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
關燈
小
中
大
lip&hellip」。
「一切法趣内空……趣外空……趣内外空……乃至一切法趣無法有法空……」。
「一切法趣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一切法趣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趣須陀洹,乃至佛,是趣不過。
何以故?須陀洹乃至佛中,趣不趣不可得故」。
『小品般若』所說,隻是一切法趣于如夢如幻,本性空寂的涅槃──「最甚深處」。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所說,有二大段;得一切法趣空,到一切法趣平等,趣不動,大體與『小品經』[P95]相合。
以下的一大段:一切法趣色……識,到一切法趣佛,『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二五、五六0下)解說為: 「色等法亦爾,終歸于空。
諸法究竟相必空故,餘者皆虛妄。
……我等十六名,皆因五衆和合,假有此名無有實法。
……如常(樂我淨)等四法不可得,以颠倒故。
色等諸法亦如是」。
色等蘊、處、界法、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等行法,須陀洹果等果法,須陀洹、佛等人,一切都無非是假名施設,「終歸于空」。
所以經說一切法趣色,到趣佛,都以「畢竟不可得故」,說明沒有趣與非趣可說。
一切法趣一切法,其實是一切法趣一切法性──畢竟不可得(空、如)。
不過,一切法趣一切法的經文,可能被意解為:一切法與一切法,無着無礙,與『華嚴』相涉相入的思想合流。
『華嚴經』也是宣說菩薩行的,中國佛學所說的修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依據『華嚴經』的集成次第,而被公認為菩薩行位次第的。
但『般若』着重于菩薩的自行化他,「無所得為方便」的進修,而『華嚴』是以如來甚深果德為重的。
古譯的『兜沙經』,是大部『華嚴』的少分。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說到「般若波羅蜜,兜沙陀比羅經』(8)。
兜沙陀比羅Tatha^gata-pit!aka,義譯為如來(箧)藏。
如來甚深果德的顯示,在大部『華嚴經』中、[P96]如『晉譯本」的『世間淨眼品』,『盧舍那佛品』,就是「唐譯本」的前六品。
在大衆部Maha^sa^m!ghika中,如來的無漏身,已經是「色身無邊際」,「壽量無邊際」,「威德無邊際」,「一音說一切法」,「一念知一切法」。
同時,十方有無量世界,無數佛現在。
原則的說,這些都與『華嚴經』說相同。
承受這些信念,在平等寂滅的悟解中,以信仰的、藝術的、神秘的意境,将如來的甚深果德,無盡利生的大用,充分表達出來,成為莊嚴瑰奇的毗盧遮那佛Vairocana-buddha、華藏莊嚴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
以此為信解修證的理想,然後明菩薩的行位到成佛。
『般若』所顯示的無性、空、不生不滅、寂靜、無二無别──一切法的平等寂滅,『華嚴經』是相同的。
一般以為『華嚴經』是妙有說,然與後期大乘,批判一切法空而别說不空,并不相同。
法法平等,正如『維摩诘所說經』所說的:「如者,不二不異」(無分别、無變異):「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賢聖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9)。
法法的勝義平等,如說到事相──凡聖、道果、生死涅槃,一切是世俗施設,所以一切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設)。
這是「般若法門」,深入勝義而不違世俗的善巧!對于法法平等,如不重視(世俗施設的)一切法,與(勝義現證的)如的不即不離,而直說一切法的無二無别,自然會引出一切法「相即相入」,「法法無礙」的理論。
如衆生如此,如來也如此,衆生與如來無二無别,那就可以意解出:衆生不離如來,如來不離衆生;衆生即如來,如來即[P97]衆生。
大衆部說如來「色身無邊際」,也就是佛身遍滿而無所不在。
這是信仰的事實,受到法法平等,相涉相入思想的啟發,那就佛與佛相即相入,平等無礙。
也可以意解出:如來遍在衆生中,(衆生遍在如來中),如來與衆生,也相即相入而平等無礙。
這樣,衆生身中有如來的如來藏說,在華嚴的無礙法界中,以象征的、譬喻的形式,漸漸的開展出來。
注【10-001】『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二五?五五六中)。
注【10-002】『中論』卷三(大正三0?二四上)。
注【10-003】『中論』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10-004】『大乘掌珍論』卷下(大正三0?二七四下)。
注【10-005】『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譯漢藏教理院刊本卷一七?二七)。
注【10-0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八(大正五?四四下)。
又(二分)卷四0四(大正七?二二下)。
又(三分)卷四八一(大正七?四四三中)。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二八上)。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九中)。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一五九中)。
注【10-007】『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九上)。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一五八下)。
注【10-008】『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大正一四?六六六下)。
