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

關燈
,無量劫難聞,精進智慧者,乃聞如來藏」(1),明确的說到了「如來藏」。

    然唐譯與此相當的,作:「如是微密甚深法,百千萬劫難可聞;精進智慧調伏者,乃得聞此秘奧義」(2)。

    晉譯的如來藏,是秘奧藏,可以從旁證而确定的,如(3)說: 1.「如是洪範,則是如來秘奧之藏」。

    2.「此經名為一切諸佛微密法藏」。

    3.「此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

     三種不同譯本,都稱這一法門為「如來秘密藏」,可見晉譯本的「如來藏」,是如來秘密藏──秘密處guhya-stha^na,而不是胎藏的藏garbha。

    『如來性起品』傳出的時間遲一些[P100],思想與如來藏說相近,但還沒有「如來(胎)藏」的名目。

     二、『十地品』:一般稱為『十地經』;竺法護譯為『漸備一切智德經』,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為『十住經』。

    在本品中,與如來藏說相近的,有金喻與寶喻。

    金──煉金喻,『雜阿含經』已說到了。

    本品的煉金喻,是分散在十地中的,每一地都以金為譬喻,比喻「此諸功德、皆回向薩婆若,轉益明顯,随意所用」;「一切善根轉勝明淨」等(4)。

    以煉金喻說明地上的功德善根,一地一地的展轉增勝。

    菩薩的功德善根,當然以智(菩提)德為主,所以這一法門,名為「漸備一切智德」。

    大摩尼寶喻,在『十地品』末,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大正九?五七五中)說: 「譬如大摩尼寶珠,有十事能與衆生一切寶物。

    何等為十?一、出大海;二、巧匠加治;三、轉精妙;四、除垢穢;五、以火煉治;六、衆寶莊嚴;七、貫以寶縷;八、置琉璃高柱;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雨衆寶物。

    菩薩發菩提心寶,亦有十事,何等為十?一、初發心布施離悭;……十、諸佛授智職,于一切衆生能為佛事,堕在佛數」。

     大摩尼寶的從海中得來,經治煉到懸在高柱上,雨一切衆寶,如衆生發大菩提心,從初地&hellip&hellip十地而成佛。

    寶從大海中來,還需要治煉,但寶的體性與德用,是早已成就了的;與金從礦中采出,經冶煉而制成飾物,而金性是礦中已經成就了的一樣。

    以此來譬喻菩提心,菩提心從初地[P101]到十地、成佛,是菩提的發起到圓滿菩提,暗示了菩提是本來如此的。

    金喻與寶喻,以菩提(智德)為主,而說明菩提的離垢到究竟清淨,發生無邊的利生德用。

    在本品中,也沒有說到「如來藏」的名目,但如來藏學者,作為衆生本有菩提,與如來藏說為同一内容。

     三、『盧舍那品』:晉譯的『盧舍那品』第二,與唐譯本的第二──六品相當。

    盧舍那──毗盧遮那Vairocana佛的世界,名華藏莊嚴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從世界住在蓮華上得名,如(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5)說: 1.「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9惟香幢,華嚴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

    2.「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别,莊嚴極清淨,安住于虛空。

    此世界海中,剎種難思議。

    &hellip&hellip如是諸剎種,悉在蓮華住」。

     世界是住此蓮華上的。

    世界中有佛出現,有菩薩衆翼從,這又都是坐在蓮華上的。

    佛與世界都安住在蓮華上,到底意義何在?『大智度論』卷八(大正二五?一一六上)說: 「劫盡燒時,一切皆空。

    衆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

    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

    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

    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複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

    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

    ……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随世俗故,于寶華上結跏趺坐」。

    [P102] 韋紐Vis!n!u臍中生蓮華,梵brahman天王坐蓮華上,是印度的創造神話。

    這一創造天地人民的神話,與『摩诃婆羅多詩篇』第三卷?二0三章的傳說相近。

    所以,華藏世界住蓮華上,佛菩薩坐蓮華上,都不過是「随世俗法」,在印度神教文化區中,為了适應神教信仰的新适應。

    從蓮華的表征來說,是有相當意義的。

    蓮華是深受人類推重的,『阿含經』與『法句』,已經用蓮華為譬喻。

    部派佛教中,塔stu^pa與支提caitya的莊嚴,也有作蓮華形的。

    蓮華的受人重視,有兩點:一、蓮華生在淤泥裡,卻不受淤泥的污染,微妙香潔。

    『阿含』與『法句』,以蓮華為譬喻,象征(共三乘)聖者的不染煩惱,品德的高尚與清淨。

    我國周敦頤的愛蓮說,也隻是這個意思。

    如約不離淤泥而生長來說,那就如不離生死與煩惱的菩薩,如『維摩诘經』所說的(6)。

    二、蓮華從含苞到開放,蓮實已在華内生長。

    等到華瓣脫落,蓮實(蓮台)就完全呈現出來。

    平常說:『華嚴』是以「萬行之因華,嚴萬德之佛果」。

    華如菩薩行,蓮實如佛果。

    在菩薩修行時,佛果(菩提)已内在,等到因行滿足,也就是圓滿菩提。

    象征這一意義的,是蓮華開而如來出現,坐在蓮華台上。

    『華嚴經』與『法華經』,重視佛果,都以蓮華為譬喻。

    所以『盧舍那品』所顯示的華藏莊嚴世界海,以及佛菩薩坐蓮華上,都暗示了菩提本有,待萬行而顯出莊嚴佛果的意思。

    蓮華開敷,中有如來坐在蓮華座上,有通俗的神話背景,容易在佛教中傳開;而有類似意義的如來藏說,也就适于通俗而流行起來。

    『華嚴經』所傳的「華藏莊嚴世界海」,藏[P103]文譯本中有garbha,即如來藏的(胎)藏,蓮實在華内,正如在胎内一樣。

    不過唐代所傳,華藏世界海的原語,還是沒有胎藏garbha的(7)。

     總之,『華嚴經』的微塵内有三千大千經卷喻,及金喻、寶喻,特别是華藏所象征的意義,即使還沒有明确的提到如來藏一詞,但如來藏說,已确乎達到了呼之欲出的階段。

     注【11-00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六(大正九?六三一上)。

     注【11-00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二(大正一0?二七八下)。

     注【11-003】1.『如來興顯經』卷四(大正一0?六一三上)。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六(大正九?六二九下)。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二(大正一0?二七七中)。

     注【11-00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三(大正九?五四七上)。

    又卷二五(大正九,五五九下)。

     注【11-00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大正一0?三九中)。

    又卷一0(大正一0?五一中)。

     注【11-006】『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

     注【11-007】『大方廣佛華嚴經随疏演義鈔』卷二六(大正三六?一九九上)。

     第三節心?菩提心?菩提?衆生界 華嚴法門是起于南方的。

    南方的部分持法比丘,取『華嚴經』等譬喻,宣揚「如來常、恒及[P104]有性」的法門;而後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如來界tatha^gata-dha^tu、佛藏buddha-garbha、佛性buddha-dha^tu、衆生界sattva-dha^tu、我a^tman的教說,形成「真我」──不空大乘的一大流;是重在如來果德,及衆生本有佛性的。

    如來藏說的引發因緣,是多方面的,菩提bodhi與菩提心bodhi-citta是近于如來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