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
關燈
小
中
大
「佛菩提」的主要内容,大緻相同。
約轉依a^s/raya-para^vr!tti說明菩提自性,說「轉依法有四種相」;說如來無上的不可思議(8),都是出于『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的(9)。
『無上依經』沒有說如來藏的九種譬喻,如來事業的九種譬喻,也沒有說到「三寶性」。
在如來藏學中,這是重于義理分别的。
參考了『寶性論』,『瑜伽論』等,但不隻是集錄,而有獨自組織的一部(論)經。
『勝天王般若經』(與玄奘『大般若經』第六分同本),在次第與内容方面,一部分與『無上依經』相合,如5.『法性品』,從品初到「行般若波羅蜜,如實通達甚深法性」,與『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相合(10)。
14『二行品』,與『無上依經』的『菩提品』十事的後六事──「五者作事,六者相攝,七者行處,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及『如來功德品』的大部分相合(11)。
15『贊歎品』的偈頌,一部分與『無上依經』的『贊歎品』相合;16『付囑品』,「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與『無上依經』的『囑累品』相合(12)。
『勝天王般若經』也與『寶雲經』的全部内容相合,可以斷定:『勝天王般若經』是纂集『寶雲經』、『無上依經』等而成的(13);但不知為什麼沒有将『無上依經』義,全部纂集進去!「無上依經』為『勝天王般若經』所集入,『佛性論』也引用了這部經,在如來藏學中,這應該是一部重要的(論)經。
『無上依經』的成立,應該是參考了『寶性論』『釋論』的。
如來界等四品的組織,與『[P156]寶性論』一緻,而内容卻有些出入。
如關于「如來功德」,『寶性論』依「寶女經』,說六十四種功德,而『無上依經』說百八十功德。
『瑜伽論』說百四十功德,『顯揚聖教論』說百九十六功德,『無上依經』的功德增多,有采用瑜伽學的傾向。
關于「如來事業」,『寶性論』引用『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的九種譬喻,着重在佛體的不生不滅,而「自然不休息常教化衆生事」。
『無上依經』卻别立十八事,就是依佛的百八十功德,所起不同的種種佛事。
「如來界」與「菩提」二品,不妨說是彼此大體相同的。
不過『寶性論』的如來藏,包含了本性清淨的如來藏,與煩惱所覆的九種譬喻,而在『無上依經』中,九種譬喻被删略了。
『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雖然部分與『寶性論』相同,但沒有分門解說,保持了契經的特性。
「如來界」是衆生位中,本有的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菩提」是佛位中,修顯的離垢真如nirmala^-tathata^。
衆生本具的「如來界」,『寶性論』卻以:「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為因,這四法能說是本有如來藏的因嗎?『無上依經』解說為佛菩提的因,似乎更妥貼些!「寶性論』中,「如來界」立十門,「菩提」立八門;『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不立門(包含了『寶性論』的部分意義),『菩提品』立十門:『經』與『論』的對比如下:[P157] 圖片 無│菩提十義 │───────── 上│┌─────────────┴───────────────┐ │如自因惑至作相行常不不 依│來可 │界思 經│義性緣障果事攝處住共惟 │││└───┘│││││ ││┌┼┐┌──┘└─┐└─┐└─┐└───┐│ │└─┘│└┐│┌─────┐└─┐└─┐└───┐││ │┌────┘└┼┘└──┐└─┐└──┐│││ │┌┘┌──────┘│└──┐││││ ├┼─┼──────┬──┬─┬─┐││││││ │└┐│││││││││││ 寶│││└┐相│時遍不無實│相││不 │││││差一差│││思 性││││/切//│ │體因果業應行别處變别體因果業應行常議 論│└────────┬───────┘└──────┬───────┘ ──────────────── 如來藏十義菩提八義 [P158] 三、『大乘法界無差别論』,堅慧菩薩造,唐提雲般若所譯。
這部論現有兩種本子:一本,分為十二段,每段先偈頌,再以長行解釋。
另一本,偈頌總列在前為「論體」,然後以長行解說。
雖然二本的體裁不同,而内容一緻,都作提雲般若譯。
『法界無差别論』的内容,是「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所謂果故,因故,自性故,異名故,無差别故,分位故,無染故,常恒故,相應故,不作義利故,作義利故」(14),與傳為堅慧所造的『寶性論』『本論』,非常接近(15)。
大體的說,上面所說的二論一經,是屬于同一類的。
