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指導
關燈
小
中
大
72.作為出家人,如何處理學習與弘法的關系?
現階段,你們應好好靜下心來學習,閉關修行。
我們古德閉關,起碼要靜修五六年,把藏經讀完,才能出來弘法。
所以你們現在不要急着去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學,學它個若幹年,把藏經讀完,有了正見那才是起步。
再與實踐相結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練,《金剛經》講“調伏其心、降伏其心”。
内心不調和、不降伏,沒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
所以佛法不是光說、光寫,一定要有真實的體悟,否則不解決問題。
73.作為出家人,如何去對待世俗方面的學問及處理世俗方面的事情? 世俗的事情看你以怎樣的心去對待?要善用其心,你假如心随境轉,那就沒有辦法,随世俗轉了。
在世俗中,心不随境轉,不随世俗轉,那就沒關系了。
但是世俗的許多事情呢,戒裡規定你不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比如世俗上講應酬啊、吃喝啊、跳舞啊、唱歌啊、娛樂啊,你就不要去搞那一套,當然居士可以,但出家人絕對不能搞。
至于世俗方面的學問,那是學知識,你隻要把你的三個特點保持住:素食、僧裝、獨身,并堅定信仰三寶,信仰因果,堅持基本戒,就不用害怕。
這和修行也不是脫離的。
要遍學五明,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什麼都要去學習,學習别人的長處,在現實生活中,增長知識、學問,清淨身心,将來才能更好地弘法度生。
74.我們剛出家,還未具備正見,應如何去選擇書本呢? 應該先讀初級的書、基礎的書。
比如學戒,你要先把三皈五戒、沙彌戒等戒律搞清楚。
學沙彌尼戒,就要把那個戒先記住,記住以後再進一步去理解,什麼叫戒體?什麼叫戒相?什麼叫戒法?什麼叫戒行?一步步來,從初級到中級。
再比如學唯識,你起碼要把《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五蘊論》背熟,從最基礎的開始,讀最基礎的書,從初級到中級,一步步來,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
有興趣,就會自己想辦法去找到合适的學習方法。
過去我們讀書的方法是:先背,背熟再解釋名相,名相解了再貫通意義,不但要求記住,還要寫到本子上,經常溫習,才不會忘記。
75.作為出家人,講經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老少都可以講,隻是不要亂講,不要亂發揮,不能脫離釋迦牟尼佛的本懷,這點很重要。
你們年輕,要好好學習,教學相長,邊教邊學,繼續提高。
特别要學修并重,修是不能脫離的,不然沒有實際受用。
如果能夠有機會閉關三年到五年,專門讀藏經,修禅定,出來以後就不同了。
太虛大師在普陀閉關時兩次開悟,讀《大般若經》、《華嚴經》,修禅定,出來就完全不同。
太虛大師原來行為也是有些散漫,後來在普陀山閉關以後,出來就不同了,講究威儀,講究戒律,智慧如泉湧,說寫都行。
所以閉關很重要,修學并重。
不學不修,學而不修,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想八風吹不動?辦不到!别說八風,一點點風就把你吹動了。
若是真修,八風就真可以吹不動。
我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開始,一直到1980年,共坐了近27年的監獄。
這種事情對于人生來說本來是個苦事情,對我來說卻是個好事情,什麼原因呢?鍛煉。
每天不忘佛法,每天都在修,等于閉關了,那個志願就更堅定。
清定上師在監獄裡18年,夢參老和尚在監獄裡待了33年,貢唐倉活佛25年。
這都等于實際鍛煉,閉關。
那個生活很苦啊,一般人過不出來的,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實修磨煉,不磨煉不行。
76.學習時應如何去看書? 學習的時候要用心,心要專注在書本上。
一是看,二是問,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要問。
問的方法很多,問老師、問同學、翻字典,都是問。
學問學問,學而不問就不能學。
這個就需要自己用心,你看《遺教經》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意思是說我們置心在一處,集中精神,沒有哪樣事情不能辦。
中國有句古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心到了,把金石都打得開,心的力量就有這麼大,就看你用不用。
我在龜山書院、漢藏教理學院讀書的時候,看書首先就要求背誦,像《唯識三字經》、《佛教三字經》、《八識規矩頌》、《二十唯識頌》等經典,統統必須會背。
接下來才是解,把每個名相的意思弄清楚,比如說什麼叫心王、什麼叫心所等。
