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代阿毗達磨論師,早就注意到了。
那末「心性本淨」的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心citta的特義、如古師說(18): 1.「心是種族義。
……彩畫是心業。
……滋長是心業」。
[P76]2.「集起故名心。
……淨不淨界種種差别故名為心」。
滋長、集起、種族,這些「心」的意義,都是種種的積集,依積集而有所生起。
「彩畫」的譬喻,也是以種種色彩,畫成種種圖像的意思。
所以,對于種種的統一,不離種種而起的心,并不表示單一性。
如三增上學中,稱定學為心學。
由于「定」是持心不動亂,使散亂的歸于平靜,于一境上,心心相續不亂,名為「心一境性」,定也就名為「心」了。
後代大乘唯識學者,以心為阿賴耶識,正因為:「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19)。
由于這一特性,除有關認識的、執取的名為「識」,引發行為,發生諸識的名為「意」而外,經中都泛稱為心,心是通泛的、總略的名詞。
在經中,比起意與識來,心的應用不少,但都是不加分析的。
如與身相對的心,身行與心行,身受與心受,身精進與心精進,身輕安與心輕安,身遠離與心遠離,都是内心的通稱。
由于心為通稱,所以『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說: 「比丘!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複過是。
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衆生的惱──雜染與清淨,是以心為主導的,因心的雜染而成為雜染,心的清淨而成為清淨。
心是種種心,一切内心作用,都是可以稱為心的。
如『相應部』等立十六心(他心智所知的心[P77]):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攝心,散心,廣大心,非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定心,不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20)。
十六心的前六心,也許會被想象為:有貪心、離貪心等,似乎在貪、瞋、癡以外,别有心體的存在。
然從攝心、散心、廣大心、非廣大心等而論,十六心的被稱為心,到底不外乎通稱。
所以聖教所說的心,是表示集中的,積聚的,總略的,是種種的統一,純屬于現象論的立場。
「心」有種種統一的意義,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學者的解說,傾向于心的統一。
一、如阿毗達磨論者的「心王」說:人心有或善或惡,或受或想或思等無數的作用,在分别的論究中,受、想等被分離出來,稱為「從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
「心所」以外的,稱為心(王)──六識。
分離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現代心理學上的統覺作用。
從種種心所而論到所依的一心(六識中的一識),也會被誤解為心體與心用。
好在阿毗達磨論者不這麼說、認為心與心所是同樣的,隻是總相知(是心)與種種别相知(是心所)的差别。
二、如一心論者,引用「心遍行獨行」,而以為不同的六識,隻是一心的差别。
三、如心性本淨論者:經上說:「心極光淨,客塵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說為「性淨而相染」。
心是内在的一心,雜染或離染,而心體是清淨的。
佛教界傾于内在的統一,是與世間心境相應的。
一般人的見解,總是這樣的:說到死生相續,就想到有一貫通前死後生者的存在,否則就不能說前後延續。
說到從雜染到清[P78]淨,從系縛到解脫,就設想為必有一貫通染與淨,貫通縛與脫的存在。
這是世間的知見,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識根源。
心淨而有煩惱,煩惱除了而心還清淨,「心」就是貫通染淨的所依自體,正如洗衣的衣,磨鏡的鏡,煉金的金一樣。
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淨」,确是适合于世間一般的見識,而富有啟發人心向善的作用。
注【8-001】『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四一六──四二一)。
注【8-002】『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二上)。
「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四二一──四二四)。
注【8-003】『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二二──二六)。
「相應部」「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二八五──二八七)。
注【8-004】『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三二0──三二七)。
『相應部』「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三二四──三三一)。
注【8-005】『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三三六──三四一)。
注【8-006】『随相論』(大正三二?一六三中)。
注【8-007】『成實論』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
注【8-00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五中)。
注【8-009】『舍利弗阿毗昙論』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七中)。
注【8-010】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四八八──四九一)。
[P79] 注【8-011】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七六──六八三)。
注【8-012】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七六四──七八七)。
注【8-01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0下)『佛性論』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上)。
注【8-014】『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一上)。
注【8-015】!2劫本幸男『心性論展開的一斷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二卷一号)。
注【8-016】『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三中)。
注【8-017】『瑜伽師地論』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六中)。
注【8-018】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二(大正二七?三七一中)。
2.『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四(大正二九?二一下)。
注【8-019】『解深密經』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
『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四上)。
『成唯識論』卷三(大正三一?一三下)。
注【8-020】『相應部』「神足相應」(南傳一六下?一一四)。
第二節初期大乘的心性本淨說 「心性本淨」,起初為『增支部』所集錄,後來為大衆部Maha^sa^m!ghika、分别說部[P80]Vibhajyava^din各派所宣揚,成為佛教界論诤的主題之一(1)。
大乘佛教興起,采用了「心性本淨」說。
重慧的大乘,如『般若經』等,從般若體悟的立場,給以不同的獨到解說。