『寶性論』與『無上依經』,說到了佛界、佛菩提、佛德、佛業──四大主題,最為完備。
『法界無差别論』的十二義,以菩提心bodhicitta為主題,内容包含了『寶性論』的「如來藏章」,及「菩提章」的「果」與自利。
『無上依經』在『菩提品』中,分别十義,内容包含了『寶性論』的「如來藏章」及「菩提章」的部分。
由于各部的着重點不同,所以也不能完全吻合了! 注【19-001】『佛性論』是『寶性論』『如來界章』的解說,但内容更接近瑜伽學,所以留在下一章說。
注【19-002】『開元釋教錄』卷六(大正五五?五四0中)。
注【19-003】『大唐内典錄』卷四(大正五五?二六九中)。
注【19-004】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一─二)。
注【19-005】『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六下、八四七上)。
[P159] 注【19-00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二0下)。
注【19-007】『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二一中──八二二中)。
注【19-008】『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七0下──四七一上、四七三中──下)。
注【19-009】『瑜伽師地論』卷七四(大正三0?七0七上、七0七上──中)。
『顯揚聖教論』卷八(大正三一?五一七上、五一七上──下)。
注【19-010】『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00下──七0二上)。
注【19-01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七二二中──七二三下)。
注【19-012】『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七二五上)。
注【19-013】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六一0──六一二)。
注【19-014】『大乘法界無差别論』(大正三一?八九二上)。
注【19-015】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三六──四二)。
第三節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寶性論』的『本論』,傳說是彌勒造Maitreya,『釋論』是無着Asan%ga造,或說世親Vasubandhu造,而中國所傳,本釋都是堅慧Sa^ramati造的。
北涼道泰所譯的『入[P160]大乘論』,也是堅意(堅慧的異譯)造的,『論』中引:「密藏經中說:如來法身住于一切衆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彩裹摩尼珠,無所障蔽」(1),也是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
在傳說中,『寶性論』是彌勒、無着或世親造,表示了與瑜伽Yoga學派的關系,至少與『大乘莊嚴經論』有關。
『大乘莊嚴經論』的作者,傳說為彌勒,或說無着,或說本頌是彌勒造,世親造釋;與『寶性論』的作者,同樣的傳說紛纭。
從『寶性論』的内容來觀察,『寶性論』與『莊嚴論』,有些偈頌是一緻的,如: 『寶性論』:「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身」。
『莊嚴論』:「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2)。
『寶性論』:「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别,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别」。
『莊嚴論』:「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虛空遍諸色,諸佛遍衆生」(3)。
又如『寶性論』說:「大乘信為(種)子,般若以為母,禅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莊嚴論』約第一義發心說:「生勝由四義者,一、種子勝,信大乘法為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勝,大禅定樂為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為乳母故」(4)。
雖文句不同,意義是完全一緻的。
在文句的類似以外,還有論法的一緻,如『寶性論』以十義分别如來界tatha^gata-dha^tu,前六義是:「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P161]應,六者、行」。