背了名相,理解了意思以後,再來貫穿整個意義,抓住綱要。
而且在學的時候,做到眼睛看書、耳朵聽講、心裡記三結合,這是一個學習方法。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邊講,我們邊記,記下來以後把它整理出來,交給老師,不懂,再改,這樣就上進了。
所以學習一要用心,二要有正确的方法。
77.我大學畢業後開了個公司,現在不想開了,準備出家,好不好呢? 還是要把公司開好,把工作做好,有力量有财源就能多做好事,多做利益衆生的事。
在行菩薩道時,心地清淨,心地光明,沒有雜念,沒有污穢的東西,這就是在家的出家。
懂不懂?不一定是穿和尚衣服才叫出家。
現在出家修行呢,情況不同,時代不同,也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簡單。
過去說出家修行,就是清淨念佛、拜佛、誦經;現在就不太可能,日常事務很多。
而且出家責任相當大啊,不但自己要修行解脫,還要準備資糧度衆生,要擔起更重要的任務。
這些事情都要想好,想好就不後悔! 78.學佛後對世間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緻覺得沒意思,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麼調節? 對很多事情覺得沒有意思,想出家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樣調節呢?那就應該了解出家和不出家的真實意義。
出家是什麼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煩惱家才是真正的出家。
隻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沒出煩惱家,沒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
在家是照樣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樣的修行。
所以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内心保持清淨,等于出家一樣。
這是可以調節的。
79.我們受了菩薩戒,若犯戒怎麼辦?心裡很害怕,是不是罪過很深? 那就要看情況,菩薩戒有重戒、輕戒。
在家菩薩戒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
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輕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薩的面前,當着三師以上忏悔。
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還不以為恥,認為這是個樂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嚴重了。
至于罪過的輕重,就要分别情況。
菩薩戒是心戒,假若你心裡面對衆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
假如你沒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
有些戒犯了沒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輕,有些戒犯了很重,情況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薩戒、學菩薩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決心,要勇敢。
學菩薩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難,悲心是根本!有什麼好怕的?當菩薩是最好的事情,救别人的苦難,幫助别人,隻有當菩薩才做得到。
不當菩薩就隻管自己,各人自掃門前雪,這種私心雜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學啊! 80.犯了五逆重罪能受菩薩戒嗎? 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那是堕無間地獄的罪,犯了這種罪的人嚴格來說都是不能受戒的,他惡得很嘛!制定這一條就是讓你不要犯這個戒,是這個意思。
如果真正犯了五逆重罪的話,若能有善根或者是轉念之間能夠忏悔,真心悔改,一樣可以受戒,這是靈活變通的,并不是鐵闆一塊。
81.經上說,誦二十一天《法華經》就可以見普賢菩薩,我發誓每天誦一遍,但是因為工作太忙,誦一遍又需要五個小時,就中斷了,怎麼辦呢?怎樣誦讀加持力才大呢? 你不一定要見到普賢菩薩,你隻要安心誦,與普賢菩薩的願望相應,普賢菩薩必然會在暗中保護你。
你工作忙,日常事務又多,就不要勉強,否則身體受不了,有身體就可以長遠誦。
學佛修行,不要急,也不要緩,要适當。
就像彈琴一樣,彈得過急,弦要斷,過緩又不出音調,一定要平和、适當。
