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指導
關燈
小
中
大
象。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必須要無所執著,淡然冷靜,不要貪戀,不要去追求那個相,否則,就要中邪,神經颠倒就會走火入魔。
99.家庭中如何處理惡緣? 既然曉得有惡緣、善緣,作為學佛人就要善于對待,有個正确的觀點。
善緣當然很順心,惡緣就有點不順心,這就需要我們化冤為親,做到冤親平等。
他本是冤你又跟他結新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長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
那麼如何對待惡緣呢?做到冤親平等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報怨。
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四行裡第一個就是報怨行。
儒家也講,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來感化他,才能把他同化過來。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具體問題時,心胸寬大一點,學點忍辱波羅蜜就解決問題了。
100.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在衆生境界來講,對一般衆生來說,這是個難題,要得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
什麼原因呢?對于家庭來說,清早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個問題不解決啊,就要鬧矛盾,要吵嘴,這是必然的。
還有興趣不相投等各種原因。
那麼如何達到和睦的家庭?就要真正根據佛家的精神,不管女方男方,都要慈悲仁愛,要容忍、謙和。
有了這個精神,就可以使家庭能夠在困難之中減少困難,在争吵之中大家互相容忍。
若一方是鋼,另一方也是鋼,鋼對鋼必然起火。
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愛,老子講柔和,這個道理很真切、很了不起,要做到這個才行。
至于說經濟困難,隻要做到勤勞刻苦,就可以克服、可以解決,而精神上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101.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間和出世間的圓融? 佛法就是認識勝義谛的,認識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間法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并不是說離開現實,另外去找個佛法,你能夠在現實中了解它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你認識了這個道理,建立了正确的觀點,它就是出世法,就是勝義谛的真實法,這就圓融起來了,不是說離開世間另外還有個出世法在。
一般人辦不到這點,他隻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兩面,他有執著嘛。
他把苦當成樂,無常當成常,無我當成我,不幹淨認為是幹淨的,他隻看到一邊,就見不到出世法,見不到勝義谛,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講法,講的是出世法,但要運用世間法,這也是圓融,世出世間法要圓融無礙。
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内明,其他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釋清楚,這樣也可以做到圓融,這是一種圓融方便。
102.對人世間的惡,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态度? 善惡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惡分明,不能混淆。
在佛法裡解釋,善以利他為前提,惡以害他為前提。
能夠利他就能夠自利、自他兩利,那麼對眼前和将來都有好處,這就是善。
假如你以害他為前提,結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現在和将來都沒有好結果,這叫惡。
佛法來講,必須要以善來轉惡,學佛要堅持善法,發揚善法,以善法來轉移惡,使他轉變過來。
而在唯識學來講,盡管阿賴耶識裡是惡種子,你能夠多行善法,多親近善知識,多聞經教,就把惡種子轉過來了,就可以轉化得過來。
103.當我們心裡沒有主意的時候該怎麼辦?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 那就是個正見問題了,應該把正見建立起來,就有主意了。
沒有标準沒有正見,你就等于那個牆上的草,風吹兩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别人說什麼就跟着走。
所以首先要有正見,正見是最要緊的。
怎樣培養正見呢?需要先天、後天的結合。
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後天的熏習,聽師長講,聽善知識講,多聽經教,就可以慢慢培養起正見來。
104.在行持當中,遇到昏沉或者休克怎麼辦? 在行持當中,假若是昏沉,就不妨起來,動一動,拜一下佛。
要是休克狀态,家裡人就要把他扶起來,進行醫療,不能進入休克狀态。
105.怎麼把教理與行持結合起來? 這是個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問題。
在認識論上,你認識到佛教教理可以解決人生的痛苦、可以淨化心靈,那麼你在行持上就要嚴守三皈、奉行五戒十善,這樣子來結合。
這種結合必須要實際,必須要恒常不斷,必須要勇猛精進。
這種人現在雖然不多,但以少數帶動多數,就可以淨化大家的心靈,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責任。
所以我們也不怕人少。
106.作為大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 你們作為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正念,以佛法思想為指導,在佛家來講,生活與行持就完全可以結合起來。
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就是道。
你合乎真理來過生活,不管是學習呀、上課呀、休息呀、行動呀,都可以修持佛法。
107.有病怎麼辦? 病,一種從業生起,一種從生理上起,還有一種是從心理上起。