成立于西元以前,被考定為「原始般若」部分(2),已經說到了這一問題,如『小品般若波羅蜜
那末「心性本淨」的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心citta的特義、如古師說(18): 1.「心是種族義。
……彩畫是心業。
……滋長是心業」。
[P76]2.「集起故名心。
……淨不淨界種種差别故名為心」。
滋長、集起、種族,這些「心」的意義,都是種種的積集,依積集而有所生起。
「彩畫」的譬喻,也是以種種色彩,畫成種種圖像的意思。
所以,對于種種的統一,不離種種而起的心,并不表示單一性。
如三增上學中,稱定學為心學。
由于「定」是持心不動亂,使散亂的歸于平靜,于一境上,心心相續不亂,名為「心一境性」,定也就名為「心」了。
後代大乘唯識學者,以心為阿賴耶識,正因為:「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19)。
由于這一特性,除有關認識的、執取的名為「識」,引發行為,發生諸識的名為「意」而外,經中都泛稱為心,心是通泛的、總略的名詞。
在經中,比起意與識來,心的應用不少,但都是不加分析的。
如與身相對的心,身行與心行,身受與心受,身精進與心精進,身輕安與心輕安,身遠離與心遠離,都是内心的通稱。
由于心為通稱,所以『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說: 「比丘!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複過是。
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衆生的惱──雜染與清淨,是以心為主導的,因心的雜染而成為雜染,心的清淨而成為清淨。
心是種種心,一切内心作用,都是可以稱為心的。
如『相應部』等立十六心(他心智所知的心[P77]):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攝心,散心,廣大心,非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定心,不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20)。
十六心的前六心,也許會被想象為:有貪心、離貪心等,似乎在貪、瞋、癡以外,别有心體的存在。
然從攝心、散心、廣大心、非廣大心等而論,十六心的被稱為心,到底不外乎通稱。
所以聖教所說的心,是表示集中的,積聚的,總略的,是種種的統一,純屬于現象論的立場。
「心」有種種統一的意義,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學者的解說,傾向于心的統一。
一、如阿毗達磨論者的「心王」說:人心有或善或惡,或受或想或思等無數的作用,在分别的論究中,受、想等被分離出來,稱為「從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
「心所」以外的,稱為心(王)──六識。
分離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現代心理學上的統覺作用。
從種種心所而論到所依的一心(六識中的一識),也會被誤解為心體與心用。
好在阿毗達磨論者不這麼說、認為心與心所是同樣的,隻是總相知(是心)與種種别相知(是心所)的差别。
二、如一心論者,引用「心遍行獨行」,而以為不同的六識,隻是一心的差别。
三、如心性本淨論者:經上說:「心極光淨,客塵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說為「性淨而相染」。
心是内在的一心,雜染或離染,而心體是清淨的。
佛教界傾于内在的統一,是與世間心境相應的。
一般人的見解,總是這樣的:說到死生相續,就想到有一貫通前死後生者的存在,否則就不能說前後延續。
說到從雜染到清[P78]淨,從系縛到解脫,就設想為必有一貫通染與淨,貫通縛與脫的存在。
這是世間的知見,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識根源。
心淨而有煩惱,煩惱除了而心還清淨,「心」就是貫通染淨的所依自體,正如洗衣的衣,磨鏡的鏡,煉金的金一樣。
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淨」,确是适合于世間一般的見識,而富有啟發人心向善的作用。
注【8-001】『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四一六──四二一)。
注【8-002】『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二上)。
「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四二一──四二四)。
注【8-003】『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二二──二六)。
「相應部」「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二八五──二八七)。
注【8-004】『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三二0──三二七)。
『相應部』「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三二四──三三一)。
注【8-005】『增支部』「三集」(南傳一七?三三六──三四一)。
注【8-006】『随相論』(大正三二?一六三中)。
注【8-007】『成實論』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
注【8-00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五中)。
注【8-009】『舍利弗阿毗昙論』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七中)。
注【8-010】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四八八──四九一)。
[P79] 注【8-011】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七六──六八三)。
注【8-012】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七六四──七八七)。
注【8-01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0下)『佛性論』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上)。
注【8-014】『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一上)。
注【8-015】!2劫本幸男『心性論展開的一斷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二卷一号)。
注【8-016】『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三中)。
注【8-017】『瑜伽師地論』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六中)。
注【8-018】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二(大正二七?三七一中)。
2.『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四(大正二九?二一下)。
注【8-019】『解深密經』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
『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四上)。
『成唯識論』卷三(大正三一?一三下)。
注【8-020】『相應部』「神足相應」(南傳一六下?一一四)。
第二節初期大乘的心性本淨說 「心性本淨」,起初為『增支部』所集錄,後來為大衆部Maha^sa^m!ghika、分别說部[P80]Vibhajyava^din各派所宣揚,成為佛教界論诤的主題之一(1)。
大乘佛教興起,采用了「心性本淨」說。
重慧的大乘,如『般若經』等,從般若體悟的立場,給以不同的獨到解說。
成立于西元以前,被考定為「原始般若」部分(2),已經說到了這一問題,如『小品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