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指導

關燈
泡影,刹那刹那在變化。

     當體即空就是佛在靈山會上給迦葉尊者傳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這個很重要。

    為什麼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愛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煩惱,有煩惱就造業,這是生死根本。

    要抛棄生死根本,達到當體即空必須修如幻三昧,這是佛教的心印,也與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相合。

    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無常、無我,最後就可達到涅槃境界。

    衡量佛經的真僞就用三法印來鑒别。

    若以普通的曆史考證學、考據學來對待,是極端錯誤的,那樣子等于有個時空觀念,所謂時間、空間屬第六意識的範圍,而佛法超過尋思、超過第六意識,是一種内心境界、自證境界。

     《華嚴經》有首偈子:“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要識佛的境界,須把意識打掃幹淨,進入空觀,當體即空,心胸很廣大,那就超過第六意識的範圍和第七末那識的範圍,不再執我,這就是廣大的佛心。

    有這個廣大心,才有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就是佛心。

    禅宗又稱佛心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

    心不明怎麼見性?所以心地要打掃,否則沒辦法見性。

    如何打掃?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間都保持正念,生活上處處利益别人,護法,弘法,作貢獻。

    這樣内功、外功結合起來,才能打掃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見性。

     總之,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達到一切法當體即空,徹底消滅第六意識的雜念和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就可以進入佛的境界。

    那麼在世俗方面就要看得淡,放得下。

    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

    這個就是實際修行的方法。

     122.打坐中如何觀想? 在打坐中要做到三結合:念佛、觀想、數息。

    你從一數到一百,心靜下來之後你就做光明想,想佛。

    光明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六親眷屬、大地衆生,乃至三途:地獄、餓鬼、畜牲,光明遍照。

    光明遍照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了,這個境界大得很,也就是《華嚴經》講的境界,在這中間,你不要着相,順其自然,一直念下去,觀想下去,久而久之心靜下來了,心靜就定,有定就有慧,有慧慢慢就悟了。

    但是不要求急,像彈琴一樣,彈得過于急了就容易斷,慢了就聽不出聲調,要緩緩的,平平和和的。

    你要是這樣用功啊,對身體很好,心裡也越來越安靜,功夫慢慢就加深,這是個很簡單的辦法。

     念佛結合觀想,做慈悲觀、光明觀,兩個結合起來,力量很強大。

    内心念佛,觀想佛像,而且不要自私,不要隻是我個人要求生西方,那就要不得,要想到你的六親眷屬,想到你的朋友師長,想到一切衆生,甚至想到三惡道的衆生,心胸廣大,這就是菩提心嘛,也叫廣大心,有這個廣大心,這個功德就大得很。

    《金剛經》講:不着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執相而修廣大心,這個福德就不可思量。

     如是觀想時,心裡散亂,或者疲倦了,可下座休息一下或者進行禮拜。

    動與靜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動中就有靜,哪怕你在衆人中、鬧市中,都能保持靜态。

    動中有靜,這就是禅定功夫,任何外境都動不了,也就有了定力。

     123.念佛時如何觀光? 念佛作光明想,佛的光與我的光相融。

    見了這個佛就見了十方諸佛,佛佛同體。

    這就是《華嚴經》的法界觀。

    佛與念佛者感應道交,光光相融,就像母親念兒子,兒子念母親,心就融合在一起了,就有一種吸引力,縱然母親念兒子,兒子忤逆不孝不念母親,就說不上感應道交,這種愛就結合不起來,一樣的道理。

     124.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個念頭抓緊,就能對治雜念。

    這是念佛的好處。

    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以正念代替邪念,以清淨念代替染污念,分分秒秒都用這個功夫,世俗念就死了,法身就活了。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名利、得失、地位、輸赢、榮辱、愛憎等世俗念死了,真正的法性就恢複了。

