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釋疑
關燈
小
中
大
緊修行,修戒定慧、修大悲心、培功德、多忏悔,逐步逐步地磨煉才能恢複佛性,恢複法身。
不是說我有佛性,我生來就是佛。
就像人雖有靈性,但不是說你生來就是個大學生,還要通過讀書明理才能逐步恢複靈性,一樣的道理,因此必須要講修為。
成佛作祖哪有那麼容易,哪能天生就是佛?沒有那回事。
這個覺悟又分為本覺、始覺、妙覺,本覺就是本性佛,要恢複本性佛就要經過始覺,始覺就是開始覺悟,多聞熏習、修行經過若幹時間才成妙覺,這是有階段的。
46.求生淨土往生時是否還有中陰身? 那個不是中陰身,那是帶業往生。
極樂世界就有這個好處,你能一心念佛是自力,就是自己的努力,他力就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量,等于小孩子走路,颠颠簸簸的,大人把他牽起,他就可以走了,就是這個意思。
自力與他力結合,就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有上品、中品、下品,你具體往生到哪個品位還要看你生前的修為。
到了那裡還是要逐步修,不過環境好一點而已。
那個環境比娑婆世界好,依報、正報莊嚴,具備修行的增上緣,可以進一步的修行。
47.問出家師父的名号時常用上下,上下是什麼意思? 上就是他的派别,下就是他的名字。
恭敬師父不敢直接稱名,就用上下。
48.佛家對善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惡在佛家分别有定義,善就是以利他為主,惡以害他為主。
能夠以利他為主,達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
假若是以害他為主,結果就是害他自害,他受害,自己還要受害。
這是兩種定義,決不能混在一起。
49.佛理與佛禮的關系是怎樣的? “佛理”是屬于理論方面的,“佛禮”是屬于行為方面的,這兩個方面可以互相配合,有其内必有其外。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第一願為“禮敬諸佛”,就是講“禮”。
不講“禮”就不能表示佛法的真理,佛教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屬于“禮”的範圍。
50.五戒中有“戒賭”嗎? 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賭”就包括在戒盜裡邊。
為什麼呢?進行賭博總是想赢錢,把别人衣包的錢,用一定的手段奪過來,這就是賭博啊。
所以這個戒盜裡邊就包括了戒貪污、戒搶劫、戒欺詐、戒扒竊、戒賭博。
51.堕胎是不是犯五逆重罪? 五逆重罪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指佛在世時殺佛,佛不在世時打像、破壞佛像。
“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指證到羅漢果位的人,阿羅漢在生時可以殺,圓寂後你是殺不到的,把塑的阿羅漢像打爛才叫殺。
“破和合僧”,就是指破壞僧團,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壞寺廟,把僧人驅逐了,叫破和合僧。
以上這些才叫做五逆。
造了五逆就要堕無間地獄,果報很重。
至于堕胎這些隻能說是一種殺業。
佛法不提倡堕胎,因為是傷害生命嘛,這是屬于殺戒,大家要把殺戒和五逆罪給分開。
52.外道的含義是什麼? 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
具體表現就是他忘記了心,隻是求法、求物質、求境界,哪些方面該追求,自己心不能做主,不能反觀自己,從事内心修養。
外道都是這樣子的。
53.什麼叫天魔外道?他們是否能成佛? 以前在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
他也講行,但是講修苦行;他也講戒,但他的戒是一些奇怪的事件,如集體自殺呀、在水裡淹死呀、火燒死呀,這些都是他的戒。
這些都是外道。
天魔就是搗亂的。
我們人呢有四魔: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
天魔就是四魔之一種,雖然有天之福德,但是嗔心重,經常想鬥争、想戰争,引起别人不安靜,這就是天魔。
那他們能不能成佛呢?依佛家來講,佛性平等,機緣成熟了一樣可以成佛。
至于現在社會上尤其是在一些農村有好多那種所謂的天仙,還有些小神通,那種一般就是邪魔。
54.何謂末法時代? 關于對佛法的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劃分,有很多種說法。
依《華嚴經?随疏演義鈔卷二》所舉,則将“五五百年”分為正、像、末三時,即以前兩個五百年為正法時,第三、第四個五百年為像法時,最後一個五百年為末法一萬年之初五百年。
正法就是有學、有修、有證;像法就是有學、有修,證果人少;末法是有學、無修、無證,學而不修不證。
不過這也隻是個形式上的區分,人心真正轉變了,有正見的人多了,也不一定那麼呆闆,人心轉化了,佛法興旺,也就不成為末法,這是人心的問題。