治病必須要佛法,佛陀就是大醫王,佛法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治身又治心。
具體辦法呢,一是醫療,二是修心,兩種結合,其中還需要忏悔業障。
108.生了病很痛苦,如何在苦痛中修習佛法?怎樣才能治病? 佛法是阿伽陀藥,佛就是大醫王。
什麼叫阿伽陀藥?就是無上妙藥,無上妙藥既能治衆生身病,也能治衆生心病,心病還需心來醫。
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即能治八萬四千煩惱,消滅八萬四千的痛苦。
就看你要不要吃這個“藥”,你能夠吃,就能夠由治心病達到生理上的平衡,解決生理上的痛苦。
這就必須建立信仰,達到在苦痛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辦得到。
109.如何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寫的。
宗喀巴大師是黃教的祖師,他是西藏佛教的革新者,和我們的太虛大師一樣,提倡整理制度,其中心就是嚴守戒律,所以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大乘經典寫出來的。
那麼如何讀?首先要把綱領找到,道前基礎,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念死殁無常,建立無常觀。
下士道主要是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中士道就是講厭離心,有出離心,就能夠持戒律、甘淡泊;上士道就是要發菩提心,修大悲大智大願,要修止觀。
這是三士道的精神,首先要把這個精神掌握好。
最好先讀《菩提道次第略論》,把《菩提道次第略論》讀通,再進一步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由淺入深,就可以領會。
110.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理解? 不能互相理解,一是不能平等對待,二是水平有差别。
在别人不理解你的情況之下,你作為一個學佛人,就要理解别人、容納别人、忍讓别人!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理解别人,就會形成是非争鬥,這就不大好。
111.為什麼要學佛?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 學佛,就是要發揮人心靈的價值。
人與禽獸有别,就在于心靈,假如不發揮心靈的價值,做人就是一個愚癡的人、一個暴惡的人、一個煩惱的人、一個痛苦的人。
淨化心靈,發揮心靈的價值,這正是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人群需要的。
至于佛是以什麼表現呢?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呢?我們經常講涅槃,涅槃是佛證得的,是一種圓滿解脫的境界、消滅了煩惱的境界,這種境界很清淨,很解脫,很自在。
這種境界,不一定是你死了以後、成了佛以後才有。
梁啟超形容涅槃有四句話,說到了涅槃境界以後,心靈解脫,“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别,絕對自由無束縛”。
梁啟超學佛比較認真、切實,解釋這個涅槃很中肯。
你的心靈若是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不過是因位的境界;到了佛果的境界,那就是不可言說,假如可以言說,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精深博大,不能代表佛陀的崇高! 112.什麼法門才能夠救世? 在佛教來講,佛教所有法門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則,有方便,具體來講,就是要契理契機。
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則,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契機就是要适合時代,根據地方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門,叫契理契機。
過去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現在趙樸初老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業,達到二谛圓融,那麼這個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具體内容,希望大家多學習,這是當今最契理最契機的法門。
113.看《宗鏡錄》對自己有幫助麼? 《宗鏡錄》是宋朝永明延壽禅師編著的,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走正道?如何做人?如何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觀點?明白這些,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悟道。
114.在八風之中如何修止觀? 佛教中說的“八風”大家要曉得,不是外邊吹的那個大風,而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
這就像大海一樣,大海平靜時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宇宙的森羅萬象;假若大風一起,波浪掀天,不能行船,也不能照出一切現象,這時就在八風之中。
“八風”來了怎麼辦呢?你就必須以靜止的心情、智慧的觀察,保持高度冷靜,鍛煉自己,就可以對付八風。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是佛的境界。
115.請問人為什麼總在一念之間徘徊? “一念”在凡夫境界是很雜的,有善念有惡念,有染念有淨念,它是交織在一起的。
那麼我們如何以修行方法,加強用功,熏習善的種子、淨的種子,使這個惡種、染污種子逐步消滅,達到心靈的淨化,就在一念之間。
雖然說是一念,你能夠保持下去念念相續,正念相續,慢慢就有定力。
有定力後,八風是動不了你的,若沒有定力别說八風,一股風甚至一絲絲風就把你動了。
116.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如何做? 對待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公私,分别善惡,分别邪正,分别是非。
