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

關燈
第一節瑜伽學派略說 瑜伽Yoga學派,或稱為唯識派Vijn~a^nava^^din,是以彌勒Maitreya、無着Asan%ga、世親Vasubandhu所造的論典──『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辯中邊論』,『分别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等論為宗依的學派。

    瑜伽學派所依的經典,主要為『解深密經』與『阿毗達磨大乘經』。

    在這些經論中,『阿毗達磨大乘經』與『分别瑜伽論』,沒有譯為漢文(原本現已佚失)。

    除了『大乘莊嚴經論』,是唐波羅頗蜜多羅Prabha^karamitra譯出以外,其餘的都有唐玄奘的譯本。

    早在西元五世紀上半,北涼(西元四一四──)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的『地持經』十卷,宋(西元四三一)求那跋摩Gun!avarman所譯的『菩薩善戒經』九卷,就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菩薩地』的異譯。

    宋(西元四三六──四五三)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所譯的『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相續解脫經』二卷,是『解深密經』的一[P186]部分,從『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節錄出來的。

    可見瑜伽派的根本經論──『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在西元五世紀上半,已部分的傳來中國了,但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似乎并不太大!到西元六世紀上半,菩提流支Bodhiruci、佛陀扇多Buddhas/a^mti、勒那摩提Ratnamati、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等,到中國北魏來,譯出了與無着、世親有關的論典。

    世親的『十地經論』,以菩提流支為主,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相助而譯出。

    當時意見不一緻,所以有各别譯出而合為一部的傳說(1)。

    這部論受到當時的重視,傳承宏揚,成為「地論宗」。

    這幾位譯師所譯的,如『十地經論』,『法華經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大乘寶積經論』、『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等,都與無着、世親有關,重于菩薩大行的釋經論。

    雖然,菩提流支譯出了『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的異譯)五卷,佛陀扇多譯出了『攝大乘論』二卷,瞿昙般若流支譯出了(二十)『唯識論』一卷,但對于瑜伽學派,分别抉擇甚深法義的宗經論,顯然譯出是不充分的,所以法義也不夠明确。

    『究竟一乘寶性論』,也是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譯的,所以「地論宗」,尤其是傳承勒那摩提的「地論南道」,與『寶性論』的思想極為接近。

    同時而多少遲一些,真谛Parama$rtha到達中國的南方,在梁、陳間(西元五四九──五六七),譯出了『攝大乘論』三卷,『攝大乘論(世親)釋』十五卷,是真谛所傳唯識學的要典,所以有「攝論宗」的傳宏。

    真谛所譯的,還有『解節經』一卷,是『解深密經』的「勝義了義」部分。

    『決[P187]定藏論』三卷,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的『五識身相應地』與『意地』的異譯。

    『十七地論』五卷,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異譯;但當時沒有全部譯出,早已佚失。

    『三無性論』一卷,是『顯揚聖教論』『成無性品』的别譯。

    『中邊分别論』一卷,是『辯中邊論』的異譯;『十八空論』一卷,是『中邊分别論』的部分注釋。

    『轉識論』一卷,是『唯識三十論』的釋論。

    『大乘唯識論』一卷,是『唯識二十論』的異譯。

    真谛所譯的,比北方菩提流支等所譯,無疑的充分明确得多!真谛又譯出『無上依經』三卷,『佛性論』四卷,那是接近『寶性論』思想的。

    西元七世紀中,唐玄奘從印度回來,從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到龍朔元年(西元六六一),譯出瑜伽、唯識學的大量經論。

    其中,『成唯識論』十卷,是玄奘所傳的精要所在,所以稱玄奘所傳的為「唯識宗」。

    這部論,糅合『唯識三十論』的十家注釋所成,而其實是以護法Dharmapa^la論義為正宗的,代表了印度的唯識學,在發展中所完成的思想。

     在部派佛教中,尋求瑜伽唯識學的淵源,近于上座部Sthavira中的說一切有Sarva^stiva^din──「三世有」系。

    說一切有系分裂為犢子部Va^tsi^putri^ya及其末派,與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從『大毗婆沙論』中,可以看出說一切有部中,有重論的阿毗達磨者abhidha^rmika,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說一切有部;重經的譬喻者da^rs!t!a^ntika,如法救Dharmatra^ta,覺天Buddhadeva等。

    從論師系又分出說轉部Sam!kra^ntiva^din。

    說轉部[P188]立「勝義補特伽羅」parama$rtha-pudgala,與立「不可說我」anabhila^pya-pudgala的犢子部等,都是「我法俱有」的;說一切有部是「法有我無」的。

