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
關燈
小
中
大
na,其實隻是(五)陰(六)界六入(處)的簡說。
陰界六入是有情自體,在陰界六入──有情身中,是舊義;在阿賴耶識中,是唯識學的新義。
為什麼名為阿賴耶識?『解深密經』以為:「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隐,同安危義故」(19)。
「身」是根身六處的總名,阿賴耶識與「身」,是不相離的,所以古義的依附(陰界)六處,唯識學中轉為依附阿賴耶識,隻是着重本識,而不是與依附六處相違反的。
能生無漏法的種性,在有情身中──六處或陰界六處中,與如[P205]來藏說是相同的,如(20)說: 1.『無上依經』:「雲何如來為界不可思議?阿難!一切衆生有陰界入,勝相種類,内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
2.『勝天王般若經』:「雲何法性不可思議?佛言:大王!在諸衆生陰界入中,無始相續,所不能染,法性體淨」。
『大般若經』:「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
3.『入楞伽經』:「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為貪瞋癡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
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
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
……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于名色而隐于其中」(21)。
梵我──識入于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嗎(22)?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
唯識學者沒有忘卻佛法的根本立場,所以以生滅相續的種子,說本有的無漏功能,以阿賴耶妄識,說識與根身藏隐同安危,巧妙的解說了如來藏我,而脫卻了如來藏我的神學色采,這就是唯識學的種性說。
一切衆生本有無漏種子,而無漏種子非虛妄分别識自性,多少還有本有如來藏的形迹。
也許[P206]為了這樣,『瑜伽論』『攝決擇分』,『攝大乘論』改取了新熏說。
但新熏無漏種,是「法界等流聞熏習」,「真如所緣緣種子」,「真如種子」,與法界及真如,有了不可離的關系。
在唯識學中,真如是有情、菩薩、如來的真實我體,那新熏的無漏法種,又有了依「我」而現起的意義。
在後期大乘時代,唯心論而要泯絕梵我論的影響,也真還不容易呢! 注【23-001】『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四上)。
注【23-002】『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
注【23-00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下)。
注【23-004】『佛性論』卷二(大正三一?七九八下)。
注【23-005】『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
注【23-0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大正五?一七中──下)。
注【23-007】『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一八九下)。
注【23-008】『攝大乘論釋』卷四(大正三一?四0五中)。
注【23-009】1.『顯揚聖教論』卷三(大正三一?四九三下)。
2.『顯揚聖教論』卷一七(大正三一?五六二中)。
注【23-010】『大乘莊嚴經論』卷六(大正三一?六二三上)。
注【23-011】『辯中邊論』卷下(大正三一?四七五下)。
[P207] 注【23-012】『瑜伽師地論』卷二一(大正三0?三九五下)。
注【23-013】『大乘莊嚴經論』卷一(大正三一?五九四中──下)。
注【23-014】『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五中)。
注【23-015】『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中)。
注【23-016】『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四上)。
注【23-017】1.『瑜伽師地論』卷二一(大正三0?三九五下)。
2.『瑜伽師地論』卷三五(大正三0?四七八下)。
注【23-018】『菩薩善戒經』卷一(大正三0?九六二下)。
注【23-019】『解深密經』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
注【23-020】1.『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2.『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00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分)卷五六九(大正七?九三六下)。
3.『入楞伽經』卷三(大正一六?五二九中)。
注【23-021】『愛陀賴耶奧義書』(三?三)。
『布列哈德奧義書』(一,四,七)。
注【23-02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第三節真谛所傳的如來藏說 真谛Parama$rtha所譯的論書不少,以世親Vasubandhu『攝大乘論釋』為主,被稱[P208]為攝論宗。
傳攝論學的,有靖嵩與昙遷二大系。
靖嵩是親承真谛的法泰弟子。
靖嵩的弟子,一、法護,與玄奘的新譯,「奄然符會」(1)。
