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釋疑
關燈
小
中
大
至于說印順法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他是站在印度佛學《阿含經》的基礎上,提倡以人為本的精神。
他認為在中國大乘佛教方面,像《起信論》、《楞嚴經》這些是中國的佛學,缺乏印度的根據,是後來發展的。
他這個講法是站在人本主義進化論、考據論角度上講的。
人本主義是在歐洲15世紀以後,因羅馬崇尚神權,由于反對神權、反對羅馬而倡導“以人為本”,其主要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位,認為在人的世界、人的主體性世界之外并無其他世界。
那麼從佛學觀點來講,完全以人為本,與我們十法界的聖賢法界——菩薩和佛脫節,那麼你想解脫,如何才能解脫呢?你想學菩薩行,如何學呢?菩薩要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你光是做人能辦得到嗎?你單純講做人,而不講發菩薩心,那麼試問你怎樣去修菩薩行呢?那樣就不能修菩薩行了。
你單做個人,就是人天乘的人,等于儒家一樣,講仁、義、理、智、信五倫八德,是那種人,那個就比較狹隘。
而佛法講的人是很廣大的。
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修解脫行,少欲知足,甯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
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因此,印順法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基于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而來的;另一方面還有他自己的一些思想,他們之間不是完全相同的。
這可從當年太虛大師對印順所著《印度之佛教》一文所寫的《議印度之佛教》和《再議印度之佛教》兩篇批評文章,即可看出他們各自的佛教立場。
太虛大師認為:印順法師能闡述印度佛教之流變與說明政治和社會的關系,是其優點;“然亦因此陷進錫蘭之大乘非佛說或大乘從小乘三藏演繹而出之狹見”。
正是在這種佛教思想史觀點上的不同,太虛大師在“人間佛教”這個問題上對印順法師作了批評:“佛法應于一切衆生中特重人生,本為餘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發達向上漸進以至圓滿即為成佛等。
然佛法究應以‘十方器界一切衆生業果相續的世間’為第一基層,而世間中的人間則為特勝之第二階層,方需有業續解脫之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
”因而在解脫的對象裡,不能将“人間”單純地割裂出來,“原著以《阿含》‘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離有情界,孤取人間為本之趨向,則落人本之狹隘”。
63.太虛大師思想體系的形成是在比較動亂的年代,那麼在現代的社會應如何發揚? 太虛大師在動亂的時期,能夠堅持信仰,一是堅持佛教優良傳統,二是能夠适應時代,在學術、思想、僧制等方面提出佛教的革新,這種思想從始到終,沒有變化。
這種思想、這種精神在今天更可以鼓勵我們,根據佛教的教理,根據現代的機遇修菩薩行。
這個菩薩行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以此宣傳真理,淨化人心,維持社會穩定和世界和平,這是我們今天從太虛大師思想體系中應該得到的啟發。
不怕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挫折,堅持志向,一切為了國家、人民,為了衆生,應該發揚這個精神。
64.《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跪有何深意? 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跪,就磕頭。
有些人批評他、罵他,他還是磕頭。
打他,他跑得遠遠的,還是磕頭。
因為他這樣對衆生,所以很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一是尊重衆生,衆生都有佛性;二是他能夠發大心,普遍的禮敬衆生;第三就是不著相,罵他打他,他無所謂,所以他能很快成佛。
你把這個道理真正體會到就有好處,要向他學習,遇到什麼逆緣,不順心的時候,就要忍耐,不要發火、發脾氣! 65.妙法蓮華的意思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代表心,心最微妙。
什麼叫妙法?微妙廣大莫過于心,但是衆生心就不微妙,它是妄心。
我們學佛就是把妄心轉成真心,真心恢複了就廣大而微妙,就有智慧。
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真心的作用。
心力不可思議,我們讀這個經就是要恢複這個心。
怎樣恢複呢?像蓮花一樣,要學蓮花,蓮華就是蓮花。
蓮花有大悲心、有大智慧,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
微妙就代表有智慧,從有到空,從空到有,從相到性,從性到相,二谛融通;香潔是什麼?本身非常純淨,盡管在污泥之中,不受污泥之染,能夠吐出芳香,淨化環境,給衆生好處,品德很高。
有這麼一個大智慧、大悲心,你的真心就恢複了,叫妙法蓮花。
66.五明是什麼? 菩薩學處,當于五明中求,這句話是彌勒菩薩講的。
做個菩薩,要曉得具體内容,要在五明中求。
哪五明?内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内明就是佛學,佛學講心嘛,心内嘛,這是心法,是最廣大、最高的;聲明,語言文字學,也包括音韻學;因明就是論理學、邏輯學;醫方明就是醫藥學;工巧明就是科學。
五明都要懂,學通了就可二谛圓融,其中内明是最高的智慧,其他四明就是度衆生的工具,度衆生的方便。
67.善知識的判斷标準是什麼? 分為幾種: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導的善知識;有佛法廣博的善知識;有同行的善知識,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識。
當然一般來說,德行學問都好,才叫做善知識,這是個衡量善知識的标準。
但現在所講善知識的标準很寬,隻要是有長處的,隻看長處,學長處,不要看他的短處,假如你看他的短處,把長處忽略了,也學不到東西。
這點要注意一下,很重要。