你不一定每天要念完一遍,可以念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都可以。
比如我讀《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六百卷,一天怎麼念得完呢?一般十天都念不完,我就按計劃,一天念五卷,慢慢積累下去,到了半年六百卷就念完了,而且還有好處。
我讀的許多大經都是按照這個方法讀完的。
像你那麼急,怎麼行呢?那個要不得,過于急了不行。
《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你可按照計劃,第一天念九品,第二天念九品,第三天念十品,這樣三天就輕輕松松地念完了,也不覺得勞累,日常生活工作都兼顧了,收益還很大。
你要是想一天讀完,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神就受不了,其他的工作也幹不好。
而且你那個是囫囵吞棗啊,豬八戒吃人參果嘛,嘗不到味道。
對不對?要慢慢來,邊讀邊思維,這樣才有好處,把你急躁的病也治了,對身體也有好處,心理狀态也就正常。
從現在開始,就按我說的這個方法,照着做,保證不錯。
至于說加持力的大小,就看你的心了。
心要誠,心要遠大,心要對佛菩薩恭敬,心要對衆生悲憫,有這個心,哪怕你讀一卷,念一句佛号,那個力量都大得很。
懂麼?不是數量越多力量就越大,如果心不到,哪怕你念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就像有些老人念佛,不懂方法,心不誠,沒有大心,一天到晚念,念得唇疲舌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所以關鍵是心要誠,心要大,緩緩地念下去,那個力量很大,念一句頂一百句,頂一萬句! 82.小孩看書可以過目不忘,長大些後就喪失了這個功能,這是什麼原因? 孩童時期,具有童真,靈性還在,慢慢長大就與世間相關系了,涉獵深後,就牽扯到社會各方面。
他的思想一開展,感情一沖動,煩惱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靈性掩蓋了,當然就要遲鈍得多,世間都是這樣子的。
83.最近我覺得我的記憶力非常好,有些書的内容看一遍就記住了,這是何道理呢? 這有兩方面關系,一是思維活動,經常用到它就靈活,就像水一樣,池塘的水容易腐朽,溪裡的水、河裡的水是活動的,就要靈活得多,流水不腐嘛;另外就是佛家講修行,慢慢定力增加了,智慧增長了,就會有所不同。
84.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啊? 念經要不快不慢,要合适。
念快了來不及喘氣,念慢了速度又不夠,同修行一樣,跑快了易摔倒,走慢了又沒有進展。
不要在表面上求快,最重要就是心誠,心要誠懇,要專一、安靜,到這個境界,才有功效。
若太快了,把字念掉了、念錯了,反而不好。
太慢了呢,心又容易散亂,打妄想。
所以要不快不慢。
85.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學佛修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呢? 開口吃飯,到吃一半,最後吃完,隻有自己最清楚。
開口吃的滋味比較淺,慢慢吃到一半,就深入了,吃完以後啊,身心輕快,肚子吃飽了,境界就不同了,這個隻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有個譬喻,佛在世時有個癡人,有天餓了吃餅子,吃一個不飽,兩個也不飽,吃了第七個就飽了,他說,早知道我就隻吃這一個就好了!哈哈,他不曉得漸次和積累的道理! 86.修習戒定慧後,具體效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持戒就是自己受了什麼戒,就要守,比如說受了三皈五戒,就要修十善業。
修定就是靜坐,“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微妙塔,寶塔頃刻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說明修定的功德很大啊!修慧就要讀經典,學習經典。
除此以外,還要多做功德事情,培功德,積福報,福慧雙修。
修行,要腳踏實地,不要求快,也不能慢,慢就懶惰了,欲速則不達,要不緩不慢,适中,一步步走。
至于這個效果就是要看經過修持,一天兩天三天慢慢延續下去,看你的習氣斷沒斷?以前有傲慢的習氣,經過修持以後,謙虛和藹,心平氣和,就得了受用了。
以前貪心重,貪權貪财貪色貪名貪利,什麼都想貪,經過修行以後,對于一切物質境界,能夠看得淡,就說明進步了,有受用。
過去愛發嗔恨,動不動就罵人打人,說粗惡語,經過修行以後,心平氣和,而且對人很慈悲平和,就得到受用了。
現在得到受用,積累下去就是成佛的因,這是不可思議的。
87.我和我媳婦志不同道不合,她想讓我一天到晚圍着她轉,而我又得幹事業,她就老和我吵架,是不是應該去改變她的世界觀呢? 那你就要心胸寬廣點,态度溫和點,她要吵,你就讓她吵,你不要理她,她吵一會兒也就不吵了。
在言行上,不要抗拒她,慢慢改變她的内心,就好了。
假若你把眼睛瞪起,盡管你不說話,也表示你内心對她不滿,也是在抗拒她,就相當于火上澆油。
