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經』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說: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須菩提語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無不?舍利弗言:不也。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無者,應作是言有心無心耶」!「舍利弗言:何法為非心?須菩提言;不壞不分别」。
與本經同類而廣略不同的經本很多,唐玄奘所譯的,就有五部(『大般若經』的前五分)。
無論是梵本、漢譯本等,文字上有些出入,而以「本性淨」來證成「是心非心」,是沒有實質差異的。
是心非心taccittamacittam%,對于部派佛教中,以為相續心或與煩惱相應的心,本來是清淨的見解,可說是從根本上給以否定。
『般若經』所說的「非心」,是心空、心不可得的意思。
心性cittata^寂滅不可得,所以說「心(的)本性情淨」prakr!ti-citta-prabha^svarata^。
接着,引起兩層問答:一、「是心非心」,不要以為有一非心的心(這是常情的意解[P81]),因為既然「非心」,不應該再問是有是沒有。
「非心」是超越了有與無的概念,不能說是有是無的。
二、「非心」──心不可得,是說不壞avika^ra、不分别avikalpa。
沒有變異(壞),沒有差别(玄奘所譯的前三分,作「無二、無二分」;或「無分、無别」),就是(真)如tathata^,不是世間分别心所分别那樣的。
對于「心性本淨」,『般若經』從勝義parama$rtha體悟的立場,糾正以心為清淨的見解,一直為後代中觀Ma^dhyamika、唯識Vijn~a^nava^^din二派所宗奉。
所引的經文,比對「小品」類『般若經』的各種本子,所說的「心」,有菩薩心bodhisattva-citta、菩提心bodhi-citta的不同,如(3): 1.「不念是菩薩心。
(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
2.「心不當念是菩薩」。
3.「其心不當自念我是菩薩」。
4.「不執着是菩薩心」。
5.「彼菩薩雖如是學,不應生心我如是學」。
6.「不當念是我知道意」。
7.「不執着大菩提心」。
[P82] 在大乘佛教的開展中,起先是「菩薩心」,遲一些才成立「菩提心」一詞(4)。
如上文所引的2.,是後漢(西元二世紀八十年代)支婁迦谶Lokaraks!a所譯的『道行般若經』,為最古譯出的『般若經』。
4.是唐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的第五分,是文字最簡短的。
最先譯出的,最簡短的,都作「菩薩」與「心」,與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小品般若經』一緻。
從文義的先後來說,須菩提Subhu^ti說:菩薩、菩薩的名字不可得,般若、般若的名字不可得。
菩薩與般若都不可得,如聽了而能體悟,不驚不怖的,那就是菩薩應學的般若波羅蜜。
接着說:菩薩這樣的學,不念manyeta──不執着、不高慢是菩薩心。
上文從菩薩與般若──我、法的都不可得,指出菩薩應這樣的學般若。
然後,使菩薩反觀自心──知道我、法都不可得的心,也是不可得而不可着的。
依修行的過程來說,前說所觀的不可得,次說能觀的不可得。
如改作「菩提心」,在文義上,就不免感到突然了!在大乘佛教開展中,菩提心受到了佛教界的重視,菩薩心也就被轉化為菩提心了。
如6.是吳支謙(西元三世紀初)譯出的『大明度經』,作「不當念是我知道意」,道意是菩提心的古譯。
7.是玄奘所譯『大般若經』的「第四分」,譯為「不執着大菩提心」。
現在梵本的『八千頌般若經』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su^tra,也作「菩提心不應着」bodhicittenanamanyeta;manyeta有高慢的意思。
進一步,到了「大品般若」及「十萬頌般若」(與玄奘譯的前三分相當),就引申為「菩提心」bodhi-citta,「[P83]無等等心」asamasama-citta,「廣大心」uda^ra-citta──三心。
羅什所譯的『大品般若經』,作「得是心」,「無等等心」,「大心」(5);「得是心」,一定是「菩提心」的訛寫。