要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不會同流合污,就會保持純淨,那麼在力量所及、條件夠的地方我就可以加以改造,條件不夠我就自己保持,穩坐泰山,過去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117.《地藏經》的重點是什麼? 地藏經的重點一是盡孝、報恩;二是發願,像地藏菩薩一樣;三是修行的軌則,如供養、懸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18.如何學地藏菩薩發願? 《地藏經》是一部報恩經,地藏菩薩發了一個很大的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個願望沒有私心雜念,是很了不起的。
普通人的願望都有私心雜念,為名、為利、為地位,全是為自己,結果就發生爾虞我詐、你争我鬥,菩薩的願就沒有私心雜念。
大智和大悲結合成大願,悲願結合是菩薩心胸。
願力不可思議,這種願力得到了諸佛菩薩的護念,得到了龍天護持,就會有願必成。
我們就要學習菩薩發願,受了菩薩戒就更應該學,發了願就要堅定。
怎麼堅定?各種困難挫折、艱難處境都無所謂,都要勇于面對、承擔,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曆千難而不退,要有這個精神。
不怕沖關,要勇敢,要大雄大力,就與菩薩道相應,你們就要發這種菩提心。
119.在晚上讀《地藏經》時,感到有一些奇怪事情發生,如床莫名其妙地晃等,甚至會害怕,怎麼辦呢?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不要執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對待的思想。
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這個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
保持住,你就不會驚,縱然有邪氣,邪不勝正,他戰勝不了你。
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念、正定,時時刻刻菩薩都在我的身旁,時時刻刻我的身旁都有光明。
你做這種觀想的話,一切邪魔、鬼怪、陰氣都侵犯不了你。
這個要注意啊,不然你就害怕,如果你怕了,陰氣就戰勝了正氣。
這個要用點功夫才行。
120.睡着了經常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夢”是怎麼形成的呢? 各種夢境是不同的。
有幻想、理想構成的夢,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佛菩薩托夢;有由于身體的四大不調而引起的夢;還有鬼怪托的夢,如來壓你一下等,心裡就會産生恐懼……夢是各種各樣的。
佛法講,智人無夢,聖人無夢,他為什麼無夢呢,因為他消滅了颠倒妄想,保持了正念。
夢多表示雜念多,實際上白天的妄念還是多,晚上就體現在夢上。
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121.如何觀如幻三昧? 萬事萬物各有因緣,互相資助,一體不能分開;因緣又是變化的,因果相續,法法相資。
對萬事萬物作如此觀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變化的就是夢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變幻有,空有不二。
如何觀空?諸法如幻,一切法當體即空,這并不是說另外有一個空,而是說一切法因緣生,如夢幻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必須要無所執著,淡然冷靜,不要貪戀,不要去追求那個相,否則,就要中邪,神經颠倒就會走火入魔。
99.家庭中如何處理惡緣? 既然曉得有惡緣、善緣,作為學佛人就要善于對待,有個正确的觀點。
善緣當然很順心,惡緣就有點不順心,這就需要我們化冤為親,做到冤親平等。
他本是冤你又跟他結新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長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
那麼如何對待惡緣呢?做到冤親平等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報怨。
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四行裡第一個就是報怨行。
儒家也講,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來感化他,才能把他同化過來。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具體問題時,心胸寬大一點,學點忍辱波羅蜜就解決問題了。
100.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在衆生境界來講,對一般衆生來說,這是個難題,要得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
什麼原因呢?對于家庭來說,清早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個問題不解決啊,就要鬧矛盾,要吵嘴,這是必然的。
還有興趣不相投等各種原因。
那麼如何達到和睦的家庭?就要真正根據佛家的精神,不管女方男方,都要慈悲仁愛,要容忍、謙和。
有了這個精神,就可以使家庭能夠在困難之中減少困難,在争吵之中大家互相容忍。
若一方是鋼,另一方也是鋼,鋼對鋼必然起火。
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愛,老子講柔和,這個道理很真切、很了不起,要做到這個才行。
至于說經濟困難,隻要做到勤勞刻苦,就可以克服、可以解決,而精神上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101.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間和出世間的圓融? 佛法就是認識勝義谛的,認識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間法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并不是說離開現實,另外去找個佛法,你能夠在現實中了解它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你認識了這個道理,建立了正确的觀點,它就是出世法,就是勝義谛的真實法,這就圓融起來了,不是說離開世間另外還有個出世法在。
一般人辦不到這點,他隻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兩面,他有執著嘛。
