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

關燈
(大正八?五五一中)說: 「須菩提!色淨即是果淨,色淨故果亦淨。

    受、想、行、識淨即是果淨,受、想、行、識淨故果亦淨」。

    「須菩提!色淨即是薩婆若淨,薩婆若淨故色淨。

    須菩提!色淨、薩婆若淨,無二無别,無異無壞。

    受、想、行、識淨,即是薩婆若淨,薩婆若淨故,受、想、行、識淨。

    須菩提[P85]!薩婆若淨、受、想、行、識淨,無二無别,無異無壞」。

     『般若經』是實踐的平等法門,說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淨,而不是特重于心性本淨的。

    所以說清淨,我與法,色與心,凡與聖,道與果,沒有一法不是畢竟清淨的。

    這是般若正觀的平等法門,是實踐的,向上的。

    如來藏自性清淨,指出衆生本有如來性,為成佛淨因;或以如來藏為依止,建立凡聖、染淨一切法。

    這是重于心(或我)的,說明的,從上向下的(或稱之為「卻來門」)。

    所以『般若經』的心性本淨說,可能引發如來藏說,卻不是如來藏說。

     『般若經』說一切法本性空prakr!ti-s/u^nyata^又說一切法畢竟空atyanta-s/u^nyata^;說本性淨prakr!ti-vis/uddha,又說畢竟淨atyanta-vis/uddha。

    淨與空,有什麼不同意義呢?『大智度論』卷六三(大正二五?五0八下)說: 「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

     空與淨,隻是名字不同,而内容是一樣的。

    佛法所說的空,走「最甚深處」,而聽者容易想象為什麼都沒有。

    愛有惡空,是衆生的常情,所以大乘空義,屬于少數,而非一般人所能信受的,信受也容易誤解的。

    為了教化的方便,所以又稱為本性淨,畢竟淨。

    雖内容還是一樣,而在聽衆聽起來,似乎有清淨微妙的存在,隻要有所依着,就易于接受了。

    龍樹這一解說,對「初期大乘」說空,而演化為「後期大乘」的說有,提貢了一項應機設教的合理解說。

    [P86] 「初期大乘經」的部類非常多,有關心性本淨說,大抵與『般若經』相契合,如『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三(大正一五?五一中)說: 「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

    「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無相相,……無作相,……是名性常清淨。

    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說心性常清淨」。

    「譬如虛空,若受垢污,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無有是處。

    ……以心相實不垢污,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

     『思益經』得一切性──空、無相、無作的常清淨,說到心性常清淨。

    舉虛空為譬喻,比喻凡夫心從來不為客塵所染污。

    這是在法法性淨的理念中,闡明心解脫citta-vimukti的可能。

    因為「設垢污者,不可複淨」;修行而能達成心淨解脫,可見心性的本來清淨。

     大乘經采用「心性本淨」說,是應用到多方面的,如『持世經』所說的心念處Citta-smr!tyupastha^na。

    觀心的生滅,虛妄無實,「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别」。

    從通達心無心相,「不分别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

    「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11)。

    心常清淨,是超越于是垢是淨的;不着垢相、淨相,才是經說心性[P87]常淨的意趣所在(12)。

    『阿阇世王經』,是以悟解罪性本空,而忏除罪業為主題的。

    忏罪的教授,是說明心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心無形、無處,無來無去。

    心如虛空那樣,煙、霧等五事,不能使虛空有垢,所以說:「心者本淨故,亦無有沾污,亦無有而淨者」(13)。

    如『大淨法門經』,應用于煩惱即菩提的說明。

    一般以為心本清淨,而不知一切法本來清淨,貪、瞋、癡等煩惱也是本來清淨,所以說:「若能思惟分别貪欲、瞋怒、愚癡及諸塵勞,本悉清淨,是則菩薩求佛道也」(14)。

    從這幾部大乘經來看,心性本淨,隻是心空、不可得的别名,決不是說:心有清淨莊嚴的功德。

     注【9-001】「心性本淨,性本不淨」,為「人喜起诤論』的「十論」之一,如『成實論』卷二說(大正三二?二五三下、二五八中)。

     注【9-002】原始般若的論定,如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六二七──六三八)。

     注【9-003】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2.『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3.『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卷一(大正八?五0八下)。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5.『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大正八?五八七中)。

    6.『大明度經』卷一(大正八?四七八下)。

    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下)。

     注【9-004】參閱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六五)。

    [P88] 注【9-00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二三三下)。

     注【9-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上)。

     注【9-00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卷五六二(大正七?九0四中)。

     注【9-008】『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說:「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注【9-00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二三八下)。

     注【9-010】『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六0下──二六一上)。

     注【9-011】『持世經』卷三(大正一四?六五八下)。

     注【9-012】『大智度論』卷一九(大正二五?二0三下──二0四上),觀心念處,就是引用『持世經』的。

     注【9-013】『阿阇世王經』卷下(大正一五?四0一下、四0三上──下)。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一下──四二二上、四二四中──四二五上)。

     注【9-014】『大淨法門經』(大正一七?八二四上)。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