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
關燈
小
中
大
的。
如『華嚴經』『如來性起品』,「如來應正等覺心」中,說到如來智慧(菩提的異名)在衆生心相續中。
「十地品」的金喻與寶喻,是比喻十地所有菩提心、一切智智sarvajn~a-jn~a^na的。
『升夜摩天宮品』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
『十地品』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2)。
華嚴的唯心說,當然是心性本淨的。
一般的說,菩提──無上菩提,是如來的果智。
聲聞法中,約修行所成就說,以為菩提是有為法。
在大乘中,菩提是超越時空相對性的,如『維摩诘所說經』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3)。
大乘所說的菩提心,是求得佛菩提的心;發菩提心,隻是上求佛道(菩提)的願欲。
論到菩薩行位,十住說比歡喜等十地說要早些。
十住的初住,名發心住,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大正九?四四五上)說: 「何等是菩薩摩诃薩初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P105]或睹神變;或聞說法;或聽教誡;或見衆生受無量苦;或聞如來廣說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回」。
初發心住的發菩提心,是願求一切智,堅定不移的。
重頌中廣說發心,都這樣說:「悉欲&hellip&hellip,菩薩于此初發心」。
發大誓願,志求佛道,是菩提心的原始意義。
在大乘法的開展中,菩提心不隻是菩提願(這是不可缺的),更有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菩提的自覺」,佛菩提的少分顯發。
如『小品般若』說:「是心非心,心相性本淨故」,本來是泛說菩薩心(4)。
到了『大品般若』(如『大般若經』的前三分)就舉「菩提心」、「無等等心」、「廣大心」,而說本性淨,也就是本淨菩提心(5)。
本淨菩提心,稱為勝義菩提心;而願求一切智的菩提心,被稱為世俗菩提心。
『十地品』明勝義菩提心,也說「十無盡藏」大願。
菩提心是(心淨性,也是)本有佛菩提的顯發,展轉明淨,所以用金與寶來譬說。
直指衆生身中有佛性,是如來與如來藏說;菩薩位中本有菩提的顯發,是菩提與菩提心說。
這二說有着共同的傾向,所以後代學者,作為同一法門來處理。
以菩提、菩提心為主的聖典,數目不少,這裡隻略舉為例。
依『華嚴經』『十地品』的内容,增減而别為編集的,如姚秦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莊嚴菩提心經』,元魏吉迦夜Kin%kara所譯的『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譯的,編入『大寶積經』[P106](四十五會)的『無盡慧菩薩會』,都是同本異譯,大同小異。
陳真谛Parama$rtha所譯,『金光明經』的『陀羅尼最淨地品』,也是同本而略有增減,隻是人名的變化吧了!這幾部經,首先問「何者是菩提心」,菩提與心的關系;說到菩提、心、薩埵(衆生)、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而無所得的。
「若于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這是随順般若,般若相應的。
從菩提的不可施設,非三世,而說到心、衆生、一切法(6)。
『莊嚴菩提心經』說:「菩提即是心,心即是衆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7),與『華嚴經』的「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相合。
菩薩修行,以發菩提心為先,而發菩提心,要從「非去來今」的菩提說起,這是與如來藏說有着共同的傾向。
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大集經』的『序品』、『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的,名『大哀經』。
這是『寶性論』所依的本經,在古人的心目中,這至少是與如來藏說有密切關系的。
『寶性論』依『序品」,立佛寶buddharatna、法寶dharmaratna、僧寶Sam!gharatna──三寶性tri-ratna-gotra,而歸于佛寶。
依『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立如來界、菩提、如來功德tatha^gata-gun!a、如來業tatha^gata-karman。
到底本經說些什麼?『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中,先說菩薩大行:四菩薩璎珞莊嚴,八菩薩光明,十六菩薩大悲,三十二菩薩善業。
次說如來果德:如來十六大悲,如來三十二業──十力,[P107]四無所畏,十八佛不共法。
以不斷菩薩授記,為如來真實之業。
其次降魔;說八種陀羅尼;寶炬陀羅尼。
『大集經』的這一部分,被作為如來藏說,可說是論師的方便。
經上說:「不斷三寶種性」,依之而立三寶性。
其實,「不斷三寶種性」的話,是多種大乘經所說的;而『序品』中提到佛、菩薩衆,所說的法門、也是極一般的。
說菩薩行與佛功德,也不能說與如來藏有什麼關聯。
