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
關燈
小
中
大
,使得三事清淨,證入正法。
這一次第,與『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所說的三時教(8),雖略有不同,而在說一切法空、無相、無願以上、有更深一層的教法,大體是一緻的。
這是三時教的又一型。
從青琉璃喻,可以看出『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的集成,是在般若法門盛行以後的。
經文的護法降魔中,有象征如來藏法門的部分,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大正一三?二二中)說: 「魔王聞是語已,如教谛觀,見其!8喱中,有一世界名水王光,有佛世尊号寶優缽羅。
其世界中,有大寶山,如來處中,結加趺坐,與諸菩薩宣說正法」。
諸法神通王菩薩,自稱「我此身常住無變」,在他的!8喱中有世界與佛。
「寶優缽羅」、晉譯作「樂蓮華首」。
「有大寶山」,晉譯作「又有蓮華名寶莊嚴」(9),這是佛菩薩所坐的。
與印度神話有關,象征諸法神通王身中,有此(蓮華中有佛)寶器──如來藏。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雖沒有如來藏的名詞,但說到菩提、功德,衆生界及身中有寶器的譬喻,所以受到『寶性論』主的重視。
注【12-00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九(大正一0?一0二上──中)。
注【12-00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七(大正一0?一九四上)。
[P110] 注【12-003】『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又卷中(大正一四?五四八下)。
注【12-00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12-00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0八(大正七?四四下)。
注【12-006】『莊嚴菩提心經』(大正一0?九六一中──下)。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大正一0?九六三中──下)。
『大寶積經』卷一一五「無盡慧菩薩會』(大正一一?六四八上──中)。
『合部金光明經』卷三(大正一六?三七二下)。
參考『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正一四?四八一下);異譯各本均同。
注【12-007】『莊嚴菩提心經』(大正一0?九六一中)。
注【12-008】『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
注【12-009】『大哀經』卷六(大正一三?四四0中──下)。
第四節如來藏經 繼承『華嚴』的『如來性起品』,以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為主題而出現于大乘佛教界的,是『如來藏經』。
這是對以後的大乘佛教,有極深遠影響的譬喻集。
僧佑『出三藏記集』,說到晉惠帝時(西元二九0──三0六),法矩譯出『大方等如來藏經』;『舊錄』作『佛藏方等經』(1)。
『如來藏經』的傳來中國,與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華嚴部」的『如來興顯經』、『漸備一切智德經』;「大集部」的『大哀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與『序品』[P111]的舊譯)等同時。
可見『如來藏經』的集出,約與這幾部經同時,可能多少遲一些,成立于西元二五0年以前。
法矩所譯的經本,已經佚失了,現在存有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的『大方等如來藏經』,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大方廣如來藏經』。
傳說本經是如來成道十年所說,表示比佛成道時所說的『華嚴』要遲些吧! 經文一開始,佛就現神變,象征了這一法門,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上──中)說: 「世尊于栴檀重閣,正坐三昧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其數無量,色香具足而未開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
……一一蓮花放無量光,一切蓮花同時舒榮。
佛神力故,須臾之間,皆悉萎變。
其諸花内,一切化佛結加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
……見佛百千億,坐彼蓮花藏」。
神變所現的無數蓮華,華内都有化佛。
華開了,又萎謝了,一切佛都顯現出來,坐在「蓮華藏」上。
這與『華嚴經』的「華藏」相同,「華藏」在唐譯本中,作「華胎」,正是蓮華沒有開以前,華内已有的蓮實。
這一神變所表征的意義,就是衆生身中有佛,經修持而顯現出來。
為了開示這一神變的意義,舉九種譬喻:一、萎華有佛;二、蜂群繞蜜;三、糠!8嫽粳糧;四、不淨處真金;五、貧家寶藏;六、谷内果種;七、弊物裹金像;八、貧女懷輪王;九、鑄模内金像。
九[P112]種譬喻中,萎華有佛,是如來在「華藏」中,也就是名為「如來藏」的根本喻。
其他,貧賤女懷輪王,出于『寶積經』(2)。
『十地經』的金喻與寶喻,本經共有四喻:不淨處真金,貧家寶藏,弊物裹金像,鑄模内金像,都隻表示如來本有,而沒有『十地經』所說的治煉意義。
蜂蜜,糠粳,果種喻,為本經獨有的比喻。