解決這件事情的主動權在你,你一定要耐心點,
我們古德閉關,起碼要靜修五六年,把藏經讀完,才能出來弘法。
所以你們現在不要急着去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學,學它個若幹年,把藏經讀完,有了正見那才是起步。
再與實踐相結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練,《金剛經》講“調伏其心、降伏其心”。
内心不調和、不降伏,沒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
所以佛法不是光說、光寫,一定要有真實的體悟,否則不解決問題。
73.作為出家人,如何去對待世俗方面的學問及處理世俗方面的事情? 世俗的事情看你以怎樣的心去對待?要善用其心,你假如心随境轉,那就沒有辦法,随世俗轉了。
在世俗中,心不随境轉,不随世俗轉,那就沒關系了。
但是世俗的許多事情呢,戒裡規定你不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比如世俗上講應酬啊、吃喝啊、跳舞啊、唱歌啊、娛樂啊,你就不要去搞那一套,當然居士可以,但出家人絕對不能搞。
至于世俗方面的學問,那是學知識,你隻要把你的三個特點保持住:素食、僧裝、獨身,并堅定信仰三寶,信仰因果,堅持基本戒,就不用害怕。
這和修行也不是脫離的。
要遍學五明,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什麼都要去學習,學習别人的長處,在現實生活中,增長知識、學問,清淨身心,将來才能更好地弘法度生。
74.我們剛出家,還未具備正見,應如何去選擇書本呢? 應該先讀初級的書、基礎的書。
比如學戒,你要先把三皈五戒、沙彌戒等戒律搞清楚。
學沙彌尼戒,就要把那個戒先記住,記住以後再進一步去理解,什麼叫戒體?什麼叫戒相?什麼叫戒法?什麼叫戒行?一步步來,從初級到中級。
再比如學唯識,你起碼要把《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五蘊論》背熟,從最基礎的開始,讀最基礎的書,從初級到中級,一步步來,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
有興趣,就會自己想辦法去找到合适的學習方法。
過去我們讀書的方法是:先背,背熟再解釋名相,名相解了再貫通意義,不但要求記住,還要寫到本子上,經常溫習,才不會忘記。
75.作為出家人,講經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老少都可以講,隻是不要亂講,不要亂發揮,不能脫離釋迦牟尼佛的本懷,這點很重要。
你們年輕,要好好學習,教學相長,邊教邊學,繼續提高。
特别要學修并重,修是不能脫離的,不然沒有實際受用。
如果能夠有機會閉關三年到五年,專門讀藏經,修禅定,出來以後就不同了。
太虛大師在普陀閉關時兩次開悟,讀《大般若經》、《華嚴經》,修禅定,出來就完全不同。
太虛大師原來行為也是有些散漫,後來在普陀山閉關以後,出來就不同了,講究威儀,講究戒律,智慧如泉湧,說寫都行。
所以閉關很重要,修學并重。
不學不修,學而不修,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想八風吹不動?辦不到!别說八風,一點點風就把你吹動了。
若是真修,八風就真可以吹不動。
我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開始,一直到1980年,共坐了近27年的監獄。
這種事情對于人生來說本來是個苦事情,對我來說卻是個好事情,什麼原因呢?鍛煉。
每天不忘佛法,每天都在修,等于閉關了,那個志願就更堅定。
清定上師在監獄裡18年,夢參老和尚在監獄裡待了33年,貢唐倉活佛25年。
這都等于實際鍛煉,閉關。
那個生活很苦啊,一般人過不出來的,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實修磨煉,不磨煉不行。
76.學習時應如何去看書? 學習的時候要用心,心要專注在書本上。
一是看,二是問,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要問。
問的方法很多,問老師、問同學、翻字典,都是問。
學問學問,學而不問就不能學。
這個就需要自己用心,你看《遺教經》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意思是說我們置心在一處,集中精神,沒有哪樣事情不能辦。
中國有句古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心到了,把金石都打得開,心的力量就有這麼大,就看你用不用。
我在龜山書院、漢藏教理學院讀書的時候,看書首先就要求背誦,像《唯識三字經》、《佛教三字經》、《八識規矩頌》、《二十唯識頌》等經典,統統必須會背。
接下來才是解,把每個名相的意思弄清楚,比如說什麼叫心王、什麼叫心所等。
背了名相,理解了意思以後,再來貫穿整個意義,抓住綱要。