有些近似的,是所說的如來十六大悲。
如來為衆生起大悲,是由于衆生的不知菩提。
經上說:菩提是「無根無住」,「清淨寂靜」,「心性本淨」,「不取不舍」,「無想無緣」,「非是三世」,「無身無為」,「無有分别,無有句義」,「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無取無緣」,「名之為空」,「同于虛空」,「名真實句」,「非内非外」,「無漏無取」,「清淨寂靜光明無诤」。
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大正一三?一一中──一三中)說: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根無住。
根名我見,住名四颠倒。
……一切衆生皆悉無有,無根無住。
欲施衆生無根無住,起大悲心,如來于此欲令知故,演說正法」。
(其餘十五大悲,體例相同)。
依『陀羅尼自在王品』,可說衆生本來就是菩提那樣的。
菩提無根無住,衆生也無根無住,可是衆生不知道,如來所以起大悲心而為說法。
這與『華嚴經』的慨歎:「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是同一意境。
衆生不知不得,如來為此而起大悲,有十六事[P108]。
如菩提「名之為空」,「同于虛空」,與如來藏說不同,而是近于『般若』、『華嚴』的。
在廣說如來德業以後,有寶珠譬喻,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說: 「善男子!諸佛所說,觀察衆生及佛世界,解脫涅槃,等無差别。
佛觀法界皆一味已,轉不可轉正法之輪。
「善男子!譬如善識真寶之匠,于寶山中獲得一珠。
得已,水漬;從漬出已,置醋漿中,從醋漿出已,置之豆汁;意猶不已,複置苦酒;苦酒出已,置衆藥中;從藥出已,以!3褖褐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
「善男子!如來亦爾。
知衆生界不明淨故,說無常苦及以不淨,為壞貪樂生死之心。
如來精進無有休息,複為演說空、無相、(無)願,為令了知佛之正法。
如來精進猶不休息,複為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
經中先列舉衆生、世界、解脫、涅槃的「法界一味」──凡聖、依正的平等一如、作為佛法的究極意義,然後說明如來的次第說法。
從礦中采得的寶珠,如「衆生界不明淨」;經佛法的修治,成菩提道,入佛境界,就是明淨的寶珠,衆生界的離垢清淨。
青琉璃寶譬喻,不約菩提心說起,而是直從衆生界說起,到成菩提道,入如來境界,與如來藏說完全一樣。
關于如來說法,分三階段:初說無常、苦、無我,是聲聞法(見『寶性論』引文);次說空、無相,無願、令(菩[P109]薩)少分的了解正法;末說不退轉*輪
如『華嚴經』『如來性起品』,「如來應正等覺心」中,說到如來智慧(菩提的異名)在衆生心相續中。
「十地品」的金喻與寶喻,是比喻十地所有菩提心、一切智智sarvajn~a-jn~a^na的。
『升夜摩天宮品』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
『十地品』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2)。
華嚴的唯心說,當然是心性本淨的。
一般的說,菩提──無上菩提,是如來的果智。
聲聞法中,約修行所成就說,以為菩提是有為法。
在大乘中,菩提是超越時空相對性的,如『維摩诘所說經』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3)。
大乘所說的菩提心,是求得佛菩提的心;發菩提心,隻是上求佛道(菩提)的願欲。
論到菩薩行位,十住說比歡喜等十地說要早些。
十住的初住,名發心住,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大正九?四四五上)說: 「何等是菩薩摩诃薩初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P105]或睹神變;或聞說法;或聽教誡;或見衆生受無量苦;或聞如來廣說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回」。
初發心住的發菩提心,是願求一切智,堅定不移的。
重頌中廣說發心,都這樣說:「悉欲&hellip&hellip,菩薩于此初發心」。
發大誓願,志求佛道,是菩提心的原始意義。
在大乘法的開展中,菩提心不隻是菩提願(這是不可缺的),更有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菩提的自覺」,佛菩提的少分顯發。
如『小品般若』說:「是心非心,心相性本淨故」,本來是泛說菩薩心(4)。
到了『大品般若』(如『大般若經』的前三分)就舉「菩提心」、「無等等心」、「廣大心」,而說本性淨,也就是本淨菩提心(5)。
本淨菩提心,稱為勝義菩提心;而願求一切智的菩提心,被稱為世俗菩提心。
『十地品』明勝義菩提心,也說「十無盡藏」大願。
菩提心是(心淨性,也是)本有佛菩提的顯發,展轉明淨,所以用金與寶來譬說。
直指衆生身中有佛性,是如來與如來藏說;菩薩位中本有菩提的顯發,是菩提與菩提心說。
這二說有着共同的傾向,所以後代學者,作為同一法門來處理。
以菩提、菩提心為主的聖典,數目不少,這裡隻略舉為例。
依『華嚴經』『十地品』的内容,增減而别為編集的,如姚秦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莊嚴菩提心經』,元魏吉迦夜Kin%kara所譯的『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譯的,編入『大寶積經』[P106](四十五會)的『無盡慧菩薩會』,都是同本異譯,大同小異。