    禅宗有三觀:第一觀,打破生死觀;第二觀,見真如、本性;第三觀,反過來把世俗看得清清楚楚,是是非非、森羅萬象,都搞得清清楚楚的。

    這樣子就可以随緣不變。

     人都有雜念的,你不要怕雜念起來。

    你隻要堅持正念、堅持聖人的念頭、堅持念佛,那些染污的雜念就慢慢消滅了。

    正生邪滅,邪不勝正。

    如果你害怕,它就會乘勢攻擊,你就會被它戰勝。

    我們生活在正邪相融、凡聖交叉的世間,當雜念起時,你不要怕,要有勇氣去戰勝。

    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曆千難而不退,就是要精進。

    精就是純粹不雜,保持純粹的信仰;進就是不退堕。

    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隻能進不能退。

     百忍就是忍辱。

    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耐怨害忍,即以德感化敵人,化敵為友;安受苦忍,就是哪怕天災人禍,環境再苦,我能安受,不怨天尤人,遇事随緣;谛察法忍,就是堅定相信菩提涅槃真理,堅持無漏法,深信佛法。

     堅持正念,雜念就慢慢消滅了,這就要學習菩薩行,救苦救難。

    你看佛菩薩手持蓮花,足踏蓮花,頭頂蓮花,這個寓意很深遠,蓮花行就是大悲大智的菩薩行,也是佛行。

    由緣起生大悲,由空、無我生大智。

    大悲大智才有大願大行,也才有大勇大力,修行就要用這個功夫,這樣才能保持正念。

     125.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止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大家應該把這個心鍛煉一下。

    如何鍛煉呢?就要修止觀。

    如何修止觀?采用一定的方式,每天可以逐步來練習,從五分鐘到十分鐘,從十分鐘到一刻鐘,從一刻鐘到半個小時,從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逐步提高。

    那麼最重要的條件是要調飲食、調睡眠、調呼吸、調心,這幾種調相當重要,把這個資糧修好了,就可以靜得下來。

    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修止觀次第”。

     126.何為禅淨雙修? 禅與淨本是分開的,禅是靜坐,念佛有動有靜,但真的來講不能分開。

    禅淨兼修,禅淨雙修。

    參禅的目的是要達到悟的境界,達到人我雙忘、人法雙忘的悟的境界,到這個境界就叫見道位,見了道就是悟了。

    念佛念好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内心把自己人我都忘了,不是我在念,不作念什麼,内心專一,也就達到領悟的境界。

    所以禅與淨這兩種,是二而一不能分開的。

    參禅最高的境界是開悟,念佛最高的境界也是悟。

    有個偈子:“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什麼是不退菩薩呢?到了這個境界就是初地菩薩了,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衆生境界有時遇到逆緣,生活不如意呀,在某種條件下他就不堅持了,就有斷,甚至退堕;真正到了開悟的境界,到了花開見佛的境界他就不會退。

    這與唯識學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凡夫境界對唯識學還有一點懷疑,到了初地菩薩以上就親證唯識學所講的道理,相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不會退轉了。

     127.如何參禅打坐? 參禅打坐,是佛教的止觀法門,一是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要有正确的方法;二是要實際體驗。

     128.禅修裡參禅功夫具體應該怎麼做? 參禅就是修止觀。

    禅宗就是止觀,禅在印度叫禅那,翻譯成中文就是靜慮。

    靜中思慮,也就是先靜而後觀,先止後觀,達到止觀雙運。

    不過傳到中國以後,就有了各種方式,但基本功夫就是止觀。

    你不經過修止觀的階段,你入不了禅的功夫。

    也就是說不能由定生慧,不能開悟。

     129.止觀和參話頭有什麼關系? 參話頭是止觀,念佛也是止觀。

    你參話頭,你念佛,你是哪一個?你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就得靜想嘛,弄懂了你就開悟了。

    以這樣來參話頭,定到一句話來想,念佛的是誰啊?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啊?我本來面目怎麼樣啊?……不停地想、思維這些話,久而久之就可以開悟。

    這是種止觀的方式,其他止觀方式還很多。

     130.怎麼樣參話頭? 你就要咬住、着意于一句話,比如說念佛是什麼人念?你本來面目怎麼樣?我的心在何處?都可以參嘛。

    參透了就了解了,但就這方面來講你得懂些教理,你不懂教理亂參也不行啊,通宗要通教,通教要通宗,宗就代表禅,教就代表教理講的内容。

    “通宗不通教,開口胡亂道”,說不出理由來,難免盲修瞎煉;“通教不通宗,好似獨眼龍”,隻能看到一邊,不能看到全面,就是這個意思。

     131.禅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的哪種法門更好呢? 其實禅、淨、律、密在八宗裡邊,都是講行的,看你對哪一方面有信仰,就可以修哪方面。