    西元三世紀初,譬喻師舍棄了「三世有」說,改宗(大衆部與分别說部的)「現在有」而過未無說,演化為著名的經部Su^trava^din譬喻師。

    經部的一項重要思想,是種子bi^ja或習氣va^sana^說。

    瑜伽唯識學所說的法相,是廣義的說一切有,而依「現在有」立種子說,與經部的關系更密切。

    如世親的『大乘成業論』,對于業karman力,取種子說,更進一步的說:「一類經為量者」,立「異熟果識具一切種子」;有「集起心」與「種種心」,引『解深密經』(2),就是大乘瑜伽論師。

    瑜伽大乘的興起,已經是大乘佛教的後期,所以面對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一切法無自性sarvadharma-nih!svabha^va說,後期大乘的如來藏tatha^gata-garbha、佛性buddha-dha^tu,buddha-garbha說,從說一切有,特别是經部的思想,接受而解說他。

    對于初期大乘,如『大般若經』等空無自性說,從「說有」的立場,給以善巧的再解說,如『解深密經』的『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所說(3)。

    對于後期大乘,衆生本有如來藏、佛性說,也給以善巧的再解說,如依『阿毗達磨大乘經』而造的『攝大乘論』,引述『阿毗達磨大乘經』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引「金、土、(礦)藏為喻」,來說明遍計所執性parikalpita-svabha^va、圓成實性parinis!panna-svabha^va,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P189]──三性(4)。

    因此,依他起性的定義,除了一般的「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以外,又有「雜染清淨性不成故」(5),作為衆生與佛的共同依止性。

    『解深密經』是繼承經部的『瑜伽師地論』所宗;『阿毗達磨大乘經』中圓熟的唯識思想,代表了大乘不共的唯識學,是『攝大乘論』所宗依的。

    『瑜伽論』說:阿賴耶a^laya是「一切種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6);「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說「諸識俱轉」,是重于阿賴耶現行識的(7)。

    『唯識三十論』也是這樣,所以說三種(能)變。

    『攝大乘論』重于阿賴耶識為種子性;依阿賴耶為種子而現似一切,所以有「一能變」說。

    瑜伽唯識學系,對廣義的說一切有,取舍不同:或立本有種子,或說種子由熏習而有;或說依心現似心所,或說心所别有;依他起性,或重從種子生,或重于雜染清淨性不成;或立無漏依他起(正智是依他起性),或說無漏是圓成實,所以立「四種清淨」。

    雖有種種異說,但大義是一緻的;對如來藏的解說,也是一緻的。

    真谛所傳譯的,是瑜伽唯識學,而有折衷如來藏學的傾向,所以要分别的加以論究。

     注【22-001】『開元釋教錄』卷六(大正五五?五四0下)。

     注【22-002】『大乘成業論』(大正三一?七八四中──下)。

     注【22-003】『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三上──六九七中)。

     注【22-004】『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

    [P190] 注【22-005】『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三一?一三九下)。

     注【22-006】『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三0?二八0中)。

     注【22-007】『瑜伽師地論』卷五一(大正三0?五七九上──中)。

     第二節瑜伽唯識學的如來藏說 唯識學派Vijn~a^nava^^din有關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的見解,試分别的加以論究。

     一、「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是依什麼意義而說的?『寶性論』約三義說──「佛身遍」,「無差别」,「如來(佛種)性」。

    在這三義中,唯識學者但約「無差别」說,如「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四下)說: 「一切無别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衆生,名為如來藏」。

     「一切衆生,一切諸佛等無差别」,無二無别,所以名為真「如」tathata^。

    世親Vasubandhu的『攝大乘論釋』也說:「自性本來清淨,即是真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說一切法有如來藏」(1)。

    真如是圓成實自性parinis!panna-svabha^va的别名。

    真如是實有自性的;本來清淨的;是一切有情的平等共相(無差别相),也就是生佛不二的。

    無差别的真如性,遍于一切衆生,所以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這是如來藏說的本義。

    真如是遍[P191]于一切法的,所以說「一切法有如來藏」,這應該是唯識學者的新義。

    也許「衆生有如來藏」,無論怎樣解說,總不免帶點神我a^tman的意味,所以雖然真如是「一切有情平等共相」,卻說為「一切法有如來藏」!一切衆生或一切法有「如」性,為什麼說有「如來」藏呢?tatha^gata,或譯如來、如去,是契入如、如顯現的意義。

    契入如或顯現如,約究竟說,就是如來──佛的異名。

    佛是如性究竟顯現清淨的,衆生是沒有清淨顯現的,這就是真如(圓成實性)的離垢清淨與自性清淨。

    然而這到底是約世俗安立說的,如約真如自性(勝義),那是無所謂契入不契入,顯現不顯現的。

    真如離能所,所以約真如自性說,衆生如與如來如,沒有任何差别可說。

    那末,一切衆生有「如」性,一切法有「如」性,也就可說有「如來」了。

    依世俗安立說,衆生雖可說有「如來」,而還沒有能離障清淨,隐而未顯,如胎兒在胎藏garbha中一樣;依于這一意義,所以說為「如來藏」。

     二、「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2)。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佛性buddha-dha^tu,buddha-garbha,都就是我a^tman,這是『大般涅槃經』,『央掘魔羅經』所明确說到的。