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參,他什麼人都參,有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醫生、水手、船工、建築師,還有神仙、婆羅門,為什麼呢?各有長處。
所以在選擇善知識的過程中,你要有所擇别,但你也不能隻看他的短處,要看他的長處,不然不容易找到善知識。
68.灌頂是什麼意思? 灌頂是印度王朝的一種儀式,當太子沒有登基以前,舉行灌頂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
後來密宗采取這種方式,就是說你能夠學密宗修法,能夠修本尊、即身成佛,首先必須舉行灌頂儀式,就是受攝加持,相當于給你加持一下、預計一下、授記一下:你将來要成佛,不久要做佛。
而不是說把那個水往腦袋上灌,相當于授記一樣的。
69.學小乘佛法的人是否可以成佛? 依小乘的教義來講,最後隻能成四果羅漢——阿羅漢,主要是斷盡了三界的見惑、思惑,消除了業,得到解脫。
見惑是理方面的,思惑就是煩惱。
小乘的次第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初果叫須陀洹,華譯為預流。
什麼叫預流?就是進入初果,開始預入聖者之流,登入聖位,不再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的賢位了。
預流主要是把三界的見惑全部斷了。
見惑就是迷于理的障礙,迷于四谛的道理。
二果叫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二果除斷見惑以外,還把欲界的九品思惑斷六品。
三果叫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
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四果叫阿羅漢,華言無學,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也。
我生已盡,即生死已斷,不再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梵行已立,就是清淨的解脫行已經建立起來了;所做已辦,應該做的事情,已經辦了;不受後有,不再受果報。
小乘到了阿羅漢就是極果,為什麼說不能證佛果呢?因為佛果必須要發菩提心,要有悲願,在五濁惡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度衆生,不度衆生就不能成佛。
小乘隻能證人無我,不能證法無我。
大乘菩薩就是進一步證法無我,證法無我達到斷法執,最後轉識成智,證得三身,證得五眼六通,叫佛果。
當然也有些小乘回小向大,那就是發大乘心的小乘,這是個例外,一般來講,小乘隻證阿羅漢果。
70.小乘有派是怎麼回事? 有就是一切有部。
在佛滅度後,最初分為上座部和大衆部二根本部派,兩部共計分裂成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
小乘裡面大一點的派别為一切有部和經部。
什麼叫一切有?主張三世實有,簡單來說,執著有我這個身在受報,過去受報,現在受報,未來受報。
雖然是人無我呢,但是這個法是有的,時間、空間是實有的。
他執著一個實有,對大乘來講就是隻斷煩惱障沒斷所知障,隻見我空不見法空,所以叫有。
71.如何理解了義與不了義? 了義就是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
若是專門隻講空而忽略緣起,就是斷滅空,就不了義;專門隻講因果而不講無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薩的因果,也是不了義的。
空宗學人說空宗經典是了義的、唯識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學人就說空宗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才是了義的。
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太虛大師說過,大乘八個宗派教義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别。
這中間,你就不要去議論,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其實都是了義的。
條條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師地論》講學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
這是最标準的,學佛要四依。
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說的教法是否合乎正法為準則,不執著說法者本人之好壞。
他隻要講正法,不管他相貌如何、年長與否、學曆高低,你都要恭敬他。
依義不依語:指不要呆闆地執著這個語言,要了解表達的意思。
執著語言就錯誤、狹窄,因為佛法境界是超過語言尋思的,是不可思議的。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指依大乘經,不依小乘經。
從大小乘來看,小乘是不了義的,大乘是了義的,因為小乘隻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大乘是雙證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識:指對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達、了解,叫依智不依識。
智是智慧,識是分别。
衆生的第六意識往往是虛妄分别,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轉,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塵牽着鼻子跑。
學佛就要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轉,不被六塵所迷惑。
明代蕅益大師有個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彌勒菩薩正在講經。
彌勒菩薩看他到了後,就說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識,無分别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
這首偈子說明識與智的分别。
我們的第六意識由于妄想分别多,見不到真相。
必須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觀照一切,以智慧觀察一切,就能像大圓鏡一樣,把一切森羅萬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從而認識到諸法真相。