他把苦當成樂,無常當成常,無我當成我,不幹淨認為是幹淨的,他隻看到一邊,就見不到出世法,見不到勝義谛,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講法,講的是出世法,但要運用世間法,這也是圓融,世出世間法要圓融無礙。
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内明,其他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釋清楚,這樣也可以做到圓融,這是一種圓融方便。
102.對人世間的惡,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态度? 善惡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惡分明,不能混淆。
在佛法裡解釋,善以利他為前提,惡以害他為前提。
能夠利他就能夠自利、自他兩利,那麼對眼前和将來都有好處,這就是善。
假如你以害他為前提,結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現在和将來都沒有好結果,這叫惡。
佛法來講,必須要以善來轉惡,學佛要堅持善法,發揚善法,以善法來轉移惡,使他轉變過來。
而在唯識學來講,盡管阿賴耶識裡是惡種子,你能夠多行善法,多親近善知識,多聞經教,就把惡種子轉過來了,就可以轉化得過來。
103.當我們心裡沒有主意的時候該怎麼辦?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 那就是個正見問題了,應該把正見建立起來,就有主意了。
沒有标準沒有正見,你就等于那個牆上的草,風吹兩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别人說什麼就跟着走。
所以首先要有正見,正見是最要緊的。
怎樣培養正見呢?需要先天、後天的結合。
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後天的熏習,聽師長講,聽善知識講,多聽經教,就可以慢慢培養起正見來。
104.在行持當中,遇到昏沉或者休克怎麼辦? 在行持當中,假若是昏沉,就不妨起來,動一動,拜一下佛。
要是休克狀态,家裡人就要把他扶起來,進行醫療,不能進入休克狀态。
105.怎麼把教理與行持結合起來? 這是個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問題。
在認識論上,你認識到佛教教理可以解決人生的痛苦、可以淨化心靈,那麼你在行持上就要嚴守三皈、奉行五戒十善,這樣子來結合。
這種結合必須要實際,必須要恒常不斷,必須要勇猛精進。
這種人現在雖然不多,但以少數帶動多數,就可以淨化大家的心靈,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責任。
所以我們也不怕人少。
106.作為大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 你們作為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正念,以佛法思想為指導,在佛家來講,生活與行持就完全可以結合起來。
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就是道。
你合乎真理來過生活,不管是學習呀、上課呀、休息呀、行動呀,都可以修持佛法。
107.有病怎麼辦? 病,一種從業生起,一種從生理上起,還有一種是從心理上起。
治病必須要佛法,佛陀就是大醫王,佛法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治身又治心。
具體辦法呢,一是醫療,二是修心,兩種結合,其中還需要忏悔業障。
108.生了病很痛苦,如何在苦痛中修習佛法?怎樣才能治病? 佛法是阿伽陀藥,佛就是大醫王。
什麼叫阿伽陀藥?就是無上妙藥,無上妙藥既能治衆生身病,也能治衆生心病,心病還需心來醫。
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即能治八萬四千煩惱,消滅八萬四千的痛苦。
就看你要不要吃這個“藥”,你能夠吃,就能夠由治心病達到生理上的平衡,解決生理上的痛苦。
這就必須建立信仰,達到在苦痛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辦得到。
109.如何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寫的。
宗喀巴大師是黃教的祖師,他是西藏佛教的革新者,和我們的太虛大師一樣,提倡整理制度,其中心就是嚴守戒律,所以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大乘經典寫出來的。
那麼如何讀?首先要把綱領找到,道前基礎,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念死殁無常,建立無常觀。
下士道主要是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中士道就是講厭離心,有出離心,就能夠持戒律、甘淡泊;上士道就是要發菩提心,修大悲大智大願,要修止觀。
這是三士道的精神,首先要把這個精神掌握好。
最好先讀《菩提道次第略論》,把《菩提道次第略論》讀通,再進一步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由淺入深,就可以領會。
110.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理解? 不能互相理解,一是不能平等對待,二是水平有差别。
在别人不理解你的情況之下,你作為一個學佛人,就要理解别人、容納别人、忍讓别人!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理解别人,就會形成是非争鬥,這就不大好。
111.為什麼要學佛?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 學佛,就是要發揮人心靈的價值。
人與禽獸有别,就在于心靈,假如不發揮心靈的價值,做人就是一個愚癡的人、一個暴惡的人、一個煩惱的人、一個痛苦的人。
淨化心靈,發揮心靈的價值,這正是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人群需要的。
至于佛是以什麼表現呢?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呢?我們經常講涅槃,涅槃是佛證得的,是一種圓滿解脫的境界、消滅了煩惱的境界,這種境界很清淨,很解脫,很自在。
這種境界,不一定是你死了以後、成了佛以後才有。
梁啟超形容涅槃有四句話,說到了涅槃境界以後,心靈解脫,“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别,絕對自由無束縛”。
梁啟超學佛比較認真、切實,解釋這個涅槃很中肯。