這樣,本是觀能觀心的本性清淨,演化為菩提心的本性清淨了。
心性本淨的「清淨」──prabha^svara有「明淨」的意思,是繼承『阿含經』說而來的。
依『般若經』說,清淨并不局限于心的本性,而是通于一切法的。
如『小品般若經』說:「一切法本清淨相」(6)。
清淨,『般若經』是形容諸法甚深相的;經說極多,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說: 「如來所說無盡,無量,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說」。
『般若』「第五分」說:「諸如是等無量法門,義實無異,皆是如來方便演說」(7)。
無染是清淨的異名,所以『大智度論』卷六三(大正二五?五0七上)說: 「諸法實相常淨。
……是清淨有種種名字,或名如、法性[界]、實際,或名般若波羅蜜,或名道[菩提],或名無生、無滅、空、無相、無作、無知、無得,或名畢竟空等,如是無量無邊名字」。
依經、論所說,清淨,無生,空等,都是「異名同實」。
方便的約境說,名為(真)如、法[P84]界、實際等。
約行說,名為空,無相,般若等。
約果說,名為菩提,涅槃等。
雖有種種名字,而都表示那勝義的體悟内容。
『般若經』的「心本性淨」,可說引發了自性清淨如來藏說(8),但方法是不同的。
『般若經』是平等法門,觀一切法都是「本性空」的;如說「本性淨」,那就是一切法本性淨。
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二三四上),在說明了「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接着就說: 「舍利弗複問須菩提:但心不壞不分别,色亦不壞不分别,乃至佛道[菩提]亦不壞不分别耶?須菩提言:若能知心相[性]不壞不分别,是菩薩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壞不分别」。
不壞不分别」,是「心非心相」的意義。
在菩薩觀慧中,不但是心,色……佛菩提,一切都是不壞不分别,也就都是本性淨的。
所以『般若經』說:「我不可得,……佛不可得,畢竟淨故」(9)。
「我不可得,……五眼不可得,畢竟淨故」(10)。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須菩提語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無不?舍利弗言:不也。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無者,應作是言有心無心耶」!「舍利弗言:何法為非心?須菩提言;不壞不分别」。
與本經同類而廣略不同的經本很多,唐玄奘所譯的,就有五部(『大般若經』的前五分)。
無論是梵本、漢譯本等,文字上有些出入,而以「本性淨」來證成「是心非心」,是沒有實質差異的。
是心非心taccittamacittam%,對于部派佛教中,以為相續心或與煩惱相應的心,本來是清淨的見解,可說是從根本上給以否定。
『般若經』所說的「非心」,是心空、心不可得的意思。
心性cittata^寂滅不可得,所以說「心(的)本性情淨」prakr!ti-citta-prabha^svarata^。
接着,引起兩層問答:一、「是心非心」,不要以為有一非心的心(這是常情的意解[P81]),因為既然「非心」,不應該再問是有是沒有。
「非心」是超越了有與無的概念,不能說是有是無的。
二、「非心」──心不可得,是說不壞avika^ra、不分别avikalpa。
沒有變異(壞),沒有差别(玄奘所譯的前三分,作「無二、無二分」;或「無分、無别」),就是(真)如tathata^,不是世間分别心所分别那樣的。
對于「心性本淨」,『般若經』從勝義parama$rtha體悟的立場,糾正以心為清淨的見解,一直為後代中觀Ma^dhyamika、唯識Vijn~a^nava^^din二派所宗奉。
所引的經文,比對「小品」類『般若經』的各種本子,所說的「心」,有菩薩心bodhisattva-citta、菩提心bodhi-citta的不同,如(3): 1.「不念是菩薩心。
(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
2.「心不當念是菩薩」。
3.「其心不當自念我是菩薩」。
4.「不執着是菩薩心」。
5.「彼菩薩雖如是學,不應生心我如是學」。