注【10-009】『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P98] 第二節華嚴經含蓄的如來藏說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思想,隐約的出現于『華嚴經』中,以譬喻的、象征的而表示出來。
在『華嚴經』中,主要的就有三處: 一、『寶王如來性起品』: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所譯,為『華嚴經』第三二品。
晉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的,名『如來興顯經』。
唐實叉難陀S/iks!a^nanda所譯『華嚴』第三七品,名『如來出現品』。
梵文也是如來興起、出現的意義。
晉譯作「如來性起」,「性起」為後代華嚴學家所重視。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性起品」)卷三五(大正九?六二三下──六二四上)說: 「無有衆生,無衆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但衆生颠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颠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
佛子!譬如有一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
……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内,一切微塵亦複如是。
……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于衆生身中,但愚癡衆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衆生,觀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衆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颠倒垢縛,具見如[P99]來智慧在其身内,與佛無異」。
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在一微塵内,譬如如來智慧在衆生身内;一切微塵都是這樣,就是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
約佛說,佛的智慧,遍入一切衆生身中;約衆生說,衆生具足如來智慧。
「衆生身」,依『寶性論』所引,原文為sattva-citta-sam!ta^na,應譯作「衆生心相續」。
這一段文,在『如來性起品』的「如來應供等正覺心」段中,表示了衆生具有如來智慧說,是衆生心的本具如來智德。
這一經文,被看作如來藏說,為後代如來藏學者所一再引述。
『如來藏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譯作「如來性起」,又在本品末說:「如是微密法
「一切法趣内空……趣外空……趣内外空……乃至一切法趣無法有法空……」。
「一切法趣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一切法趣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趣須陀洹,乃至佛,是趣不過。
何以故?須陀洹乃至佛中,趣不趣不可得故」。
『小品般若』所說,隻是一切法趣于如夢如幻,本性空寂的涅槃──「最甚深處」。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所說,有二大段;得一切法趣空,到一切法趣平等,趣不動,大體與『小品經』[P95]相合。
以下的一大段:一切法趣色……識,到一切法趣佛,『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二五、五六0下)解說為: 「色等法亦爾,終歸于空。
諸法究竟相必空故,餘者皆虛妄。
……我等十六名,皆因五衆和合,假有此名無有實法。
……如常(樂我淨)等四法不可得,以颠倒故。
色等諸法亦如是」。
色等蘊、處、界法、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等行法,須陀洹果等果法,須陀洹、佛等人,一切都無非是假名施設,「終歸于空」。
所以經說一切法趣色,到趣佛,都以「畢竟不可得故」,說明沒有趣與非趣可說。
一切法趣一切法,其實是一切法趣一切法性──畢竟不可得(空、如)。
不過,一切法趣一切法的經文,可能被意解為:一切法與一切法,無着無礙,與『華嚴』相涉相入的思想合流。
『華嚴經』也是宣說菩薩行的,中國佛學所說的修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依據『華嚴經』的集成次第,而被公認為菩薩行位次第的。
但『般若』着重于菩薩的自行化他,「無所得為方便」的進修,而『華嚴』是以如來甚深果德為重的。
古譯的『兜沙經』,是大部『華嚴』的少分。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說到「般若波羅蜜,兜沙陀比羅經』(8)。
兜沙陀比羅Tatha^gata-pit!aka,義譯為如來(箧)藏。
如來甚深果德的顯示,在大部『華嚴經』中、[P96]如『晉譯本」的『世間淨眼品』,『盧舍那佛品』,就是「唐譯本」的前六品。
在大衆部Maha^sa^m!ghika中,如來的無漏身,已經是「色身無邊際」,「壽量無邊際」,「威德無邊際」,「一音說一切法」,「一念知一切法」。
同時,十方有無量世界,無數佛現在。
原則的說,這些都與『華嚴經』說相同。
承受這些信念,在平等寂滅的悟解中,以信仰的、藝術的、神秘的意境,将如來的甚深果德,無盡利生的大用,充分表達出來,成為莊嚴瑰奇的毗盧遮那佛Vairocana-buddha、華藏莊嚴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
以此為信解修證的理想,然後明菩薩的行位到成佛。
『般若』所顯示的無性、空、不生不滅、寂靜、無二無别──一切法的平等寂滅,『華嚴經』是相同的。
