平等的,沒有差異。
善男子,這就是簡單略說一實境的義理。
如果依一實境界修起信,解悟的,應當學習兩種修觀之法,哪兩種呢?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于一切時一切處,伴随身口意造業,但應當觀察了知這一切皆唯心念所造作,乃至一切境界。
如果生執着念頭,應當察覺,不要使心念無故攀緣,而緻不能自我覺察,在念念之間,皆應當觀察,伴随心念有所攀緣,還應當使心念跟随此念,讓心念自我覺知。
了知内在自生念頭,并非一切境界有念頭有分别。
即内心自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損利有無等等知見,無窮念頭。
而一切境界,不曾有想念頭和生起分别。
應當知道一切境界自身離于分别之心,即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于一切相,這樣觀察一切萬法皆唯心所生。
如果要生起出離心,那麼無一法一相能見有差别,應當這樣牢記于心,知道皆是妄想念頭,沒有實體境界,不要讓此心荒廢休止,這個則是修學唯心識觀。
如果心無法記憶,不能自我覺察心念,那麼即有前境界,則非唯心識觀。
如果能覺知自己心念的,就能夠知道貪婪的念頭,嗔怒的念頭,以及愚癡邪見的念頭。
知道什麼是善,知道什麼是不善,也知道什麼是無記,知道心念操勞憂慮種種苦痛。
若坐時,随心念所攀緣,念念觀察覺知心念生滅,譬如水的流動、燈的火焰,即使暫時的也不能常住。
跟随這樣的修法就能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後,其次應當學習信解奢摩他觀心法門,及毗婆舍那觀心法門。
學習信解奢摩他觀心者,思維内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于分别。
學習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内外色,随心生,随心滅;乃至學習見佛色身,亦複如是,随心生,随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學習信解這兩種觀心法門,能迅速理解一乘法門之道,應當知道這樣的唯心識觀,就是最上等智慧之門,能讓信心勇猛銳利,增長淨信理解之力,快速悟入空的義理,而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如果學習真如實觀法門,那麼應該意識到心性無生無滅,不執着在見聞覺知,永遠遠離一切分别的念頭,漸漸能超越空處,識處,無處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确定境界相,得到相似空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的分别之相就不會顯前了。
這樣修學,才夠資格算是善知識,大慈悲長期守護者,因為遠離各種業障,勤奮修行不荒廢,逐漸能契入心寂三昧。
得到這樣的三昧之後,就又能契入一行三昧。
契入一行三昧後,能見無數諸佛,發深心廣行六度波羅蜜,安住于堅定淨信之位,對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法,決定信解,能決定修行方向。
随緣修學世間的各種禅定三昧之法,不會執着于什麼,乃至修遍一切善法菩提分法,于生死之中無所畏懼,對于二乘法門沒有興趣,因為能修學這兩種觀法的最妙善巧方便,能作衆生依止的善知識,從根本上行化度衆生之法。
再者,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兩種,哪兩種呢?一是利根之人,二是鈍根之人。
利根之人,已經知道一切外境,皆唯心所造,虛妄不實,如夢如幻等,确信沒有疑問,五蓋煩惱輕微,散亂心很少,這樣的人,應該學習真如實觀法門。
鈍根之人,開始還不知道一切外境,皆是唯心,虛妄不實,易染習氣情執深厚,五蓋業障經常顯起,妄心難以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雖然這樣學習相信理解,如果善業太薄,不能深入進階,業障煩惱,無法逐漸降伏,心生懷疑怯懦,畏懼墜入三惡道,生在八難的地方,害怕不能常逢佛菩薩,不能供養聽聞受持正法,害怕菩提難信不能成就。
有這樣的懷疑恐懼及種種業障者,應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地藏菩薩名号,如果能離妄想一心持誦,善根增長,心願勇猛銳利。
應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别,不聲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皈依之處。
又再觀自己的心念之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應該厭離的。
如果能修學這樣的觀法,能夠迅速增長淨信之心,所有業障,能漸漸減弱。
為什麼呢?此人能夠學習誦持我名,又能學習誦持十方諸佛名。
能學習以至誠心禮拜供養我,也能學習以至誠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
即是學習受持讀誦大乘深經,即是學習遠離邪見,于深邃義理中不堕诽謗,即是對于究竟甚深第一實義學習信解,即是能除各種罪障,即是當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