這九種譬喻,後代論師──『寶性論』主解說為如來藏為九類煩惱所染,然九喻的共同意義,是在衆生煩惱身中,有清淨如來。
到底衆生身中的如來(胎)藏,是怎樣的呢?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四五八中、四五八下、四五九上)說: 「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
&hellip&hellip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内」。
「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
「佛藏在身,衆相具足」。
如來藏是衆生身内的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智慧聚,也就是妙寂的涅槃。
然依第一則說,如來藏不但是如來智,也是如來身、如來眼(衆生具足),結加趺坐,與佛沒有不同。
正如『楞伽經』引經所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3)。
這樣的如來藏,與如來同樣的相好莊嚴。
衆生身内有這樣的如來藏,難怪『楞伽』會上,提出一般人的懷疑:[P113]這樣的如來藏,不就是外道的神我嗎? 『華嚴經』的華藏法門,重重無盡,事事無礙,表顯出宏偉莊嚴的佛德。
這是菩薩所仰望,菩薩進修的理想。
盧舍那──毗盧遮那Vairocana是:「無量劫海修功德,供養十方一切佛,教化無邊衆生海,盧舍那佛成正覺」(4)。
廣大圓滿的佛德,要從無量劫海的自利利他中來,在佛教思想上,勝過聲聞的急求己利,有其不朽的價值!這樣功德圓滿的佛,雖多少适應印度的神教,但「無量劫海修功德」,雖欽仰信受,而終覺得不容易成就!如來藏法門,承「一切衆生同有如來智慧德相」,而更具體的通俗化,一連用九種譬喻來譬說,使人人覺得身相莊嚴的如來,就在自己身中,現現成成的不離自身,而容易激發願求修持的精進。
西藏多拉那他Ta^rana^tha的『印度佛教史』說:南印度毗土耶那竭羅Vidya^nagara地方,『如來藏經』的偈頌,連童女們都會吟詠歌唱(5)。
佛教的通俗化、大衆化,如來藏說的确有不容忽視的力量! 注【13-001】『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13-002】『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四中──下)。
注【13-00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注【13-00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大正九?四0五下)。
注【13-005】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三九)。
[P115]
這一次第,與『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所說的三時教(8),雖略有不同,而在說一切法空、無相、無願以上、有更深一層的教法,大體是一緻的。
這是三時教的又一型。
從青琉璃喻,可以看出『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的集成,是在般若法門盛行以後的。
經文的護法降魔中,有象征如來藏法門的部分,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大正一三?二二中)說: 「魔王聞是語已,如教谛觀,見其!8喱中,有一世界名水王光,有佛世尊号寶優缽羅。
其世界中,有大寶山,如來處中,結加趺坐,與諸菩薩宣說正法」。
諸法神通王菩薩,自稱「我此身常住無變」,在他的!8喱中有世界與佛。
「寶優缽羅」、晉譯作「樂蓮華首」。
「有大寶山」,晉譯作「又有蓮華名寶莊嚴」(9),這是佛菩薩所坐的。
與印度神話有關,象征諸法神通王身中,有此(蓮華中有佛)寶器──如來藏。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雖沒有如來藏的名詞,但說到菩提、功德,衆生界及身中有寶器的譬喻,所以受到『寶性論』主的重視。
注【12-00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九(大正一0?一0二上──中)。
注【12-00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七(大正一0?一九四上)。
[P110] 注【12-003】『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又卷中(大正一四?五四八下)。
注【12-00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12-00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0八(大正七?四四下)。
注【12-006】『莊嚴菩提心經』(大正一0?九六一中──下)。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大正一0?九六三中──下)。
『大寶積經』卷一一五「無盡慧菩薩會』(大正一一?六四八上──中)。
『合部金光明經』卷三(大正一六?三七二下)。
參考『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正一四?四八一下);異譯各本均同。
注【12-007】『莊嚴菩提心經』(大正一0?九六一中)。
注【12-008】『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
注【12-009】『大哀經』卷六(大正一三?四四0中──下)。