二、道因,參與玄奘的譯場,「奘師偏獎賞之,每有難文,同加參酌」(2)。
靖嵩系,是接近唯識宗的。
昙遷是地論師昙遵的弟子,到南方來,得到了『攝大乘論釋』,大加贊賞。
後來在北地宏揚『攝論』,受到地論師的贊同(3),這是近于地論師的。
真谛所傳的,以『攝大乘論釋』為主,與印度後期完成的,玄奘所宗的『成唯識論』,見解上應有多少不同,但真谛的譯典,如『攝大乘論釋』(簡稱陳譯),與隋達摩笈多Dharmagupta、唐玄奘所譯的『攝大乘論釋』(簡稱隋譯、唐譯),互相比對起來,顯然有了增飾的成分。
從翻譯來說,真谛譯是不夠忠實的,然在思想上,确有獨到處,這裡擇要的加以論述。
一、如來藏學與瑜伽學的糅合:真谛學的主要特色,是将『寶性論』的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與瑜伽yoga學的阿賴耶a^laya說,結合起來,在真谛譯書中,是可以充分證明的。
如『佛性論』四分中,前二分是『緣起分』與『破執分』;後二分是『顯體分』與『辯相分』,可說是『寶性論』『如來藏品』的解說。
『顯體分』是闡明佛性buddha-dha^tu,buddha-garbha體性的,先立『三因品』,明「三因與三種佛性」,如『論』卷二(大正三一?七九四上)說: 「三因者,一、應得因,二、加行因,三、圓滿因。
應得因者,二空所現真如;由此空故[P209],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故稱應得。
加行因者,謂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羅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
圓滿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
『佛性論』的三因說,是參照『瑜伽論』『菩薩地』的三持而改寫的,如『瑜伽論』說:「雲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
持a^dha^ra是所依止、所建立的意義,也就是因hetu。
菩薩的自乘種性,是菩薩的堪任性持;初發菩提心,是菩薩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薩所圓滿的大菩提持(4)。
三持與『佛性論』的三因,次第相同,但『佛性論』改『瑜伽論』的種性gotra──種子bi^ja為真如tathata^,真如為如來藏别名。
由于以真如性為應得因,所以說:「應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不淨位),二、引出性(淨不淨位),三、至得性」(清淨位)(5)。
這樣,『瑜伽論』的三持說,成為如來藏說的三因三佛性了。
『佛性論』次立『三性品』,是瑜伽學所立的三自性trisvabha^va與三無性trinihsvabha^va,引此以作融會如來藏學的理論依據。
次立『如來藏品』,是正面說明如來藏的名義,如『佛性論』卷二(大正三一?七九五下──七九六上)說:[P210]「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隐覆藏,三、能攝藏」。
「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衆生是如來藏。
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
言來者,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是名如來。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故名為藏。
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并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衆生為如來藏。
……由此(佛)果能攝藏一切衆生,故說衆生為如來藏」。
「二、隐覆為藏者,……如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隐覆,衆生不見,故名為藏」。
「三、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
『佛性論』的三藏說,與『寶性論』所說,如來藏有三義相當。
一、所攝藏:佛「果能攝藏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衆生為如來所攝藏,是『寶性論』第一「法身遍衆生」義。
三、能攝藏:如來應得性,約沒有發心以前的衆生說。
在衆生位,已經攝盡了「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是『寶性論』第二「衆生有如來種性」義。
上二義,與『寶性論』說相同,但二,隐覆為藏義,約煩惱隐覆如來性(界)說,與『寶性論』第三「真如無差别」義不合。
『佛性論』為什麼不同?不能不說是受了『攝大乘論』的影響。
無着Asan%ga的『攝大乘論』,引「無始時來界』偈,「由攝藏諸法」偈,然後解說阿賴耶(或譯為阿梨耶、阿羅耶)識名為阿[P211]賴耶(藏)的意義說:「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6)。
阿賴耶識有:攝藏為因性,攝藏為果性,攝藏為自我性──三義,『成唯識論』引申說:「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7)。
『佛性論』以三藏解釋如來藏,是比合阿賴耶三藏的。
在能攝藏、所攝藏以外,隐覆藏與執藏,是富有共同性的。
從『佛性論』的『顯體分』,可以明确的看出,真谛是以瑜伽學所說的,去解說、比附、充實如來藏學。
而在無着、世親論,如『攝大乘論釋』中,處處引入如來藏說,這是比對異譯而可以明白的。
真谛所傳述的,隻有把握這一特色,才能得出正确的見解。