你的心靈若是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不過是因位的境界;到了佛果的境界,那就是不可言說,假如可以言說,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精深博大,不能代表佛陀的崇高! 112.什麼法門才能夠救世? 在佛教來講,佛教所有法門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則,有方便,具體來講,就是要契理契機。
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則,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契機就是要适合時代,根據地方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門,叫契理契機。
過去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現在趙樸初老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業,達到二谛圓融,那麼這個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具體内容,希望大家多學習,這是當今最契理最契機的法門。
113.看《宗鏡錄》對自己有幫助麼? 《宗鏡錄》是宋朝永明延壽禅師編著的,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走正道?如何做人?如何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觀點?明白這些,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悟道。
114.在八風之中如何修止觀? 佛教中說的“八風”大家要曉得,不是外邊吹的那個大風,而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
這就像大海一樣,大海平靜時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宇宙的森羅萬象;假若大風一起,波浪掀天,不能行船,也不能照出一切現象,這時就在八風之中。
“八風”來了怎麼辦呢?你就必須以靜止的心情、智慧的觀察,保持高度冷靜,鍛煉自己,就可以對付八風。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是佛的境界。
115.請問人為什麼總在一念之間徘徊? “一念”在凡夫境界是很雜的,有善念有惡念,有染念有淨念,它是交織在一起的。
那麼我們如何以修行方法,加強用功,熏習善的種子、淨的種子,使這個惡種、染污種子逐步消滅,達到心靈的淨化,就在一念之間。
雖然說是一念,你能夠保持下去念念相續,正念相續,慢慢就有定力。
有定力後,八風是動不了你的,若沒有定力别說八風,一股風甚至一絲絲風就把你動了。
116.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如何做? 對待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公私,分别善惡,分别邪正,分别是非。
要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不會同流合污,就會保持純淨,那麼在力量所及、條件夠的地方我就可以加以改造,條件不夠我就自己保持,穩坐泰山,過去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117.《地藏經》的重點是什麼? 地藏經的重點一是盡孝、報恩;二是發願,像地藏菩薩一樣;三是修行的軌則,如供養、懸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18.如何學地藏菩薩發願? 《地藏經》是一部報恩經,地藏菩薩發了一個很大的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個願望沒有私心雜念,是很了不起的。
普通人的願望都有私心雜念,為名、為利、為地位,全是為自己,結果就發生爾虞我詐、你争我鬥,菩薩的願就沒有私心雜念。
大智和大悲結合成大願,悲願結合是菩薩心胸。
願力不可思議,這種願力得到了諸佛菩薩的護念,得到了龍天護持,就會有願必成。
我們就要學習菩薩發願,受了菩薩戒就更應該學,發了願就要堅定。
怎麼堅定?各種困難挫折、艱難處境都無所謂,都要勇于面對、承擔,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曆千難而不退,要有這個精神。
不怕沖關,要勇敢,要大雄大力,就與菩薩道相應,你們就要發這種菩提心。
119.在晚上讀《地藏經》時,感到有一些奇怪事情發生,如床莫名其妙地晃等,甚至會害怕,怎麼辦呢?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不要執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對待的思想。
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這個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
保持住,你就不會驚,縱然有邪氣,邪不勝正,他戰勝不了你。
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念、正定,時時刻刻菩薩都在我的身旁,時時刻刻我的身旁都有光明。
你做這種觀想的話,一切邪魔、鬼怪、陰氣都侵犯不了你。
這個要注意啊,不然你就害怕,如果你怕了,陰氣就戰勝了正氣。
這個要用點功夫才行。
120.睡着了經常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夢”是怎麼形成的呢? 各種夢境是不同的。
有幻想、理想構成的夢,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佛菩薩托夢;有由于身體的四大不調而引起的夢;還有鬼怪托的夢,如來壓你一下等,心裡就會産生恐懼……夢是各種各樣的。
佛法講,智人無夢,聖人無夢,他為什麼無夢呢,因為他消滅了颠倒妄想,保持了正念。
夢多表示雜念多,實際上白天的妄念還是多,晚上就體現在夢上。
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121.如何觀如幻三昧? 萬事萬物各有因緣,互相資助,一體不能分開;因緣又是變化的,因果相續,法法相資。
對萬事萬物作如此觀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變化的就是夢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變幻有,空有不二。
如何觀空?諸法如幻,一切法當體即空,這并不是說另外有一個空,而是說一切法因緣生,如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