第四節如來藏經 繼承『華嚴』的『如來性起品』,以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為主題而出現于大乘佛教界的,是『如來藏經』。
這是對以後的大乘佛教,有極深遠影響的譬喻集。
僧佑『出三藏記集』,說到晉惠帝時(西元二九0──三0六),法矩譯出『大方等如來藏經』;『舊錄』作『佛藏方等經』(1)。
『如來藏經』的傳來中國,與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華嚴部」的『如來興顯經』、『漸備一切智德經』;「大集部」的『大哀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與『序品』[P111]的舊譯)等同時。
可見『如來藏經』的集出,約與這幾部經同時,可能多少遲一些,成立于西元二五0年以前。
法矩所譯的經本,已經佚失了,現在存有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的『大方等如來藏經』,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大方廣如來藏經』。
傳說本經是如來成道十年所說,表示比佛成道時所說的『華嚴』要遲些吧! 經文一開始,佛就現神變,象征了這一法門,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上──中)說: 「世尊于栴檀重閣,正坐三昧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其數無量,色香具足而未開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
……一一蓮花放無量光,一切蓮花同時舒榮。
佛神力故,須臾之間,皆悉萎變。
其諸花内,一切化佛結加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
……見佛百千億,坐彼蓮花藏」。
神變所現的無數蓮華,華内都有化佛。
華開了,又萎謝了,一切佛都顯現出來,坐在「蓮華藏」上。
這與『華嚴經』的「華藏」相同,「華藏」在唐譯本中,作「華胎」,正是蓮華沒有開以前,華内已有的蓮實。
這一神變所表征的意義,就是衆生身中有佛,經修持而顯現出來。
為了開示這一神變的意義,舉九種譬喻:一、萎華有佛;二、蜂群繞蜜;三、糠!8嫽粳糧;四、不淨處真金;五、貧家寶藏;六、谷内果種;七、弊物裹金像;八、貧女懷輪王;九、鑄模内金像。
九[P112]種譬喻中,萎華有佛,是如來在「華藏」中,也就是名為「如來藏」的根本喻。
其他,貧賤女懷輪王,出于『寶積經』(2)。
『十地經』的金喻與寶喻,本經共有四喻:不淨處真金,貧家寶藏,弊物裹金像,鑄模内金像,都隻表示如來本有,而沒有『十地經』所說的治煉意義。
蜂蜜,糠粳,果種喻,為本經獨有的比喻。
這九種譬喻,後代論師──『寶性論』主解說為如來藏為九類煩惱所染,然九喻的共同意義,是在衆生煩惱身中,有清淨如來。
到底衆生身中的如來(胎)藏,是怎樣的呢?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四五八中、四五八下、四五九上)說: 「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
&hellip&hellip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内」。
「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
「佛藏在身,衆相具足」。
如來藏是衆生身内的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智慧聚,也就是妙寂的涅槃。
然依第一則說,如來藏不但是如來智,也是如來身、如來眼(衆生具足),結加趺坐,與佛沒有不同。
正如『楞伽經』引經所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3)。
這樣的如來藏,與如來同樣的相好莊嚴。
衆生身内有這樣的如來藏,難怪『楞伽』會上,提出一般人的懷疑:[P113]這樣的如來藏,不就是外道的神我嗎? 『華嚴經』的華藏法門,重重無盡,事事無礙,表顯出宏偉莊嚴的佛德。
這是菩薩所仰望,菩薩進修的理想。
盧舍那──毗盧遮那Vairocana是:「無量劫海修功德,供養十方一切佛,教化無邊衆生海,盧舍那佛成正覺」(4)。
廣大圓滿的佛德,要從無量劫海的自利利他中來,在佛教思想上,勝過聲聞的急求己利,有其不朽的價值!這樣功德圓滿的佛,雖多少适應印度的神教,但「無量劫海修功德」,雖欽仰信受,而終覺得不容易成就!如來藏法門,承「一切衆生同有如來智慧德相」,而更具體的通俗化,一連用九種譬喻來譬說,使人人覺得身相莊嚴的如來,就在自己身中,現現成成的不離自身,而容易激發願求修持的精進。
西藏多拉那他Ta^rana^tha的『印度佛教史』說:南印度毗土耶那竭羅Vidya^nagara地方,『如來藏經』的偈頌,連童女們都會吟詠歌唱(5)。
佛教的通俗化、大衆化,如來藏說的确有不容忽視的力量! 注【13-001】『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13-002】『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四中──下)。
注【13-00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注【13-00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大正九?四0五下)。
注【13-005】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三九)。
[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