6.「不當念是我知道意」。
7.「不執着大菩提心」。
[P82] 在大乘佛教的開展中,起先是「菩薩心」,遲一些才成立「菩提心」一詞(4)。
如上文所引的2.,是後漢(西元二世紀八十年代)支婁迦谶Lokaraks!a所譯的『道行般若經』,為最古譯出的『般若經』。
4.是唐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的第五分,是文字最簡短的。
最先譯出的,最簡短的,都作「菩薩」與「心」,與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小品般若經』一緻。
從文義的先後來說,須菩提Subhu^ti說:菩薩、菩薩的名字不可得,般若、般若的名字不可得。
菩薩與般若都不可得,如聽了而能體悟,不驚不怖的,那就是菩薩應學的般若波羅蜜。
接着說:菩薩這樣的學,不念manyeta──不執着、不高慢是菩薩心。
上文從菩薩與般若──我、法的都不可得,指出菩薩應這樣的學般若。
然後,使菩薩反觀自心──知道我、法都不可得的心,也是不可得而不可着的。
依修行的過程來說,前說所觀的不可得,次說能觀的不可得。
如改作「菩提心」,在文義上,就不免感到突然了!在大乘佛教開展中,菩提心受到了佛教界的重視,菩薩心也就被轉化為菩提心了。
如6.是吳支謙(西元三世紀初)譯出的『大明度經』,作「不當念是我知道意」,道意是菩提心的古譯。
7.是玄奘所譯『大般若經』的「第四分」,譯為「不執着大菩提心」。
現在梵本的『八千頌般若經』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su^tra,也作「菩提心不應着」bodhicittenanamanyeta;manyeta有高慢的意思。
進一步,到了「大品般若」及「十萬頌般若」(與玄奘譯的前三分相當),就引申為「菩提心」bodhi-citta,「[P83]無等等心」asamasama-citta,「廣大心」uda^ra-citta──三心。
羅什所譯的『大品般若經』,作「得是心」,「無等等心」,「大心」(5);「得是心」,一定是「菩提心」的訛寫。
這樣,本是觀能觀心的本性清淨,演化為菩提心的本性清淨了。
心性本淨的「清淨」──prabha^svara有「明淨」的意思,是繼承『阿含經』說而來的。
依『般若經』說,清淨并不局限于心的本性,而是通于一切法的。
如『小品般若經』說:「一切法本清淨相」(6)。
清淨,『般若經』是形容諸法甚深相的;經說極多,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下)說: 「如來所說無盡,無量,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說」。
『般若』「第五分」說:「諸如是等無量法門,義實無異,皆是如來方便演說」(7)。
無染是清淨的異名,所以『大智度論』卷六三(大正二五?五0七上)說: 「諸法實相常淨。
……是清淨有種種名字,或名如、法性[界]、實際,或名般若波羅蜜,或名道[菩提],或名無生、無滅、空、無相、無作、無知、無得,或名畢竟空等,如是無量無邊名字」。
依經、論所說,清淨,無生,空等,都是「異名同實」。
方便的約境說,名為(真)如、法[P84]界、實際等。
約行說,名為空,無相,般若等。
約果說,名為菩提,涅槃等。
雖有種種名字,而都表示那勝義的體悟内容。
『般若經』的「心本性淨」,可說引發了自性清淨如來藏說(8),但方法是不同的。
『般若經』是平等法門,觀一切法都是「本性空」的;如說「本性淨」,那就是一切法本性淨。
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八?二三四上),在說明了「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接着就說: 「舍利弗複問須菩提:但心不壞不分别,色亦不壞不分别,乃至佛道[菩提]亦不壞不分别耶?須菩提言:若能知心相[性]不壞不分别,是菩薩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壞不分别」。
不壞不分别」,是「心非心相」的意義。
在菩薩觀慧中,不但是心,色……佛菩提,一切都是不壞不分别,也就都是本性淨的。
所以『般若經』說:「我不可得,……佛不可得,畢竟淨故」(9)。
「我不可得,……五眼不可得,畢竟淨故」(10)。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