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和無願。
然而,因是被情感上的憐憫所感動,不能專心于好、相的培養,不能專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化育衆生的工作,所以這是束縛。
為何智慧與解脫方法合一是解脫?與解脫方法合一的智慧是被大悲所感動,因此能專心于培養好、相,專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度化衆生的工作,所有的時間專心深入探讨空無、無相和無願,所以這是解脫。
什麼是未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束縛?未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束縛就是菩薩的種植善根。
菩薩被教條信念、煩惱、執着、憎恨和下意識直覺所控制,未能為了覺悟而将善根回向。
什麼是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解脫?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解脫就是菩薩的回向。
菩薩棄絕一切信念、煩惱、執着、憎恨和下意識直覺,将善根為了覺悟此一目的而回向,但并不從裡頭有着一絲驕傲。
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應該這樣來思考事情。
他的智慧在于思考身、心、病都是無常、苦惱、空虛以及無自我。
他的解脫方法就是:設法避免一切身體疾病以免累倒自己,以及在不妨礙輪回之下專心成就衆生的利益。
還有,他的智慧在于明了身、心、病三者既不新,又不舊;既同時,又循序。
而他的解脫方法在于不尋求身、心、病的止滅。
文殊師利,這是患病菩薩集中心智該用的方法。
他應該這樣來過日子:既不調伏自己的心智,也不放縱自己的心智。
為何? 以放縱心智來過活,這适合傻瓜;而在調伏心智裡過活,這适合聲聞。
所以菩薩應該在既不調伏也不放縱自己的心智下過活。
不在兩個極端的任何一邊過活才是菩薩界。
不是凡夫的範圍,又不是聖賢的範圍,這樣才是菩薩界。
是世界的範圍,卻不是煩惱的範圍,這樣才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明了解脫,卻不進入最終的徹底解脫,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那四個魔王出現,但是他們做的工作卻是出世的,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求一切智,卻不在不對的時機得一切智,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明白四聖谛,卻不在不對的時機體驗那些真理,那裡就是菩薩界。
一個内觀的領域,卻不斷自願再生于世,這就是菩薩界。
一個人們體認無生的領域,卻不要注定前往涅槃,這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沒有懷抱任何信念,卻明白了相對性,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交往一切衆生,卻保持了免于一切苦難的本能,那裡就是菩薩界。
一個不會發生身心耗盡的孤獨領域就是菩薩界。
是三界的領域,卻與實相領域不可分,那就是菩薩界。
是空無的領域,然而人們培養一切善,那就是菩薩界。
是無相的領域,那裡的人注意普渡一切衆生,那就是菩薩界。
是無願的領域,那裡的人自願顯示世上的一生,那就是菩薩界。
一個幾乎沒有承諾的領域,然而一切善根都不斷地受到承諾,那就是菩薩界。
是六種超絕的領域,那裡的人成就了一切衆生思想和行為的超絕,那就是菩薩界。
是六通的領域,卻沒有去盡亵渎,那就是菩薩界。
是依聖法生活的領域,根本不用覺知任何邪道,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無量的領域,那裡的人卻不接受再生于梵天,那就是菩薩界。
是六憶的領域,卻不受任何亵渎的影響,那就是菩薩界。
是靜思、禅坐和入定的領域,那裡的人卻不因禅定之力而再化身于無色界,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念處的領域,而身、受、心、法卻不是究竟挂念之所在,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正勤的領域,卻不去覺察善和惡的二元性,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如意足的領域,卻無需努力就精通,那就是菩薩界。
是五根的領域,那裡的人卻知道衆生五根的利鈍,那就是菩薩界。
是與五力共同生活的領域,卻喜好如來的十力,那就是菩薩界。
是七覺分圓滿的領域,那裡的人精通細微才智分别的知識,那就是菩薩界。
是八正道的領域,那裡的人喜好無邊的佛道,那就是菩薩界。
是培養「止、觀」才能的領域,那裡的人卻不落入極端寂靜主義,那就是菩薩界。
是體驗萬物未生性質的領域,卻又是身體的完美、各種相、好以及佛土裝飾的領域,那就是菩薩界。
顯示聲聞和辟支佛姿态的領域,卻無損于佛性,那就是菩薩界。
是自然全然純淨的萬物一緻的領域,卻顯示适合一切衆生各種偏好的行為,那就是菩薩界。
一個人們體驗一切佛土不可毀滅、不可創造、有無限虛空性質的領域,然而人們由所有的佛土種類和大小顯明了佛土性質的确實,那就是菩薩界。