55.《玉曆寶鈔》這本書的危害有多大? 《玉曆寶鈔》主要是宣傳十殿,什麼都是決定的。
把人和事物看成呆闆的、不變的,做了某種事情受某種果,永世不得翻身。
在佛法來講,命由心造,運由心轉,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做了錯事,在你沒受報應前你能轉過來,把那個緣轉變過來,就可以重罪輕受,就不是那麼呆闆了,這個很重要。
它專門宣傳那個報應,說得太呆闆了,成了定命論。
命不能轉,這個與佛家因果道理是相反的。
佛法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要懂這個道理。
56.何謂慈宗三要? 慈宗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
太虛大師崇尚彌勒菩薩,慈就代表彌勒菩薩,慈是彌勒的姓,彌勒菩薩就是慈氏菩薩。
太虛大師有本書叫《慈宗三要》,哪三要?行方面是《瑜伽菩薩戒本》;經典方面是《彌勒上生經》;教理方面是《瑜伽師地論》,特别是其中的《瑜伽真實品》。
太虛大師把它整合後,叫《慈宗三要》。
學習彌勒菩薩的學問,必須通達《慈宗三要》。
57.慈宗的朝暮課誦與其他寺院有何不同? 當時,太虛大師統領的寺院的朝暮課誦與其他寺院有所不同。
我們在漢藏理教院,早上就念《彌勒上生經》,念贊彌勒菩薩的偈子,贊了以後就念彌勒菩薩。
晚課一般來說還是要放蒙山,念大忏悔文,隻有早晨不同。
半月誦戒就誦《比丘戒》、《瑜伽菩薩戒本》,其他寺院是誦《梵網菩薩戒本》。
現在彌勒菩薩應化的道場甯波雪窦寺仍在按照太虛大師制定的慈宗朝暮課誦做功課,其他寺院的功課是根據禅宗來的,叫《禅門日誦》。
58.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有什麼差别? 彌勒淨土重點是在人間,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天的兜率内院。
外院一般是天人的境界,内院是特别清淨的境界。
彌勒菩薩的願望,就是要把兜率淨土化成人間淨土,整個人間就變成了極樂國。
所以太虛大師學彌勒菩薩,他的願望就是實現人間佛教,把人間化成淨土,這是最現實的。
彌陀淨土就是根據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實現的一個西方淨土,是對人臨終時的接引、最後的安慰。
59.那您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還是彌勒淨土? 我的願望與一般人有點不同,先生西方,後到兜率,再到人間。
其實真的來講到了那個境界的話,随心所欲,無往而不自在,哪分什麼東西?都是一樣的,都在華藏世界裡面。
佛佛道同,沒有高下,有人說彌陀佛要高些,釋迦佛低一些,有人說毗盧遮那佛高一些,釋迦佛要低一些,都是錯誤的,哪有那種講法?成了佛都是一樣的! 60.東西方淨土是願力不同和假名安立的嗎? 一個是願力,一個有針對性。
西方極樂淨土呢就是使人到了臨終有個歸屬;東方藥師淨土呢使人在生前能夠有個正當的道路,消災延壽;彌勒淨土呢,把人間化為樂土、善土。
各有意義。
但實際來講,這是因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十方淨土都是華藏世界,都是一體,不能分高下,不能分東南西北。
這個思想非常圓融,這才是佛法的真正思想。
你心地好,心地善良、慈悲,到處都是道場。
你不能說東方才是道場,西方不是道場,那就要不得。
不能說惡人處的地方那就是惡土,善人處的地方就是善土。
在菩薩來說,都是一個法界,互相圓融,這個觀察又不同。
其實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是普通的分别,在整個世界之内,哪裡有個東西南北?在佛家來說,一個太陽系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佛所化之境為十億太陽系。
《阿彌陀經》上說,到西方要經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就是一百萬億個太陽系,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宇宙廣大得很,虛空是無量無邊的,這中間你就不能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了。
那樣,時間、空間就有限制。
你若是心胸廣大有智慧,像佛心一樣,就沒有這些限制。
61.什麼時候人間淨土、彌勒淨土才能實現呢? 那就要看人心的轉化了。
比如說這次地震,盡管說是個災害,但把人的善良心啟發出來、振動起來了,大家互相關懷,互相照顧,這是好事情。
壞事變好事。
這就是一種人間淨土的基礎了。
假若堅持下去、發揚下去,人人都走向善良,人人都曉得因果,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會使災難永遠不生,人間就成為極樂國,這就是人間淨土。