他認為在中國大乘佛教方面,像《起信論》、《楞嚴經》這些是中國的佛學,缺乏印度的根據,是後來發展的。
他這個講法是站在人本主義進化論、考據論角度上講的。
人本主義是在歐洲15世紀以後,因羅馬崇尚神權,由于反對神權、反對羅馬而倡導“以人為本”,其主要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位,認為在人的世界、人的主體性世界之外并無其他世界。
那麼從佛學觀點來講,完全以人為本,與我們十法界的聖賢法界——菩薩和佛脫節,那麼你想解脫,如何才能解脫呢?你想學菩薩行,如何學呢?菩薩要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你光是做人能辦得到嗎?你單純講做人,而不講發菩薩心,那麼試問你怎樣去修菩薩行呢?那樣就不能修菩薩行了。
你單做個人,就是人天乘的人,等于儒家一樣,講仁、義、理、智、信五倫八德,是那種人,那個就比較狹隘。
而佛法講的人是很廣大的。
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修解脫行,少欲知足,甯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
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因此,印順法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基于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而來的;另一方面還有他自己的一些思想,他們之間不是完全相同的。
這可從當年太虛大師對印順所著《印度之佛教》一文所寫的《議印度之佛教》和《再議印度之佛教》兩篇批評文章,即可看出他們各自的佛教立場。
太虛大師認為:印順法師能闡述印度佛教之流變與說明政治和社會的關系,是其優點;“然亦因此陷進錫蘭之大乘非佛說或大乘從小乘三藏演繹而出之狹見”。
正是在這種佛教思想史觀點上的不同,太虛大師在“人間佛教”這個問題上對印順法師作了批評:“佛法應于一切衆生中特重人生,本為餘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發達向上漸進以至圓滿即為成佛等。
然佛法究應以‘十方器界一切衆生業果相續的世間’為第一基層,而世間中的人間則為特勝之第二階層,方需有業續解脫之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
”因而在解脫的對象裡,不能将“人間”單純地割裂出來,“原著以《阿含》‘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離有情界,孤取人間為本之趨向,則落人本之狹隘”。
63.太虛大師思想體系的形成是在比較動亂的年代,那麼在現代的社會應如何發揚? 太虛大師在動亂的時期,能夠堅持信仰,一是堅持佛教優良傳統,二是能夠适應時代,在學術、思想、僧制等方面提出佛教的革新,這種思想從始到終,沒有變化。
這種思想、這種精神在今天更可以鼓勵我們,根據佛教的教理,根據現代的機遇修菩薩行。
這個菩薩行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以此宣傳真理,淨化人心,維持社會穩定和世界和平,這是我們今天從太虛大師思想體系中應該得到的啟發。
不怕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挫折,堅持志向,一切為了國家、人民,為了衆生,應該發揚這個精神。
64.《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跪有何深意? 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跪,就磕頭。
有些人批評他、罵他,他還是磕頭。
打他,他跑得遠遠的,還是磕頭。
因為他這樣對衆生,所以很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一是尊重衆生,衆生都有佛性;二是他能夠發大心,普遍的禮敬衆生;第三就是不著相,罵他打他,他無所謂,所以他能很快成佛。
你把這個道理真正體會到就有好處,要向他學習,遇到什麼逆緣,不順心的時候,就要忍耐,不要發火、發脾氣! 65.妙法蓮華的意思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代表心,心最微妙。
什麼叫妙法?微妙廣大莫過于心,但是衆生心就不微妙,它是妄心。
我們學佛就是把妄心轉成真心,真心恢複了就廣大而微妙,就有智慧。
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真心的作用。
心力不可思議,我們讀這個經就是要恢複這個心。
怎樣恢複呢?像蓮花一樣,要學蓮花,蓮華就是蓮花。
蓮花有大悲心、有大智慧,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
微妙就代表有智慧,從有到空,從空到有,從相到性,從性到相,二谛融通;香潔是什麼?本身非常純淨,盡管在污泥之中,不受污泥之染,能夠吐出芳香,淨化環境,給衆生好處,品德很高。
有這麼一個大智慧、大悲心,你的真心就恢複了,叫妙法蓮花。
66.五明是什麼? 菩薩學處,當于五明中求,這句話是彌勒菩薩講的。
做個菩薩,要曉得具體内容,要在五明中求。
哪五明?内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内明就是佛學,佛學講心嘛,心内嘛,這是心法,是最廣大、最高的;聲明,語言文字學,也包括音韻學;因明就是論理學、邏輯學;醫方明就是醫藥學;工巧明就是科學。
五明都要懂,學通了就可二谛圓融,其中内明是最高的智慧,其他四明就是度衆生的工具,度衆生的方便。
67.善知識的判斷标準是什麼? 分為幾種: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導的善知識;有佛法廣博的善知識;有同行的善知識,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識。
當然一般來說,德行學問都好,才叫做善知識,這是個衡量善知識的标準。
但現在所講善知識的标準很寬,隻要是有長處的,隻看長處,學長處,不要看他的短處,假如你看他的短處,把長處忽略了,也學不到東西。
這點要注意一下,很重要。
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參,他什麼人都參,有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醫生、水手、船工、建築師,還有神仙、婆羅門,為什麼呢?各有長處。