又說:「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5)。
依『論』說:「時差别」等後四義,是依前六義所明的法性,再作「時差别」等分别的。
這六義分别,正是『大乘莊嚴經論』所用的論法,如(6): 1.「佛相有六種:一、體,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差别」。
2.「歸依差别有六種」:自性,因,果,業,相應,品類。
3.神通分别:自性,修習(就是因),果,業,相應,差别。
4.「諸佛法界清淨」有六:法界性,法界因,法界果,法界業,法界相應,法界位。
『莊嚴論』的分别論法,與『寶性論』是大緻相同的。
所說的「法界清淨」有六義,無着所造的『攝大乘論本』也說:「諸佛法身,……複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7)。
再從法義來說:『寶性論』立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無垢真如nirmala-tathata^;轉依a^s/raya-para^vr!tti;三身──實體身svabha^vikaka^ya^,受樂身sa^m!bhogikaka^ya,化身nairma^n!ikaka^ya,二障──煩惱、智(所知)障kles/a-jn~eya-a^varan!a;二種(出世間)無分别智dvividha-jn~a^na-loko$ttara-avikalpa;無漏界ana^srava-dha^tu等,都與瑜伽學相合。
但瑜伽學特有的法義,如「五法」,「三自性」,「三無性」,「八識」,「四智」,『寶性論』都沒有引用,這是有點難以理解的,也許『寶性論』重于如來藏說,重于佛德的[P162]說明,而瑜伽學的發展,着重于一切法相分别的緣故。
然『寶性論』的最大不同,是不用瑜伽學的種子bi^ja說,所以也不立不般涅槃種性。
可以說:『寶性論』造于瑜伽學風開展的時代,受到了瑜伽學的影響。
但對如來藏的解說,不取北方大乘經部師說的種子說,而保持了南方分别部Prajn~aptiva^din,以空(性)為佛性的立場(8)。
總之,這是與瑜伽學有關,而不是屬于瑜伽派的。
這樣,關于『寶性論』的作者,不可能是彌勒、無着的。
中國所傳的『入大乘論』主堅慧,曾引用彌勒的『莊嚴經』(論)(9)。
據真谛Parama$rtha說:堅慧出于龍樹Na^ga^rjuna與世親之間。
依『入大乘論』,堅慧引用了如來藏說及『莊嚴經論』,與『寶性論』相近,所以『寶性論』的作者,極可能就是堅慧! 『寶性論』立四章:佛界buddha-dha^tu,佛菩提buddha-
約轉依a^s/raya-para^vr!tti說明菩提自性,說「轉依法有四種相」;說如來無上的不可思議(8),都是出于『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的(9)。
『無上依經』沒有說如來藏的九種譬喻,如來事業的九種譬喻,也沒有說到「三寶性」。
在如來藏學中,這是重于義理分别的。
參考了『寶性論』,『瑜伽論』等,但不隻是集錄,而有獨自組織的一部(論)經。
『勝天王般若經』(與玄奘『大般若經』第六分同本),在次第與内容方面,一部分與『無上依經』相合,如5.『法性品』,從品初到「行般若波羅蜜,如實通達甚深法性」,與『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相合(10)。
14『二行品』,與『無上依經』的『菩提品』十事的後六事──「五者作事,六者相攝,七者行處,八者常住,九者不共,十者不可思惟」;及『如來功德品』的大部分相合(11)。
15『贊歎品』的偈頌,一部分與『無上依經』的『贊歎品』相合;16『付囑品』,「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與『無上依經』的『囑累品』相合(12)。
『勝天王般若經』也與『寶雲經』的全部内容相合,可以斷定:『勝天王般若經』是纂集『寶雲經』、『無上依經』等而成的(13);但不知為什麼沒有将『無上依經』義,全部纂集進去!「無上依經』為『勝天王般若經』所集入,『佛性論』也引用了這部經,在如來藏學中,這應該是一部重要的(論)經。
『無上依經』的成立,應該是參考了『寶性論』『釋論』的。
如來界等四品的組織,與『[P156]寶性論』一緻,而内容卻有些出入。
如關于「如來功德」,『寶性論』依「寶女經』,說六十四種功德,而『無上依經』說百八十功德。
『瑜伽論』說百四十功德,『顯揚聖教論』說百九十六功德,『無上依經』的功德增多,有采用瑜伽學的傾向。
關于「如來事業」,『寶性論』引用『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的九種譬喻,着重在佛體的不生不滅,而「自然不休息常教化衆生事」。
『無上依經』卻别立十八事,就是依佛的百八十功德,所起不同的種種佛事。
「如來界」與「菩提」二品,不妨說是彼此大體相同的。
不過『寶性論』的如來藏,包含了本性清淨的如來藏,與煩惱所覆的九種譬喻,而在『無上依經』中,九種譬喻被删略了。
