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佛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他以适合教化野性的、未開化的衆生的講道來教導他們。
他如何教化那些野性的、未開化的?什麼樣的講道是合适的? 是這樣的: 這是地獄。
這是畜生。
這是餓鬼。
這些是不幸的困難處。
這些是六根有缺陷的再世。
這些是身體的邪行,這些是身邪行報。
這些是言語的邪行,這些是口邪行報。
這些是心靈的邪行,這些是意邪行報。
這是殺生。
這是偷竊。
這是邪淫。
這是妄語。
這是兩舌。
這是惡口。
這是無義語。
這是貪嫉。
這是瞋惱。
這是邪見。
這些是報應。
這是吝啬,這是它的報應。
這是毀戒。
這是瞋恚。
這是懈怠,這是懈怠果。
這是假智慧,這是假智慧果。
這些違犯箴言。
這是個人解脫的誓約。
這些該做,那些不該做。
這是正當的,那是該棄絕的。
這是個障礙,那不是障礙。
這是罪惡的,那是離罪的。
這是正途,那是錯路。
這是功德,那是邪惡。
這是當罵的,那是無過失的。
這是垢,那是無漏。
這是世間的,那是出世間的。
這是有為的,那是無為的。
這是煩惱,那是淨化。
這是生命,那是解脫。
如此,用佛法的這些各種說明,佛調教那些像極了野馬的衆生。
正如野馬或野象不被刺棒刺及骨髓不會馴服,那些狂野、難以開化的衆生隻能用一切苦的講道來調教。
菩薩們說:「這樣才證實了釋迦牟尼佛的偉大!隐藏了他不可思議的威能,還能開化那些可憐的下劣野性衆生,真令人驚歎。
而能在這樣非常困苦的佛土定居的菩薩必定也懷有不可思議的大悲!」 維摩诘長者說道:「正是,善大人!如你所說。
化身再世于此的菩薩的大悲是非常堅偉的。
他們在這世界的一生裡,帶給衆生許多裨益。
帶給衆生如此多的利益,在衆香世界裡甚至十萬劫都不能達成。
為什麼?善大人,在這娑婆世界裡有十種善良的修行是任何其它佛土所沒有的。
哪十種?就是: 以布施攝貧窮之人, 以持戒攝毀戒之人, 以忍辱攝瞋恚之人, 以精進攝懶惰之人, 以禅定攝意亂之人, 以真智慧攝假聰明之人, 告訴在八難中受苦之人如何離開, 以大乘教導行小乘之人, 以善根攝未有善根之人,以及 以四攝法不斷開導衆生。
從事這十種善良的修行的菩薩,在任何其它佛土是沒有的。
」 菩薩們又問:「一位菩薩必須要具備多少種性質才能在他死亡輪回出離這娑婆世界之後安全無虞地去到純淨的佛土?」 維摩诘長者回答:「在他死亡輪回出離這娑婆世界之後,他必須要有八種性質才能安全無虞地去到純淨的佛土。
是哪八種?他必須決心:『 我必須饒益一切衆生,不為自己追求一毫利益; 我必須為衆生承受一切苦惱,并且把我所累積的一切善根施給一切衆生; 我必須對任何衆生都沒有瞋恨; 我必須為諸菩薩高興,好像他們就是導師; 我必不輕視任何講經說法,不論我以前聽過了沒有; 我必須控制我的心,不垂涎别人所得的,也不以自己所得的而驕傲; 我必須反省己過,而不責備他人過錯; 我必須為能意識清明而快樂,必須誠實地從事所有功德。
』 如果菩薩具備這八種性質,在他死亡輪回出離這娑婆世界時,他定能安全無虞地去到純淨的佛土。
」 在維摩诘長者和文殊師利法王子向聚會大衆這樣教導佛法的時候,有十萬衆生發了佛覺心,一萬菩薩得了無生法忍。
他如何教化那些野性的、未開化的?什麼樣的講道是合适的? 是這樣的: 這是地獄。
這是畜生。
這是餓鬼。
這些是不幸的困難處。
這些是六根有缺陷的再世。
這些是身體的邪行,這些是身邪行報。
這些是言語的邪行,這些是口邪行報。
這些是心靈的邪行,這些是意邪行報。
這是殺生。
這是偷竊。
這是邪淫。
這是妄語。
這是兩舌。
這是惡口。
這是無義語。
這是貪嫉。
這是瞋惱。
這是邪見。
這些是報應。
這是吝啬,這是它的報應。
這是毀戒。
這是瞋恚。
這是懈怠,這是懈怠果。
這是假智慧,這是假智慧果。
這些違犯箴言。
這是個人解脫的誓約。
這些該做,那些不該做。
這是正當的,那是該棄絕的。
這是個障礙,那不是障礙。
這是罪惡的,那是離罪的。
這是正途,那是錯路。
這是功德,那是邪惡。
這是當罵的,那是無過失的。
這是垢,那是無漏。
這是世間的,那是出世間的。
這是有為的,那是無為的。
這是煩惱,那是淨化。
這是生命,那是解脫。
如此,用佛法的這些各種說明,佛調教那些像極了野馬的衆生。
正如野馬或野象不被刺棒刺及骨髓不會馴服,那些狂野、難以開化的衆生隻能用一切苦的講道來調教。
菩薩們說:「這樣才證實了釋迦牟尼佛的偉大!隐藏了他不可思議的威能,還能開化那些可憐的下劣野性衆生,真令人驚歎。
而能在這樣非常困苦的佛土定居的菩薩必定也懷有不可思議的大悲!」 維摩诘長者說道:「正是,善大人!如你所說。
化身再世于此的菩薩的大悲是非常堅偉的。
他們在這世界的一生裡,帶給衆生許多裨益。
帶給衆生如此多的利益,在衆香世界裡甚至十萬劫都不能達成。
為什麼?善大人,在這娑婆世界裡有十種善良的修行是任何其它佛土所沒有的。
哪十種?就是: 以布施攝貧窮之人, 以持戒攝毀戒之人, 以忍辱攝瞋恚之人, 以精進攝懶惰之人, 以禅定攝意亂之人, 以真智慧攝假聰明之人, 告訴在八難中受苦之人如何離開, 以大乘教導行小乘之人, 以善根攝未有善根之人,以及 以四攝法不斷開導衆生。
從事這十種善良的修行的菩薩,在任何其它佛土是沒有的。
」 菩薩們又問:「一位菩薩必須要具備多少種性質才能在他死亡輪回出離這娑婆世界之後安全無虞地去到純淨的佛土?」 維摩诘長者回答:「在他死亡輪回出離這娑婆世界之後,他必須要有八種性質才能安全無虞地去到純淨的佛土。
是哪八種?他必須決心:『 我必須饒益一切衆生,不為自己追求一毫利益; 我必須為衆生承受一切苦惱,并且把我所累積的一切善根施給一切衆生; 我必須對任何衆生都沒有瞋恨; 我必須為諸菩薩高興,好像他們就是導師; 我必不輕視任何講經說法,不論我以前聽過了沒有; 我必須控制我的心,不垂涎别人所得的,也不以自己所得的而驕傲; 我必須反省己過,而不責備他人過錯; 我必須為能意識清明而快樂,必須誠實地從事所有功德。
』 如果菩薩具備這八種性質,在他死亡輪回出離這娑婆世界時,他定能安全無虞地去到純淨的佛土。
」 在維摩诘長者和文殊師利法王子向聚會大衆這樣教導佛法的時候,有十萬衆生發了佛覺心,一萬菩薩得了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