62.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間佛教,以及印順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他們之間有哪些區别和聯系? 人生佛教,是太虛大師首先提出來的,在人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學菩薩。
人乘就是明因果,作三皈、守五戒、行十善,這一步走好後,在此基礎上,修解脫行,發菩提心,學菩薩。
他講的這個人生佛教與做菩薩、成佛是聯系起來的,并不是說離開佛菩薩來談人生,如果離開,那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生。
“人成佛即成”,這個思想與成佛是直接挂鈎的。
太虛大師在臨終前四天将剛剛編好的《人生佛教》一書贈與趙樸初,授意他繼承人生佛教思想,在新中國予以發揚光大。
于是趙樸初老居士在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來:今後中國佛教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繼承人生佛教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于人生,趣向于佛陀。
結合新的曆史時代又有具體内容:一個思想,三個傳統,五個建設。
這是趙樸老為了發展佛教,為了國土,為了救度衆生,為了繼承太虛大師的遺志而闡揚出來的思想體系。
一個思想:佛教要适應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代,不能與社會脫離。
這是契機的。
三個傳統:農禅結合、加強學術研究、增進國際友誼。
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是契理的。
農禅結合,指要勞動、要學習、要修行;加強學術研究,就是要把那個迷信消極的外衣去掉,把真理擺出來,才能說服人,讓大家信服;增進國際友誼,曆史上有鑒真大師、玄奘法師、法顯法師等很多法師,與國際方面的交往都是以佛教真理交往、和平交往。
這就是佛教的三個優良傳統。
我們現在為了增進國際和平,就要發揚這個傳統,以佛教真理進行交往。
所以政府也很重視,希望佛教從這方面作出貢獻,繼承傳統,又結合形勢。
五個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
這五個建設相當重要,佛教要健康發展,内部沒有這五個建設,其他無從談起。
所以說,趙樸初老居士所提的人間佛教是在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基礎上發揚出來的,是直接傳承太虛大師的思想的。
不是說我有佛性,我生來就是佛。
就像人雖有靈性,但不是說你生來就是個大學生,還要通過讀書明理才能逐步恢複靈性,一樣的道理,因此必須要講修為。
成佛作祖哪有那麼容易,哪能天生就是佛?沒有那回事。
這個覺悟又分為本覺、始覺、妙覺,本覺就是本性佛,要恢複本性佛就要經過始覺,始覺就是開始覺悟,多聞熏習、修行經過若幹時間才成妙覺,這是有階段的。
46.求生淨土往生時是否還有中陰身? 那個不是中陰身,那是帶業往生。
極樂世界就有這個好處,你能一心念佛是自力,就是自己的努力,他力就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量,等于小孩子走路,颠颠簸簸的,大人把他牽起,他就可以走了,就是這個意思。
自力與他力結合,就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有上品、中品、下品,你具體往生到哪個品位還要看你生前的修為。
到了那裡還是要逐步修,不過環境好一點而已。
那個環境比娑婆世界好,依報、正報莊嚴,具備修行的增上緣,可以進一步的修行。
47.問出家師父的名号時常用上下,上下是什麼意思? 上就是他的派别,下就是他的名字。
恭敬師父不敢直接稱名,就用上下。
48.佛家對善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惡在佛家分别有定義,善就是以利他為主,惡以害他為主。
能夠以利他為主,達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
假若是以害他為主,結果就是害他自害,他受害,自己還要受害。
這是兩種定義,決不能混在一起。
49.佛理與佛禮的關系是怎樣的? “佛理”是屬于理論方面的,“佛禮”是屬于行為方面的,這兩個方面可以互相配合,有其内必有其外。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第一願為“禮敬諸佛”,就是講“禮”。
不講“禮”就不能表示佛法的真理,佛教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屬于“禮”的範圍。
50.五戒中有“戒賭”嗎? 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賭”就包括在戒盜裡邊。
為什麼呢?進行賭博總是想赢錢,把别人衣包的錢,用一定的手段奪過來,這就是賭博啊。
所以這個戒盜裡邊就包括了戒貪污、戒搶劫、戒欺詐、戒扒竊、戒賭博。