所以在選擇善知識的過程中,你要有所擇别,但你也不能隻看他的短處,要看他的長處,不然不容易找到善知識。
68.灌頂是什麼意思? 灌頂是印度王朝的一種儀式,當太子沒有登基以前,舉行灌頂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
後來密宗采取這種方式,就是說你能夠學密宗修法,能夠修本尊、即身成佛,首先必須舉行灌頂儀式,就是受攝加持,相當于給你加持一下、預計一下、授記一下:你将來要成佛,不久要做佛。
而不是說把那個水往腦袋上灌,相當于授記一樣的。
69.學小乘佛法的人是否可以成佛? 依小乘的教義來講,最後隻能成四果羅漢——阿羅漢,主要是斷盡了三界的見惑、思惑,消除了業,得到解脫。
見惑是理方面的,思惑就是煩惱。
小乘的次第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初果叫須陀洹,華譯為預流。
什麼叫預流?就是進入初果,開始預入聖者之流,登入聖位,不再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的賢位了。
預流主要是把三界的見惑全部斷了。
見惑就是迷于理的障礙,迷于四谛的道理。
二果叫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二果除斷見惑以外,還把欲界的九品思惑斷六品。
三果叫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
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四果叫阿羅漢,華言無學,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也。
我生已盡,即生死已斷,不再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梵行已立,就是清淨的解脫行已經建立起來了;所做已辦,應該做的事情,已經辦了;不受後有,不再受果報。
小乘到了阿羅漢就是極果,為什麼說不能證佛果呢?因為佛果必須要發菩提心,要有悲願,在五濁惡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度衆生,不度衆生就不能成佛。
小乘隻能證人無我,不能證法無我。
大乘菩薩就是進一步證法無我,證法無我達到斷法執,最後轉識成智,證得三身,證得五眼六通,叫佛果。
當然也有些小乘回小向大,那就是發大乘心的小乘,這是個例外,一般來講,小乘隻證阿羅漢果。
70.小乘有派是怎麼回事? 有就是一切有部。
在佛滅度後,最初分為上座部和大衆部二根本部派,兩部共計分裂成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
小乘裡面大一點的派别為一切有部和經部。
什麼叫一切有?主張三世實有,簡單來說,執著有我這個身在受報,過去受報,現在受報,未來受報。
雖然是人無我呢,但是這個法是有的,時間、空間是實有的。
他執著一個實有,對大乘來講就是隻斷煩惱障沒斷所知障,隻見我空不見法空,所以叫有。
71.如何理解了義與不了義? 了義就是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
若是專門隻講空而忽略緣起,就是斷滅空,就不了義;專門隻講因果而不講無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薩的因果,也是不了義的。
空宗學人說空宗經典是了義的、唯識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學人就說空宗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才是了義的。
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太虛大師說過,大乘八個宗派教義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别。
這中間,你就不要去議論,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其實都是了義的。
條條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師地論》講學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
這是最标準的,學佛要四依。
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說的教法是否合乎正法為準則,不執著說法者本人之好壞。
他隻要講正法,不管他相貌如何、年長與否、學曆高低,你都要恭敬他。
依義不依語:指不要呆闆地執著這個語言,要了解表達的意思。
執著語言就錯誤、狹窄,因為佛法境界是超過語言尋思的,是不可思議的。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指依大乘經,不依小乘經。
從大小乘來看,小乘是不了義的,大乘是了義的,因為小乘隻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大乘是雙證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識:指對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達、了解,叫依智不依識。
智是智慧,識是分别。
衆生的第六意識往往是虛妄分别,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轉,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塵牽着鼻子跑。
學佛就要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轉,不被六塵所迷惑。
明代蕅益大師有個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彌勒菩薩正在講經。
彌勒菩薩看他到了後,就說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識,無分别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
這首偈子說明識與智的分别。
我們的第六意識由于妄想分别多,見不到真相。
必須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觀照一切,以智慧觀察一切,就能像大圓鏡一樣,把一切森羅萬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從而認識到諸法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