如以為真谛所傳,代表唯識古學,那是不能免于誤解的! 二、阿梨耶識通二分:真谛所譯的無着『攝大乘論』,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此界無始時」偈,證明阿梨耶識體;又引「諸法依藏住」偈,說明名為阿梨耶識的理由。
引證了二偈,然後說:「一切有生不淨品法,于中隐藏為果故,此識于諸法中隐藏為因故。
複次,諸衆生藏此識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識」(8)。
這段論文,與隋、唐譯本是一緻的,也就是果報種子阿梨耶識為依止說。
然在陳譯的『攝大乘論釋』中,增入了初偈的解說,如『釋論』卷一(大正三一?一五六下)說:[P212]「此,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為性。
此界有五義」。
「界有五義」,真谛譯引『勝鬘經』說,而給以一一的解說,這是如來藏為依止說。
這樣,阿梨耶識有二分:與「有生不淨(即雜染)品法」互為因果的「果報vipa^ka種子」性,及清淨的「解性」。
「此界無始時」的「界」,是「因義」,是一切法的所依止。
在大乘佛法中,有二類不同的所依說,如『瑜伽論』『本地分』說:「心,謂一切種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9)。
有漏的雜染種,依附的無漏清淨種,都以阿賴耶識──心citta為所依止。
異熟一切種的阿賴耶識,為一切法依止,是瑜伽學系的根本立場:這是興起于印度北方的阿賴耶識為依說。
還有,如『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等,說如來藏為依止而有生死,涅槃,這是興起于印度南方的如來藏為依說。
基本立場是不同的,『成唯識論』曾給以解說:「一、持種依,謂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為所依,聖道轉令舍染得淨。
&hellip&hellip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舍染得淨」(10)。
這二大系,思想體系是不同的,而真谛在「果報種子」梨耶外,别立「解性梨耶」,綜合了這二大系。
這不是真谛的自出機杼,是多少有依據的,如宋譯『楞伽經』,處處說「如來藏藏識心」,将如來藏與藏(阿賴耶)識統一起來了。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四(大正三一?二五四下)說:[P213]「滅不淨品盡,證得法身,名為清淨法。
雲何得此清淨法?……對治起時,離本識不淨品一分,與本識淨品一分相應,名為轉依」。
這也是阿梨耶識二分說。
第八阿梨耶識,重在「異熟」性,所以到了阿羅漢位,就舍去阿梨耶的名稱。
也許為了這點,真谛多用「本識」一詞,代表第八識。
本識有不淨(雜染)品一分,清淨品一分,雖與前一說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本識有二分。
真谛的第八識通二分說,應該是受到『攝大乘論』的啟發。
如『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三九下)說: 「依他起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由此二種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是一般常說的依他起para-tantra,阿賴耶識為種子而生起的。
「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不一定雜染,也不一定清淨;随分别染緣而成為雜染,随無分别淨緣而成為清淨,不自成而依他的定義,是『攝大乘論』所有的特義。
『攝大乘論』說到三自性,「非異非不異」;又「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11)。
對于三自性,不但說明三自性的差别相,更着重三自性的關聯,從依他起自性而統攝三性。
這一獨到的見解,是本于『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如『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說: 「阿毗達摩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
[P214]「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于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土、藏為喻顯示。
譬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
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識亦如是,無分别智火未燒時,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此識若為無分别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
是故此虛妄分别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土、金、藏比喻中,解說為地界的「藏」,就是礦藏,如『攝大乘論釋』說:「界者謂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現見世間于金礦等說界名故」;「此中藏者,是彼種子」(12)。
界藏,比喻通二分的依他起自性para-tantra-svabha^va。
無分别avikalpa火沒有燒煉以前,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svabha^va顯現,如隻見土相。
遍計所執自性是非有的,所以是虛妄。
在無分别智火燒煉以後,圓成實自性parinis!panna-svabha^va顯現,如土相消失而金現顯現。
圓成實自性是有的,所以是真實。