51.堕胎是不是犯五逆重罪? 五逆重罪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指佛在世時殺佛,佛不在世時打像、破壞佛像。
“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指證到羅漢果位的人,阿羅漢在生時可以殺,圓寂後你是殺不到的,把塑的阿羅漢像打爛才叫殺。
“破和合僧”,就是指破壞僧團,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壞寺廟,把僧人驅逐了,叫破和合僧。
以上這些才叫做五逆。
造了五逆就要堕無間地獄,果報很重。
至于堕胎這些隻能說是一種殺業。
佛法不提倡堕胎,因為是傷害生命嘛,這是屬于殺戒,大家要把殺戒和五逆罪給分開。
52.外道的含義是什麼? 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
具體表現就是他忘記了心,隻是求法、求物質、求境界,哪些方面該追求,自己心不能做主,不能反觀自己,從事内心修養。
外道都是這樣子的。
53.什麼叫天魔外道?他們是否能成佛? 以前在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
他也講行,但是講修苦行;他也講戒,但他的戒是一些奇怪的事件,如集體自殺呀、在水裡淹死呀、火燒死呀,這些都是他的戒。
這些都是外道。
天魔就是搗亂的。
我們人呢有四魔: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
天魔就是四魔之一種,雖然有天之福德,但是嗔心重,經常想鬥争、想戰争,引起别人不安靜,這就是天魔。
那他們能不能成佛呢?依佛家來講,佛性平等,機緣成熟了一樣可以成佛。
至于現在社會上尤其是在一些農村有好多那種所謂的天仙,還有些小神通,那種一般就是邪魔。
54.何謂末法時代? 關于對佛法的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劃分,有很多種說法。
依《華嚴經?随疏演義鈔卷二》所舉,則将“五五百年”分為正、像、末三時,即以前兩個五百年為正法時,第三、第四個五百年為像法時,最後一個五百年為末法一萬年之初五百年。
正法就是有學、有修、有證;像法就是有學、有修,證果人少;末法是有學、無修、無證,學而不修不證。
不過這也隻是個形式上的區分,人心真正轉變了,有正見的人多了,也不一定那麼呆闆,人心轉化了,佛法興旺,也就不成為末法,這是人心的問題。
55.《玉曆寶鈔》這本書的危害有多大? 《玉曆寶鈔》主要是宣傳十殿,什麼都是決定的。
把人和事物看成呆闆的、不變的,做了某種事情受某種果,永世不得翻身。
在佛法來講,命由心造,運由心轉,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做了錯事,在你沒受報應前你能轉過來,把那個緣轉變過來,就可以重罪輕受,就不是那麼呆闆了,這個很重要。
它專門宣傳那個報應,說得太呆闆了,成了定命論。
命不能轉,這個與佛家因果道理是相反的。
佛法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要懂這個道理。
56.何謂慈宗三要? 慈宗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
太虛大師崇尚彌勒菩薩,慈就代表彌勒菩薩,慈是彌勒的姓,彌勒菩薩就是慈氏菩薩。
太虛大師有本書叫《慈宗三要》,哪三要?行方面是《瑜伽菩薩戒本》;經典方面是《彌勒上生經》;教理方面是《瑜伽師地論》,特别是其中的《瑜伽真實品》。
太虛大師把它整合後,叫《慈宗三要》。
學習彌勒菩薩的學問,必須通達《慈宗三要》。
57.慈宗的朝暮課誦與其他寺院有何不同? 當時,太虛大師統領的寺院的朝暮課誦與其他寺院有所不同。
我們在漢藏理教院,早上就念《彌勒上生經》,念贊彌勒菩薩的偈子,贊了以後就念彌勒菩薩。
晚課一般來說還是要放蒙山,念大忏悔文,隻有早晨不同。
半月誦戒就誦《比丘戒》、《瑜伽菩薩戒本》,其他寺院是誦《梵網菩薩戒本》。
現在彌勒菩薩應化的道場甯波雪窦寺仍在按照太虛大師制定的慈宗朝暮課誦做功課,其他寺院的功課是根據禅宗來的,叫《禅門日誦》。
58.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有什麼差别? 彌勒淨土重點是在人間,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天的兜率内院。
外院一般是天人的境界,内院是特别清淨的境界。
彌勒菩薩的願望,就是要把兜率淨土化成人間淨土,整個人間就變成了極樂國。
所以太虛大師學彌勒菩薩,他的願望就是實現人間佛教,把人間化成淨土,這是最現實的。
彌陀淨土就是根據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實現的一個西方淨土,是對人臨終時的接引、最後的安慰。
59.那您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還是彌勒淨土? 我的願望與一般人有點不同,先生西方,後到兜率,再到人間。