一般以為『華嚴經』是妙有說,然與後期大乘,批判一切法空而别說不空,并不相同。
法法平等,正如『維摩诘所說經』所說的:「如者,不二不異」(無分别、無變異):「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賢聖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9)。
法法的勝義平等,如說到事相──凡聖、道果、生死涅槃,一切是世俗施設,所以一切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設)。
這是「般若法門」,深入勝義而不違世俗的善巧!對于法法平等,如不重視(世俗施設的)一切法,與(勝義現證的)如的不即不離,而直說一切法的無二無别,自然會引出一切法「相即相入」,「法法無礙」的理論。
如衆生如此,如來也如此,衆生與如來無二無别,那就可以意解出:衆生不離如來,如來不離衆生;衆生即如來,如來即[P97]衆生。
大衆部說如來「色身無邊際」,也就是佛身遍滿而無所不在。
這是信仰的事實,受到法法平等,相涉相入思想的啟發,那就佛與佛相即相入,平等無礙。
也可以意解出:如來遍在衆生中,(衆生遍在如來中),如來與衆生,也相即相入而平等無礙。
這樣,衆生身中有如來的如來藏說,在華嚴的無礙法界中,以象征的、譬喻的形式,漸漸的開展出來。
注【10-001】『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二五?五五六中)。
注【10-002】『中論』卷三(大正三0?二四上)。
注【10-003】『中論』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10-004】『大乘掌珍論』卷下(大正三0?二七四下)。
注【10-005】『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譯漢藏教理院刊本卷一七?二七)。
注【10-0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八(大正五?四四下)。
又(二分)卷四0四(大正七?二二下)。
又(三分)卷四八一(大正七?四四三中)。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二八上)。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九中)。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一五九中)。
注【10-007】『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九上)。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一五八下)。
注【10-008】『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大正一四?六六六下)。
注【10-009】『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P98] 第二節華嚴經含蓄的如來藏說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思想,隐約的出現于『華嚴經』中,以譬喻的、象征的而表示出來。
在『華嚴經』中,主要的就有三處: 一、『寶王如來性起品』: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所譯,為『華嚴經』第三二品。
晉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的,名『如來興顯經』。
唐實叉難陀S/iks!a^nanda所譯『華嚴』第三七品,名『如來出現品』。
梵文也是如來興起、出現的意義。
晉譯作「如來性起」,「性起」為後代華嚴學家所重視。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性起品」)卷三五(大正九?六二三下──六二四上)說: 「無有衆生,無衆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但衆生颠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颠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
佛子!譬如有一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
……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内,一切微塵亦複如是。
……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于衆生身中,但愚癡衆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衆生,觀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衆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颠倒垢縛,具見如[P99]來智慧在其身内,與佛無異」。
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在一微塵内,譬如如來智慧在衆生身内;一切微塵都是這樣,就是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
約佛說,佛的智慧,遍入一切衆生身中;約衆生說,衆生具足如來智慧。
「衆生身」,依『寶性論』所引,原文為sattva-citta-sam!ta^na,應譯作「衆生心相續」。
這一段文,在『如來性起品』的「如來應供等正覺心」段中,表示了衆生具有如來智慧說,是衆生心的本具如來智德。
這一經文,被看作如來藏說,為後代如來藏學者所一再引述。
『如來藏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譯作「如來性起」,又在本品末說:「如是微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