而且在學的時候,做到眼睛看書、耳朵聽講、心裡記三結合,這是一個學習方法。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邊講,我們邊記,記下來以後把它整理出來,交給老師,不懂,再改,這樣就上進了。
所以學習一要用心,二要有正确的方法。
77.我大學畢業後開了個公司,現在不想開了,準備出家,好不好呢? 還是要把公司開好,把工作做好,有力量有财源就能多做好事,多做利益衆生的事。
在行菩薩道時,心地清淨,心地光明,沒有雜念,沒有污穢的東西,這就是在家的出家。
懂不懂?不一定是穿和尚衣服才叫出家。
現在出家修行呢,情況不同,時代不同,也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簡單。
過去說出家修行,就是清淨念佛、拜佛、誦經;現在就不太可能,日常事務很多。
而且出家責任相當大啊,不但自己要修行解脫,還要準備資糧度衆生,要擔起更重要的任務。
這些事情都要想好,想好就不後悔! 78.學佛後對世間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緻覺得沒意思,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麼調節? 對很多事情覺得沒有意思,想出家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樣調節呢?那就應該了解出家和不出家的真實意義。
出家是什麼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煩惱家才是真正的出家。
隻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沒出煩惱家,沒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
在家是照樣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樣的修行。
所以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内心保持清淨,等于出家一樣。
這是可以調節的。
79.我們受了菩薩戒,若犯戒怎麼辦?心裡很害怕,是不是罪過很深? 那就要看情況,菩薩戒有重戒、輕戒。
在家菩薩戒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
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輕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薩的面前,當着三師以上忏悔。
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還不以為恥,認為這是個樂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嚴重了。
至于罪過的輕重,就要分别情況。
菩薩戒是心戒,假若你心裡面對衆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
假如你沒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
有些戒犯了沒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輕,有些戒犯了很重,情況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薩戒、學菩薩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決心,要勇敢。
學菩薩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難,悲心是根本!有什麼好怕的?當菩薩是最好的事情,救别人的苦難,幫助别人,隻有當菩薩才做得到。
不當菩薩就隻管自己,各人自掃門前雪,這種私心雜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學啊! 80.犯了五逆重罪能受菩薩戒嗎? 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那是堕無間地獄的罪,犯了這種罪的人嚴格來說都是不能受戒的,他惡得很嘛!制定這一條就是讓你不要犯這個戒,是這個意思。
如果真正犯了五逆重罪的話,若能有善根或者是轉念之間能夠忏悔,真心悔改,一樣可以受戒,這是靈活變通的,并不是鐵闆一塊。
81.經上說,誦二十一天《法華經》就可以見普賢菩薩,我發誓每天誦一遍,但是因為工作太忙,誦一遍又需要五個小時,就中斷了,怎麼辦呢?怎樣誦讀加持力才大呢? 你不一定要見到普賢菩薩,你隻要安心誦,與普賢菩薩的願望相應,普賢菩薩必然會在暗中保護你。
你工作忙,日常事務又多,就不要勉強,否則身體受不了,有身體就可以長遠誦。
學佛修行,不要急,也不要緩,要适當。
就像彈琴一樣,彈得過急,弦要斷,過緩又不出音調,一定要平和、适當。
你不一定每天要念完一遍,可以念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都可以。
