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關燈


    他應該告訴他:肉身是糟糕的,但不該鼓勵他由解脫裡尋找安慰;肉身是無我的,但是衆生應該受到教化;肉身是平和清靜的,不必去尋找畢竟寂滅。

     他應該力勸他忏悔過去的惡行,可是不是為了赦罪的緣故。

    他應該鼓勵他的因自己的病而對衆生所起的同情心,鼓勵他的由無始以來所經曆的苦難的回憶,以及鼓勵他的為衆生福祉而努力的良知。

    他應該鼓勵他不要煩惱悲傷,而要顯明善根,要保持初機純淨和不生渴求。

    像這樣,鼓勵他繼續努力成為能治一切疾病的醫王。

    菩薩應該如此以能令生病菩薩高興的方式去慰問他。

    」 文殊師利問:貴大人,患病的菩薩要怎樣調伏自己的心智?」 維摩诘答:「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要以這樣的思考來調伏自己的心智:疾病是因從無始以來全面介入誤解而生,是由不實的心智組構而來的煩惱所生。

    所以究竟來說,不可能覺察到什麼是可稱為有病的。

    為何? 身體是四大元素的産物,而這些元素裡沒有主人和代理人。

    這身體裡沒有自我,而且,除了任性堅持有自我之外,畢竟不能覺察一個說是有病的我。

     所以,想想『我不該與任何自我相關聯,我應該在認識病根裡安息』,菩薩必須放棄他自己是一個人的概念,而要産生自己是一個物的概念。

     想想『這身體是一個衆物的聚集體;當它出生時,隻是衆物的出生;當它死亡時,隻是衆物的死亡;這些物與物并不知道或感覺到彼此;當它們出生時,它們不會認為:我出生了;當它們死亡時,它們不會認為:我死亡了。

    』 再進一步,他為了徹底明了自己是物的這種概念應該這樣緻力思考:『正如自我概念的情形,物的概念也是一種錯誤見解,而這種誤解又是一種緻命的病;我應該讓自己從這病裡解脫出來,應該緻力舍除它。

    』 如何舍除這種病?就是舍除自我觀念和占有。

     如何舍除自我觀念和占有?就是不羁于二元觀。

     不羁于二元觀是什麼?就是沒有涉入身外的和心内的。

    沒有涉入身外的和心内的是指什麼?就是對平靜的不偏離、不動蕩和不疑惑。

     平靜是什麼?就是由自我到涅槃解脫中每件事的平等。

    為何?因為自我和涅槃兩者都是空無的。

    怎麼能兩者都是空無的?如言辭所指,兩者都是空無的,沒有一個是立于真實的。

    因此,明白這種平等性的人對疾病和空無不以為不同;他的病本身就是空無,疾病本身如同空無一樣是空無的。

     患病的菩薩應該明白感覺終究是非感覺,但是不該停止感覺。

     雖然在佛性完全成就時快樂和痛苦都會被抛棄,但那時并未犧牲對惡道一切衆生的悲心。

    因此,菩薩由自己的苦難裡明白了這些衆生的無窮苦難,他正确地為這些衆生着想,決心要治好所有的病。

    至于這些衆生,沒有什麼要施上的,也沒有什麼要去掉的;菩薩隻用教導佛法,讓他們明白那疾病發生的本源。

     這本源是什麼?是對象覺知。

    隻要有顯然的覺知的對象,它們就是生病的本源。

    哪些東西是覺知的對象?有相的三界是覺知的對象。

     對基本的、顯然的對象的徹底了解是什麼?就是無覺知,因為沒有能畢竟存在的對象。

     什麼是無覺知?不二元地去覺知内在主體和外在對象,這樣叫做無覺知。

     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應該這樣來調伏自己的心,以便克服老、病、死、生。

    文殊師利,這才是菩薩的病。

    如果他另作他想,他的一切努力将歸徒勞。

    正如戰勝所有敵人的人被叫做英雄,征服老、病、死的人才叫做菩薩。

     患病的菩薩應該告訴自己:『正如同我的病是不實的、不存在的,一切衆生的病也是不實的、不存在的。

    』經由這樣的思考,他對一切衆生能起大悲而不是落入任何情感上的憐憫。

     那戮力去除偶發激情的大悲并不會為衆生的任何一生設想。

    為何?因為落入帶感情的、具目的的觀點的大悲隻會使菩薩徒勞于再世輪回中。

     然而不涉及帶感情、具目的觀點的大悲就不會讓菩薩于再世中徒勞。

    他不因帶有這類觀點而再世,而是心智毫無牽絆地再世。

    所以,他的再世幾乎就像解脫。

    因為他是如解脫般地再世,他有能力和才幹去教導将衆生從束縛裡解脫的佛法。

    如同佛所說的『自己受縛的人能拯救受縛的他人,那是不可能的。

    而自己已解脫的人才能解脫受縛的他人。

    』 所以,菩薩應該共享解脫,而不該參與束縛。

     什麼是束縛?又什麼是解脫?沒有施用解脫方法而汲汲于從世界解脫,對菩薩而言是束縛。

    十足施用解脫方法去參與世間生活,對菩薩是解脫。

    沒有解脫方法裡的技巧,卻要品嘗靜思、禅坐和入定之味,這是束縛。

    用解脫方法技巧去品嘗靜思和禅坐之味,那是解脫。

    智慧未與解脫方法合一是束縛,智慧與解脫方法合一是解脫。

    解脫方法未與智慧合一是束縛,解脫方法與智慧合一是解脫。

     為何智慧未與解脫方法合一是束縛?未與解脫方法合一的智慧是專住于空無、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