是轉動聖法之輪和顯示究竟涅槃高尚莊嚴的領域,卻絕不背棄菩薩事業,那就是菩薩界!」 維摩诘說了這些道理,伴随法王子文殊師利的天神中有八千位發了佛覺心。
然而,因是被情感上的憐憫所感動,不能專心于好、相的培養,不能專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化育衆生的工作,所以這是束縛。
為何智慧與解脫方法合一是解脫?與解脫方法合一的智慧是被大悲所感動,因此能專心于培養好、相,專心于佛土的增美和度化衆生的工作,所有的時間專心深入探讨空無、無相和無願,所以這是解脫。
什麼是未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束縛?未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束縛就是菩薩的種植善根。
菩薩被教條信念、煩惱、執着、憎恨和下意識直覺所控制,未能為了覺悟而将善根回向。
什麼是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解脫?與智慧合一的解脫方法的解脫就是菩薩的回向。
菩薩棄絕一切信念、煩惱、執着、憎恨和下意識直覺,将善根為了覺悟此一目的而回向,但并不從裡頭有着一絲驕傲。
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應該這樣來思考事情。
他的智慧在于思考身、心、病都是無常、苦惱、空虛以及無自我。
他的解脫方法就是:設法避免一切身體疾病以免累倒自己,以及在不妨礙輪回之下專心成就衆生的利益。
還有,他的智慧在于明了身、心、病三者既不新,又不舊;既同時,又循序。
而他的解脫方法在于不尋求身、心、病的止滅。
文殊師利,這是患病菩薩集中心智該用的方法。
他應該這樣來過日子:既不調伏自己的心智,也不放縱自己的心智。
為何? 以放縱心智來過活,這适合傻瓜;而在調伏心智裡過活,這适合聲聞。
所以菩薩應該在既不調伏也不放縱自己的心智下過活。
不在兩個極端的任何一邊過活才是菩薩界。
不是凡夫的範圍,又不是聖賢的範圍,這樣才是菩薩界。
是世界的範圍,卻不是煩惱的範圍,這樣才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明了解脫,卻不進入最終的徹底解脫,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那四個魔王出現,但是他們做的工作卻是出世的,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求一切智,卻不在不對的時機得一切智,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明白四聖谛,卻不在不對的時機體驗那些真理,那裡就是菩薩界。
一個内觀的領域,卻不斷自願再生于世,這就是菩薩界。
一個人們體認無生的領域,卻不要注定前往涅槃,這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沒有懷抱任何信念,卻明白了相對性,那裡就是菩薩界。
哪裡有人交往一切衆生,卻保持了免于一切苦難的本能,那裡就是菩薩界。
一個不會發生身心耗盡的孤獨領域就是菩薩界。
是三界的領域,卻與實相領域不可分,那就是菩薩界。
是空無的領域,然而人們培養一切善,那就是菩薩界。
是無相的領域,那裡的人注意普渡一切衆生,那就是菩薩界。
是無願的領域,那裡的人自願顯示世上的一生,那就是菩薩界。
一個幾乎沒有承諾的領域,然而一切善根都不斷地受到承諾,那就是菩薩界。
是六種超絕的領域,那裡的人成就了一切衆生思想和行為的超絕,那就是菩薩界。
是六通的領域,卻沒有去盡亵渎,那就是菩薩界。
是依聖法生活的領域,根本不用覺知任何邪道,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無量的領域,那裡的人卻不接受再生于梵天,那就是菩薩界。
是六憶的領域,卻不受任何亵渎的影響,那就是菩薩界。
是靜思、禅坐和入定的領域,那裡的人卻不因禅定之力而再化身于無色界,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念處的領域,而身、受、心、法卻不是究竟挂念之所在,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正勤的領域,卻不去覺察善和惡的二元性,那就是菩薩界。
是四如意足的領域,卻無需努力就精通,那就是菩薩界。
是五根的領域,那裡的人卻知道衆生五根的利鈍,那就是菩薩界。
是與五力共同生活的領域,卻喜好如來的十力,那就是菩薩界。
是七覺分圓滿的領域,那裡的人精通細微才智分别的知識,那就是菩薩界。
是八正道的領域,那裡的人喜好無邊的佛道,那就是菩薩界。
是培養「止、觀」才能的領域,那裡的人卻不落入極端寂靜主義,那就是菩薩界。
是體驗萬物未生性質的領域,卻又是身體的完美、各種相、好以及佛土裝飾的領域,那就是菩薩界。
顯示聲聞和辟支佛姿态的領域,卻無損于佛性,那就是菩薩界。
是自然全然純淨的萬物一緻的領域,卻顯示适合一切衆生各種偏好的行為,那就是菩薩界。
一個人們體驗一切佛土不可毀滅、不可創造、有無限虛空性質的領域,然而人們由所有的佛土種類和大小顯明了佛土性質的确實,那就是菩薩界。
是轉動聖法之輪和顯示究竟涅槃高尚莊嚴的領域,卻絕不背棄菩薩事業,那就是菩薩界!」 維摩诘說了這些道理,伴随法王子文殊師利的天神中有八千位發了佛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