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說
關燈
小
中
大
界藏dharma-dha^tu-garbha,出世間藏loko$ttara-garbha,性清淨藏prakr!ti-paris/uddha-garbha等,都是胎藏的藏。
如來藏九種譬喻中,有貧女懷妊輪王喻,是胎藏的根本意義:與種姓gotra說有關。
如dha^tu是界藏的藏:佛界buddha-dha^tu,如來界tatha^gata-dha^tu,法界dharma-dha^tu,涅槃界nirva^n!a-dha^tu,衆生界sattva-dha^tu,都依界藏得名。
dha^tu,一般譯為界,如六界、十八界等,是最常見的名詞。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大正二九?五上)說: 「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
界有多種意義,如山中的銅鐵金銀等族,是其中的一義,就是地下的礦藏。
如來藏的九種譬喻中,有地有珍寶藏喻,就是界藏的譬喻。
如『攝大乘論本』的「金土藏」喻,也是本有金而不見,經冶煉而才顯現出來的(3)。
界,或譯為性,如法界或譯為法性,如來界或譯為如來性。
胎藏與界藏,是不同的,但在已經有了而還沒有顯現的意義上,胎藏與界藏相通,古代的譯者,每互相通譯。
如『寶性論』的「僧次無礙性」,「皆實有佛性」,「性」在梵文中,都是胎藏garbha。
反之,如來界也有譯作如來藏的。
這可見胎藏與界藏,在如來藏說的經論裡,意義相通[P12]。
又如佛性一詞,是中國佛教最熟悉的。
從『寶性論』的梵語看來,漢譯為佛性,或是佛藏buddha-garbha,或是佛界buddha-dha^tu所以佛性也不外乎胎藏與界藏。
kos/a,是攝藏,也就是俱舍。
在『寶性論』中,都用作煩惱所藏,覆藏真實的意義。
然『華嚴經』『十地品』的法雲地中,說到「如來藏解脫」,「法性藏解脫」(4),如來藏的原語,是「如來俱舍」。
又『大日經疏』釋法界藏,「梵音雲俱舍」(5)。
俱舍──攝藏,似乎也與胎藏、界藏相通。
不過在如來藏思想中,通俗的胎藏說,是更重要的! 如來藏是「後期大乘」的術語,而如來與藏,卻是印度世俗固有的文字,在如來藏說成立以前,如來與藏又是什麼意義呢?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tatha^gata,在佛教中,是佛的德号。
在佛經中,世尊的德号,廣說有十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
适中的有三号:如來,應供,正遍知。
簡要的,就稱為如來。
如來的意義,經論中解說極多,如『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一中)說: 「雲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隐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多陀阿伽陀,一般譯作如來,其實可以作三種解說。
「如法相解」,是「如解」,約智慧的通達真如說,恰如一切法的實相而通達。
「如法相說」,是「如說」,約恰如其分的說法說,所[P13]以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6)。
「如諸佛安隐道來」,是「如來」,約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
過去佛是這樣的,從安隐道來成佛,現在佛也是這樣的來成佛。
「如」是平等不二的實相,佛就是如如的圓滿體現者,與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來。
雖有這三種意義,而一般都譯為如來,重于果德的成就(來)。
如來為十号的最前者,佛為最後者,如來與佛,一般也可以通用。
如釋迦佛S/a^kya即釋迦如來,然燈佛Di^pam!kara即然燈如來;如來界即佛界,如來藏即佛藏。
如來與佛,是世尊德号中最一般的。
作為世尊德号的「如來」,并非佛教特有的術語,而是世俗語言,佛教成立以前,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
世俗一般及宗教學者,對如來是怎樣解說的呢?如『大智度論』卷五五(大正二五?四五四中──下)說: 「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衆生名字名為如來。
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難中說。
……佛名如來者,……從如中來,故名如來」。
如來,在佛教中是佛的别名,解說為「從如中來」,就是悟入真如而來成佛的(「乘如實道來」)。
在一般人,如來是衆生的别名,所以說:「我有種種名,或名衆生、人、天、如來等」(7)。
換言之,如來就是「我」的别名。
在釋尊當時的印度宗教界,對于衆生的從生前到死後,從前生到後世,都認為有一生命主體;這一生命自體,一般稱之為我a^tman。
「我」從前世來[P14],又到後世去,在生死中來來去去,生命自體卻是如是如是,沒有變異。
如如不變,卻又随緣而來去,所以也稱「我」為「如來」,也可以說「如去」。
「十四置難」,是釋尊時代,一般宗教界所歡喜論究的十四個問題。
這些難問,釋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複來答複他們。