陳真谛Parama$rtha所譯,『金光明經』的『陀羅尼最淨地品』,也是同本而略有增減,隻是人名的變化吧了!這幾部經,首先問「何者是菩提心」,菩提與心的關系;說到菩提、心、薩埵(衆生)、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而無所得的。
「若于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這是随順般若,般若相應的。
從菩提的不可施設,非三世,而說到心、衆生、一切法(6)。
『莊嚴菩提心經』說:「菩提即是心,心即是衆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7),與『華嚴經』的「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相合。
菩薩修行,以發菩提心為先,而發菩提心,要從「非去來今」的菩提說起,這是與如來藏說有着共同的傾向。
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大集經』的『序品』、『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的,名『大哀經』。
這是『寶性論』所依的本經,在古人的心目中,這至少是與如來藏說有密切關系的。
『寶性論』依『序品」,立佛寶buddharatna、法寶dharmaratna、僧寶Sam!gharatna──三寶性tri-ratna-gotra,而歸于佛寶。
依『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立如來界、菩提、如來功德tatha^gata-gun!a、如來業tatha^gata-karman。
到底本經說些什麼?『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中,先說菩薩大行:四菩薩璎珞莊嚴,八菩薩光明,十六菩薩大悲,三十二菩薩善業。
次說如來果德:如來十六大悲,如來三十二業──十力,[P107]四無所畏,十八佛不共法。
以不斷菩薩授記,為如來真實之業。
其次降魔;說八種陀羅尼;寶炬陀羅尼。
『大集經』的這一部分,被作為如來藏說,可說是論師的方便。
經上說:「不斷三寶種性」,依之而立三寶性。
其實,「不斷三寶種性」的話,是多種大乘經所說的;而『序品』中提到佛、菩薩衆,所說的法門、也是極一般的。
說菩薩行與佛功德,也不能說與如來藏有什麼關聯。
有些近似的,是所說的如來十六大悲。
如來為衆生起大悲,是由于衆生的不知菩提。
經上說:菩提是「無根無住」,「清淨寂靜」,「心性本淨」,「不取不舍」,「無想無緣」,「非是三世」,「無身無為」,「無有分别,無有句義」,「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無取無緣」,「名之為空」,「同于虛空」,「名真實句」,「非内非外」,「無漏無取」,「清淨寂靜光明無诤」。
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大正一三?一一中──一三中)說: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根無住。
根名我見,住名四颠倒。
……一切衆生皆悉無有,無根無住。
欲施衆生無根無住,起大悲心,如來于此欲令知故,演說正法」。
(其餘十五大悲,體例相同)。
依『陀羅尼自在王品』,可說衆生本來就是菩提那樣的。
菩提無根無住,衆生也無根無住,可是衆生不知道,如來所以起大悲心而為說法。
這與『華嚴經』的慨歎:「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是同一意境。
衆生不知不得,如來為此而起大悲,有十六事[P108]。
如菩提「名之為空」,「同于虛空」,與如來藏說不同,而是近于『般若』、『華嚴』的。
在廣說如來德業以後,有寶珠譬喻,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說: 「善男子!諸佛所說,觀察衆生及佛世界,解脫涅槃,等無差别。
佛觀法界皆一味已,轉不可轉正法之輪。
「善男子!譬如善識真寶之匠,于寶山中獲得一珠。
得已,水漬;從漬出已,置醋漿中,從醋漿出已,置之豆汁;意猶不已,複置苦酒;苦酒出已,置衆藥中;從藥出已,以!3褖褐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
「善男子!如來亦爾。
知衆生界不明淨故,說無常苦及以不淨,為壞貪樂生死之心。
如來精進無有休息,複為演說空、無相、(無)願,為令了知佛之正法。
如來精進猶不休息,複為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
經中先列舉衆生、世界、解脫、涅槃的「法界一味」──凡聖、依正的平等一如、作為佛法的究極意義,然後說明如來的次第說法。
從礦中采得的寶珠,如「衆生界不明淨」;經佛法的修治,成菩提道,入佛境界,就是明淨的寶珠,衆生界的離垢清淨。
青琉璃寶譬喻,不約菩提心說起,而是直從衆生界說起,到成菩提道,入如來境界,與如來藏說完全一樣。
關于如來說法,分三階段:初說無常、苦、無我,是聲聞法(見『寶性論』引文);次說空、無相,無願、令(菩[P109]薩)少分的了解正法;末說不退轉*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