比如我讀《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六百卷,一天怎麼念得完呢?一般十天都念不完,我就按計劃,一天念五卷,慢慢積累下去,到了半年六百卷就念完了,而且還有好處。
我讀的許多大經都是按照這個方法讀完的。
像你那麼急,怎麼行呢?那個要不得,過于急了不行。
《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你可按照計劃,第一天念九品,第二天念九品,第三天念十品,這樣三天就輕輕松松地念完了,也不覺得勞累,日常生活工作都兼顧了,收益還很大。
你要是想一天讀完,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神就受不了,其他的工作也幹不好。
而且你那個是囫囵吞棗啊,豬八戒吃人參果嘛,嘗不到味道。
對不對?要慢慢來,邊讀邊思維,這樣才有好處,把你急躁的病也治了,對身體也有好處,心理狀态也就正常。
從現在開始,就按我說的這個方法,照着做,保證不錯。
至于說加持力的大小,就看你的心了。
心要誠,心要遠大,心要對佛菩薩恭敬,心要對衆生悲憫,有這個心,哪怕你讀一卷,念一句佛号,那個力量都大得很。
懂麼?不是數量越多力量就越大,如果心不到,哪怕你念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就像有些老人念佛,不懂方法,心不誠,沒有大心,一天到晚念,念得唇疲舌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所以關鍵是心要誠,心要大,緩緩地念下去,那個力量很大,念一句頂一百句,頂一萬句! 82.小孩看書可以過目不忘,長大些後就喪失了這個功能,這是什麼原因? 孩童時期,具有童真,靈性還在,慢慢長大就與世間相關系了,涉獵深後,就牽扯到社會各方面。
他的思想一開展,感情一沖動,煩惱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靈性掩蓋了,當然就要遲鈍得多,世間都是這樣子的。
83.最近我覺得我的記憶力非常好,有些書的内容看一遍就記住了,這是何道理呢? 這有兩方面關系,一是思維活動,經常用到它就靈活,就像水一樣,池塘的水容易腐朽,溪裡的水、河裡的水是活動的,就要靈活得多,流水不腐嘛;另外就是佛家講修行,慢慢定力增加了,智慧增長了,就會有所不同。
84.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啊? 念經要不快不慢,要合适。
念快了來不及喘氣,念慢了速度又不夠,同修行一樣,跑快了易摔倒,走慢了又沒有進展。
不要在表面上求快,最重要就是心誠,心要誠懇,要專一、安靜,到這個境界,才有功效。
若太快了,把字念掉了、念錯了,反而不好。
太慢了呢,心又容易散亂,打妄想。
所以要不快不慢。
85.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學佛修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呢? 開口吃飯,到吃一半,最後吃完,隻有自己最清楚。
開口吃的滋味比較淺,慢慢吃到一半,就深入了,吃完以後啊,身心輕快,肚子吃飽了,境界就不同了,這個隻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有個譬喻,佛在世時有個癡人,有天餓了吃餅子,吃一個不飽,兩個也不飽,吃了第七個就飽了,他說,早知道我就隻吃這一個就好了!哈哈,他不曉得漸次和積累的道理! 86.修習戒定慧後,具體效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持戒就是自己受了什麼戒,就要守,比如說受了三皈五戒,就要修十善業。
修定就是靜坐,“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微妙塔,寶塔頃刻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說明修定的功德很大啊!修慧就要讀經典,學習經典。
除此以外,還要多做功德事情,培功德,積福報,福慧雙修。
修行,要腳踏實地,不要求快,也不能慢,慢就懶惰了,欲速則不達,要不緩不慢,适中,一步步走。
至于這個效果就是要看經過修持,一天兩天三天慢慢延續下去,看你的習氣斷沒斷?以前有傲慢的習氣,經過修持以後,謙虛和藹,心平氣和,就得了受用了。
以前貪心重,貪權貪财貪色貪名貪利,什麼都想貪,經過修行以後,對于一切物質境界,能夠看得淡,就說明進步了,有受用。
過去愛發嗔恨,動不動就罵人打人,說粗惡語,經過修行以後,心平氣和,而且對人很慈悲平和,就得到受用了。
現在得到受用,積累下去就是成佛的因,這是不可思議的。
87.我和我媳婦志不同道不合,她想讓我一天到晚圍着她轉,而我又得幹事業,她就老和我吵架,是不是應該去改變她的世界觀呢? 那你就要心胸寬廣點,态度溫和點,她要吵,你就讓她吵,你不要理她,她吵一會兒也就不吵了。
在言行上,不要抗拒她,慢慢改變她的内心,就好了。
假若你把眼睛瞪起,盡管你不說話,也表示你内心對她不滿,也是在抗拒她,就相當于火上澆油。
解決這件事情的主動權在你,你一定要耐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