依這一意義說,依他起自性是虛妄
陰界六入是有情自體,在陰界六入──有情身中,是舊義;在阿賴耶識中,是唯識學的新義。
為什麼名為阿賴耶識?『解深密經』以為:「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隐,同安危義故」(19)。
「身」是根身六處的總名,阿賴耶識與「身」,是不相離的,所以古義的依附(陰界)六處,唯識學中轉為依附阿賴耶識,隻是着重本識,而不是與依附六處相違反的。
能生無漏法的種性,在有情身中──六處或陰界六處中,與如[P205]來藏說是相同的,如(20)說: 1.『無上依經』:「雲何如來為界不可思議?阿難!一切衆生有陰界入,勝相種類,内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
2.『勝天王般若經』:「雲何法性不可思議?佛言:大王!在諸衆生陰界入中,無始相續,所不能染,法性體淨」。
『大般若經』:「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
3.『入楞伽經』:「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為貪瞋癡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
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
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
……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于名色而隐于其中」(21)。
梵我──識入于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嗎(22)?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
唯識學者沒有忘卻佛法的根本立場,所以以生滅相續的種子,說本有的無漏功能,以阿賴耶妄識,說識與根身藏隐同安危,巧妙的解說了如來藏我,而脫卻了如來藏我的神學色采,這就是唯識學的種性說。
一切衆生本有無漏種子,而無漏種子非虛妄分别識自性,多少還有本有如來藏的形迹。
也許[P206]為了這樣,『瑜伽論』『攝決擇分』,『攝大乘論』改取了新熏說。
但新熏無漏種,是「法界等流聞熏習」,「真如所緣緣種子」,「真如種子」,與法界及真如,有了不可離的關系。
在唯識學中,真如是有情、菩薩、如來的真實我體,那新熏的無漏法種,又有了依「我」而現起的意義。
在後期大乘時代,唯心論而要泯絕梵我論的影響,也真還不容易呢! 注【23-001】『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四上)。
注【23-002】『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
注【23-00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下)。
注【23-004】『佛性論』卷二(大正三一?七九八下)。
注【23-005】『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
注【23-0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大正五?一七中──下)。
注【23-007】『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一八九下)。
注【23-008】『攝大乘論釋』卷四(大正三一?四0五中)。
注【23-009】1.『顯揚聖教論』卷三(大正三一?四九三下)。
2.『顯揚聖教論』卷一七(大正三一?五六二中)。
注【23-010】『大乘莊嚴經論』卷六(大正三一?六二三上)。
注【23-011】『辯中邊論』卷下(大正三一?四七五下)。
[P207] 注【23-012】『瑜伽師地論』卷二一(大正三0?三九五下)。
注【23-013】『大乘莊嚴經論』卷一(大正三一?五九四中──下)。
注【23-014】『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五中)。
注【23-015】『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中)。
注【23-016】『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三一?三四四上)。
注【23-017】1.『瑜伽師地論』卷二一(大正三0?三九五下)。
2.『瑜伽師地論』卷三五(大正三0?四七八下)。
注【23-018】『菩薩善戒經』卷一(大正三0?九六二下)。
注【23-019】『解深密經』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
注【23-020】1.『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中)。
2.『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00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分)卷五六九(大正七?九三六下)。
3.『入楞伽經』卷三(大正一六?五二九中)。
注【23-021】『愛陀賴耶奧義書』(三?三)。
『布列哈德奧義書』(一,四,七)。
注【23-02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第三節真谛所傳的如來藏說 真谛Parama$rtha所譯的論書不少,以世親Vasubandhu『攝大乘論釋』為主,被稱[P208]為攝論宗。
傳攝論學的,有靖嵩與昙遷二大系。
靖嵩是親承真谛的法泰弟子。
靖嵩的弟子,一、法護,與玄奘的新譯,「奄然符會」(1)。
二、道因,參與玄奘的譯場,「奘師偏獎賞之,每有難文,同加參酌」(2)。
靖嵩系,是接近唯識宗的。