「十四置難」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問。
十四置難
如來藏九種譬喻中,有貧女懷妊輪王喻,是胎藏的根本意義:與種姓gotra說有關。
如dha^tu是界藏的藏:佛界buddha-dha^tu,如來界tatha^gata-dha^tu,法界dharma-dha^tu,涅槃界nirva^n!a-dha^tu,衆生界sattva-dha^tu,都依界藏得名。
dha^tu,一般譯為界,如六界、十八界等,是最常見的名詞。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大正二九?五上)說: 「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
界有多種意義,如山中的銅鐵金銀等族,是其中的一義,就是地下的礦藏。
如來藏的九種譬喻中,有地有珍寶藏喻,就是界藏的譬喻。
如『攝大乘論本』的「金土藏」喻,也是本有金而不見,經冶煉而才顯現出來的(3)。
界,或譯為性,如法界或譯為法性,如來界或譯為如來性。
胎藏與界藏,是不同的,但在已經有了而還沒有顯現的意義上,胎藏與界藏相通,古代的譯者,每互相通譯。
如『寶性論』的「僧次無礙性」,「皆實有佛性」,「性」在梵文中,都是胎藏garbha。
反之,如來界也有譯作如來藏的。
這可見胎藏與界藏,在如來藏說的經論裡,意義相通[P12]。
又如佛性一詞,是中國佛教最熟悉的。
從『寶性論』的梵語看來,漢譯為佛性,或是佛藏buddha-garbha,或是佛界buddha-dha^tu所以佛性也不外乎胎藏與界藏。
kos/a,是攝藏,也就是俱舍。
在『寶性論』中,都用作煩惱所藏,覆藏真實的意義。
然『華嚴經』『十地品』的法雲地中,說到「如來藏解脫」,「法性藏解脫」(4),如來藏的原語,是「如來俱舍」。
又『大日經疏』釋法界藏,「梵音雲俱舍」(5)。
俱舍──攝藏,似乎也與胎藏、界藏相通。
不過在如來藏思想中,通俗的胎藏說,是更重要的! 如來藏是「後期大乘」的術語,而如來與藏,卻是印度世俗固有的文字,在如來藏說成立以前,如來與藏又是什麼意義呢?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tatha^gata,在佛教中,是佛的德号。
在佛經中,世尊的德号,廣說有十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
适中的有三号:如來,應供,正遍知。
簡要的,就稱為如來。
如來的意義,經論中解說極多,如『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一中)說: 「雲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隐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多陀阿伽陀,一般譯作如來,其實可以作三種解說。
「如法相解」,是「如解」,約智慧的通達真如說,恰如一切法的實相而通達。
「如法相說」,是「如說」,約恰如其分的說法說,所[P13]以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6)。
「如諸佛安隐道來」,是「如來」,約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
過去佛是這樣的,從安隐道來成佛,現在佛也是這樣的來成佛。
「如」是平等不二的實相,佛就是如如的圓滿體現者,與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來。
雖有這三種意義,而一般都譯為如來,重于果德的成就(來)。
如來為十号的最前者,佛為最後者,如來與佛,一般也可以通用。
如釋迦佛S/a^kya即釋迦如來,然燈佛Di^pam!kara即然燈如來;如來界即佛界,如來藏即佛藏。
如來與佛,是世尊德号中最一般的。
作為世尊德号的「如來」,并非佛教特有的術語,而是世俗語言,佛教成立以前,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
世俗一般及宗教學者,對如來是怎樣解說的呢?如『大智度論』卷五五(大正二五?四五四中──下)說: 「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衆生名字名為如來。
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難中說。
……佛名如來者,……從如中來,故名如來」。
如來,在佛教中是佛的别名,解說為「從如中來」,就是悟入真如而來成佛的(「乘如實道來」)。
在一般人,如來是衆生的别名,所以說:「我有種種名,或名衆生、人、天、如來等」(7)。
換言之,如來就是「我」的别名。
在釋尊當時的印度宗教界,對于衆生的從生前到死後,從前生到後世,都認為有一生命主體;這一生命自體,一般稱之為我a^tman。
「我」從前世來[P14],又到後世去,在生死中來來去去,生命自體卻是如是如是,沒有變異。
如如不變,卻又随緣而來去,所以也稱「我」為「如來」,也可以說「如去」。
「十四置難」,是釋尊時代,一般宗教界所歡喜論究的十四個問題。
這些難問,釋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複來答複他們。
「十四置難」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問。
十四置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