    但是在我來看呢,最适宜我們大衆的,比較方便可靠的還是淨土宗。

     132.聽經打坐在最初還可以,後來為什麼昏沉而且很難控制? 這是業障。

    修定有兩種障礙:一是昏沉;二是掉舉。

    什麼叫昏沉呢?昏昏沉沉的心不明朗,不能保持正念。

    什麼叫掉舉呢?心裡妄想重,内心不平衡。

    這是修定的兩個障礙。

     打坐的時候,最初信念還很堅定,久而久之業障現前,或者魔來幹擾,就要現這個現象,那就貴在堅持。

    保持正念貴在堅持,就可以逐步消除業障。

    一靠自力二靠他力,自力就是自己要堅持,他力就是佛菩薩三寶的加持力,不然這個關不好過。

    與念佛一樣,自力與他力結合,就可以除業障。

     業障是難免的,人人都有,就看你怎樣對待,假如你不堅持就随業受報,堅持下去努力保持正念,再加上佛菩薩三寶力量,或者咒的力量,就可慢慢消滅業障。

    業障雖然像冰山一樣堅不可催,但是佛力和自力結合起來,就像太陽光一出,冰山就開始溶化了。

     133.究竟什麼是禅?平常生活中該怎樣悟禅呢? “禅”在印度語裡叫禅那,在中國語叫靜慮。

    “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就像那個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也就是止;“慮”是什麼呢?正确的觀察,正确的思維,叫作“慮”,這就是觀。

    靜中觀察就是靜慮,又叫止觀,這是禅的意思。

    能夠靜中觀察就有智慧發生,能夠有智慧發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開悟,可以見道。

     你能夠正确地生活,對待事情有正确的觀察,時常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見道。

    所以現在提倡什麼安詳禅、生活禅,實際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靜中觀察,慢慢就有了定力。

    假若你們每天都能保持五分鐘到十分鐘或者一刻鐘的靜,那個時候你的功夫就必然不同,慢慢的八風就吹動不了你。

     134.怎樣增加定力? 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

    這個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義天。

    念念之中保持這個念叫正念相續,相續不斷就會有定力。

    你若是在意念中起了惡念或邪念,八風就要動你了,你若是念念保持正念,它(指八風)能動你什麼呢?一點都不會動的,關鍵看自己的功夫如何。

     135.作為一個普通人想學習了解佛法,有什麼基本方法和學習的途徑? 學習佛法要經過聞思修三個階段。

    一是多聞、多聽,由音聲而入佛法,這是聲教;第二就是思維,思維就是對佛理做正确的觀察和思考,不要有邪思維、惡思維;第三,修就是實踐,如何實踐呢?要持戒、修定、修慧。

    聞思修是學佛的基本方法,這是一個正确的途徑。

    至于現在學習佛學的地方很多,各個佛學院及函授部、佛教文化研究所,大家都可以去學。

     136.佛經上經常講到光明,這個光明是何意? 《華嚴經》上講:“種種眷屬莊嚴放大光網,種種清淨莊嚴佛剎随受化者,示現自在菩提法門,見諸如來,于大衆中而獅子吼。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

    ”這個光明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的般若,就是由般若智慧的光輝證得菩提。

    整個中觀和三論宗都是講這個内容。

    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就是讀經論,聽聞正法,借語言文字傳播正确的思想。

    進一步就是觀照般若,觀照一切現象、一切道理,在觀照之中分清因果,明白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在止觀中生起智慧,就是觀照般若。

    經過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以後,就可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證得絕對真理,這叫實相般若。

    必須要以般若因才能證得菩提果。

     137.請問什麼是開光? 開光是現在時興的這麼個儀式,是佛教裡面的一個講法,是用于佛菩薩身上,哪個像塑好了,不管是佛像啊、菩薩像啊、羅漢像啊,修好了要開個光。

    殊不知這個光作為佛、作為菩薩、作為羅漢,它本身就有,用不着你開!這隻是一種形式、一種俗傳、一種習慣,一般人認為這樣開了光,佛菩薩就靈了。

    殊不知你不開光,你虔誠禮拜,一樣的靈!一樣的感應! 其實我們開光啊,要開自己的光,光是由心裡發射出來的,你心存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