    如來有常、樂、我、淨──四種功德;如來的「我」德,是一切如來藏經論所說到的,而如來藏,佛性就是我,在唯識學派中,說得多少含蓄一點,其實也還是說到了的。

    『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說:[P192]「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

     漢譯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也引證了這一偈:「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身」(3)。

    梵、藏本沒有這一偈。

    『佛性論』也引此偈說:「二空已清淨,得無我勝我;佛得淨性故,無我轉成我」(4)。

    這一偈,在『大乘莊嚴經論』中,是說無漏法界dharma-dha^tu的大我maha^tman相。

    「如」是空性清淨s/u^nyata^vis/uddha;空性是無我naira^tmya,沒有衆生妄執的神我,而無我空性,正就是佛所得的最勝我。

    如『論』釋說:「第一無我,謂清淨如,彼清淨如即是諸佛我自性。

    ……由佛此我最得清淨,是故号佛以為大我」(5)。

    如清淨空性,唯識學者是解說為(如來藏)我的;佛證得最清淨法界(真如),所以佛可以稱為大我。

     真如法界是佛與一切衆生無差别的平等共相,既然是「諸佛我自性」,當然也是菩薩、一切衆生的我自性。

    『大般若經』『初分』『學觀品』:「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由不見故,不生執着」(6)。

    唯識學者依據這一段文字,解說為對治「十種散動分别」。

    『般若經』一向說「菩薩不可得」,「不見有菩薩」,「菩薩但有名字」,而「學觀品』卻說「實有菩薩」,這是什麼意義?玄奘譯『攝大乘論(世親)釋』卷四(大正三一?三四二下)解說為: 「此中無相散動(十種散動之一)者,謂此散動,即以其無為所緣相。

    為對治此散動故。

    般若波羅蜜多經言:實有菩薩。

    言實有者,顯示菩薩實有空體;空即是體,故名空體」。

    [P193] 玄奘所譯的,可以解說為菩薩的實有空體。

    其實,這是說:菩薩以真如空性為自體。

    如真谛Parama$rtha所譯『攝大乘論釋』說:「由說實有,顯有菩薩以真如空為體」(7)。

    無性asvabha^va『釋論』也說:「謂實有空為菩薩體」(8)。

    可見「實有菩薩」的意義是:真如空是菩薩實體。

    菩薩沒有世俗的神我,卻有勝義的真我。

    如來藏約真如無差别說,我也是約真如說。

    佛可說為大我,菩薩可說「實有菩薩」,衆生當然也可說「實有衆生」。

    不過後代的唯識學者,大都避而不談,盡量避免以真如為「我自性」的意義。

     唯識學的本義,是以真如空性解說「如來藏我」的,還有可以證明的,如『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大正三一?五九六上)說: 「佛體平等,由法界與我無别,決定能通達故」。

     佛以最清淨法界為自體,以法界與我的無差别,說明佛自體的平等,「我」正是法界的「大我相」。

    『顯揚聖教論』也說到了「大我」,如(9)說: 1.「廣大阿世耶者,謂大我阿世耶及廣普阿世耶。

    大我阿世耶者,謂諸菩薩由得自他平等解故,為諸有情皆得解脫清淨信欲。

    廣普阿世耶者,謂諸菩薩于流轉寂滅得無分别平等解故,為利有情二俱不住清淨信欲」。

    2.「是大我意樂,于自性無得;廣意樂當知,二性無分别。

    論曰: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P194]大我阿世耶,及廣大阿世耶。

    于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故;于有漏無漏二性,過失功德亦無所得,由無分别故」。

     阿世耶a^s/aya譯為「意樂」,這裡的二種意樂,就是「清淨信欲」。

    依第一則,理解有情的自他平等,發起一切有情同得解脫的意樂(與「同體大悲」的意義相同),名為大我阿世耶,大我約一切有情的「自他平等」說。

    依第二則,(唯識宗依心立我)「平等心性」是通達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svabha^va無所得,也就是心空性。

    每一有情的「我自性」,是平等無差别的,但有情不能通達,迷着虛妄的神我。

    菩薩能通達自他平等,起大我意樂。

    佛能圓滿證得法界(我)平等,遍法界身以法界為自體,就是佛的「大我相」。

    『顯揚聖教論』卷一二(大正三一?五三九上──中)又說: 「五、究竟不可見故,如言内我之體,有何相貌而常恒不變自性正住?……如于語相違難,随順會通,如是于不定顯示難,究竟不可見難,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