昙遷是地論師昙遵的弟子,到南方來,得到了『攝大乘論釋』,大加贊賞。
後來在北地宏揚『攝論』,受到地論師的贊同(3),這是近于地論師的。
真谛所傳的,以『攝大乘論釋』為主,與印度後期完成的,玄奘所宗的『成唯識論』,見解上應有多少不同,但真谛的譯典,如『攝大乘論釋』(簡稱陳譯),與隋達摩笈多Dharmagupta、唐玄奘所譯的『攝大乘論釋』(簡稱隋譯、唐譯),互相比對起來,顯然有了增飾的成分。
從翻譯來說,真谛譯是不夠忠實的,然在思想上,确有獨到處,這裡擇要的加以論述。
一、如來藏學與瑜伽學的糅合:真谛學的主要特色,是将『寶性論』的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與瑜伽yoga學的阿賴耶a^laya說,結合起來,在真谛譯書中,是可以充分證明的。
如『佛性論』四分中,前二分是『緣起分』與『破執分』;後二分是『顯體分』與『辯相分』,可說是『寶性論』『如來藏品』的解說。
『顯體分』是闡明佛性buddha-dha^tu,buddha-garbha體性的,先立『三因品』,明「三因與三種佛性」,如『論』卷二(大正三一?七九四上)說: 「三因者,一、應得因,二、加行因,三、圓滿因。
應得因者,二空所現真如;由此空故[P209],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故稱應得。
加行因者,謂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羅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
圓滿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
『佛性論』的三因說,是參照『瑜伽論』『菩薩地』的三持而改寫的,如『瑜伽論』說:「雲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
持a^dha^ra是所依止、所建立的意義,也就是因hetu。
菩薩的自乘種性,是菩薩的堪任性持;初發菩提心,是菩薩行加行持;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菩薩所圓滿的大菩提持(4)。
三持與『佛性論』的三因,次第相同,但『佛性論』改『瑜伽論』的種性gotra──種子bi^ja為真如tathata^,真如為如來藏别名。
由于以真如性為應得因,所以說:「應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不淨位),二、引出性(淨不淨位),三、至得性」(清淨位)(5)。
這樣,『瑜伽論』的三持說,成為如來藏說的三因三佛性了。
『佛性論』次立『三性品』,是瑜伽學所立的三自性trisvabha^va與三無性trinihsvabha^va,引此以作融會如來藏學的理論依據。
次立『如來藏品』,是正面說明如來藏的名義,如『佛性論』卷二(大正三一?七九五下──七九六上)說:[P210]「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隐覆藏,三、能攝藏」。
「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衆生是如來藏。
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
言來者,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是名如來。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故名為藏。
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并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衆生為如來藏。
……由此(佛)果能攝藏一切衆生,故說衆生為如來藏」。
「二、隐覆為藏者,……如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隐覆,衆生不見,故名為藏」。
「三、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
『佛性論』的三藏說,與『寶性論』所說,如來藏有三義相當。
一、所攝藏:佛「果能攝藏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衆生為如來所攝藏,是『寶性論』第一「法身遍衆生」義。
三、能攝藏:如來應得性,約沒有發心以前的衆生說。
在衆生位,已經攝盡了「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是『寶性論』第二「衆生有如來種性」義。
上二義,與『寶性論』說相同,但二,隐覆為藏義,約煩惱隐覆如來性(界)說,與『寶性論』第三「真如無差别」義不合。
『佛性論』為什麼不同?不能不說是受了『攝大乘論』的影響。
無着Asan%ga的『攝大乘論』,引「無始時來界』偈,「由攝藏諸法」偈,然後解說阿賴耶(或譯為阿梨耶、阿羅耶)識名為阿[P211]賴耶(藏)的意義說:「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6)。
阿賴耶識有:攝藏為因性,攝藏為果性,攝藏為自我性──三義,『成唯識論』引申說:「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7)。
『佛性論』以三藏解釋如來藏,是比合阿賴耶三藏的。
在能攝藏、所攝藏以外,隐覆藏與執藏,是富有共同性的。
從『佛性論』的『顯體分』,可以明确的看出,真谛是以瑜伽學所說的,去解說、比附、充實如來藏學。
而在無着、世親論,如『攝大乘論釋』中,處處引入如來藏說,這是比對異譯而可以明白的。
真谛所傳述的,隻有把握這一特色,才能得出正确的見解。
如以為真谛所傳,代表唯識古學,那是不能免于誤解的! 二、阿梨耶識通二分:真谛所譯的無着『攝大乘論』,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此界無始時」偈,證明阿梨耶識體;又引「諸法依藏住」偈,說明名為阿梨耶識的理由。