其實真的來講到了那個境界的話,随心所欲,無往而不自在,哪分什麼東西?都是一樣的,都在華藏世界裡面。
佛佛道同,沒有高下,有人說彌陀佛要高些,釋迦佛低一些,有人說毗盧遮那佛高一些,釋迦佛要低一些,都是錯誤的,哪有那種講法?成了佛都是一樣的! 60.東西方淨土是願力不同和假名安立的嗎? 一個是願力,一個有針對性。
西方極樂淨土呢就是使人到了臨終有個歸屬;東方藥師淨土呢使人在生前能夠有個正當的道路,消災延壽;彌勒淨土呢,把人間化為樂土、善土。
各有意義。
但實際來講,這是因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十方淨土都是華藏世界,都是一體,不能分高下,不能分東南西北。
這個思想非常圓融,這才是佛法的真正思想。
你心地好,心地善良、慈悲,到處都是道場。
你不能說東方才是道場,西方不是道場,那就要不得。
不能說惡人處的地方那就是惡土,善人處的地方就是善土。
在菩薩來說,都是一個法界,互相圓融,這個觀察又不同。
其實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是普通的分别,在整個世界之内,哪裡有個東西南北?在佛家來說,一個太陽系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佛所化之境為十億太陽系。
《阿彌陀經》上說,到西方要經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就是一百萬億個太陽系,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宇宙廣大得很,虛空是無量無邊的,這中間你就不能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了。
那樣,時間、空間就有限制。
你若是心胸廣大有智慧,像佛心一樣,就沒有這些限制。
61.什麼時候人間淨土、彌勒淨土才能實現呢? 那就要看人心的轉化了。
比如說這次地震,盡管說是個災害,但把人的善良心啟發出來、振動起來了,大家互相關懷,互相照顧,這是好事情。
壞事變好事。
這就是一種人間淨土的基礎了。
假若堅持下去、發揚下去,人人都走向善良,人人都曉得因果,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會使災難永遠不生,人間就成為極樂國,這就是人間淨土。
62.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間佛教,以及印順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他們之間有哪些區别和聯系? 人生佛教,是太虛大師首先提出來的,在人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學菩薩。
人乘就是明因果,作三皈、守五戒、行十善,這一步走好後,在此基礎上,修解脫行,發菩提心,學菩薩。
他講的這個人生佛教與做菩薩、成佛是聯系起來的,并不是說離開佛菩薩來談人生,如果離開,那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生。
“人成佛即成”,這個思想與成佛是直接挂鈎的。
太虛大師在臨終前四天将剛剛編好的《人生佛教》一書贈與趙樸初,授意他繼承人生佛教思想,在新中國予以發揚光大。
于是趙樸初老居士在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來:今後中國佛教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繼承人生佛教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于人生,趣向于佛陀。
結合新的曆史時代又有具體内容:一個思想,三個傳統,五個建設。
這是趙樸老為了發展佛教,為了國土,為了救度衆生,為了繼承太虛大師的遺志而闡揚出來的思想體系。
一個思想:佛教要适應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代,不能與社會脫離。
這是契機的。
三個傳統:農禅結合、加強學術研究、增進國際友誼。
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是契理的。
農禅結合,指要勞動、要學習、要修行;加強學術研究,就是要把那個迷信消極的外衣去掉,把真理擺出來,才能說服人,讓大家信服;增進國際友誼,曆史上有鑒真大師、玄奘法師、法顯法師等很多法師,與國際方面的交往都是以佛教真理交往、和平交往。
這就是佛教的三個優良傳統。
我們現在為了增進國際和平,就要發揚這個傳統,以佛教真理進行交往。
所以政府也很重視,希望佛教從這方面作出貢獻,繼承傳統,又結合形勢。
五個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
這五個建設相當重要,佛教要健康發展,内部沒有這五個建設,其他無從談起。
所以說,趙樸初老居士所提的人間佛教是在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基礎上發揚出來的,是直接傳承太虛大師的思想的。