『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雖然部分與『寶性論』相同,但沒有分門解說,保持了契經的特性。
「如來界」是衆生位中,本有的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菩提」是佛位中,修顯的離垢真如nirmala^-tathata^。
衆生本具的「如來界」,『寶性論』卻以:「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為因,這四法能說是本有如來藏的因嗎?『無上依經』解說為佛菩提的因,似乎更妥貼些!「寶性論』中,「如來界」立十門,「菩提」立八門;『無上依經』的『如來界品』,不立門(包含了『寶性論』的部分意義),『菩提品』立十門:『經』與『論』的對比如下:[P157] 圖片 無│菩提十義 │───────── 上│┌─────────────┴───────────────┐ │如自因惑至作相行常不不 依│來可 │界思 經│義性緣障果事攝處住共惟 │││└───┘│││││ ││┌┼┐┌──┘└─┐└─┐└─┐└───┐│ │└─┘│└┐│┌─────┐└─┐└─┐└───┐││ │┌────┘└┼┘└──┐└─┐└──┐│││ │┌┘┌──────┘│└──┐││││ ├┼─┼──────┬──┬─┬─┐││││││ │└┐│││││││││││ 寶│││└┐相│時遍不無實│相││不 │││││差一差│││思 性││││/切//│ │體因果業應行别處變别體因果業應行常議 論│└────────┬───────┘└──────┬───────┘ ──────────────── 如來藏十義菩提八義 [P158] 三、『大乘法界無差别論』,堅慧菩薩造,唐提雲般若所譯。
這部論現有兩種本子:一本,分為十二段,每段先偈頌,再以長行解釋。
另一本,偈頌總列在前為「論體」,然後以長行解說。
雖然二本的體裁不同,而内容一緻,都作提雲般若譯。
『法界無差别論』的内容,是「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所謂果故,因故,自性故,異名故,無差别故,分位故,無染故,常恒故,相應故,不作義利故,作義利故」(14),與傳為堅慧所造的『寶性論』『本論』,非常接近(15)。
大體的說,上面所說的二論一經,是屬于同一類的。
『寶性論』與『無上依經』,說到了佛界、佛菩提、佛德、佛業──四大主題,最為完備。
『法界無差别論』的十二義,以菩提心bodhicitta為主題,内容包含了『寶性論』的「如來藏章」,及「菩提章」的「果」與自利。
『無上依經』在『菩提品』中,分别十義,内容包含了『寶性論』的「如來藏章」及「菩提章」的部分。
由于各部的着重點不同,所以也不能完全吻合了! 注【19-001】『佛性論』是『寶性論』『如來界章』的解說,但内容更接近瑜伽學,所以留在下一章說。
注【19-002】『開元釋教錄』卷六(大正五五?五四0中)。
注【19-003】『大唐内典錄』卷四(大正五五?二六九中)。
注【19-004】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一─二)。
注【19-005】『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六下、八四七上)。
[P159] 注【19-00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二0下)。
注【19-007】『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正三一?八二一中──八二二中)。
注【19-008】『無上依經』卷上(大正一六?四七0下──四七一上、四七三中──下)。
注【19-009】『瑜伽師地論』卷七四(大正三0?七0七上、七0七上──中)。
『顯揚聖教論』卷八(大正三一?五一七上、五一七上──下)。
注【19-010】『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七00下──七0二上)。
注【19-01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七二二中──七二三下)。
注【19-012】『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七二五上)。
注【19-013】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六一0──六一二)。
注【19-014】『大乘法界無差别論』(大正三一?八九二上)。
注【19-015】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序說』(三六──四二)。
第三節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寶性論』的『本論』,傳說是彌勒造Maitreya,『釋論』是無着Asan%ga造,或說世親Vasubandhu造,而中國所傳,本釋都是堅慧Sa^ramati造的。