引證了二偈,然後說:「一切有生不淨品法,于中隐藏為果故,此識于諸法中隐藏為因故。
複次,諸衆生藏此識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識」(8)。
這段論文,與隋、唐譯本是一緻的,也就是果報種子阿梨耶識為依止說。
然在陳譯的『攝大乘論釋』中,增入了初偈的解說,如『釋論』卷一(大正三一?一五六下)說:[P212]「此,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為性。
此界有五義」。
「界有五義」,真谛譯引『勝鬘經』說,而給以一一的解說,這是如來藏為依止說。
這樣,阿梨耶識有二分:與「有生不淨(即雜染)品法」互為因果的「果報vipa^ka種子」性,及清淨的「解性」。
「此界無始時」的「界」,是「因義」,是一切法的所依止。
在大乘佛法中,有二類不同的所依說,如『瑜伽論』『本地分』說:「心,謂一切種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9)。
有漏的雜染種,依附的無漏清淨種,都以阿賴耶識──心citta為所依止。
異熟一切種的阿賴耶識,為一切法依止,是瑜伽學系的根本立場:這是興起于印度北方的阿賴耶識為依說。
還有,如『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等,說如來藏為依止而有生死,涅槃,這是興起于印度南方的如來藏為依說。
基本立場是不同的,『成唯識論』曾給以解說:「一、持種依,謂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為所依,聖道轉令舍染得淨。
&hellip&hellip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舍染得淨」(10)。
這二大系,思想體系是不同的,而真谛在「果報種子」梨耶外,别立「解性梨耶」,綜合了這二大系。
這不是真谛的自出機杼,是多少有依據的,如宋譯『楞伽經』,處處說「如來藏藏識心」,将如來藏與藏(阿賴耶)識統一起來了。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四(大正三一?二五四下)說:[P213]「滅不淨品盡,證得法身,名為清淨法。
雲何得此清淨法?……對治起時,離本識不淨品一分,與本識淨品一分相應,名為轉依」。
這也是阿梨耶識二分說。
第八阿梨耶識,重在「異熟」性,所以到了阿羅漢位,就舍去阿梨耶的名稱。
也許為了這點,真谛多用「本識」一詞,代表第八識。
本識有不淨(雜染)品一分,清淨品一分,雖與前一說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本識有二分。
真谛的第八識通二分說,應該是受到『攝大乘論』的啟發。
如『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三九下)說: 「依他起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由此二種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是一般常說的依他起para-tantra,阿賴耶識為種子而生起的。
「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不一定雜染,也不一定清淨;随分别染緣而成為雜染,随無分别淨緣而成為清淨,不自成而依他的定義,是『攝大乘論』所有的特義。
『攝大乘論』說到三自性,「非異非不異」;又「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11)。
對于三自性,不但說明三自性的差别相,更着重三自性的關聯,從依他起自性而統攝三性。
這一獨到的見解,是本于『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如『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說: 「阿毗達摩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
[P214]「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于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土、藏為喻顯示。
譬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
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識亦如是,無分别智火未燒時,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此識若為無分别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
是故此虛妄分别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土、金、藏比喻中,解說為地界的「藏」,就是礦藏,如『攝大乘論釋』說:「界者謂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現見世間于金礦等說界名故」;「此中藏者,是彼種子」(12)。
界藏,比喻通二分的依他起自性para-tantra-svabha^va。
無分别avikalpa火沒有燒煉以前,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svabha^va顯現,如隻見土相。
遍計所執自性是非有的,所以是虛妄。
在無分别智火燒煉以後,圓成實自性parinis!panna-svabha^va顯現,如土相消失而金現顯現。
圓成實自性是有的,所以是真實。
依這一意義說,依他起自性是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