北涼道泰所譯的『入[P160]大乘論』,也是堅意(堅慧的異譯)造的,『論』中引:「密藏經中說:如來法身住于一切衆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彩裹摩尼珠,無所障蔽」(1),也是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
在傳說中,『寶性論』是彌勒、無着或世親造,表示了與瑜伽Yoga學派的關系,至少與『大乘莊嚴經論』有關。
『大乘莊嚴經論』的作者,傳說為彌勒,或說無着,或說本頌是彌勒造,世親造釋;與『寶性論』的作者,同樣的傳說紛纭。
從『寶性論』的内容來觀察,『寶性論』與『莊嚴論』,有些偈頌是一緻的,如: 『寶性論』:「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身」。
『莊嚴論』:「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2)。
『寶性論』:「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别,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别」。
『莊嚴論』:「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虛空遍諸色,諸佛遍衆生」(3)。
又如『寶性論』說:「大乘信為(種)子,般若以為母,禅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莊嚴論』約第一義發心說:「生勝由四義者,一、種子勝,信大乘法為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勝,大禅定樂為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為乳母故」(4)。
雖文句不同,意義是完全一緻的。
在文句的類似以外,還有論法的一緻,如『寶性論』以十義分别如來界tatha^gata-dha^tu,前六義是:「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P161]應,六者、行」。
又說:「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5)。
依『論』說:「時差别」等後四義,是依前六義所明的法性,再作「時差别」等分别的。
這六義分别,正是『大乘莊嚴經論』所用的論法,如(6): 1.「佛相有六種:一、體,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差别」。
2.「歸依差别有六種」:自性,因,果,業,相應,品類。
3.神通分别:自性,修習(就是因),果,業,相應,差别。
4.「諸佛法界清淨」有六:法界性,法界因,法界果,法界業,法界相應,法界位。
『莊嚴論』的分别論法,與『寶性論』是大緻相同的。
所說的「法界清淨」有六義,無着所造的『攝大乘論本』也說:「諸佛法身,……複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7)。
再從法義來說:『寶性論』立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無垢真如nirmala-tathata^;轉依a^s/raya-para^vr!tti;三身──實體身svabha^vikaka^ya^,受樂身sa^m!bhogikaka^ya,化身nairma^n!ikaka^ya,二障──煩惱、智(所知)障kles/a-jn~eya-a^varan!a;二種(出世間)無分别智dvividha-jn~a^na-loko$ttara-avikalpa;無漏界ana^srava-dha^tu等,都與瑜伽學相合。
但瑜伽學特有的法義,如「五法」,「三自性」,「三無性」,「八識」,「四智」,『寶性論』都沒有引用,這是有點難以理解的,也許『寶性論』重于如來藏說,重于佛德的[P162]說明,而瑜伽學的發展,着重于一切法相分别的緣故。
然『寶性論』的最大不同,是不用瑜伽學的種子bi^ja說,所以也不立不般涅槃種性。
可以說:『寶性論』造于瑜伽學風開展的時代,受到了瑜伽學的影響。
但對如來藏的解說,不取北方大乘經部師說的種子說,而保持了南方分别部Prajn~aptiva^din,以空(性)為佛性的立場(8)。
總之,這是與瑜伽學有關,而不是屬于瑜伽派的。
這樣,關于『寶性論』的作者,不可能是彌勒、無着的。
中國所傳的『入大乘論』主堅慧,曾引用彌勒的『莊嚴經』(論)(9)。
據真谛Parama$rtha說:堅慧出于龍樹Na^ga^rjuna與世親之間。
依『入大乘論』,堅慧引用了如來藏說及『莊嚴經論』,與『寶性論』相近,所以『寶性論』的作者,極可能就是堅慧! 『寶性論』立四章:佛界buddha-dha^tu,佛菩提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